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 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33- 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水平大为提高,预期寿命已达70岁,然而老年人虽长寿,但不健康。很多老年人患多种疾病或残疾,日常生活能力差,生活质量不高,尤其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老年人的储备力降低,适应力减退,抵抗力低下,因此老年人容易患病,患病容易恶化,多为一些慢性病甚至为不治之症。由此看来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显得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了解老年患者在心理护理中常见习惯心理、容易孤独忧郁、猜疑与恐惧、自卑心理等问题。并根据其特点进行有效护理,对预防和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慢性病老年人心理特征的变化

1.1 习惯心里:老年人在家里,生活上一般都有家人照顾,一旦旧病复发,住院治疗,可能产生诸多不习惯,由于心理上没有准备,他们为自己不能行动,或者不能继续工作,或者不能照顾家人而焦虑不安。久住院又不愿意出院,怕出院后病情恶化。

1.2 容易孤独激动忧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疗效提高不大时,因患病而造成生活上的困难和活动范围缩小,不少老年病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忧郁疑虑的情绪。精神抑郁常常发脾气,治疗上不愿意

慢性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两周见习的体验,虽然觉得有点辛苦,但还是蛮开心的,因为在与临床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尤其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护士,对于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护理就像是一副“偏方”,不管是于病情轻还是重的病人,如果护理的得当,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我在市立医院本部的呼吸内科,大多数都是肺部感染的病人,多数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但是其中有些就是偏于年轻的,所以他们每天表现出来的就是非常焦虑紧张,从每天的晨间护理就发现他们的心情都不是太好,总是忧心忡忡的样子,我们的老师就会刻意的和他们多多聊聊其他的事情,从而转移一下注意力。我们给他们做血压、脉氧的测量时候,他们也比较关心结果,只要有一点点异常,他们都会比较紧张,会非常忧虑的担心结果,然后我们就会耐心的和他们讲,血压的结果早上和午后会不同,运动前后也会有所不一样等等之类的影响因素。他们听完我们的解释之后,才会有所放下心来。还有其他日常的护理都可以反应出他们忧桑的心情。其实对于他们身体的康复是不好的,所以作为护士的我们,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些患者的心理变化,解开他们的心扉,从而对于病情的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利用见习回校的空余时间,在图书馆查了一些资料,想如何通过一些方法从而更好的与这些慢性病病人交流沟通,我了解到慢性病病人的心理反应可粗略的分为三个时期:初患疾病时的震惊,随着治疗过程的展开,病人的期待心理受到挫折,他们往往会感伤自己将要失去的生活,将要经历的痛苦,从而感到无助,绝望,孤独;随着病程的延长,病人逐渐进入病人角色,此时,有些病人会表现出角色强化。影响慢性病病人心理变化的因素除疾病本身外,还与病人的部分社会生活能力丧失,就会适应不良问题等消失,而常见的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点主要与:1.震惊;2.抑郁心境;3.敏感多疑;4.紧张忧虑;5.角色强化; 了解了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点,我们就要想出解决的方法,对于常见的问题,我们可以归纳一下五点护理措施:1.提高疾病的适应性;2.提供心理支持;3.情绪疏导;4.社会支持;5.认识调整;而在这五点里面,根据我自己的理解与临床的实际特点,我们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还有情绪疏导,对于初次急性发病的病人,我们要耐心解答其疑问,询问其需求,并且给予安慰及恰当的心理指导,告诉他们病区的环境特点和需要注意的方面,多多鼓励他们。而对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病人,我们应该做到心理与生理护理相结合。就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叔叔,我们就可以和他们聊聊其他的方面,转移一下他们的注意力,多多鼓励他们,给予积极地心理暗示,从而调节一下病房的氛围。 经过见习,结合临床的真实情况,对于心理护理的认识及其重要性又提高了一个台阶,看看常见的护理心理学,结合实际情况,做一个有心的护士,才会做到更好的把握患者的心理,更好的将心理与生理相结合,从而促进病人病情的恢复。

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和医学的进步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各项功能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聪、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工作者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像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感到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有些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的表现。

论文题目: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论文题目: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指导老师:## 姓名:#### 专业:护理 班级:10级护理(8)班 学号:11111111

标题: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我国老年人急剧增加,老年患者也日益增多,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要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断改善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老年;个性; 疾病;心理护理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old man in our country, elderly patients are increasing. So in nursing process we should understand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conditions, strengthen their communication and contact, and understand their psychological needs .Constantly improve the nursing work,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Key words: old, personality , disease , psychological nursing 当代护理工作模式是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随着我国人口逐渐的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的变化,采取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调节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1 心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社会角色已经改变。退休后,他们心情失落、与子女交流存在分歧、以及与社会的脱节、都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矛盾。在身体素质变差的情况下,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发生了变化。这时候他们会出现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以及伴随出现一些症状例如自尊、固执、孤独、自卑、怀旧等。 2个性与疾病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很多老人都能正确地估计病情,听医生的吩咐。一般的病人,只要其精神正常、心理成熟,他们都能正确的判断自己的身体。并且基本能准确的估计自己的病情,并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摆脱疾病的困扰。一般来说,在躯体有病时,人的个性对于身体疾病的反应也是带有病态性质的。 身体患病时神经精神的障碍一般都是由心理-躯体功能关系的失调和个性对疾病的反应造成的。在这种复杂的神经精神失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病情的反应亦不尽相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除与个体的主观因素有关外,也还取决于疾病发展的严重程度以及发展阶段治疗的特点和心理治疗的水平。由于老年人个体的特征不同而存在着对疾病的不同态度,所以老年人对疾病的态度可以按其个性特点被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虚弱抑郁型、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关心型。 2.1 虚弱抑郁类型的病人最大的特点是时刻想着自己是病人,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看到健康人之间谈笑和生活上互相关心时他们会生气。这类病人总是述说身体不适,千方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狐狸工作着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狐狸的重要内容。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已成为当今社区忽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呀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而对率挛锊桓行巳ぃ荒芙邮埽枷肜匣?/P>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2.1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

谈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及中医护理观察

谈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及中医护理观察 目的分析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中医护理对策。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慢性疾病患者158例,分析入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中医护理观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为心理承受力下降、抑郁、易怒、自卑等方面。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加强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缓解患者的自卑感,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可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 标签:慢性患者;心理特点;中医护理 现阶段,临床上的老龄患者逐渐增多。受到原发疾病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有所下降,导致患者出现易怒、焦躁等心理症状,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临床治疗期间,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笔者为了解中医护理在慢性疾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对医院收治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历史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慢性疾病患者158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63例,年龄为76~84岁,平均年龄为(80.42±1.37)岁。本组158例患者中,51例呼吸系统,39例内分泌及代谢病,36例心血系统疾病,32例消化系统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护理,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性别等未出现显著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對照组对照组患者对患者行常规心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症状进行疏导护理方法如下。 1.2.1.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现阶段,医院临床护理逐渐趋于人性化发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时进行人性化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式不仅能消除患者的恐惧感,还有利于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 1.2.1.2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可组织小型讲座,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让患者了解慢性疾病的治疗特点,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使得患者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中来。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医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人类 的平均寿命日见增长;随着老年人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老年心里护理及老年慢性 病护理的需求大大增加;人们医疗环境的改善,躯体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救治,心理问题也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人类 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身体状况的减退,及易产生各种 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1 老年人的特点 1.1 老年人认知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感知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 力下降,尤以70 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 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记忆力下降 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思维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 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 1.2 老年人的社会变化 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1.3 人格的变化 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 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闷。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 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拘泥刻板,速度减退,因循守旧。 2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2.1 惶恐遗弃感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 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 己不同的生活经历,并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 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 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 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对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老人们产生惶恐感。 2.2 孤独寂寞感 孤独寂寞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特征。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 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若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 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住进医院时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 然更易产生孤独寂寞感。 2.3 量焦虑抑郁感 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又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

老年人心理护理相关论文

老年人心理护理相关论文 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并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是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WTT 给大家推荐的老年人心理护理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老年人心理护理相关论文篇一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加强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减轻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方法: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其发生原因,针对性的提出老年人的护理要点和方法。 结果:通过对老年人耐心、细致的护理,使他们增加了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信任感,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结论:只有正确把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才能提供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的不断改善,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了,我国目前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老年慢性病增加成为一种全球趋

势。由此看来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显的更为重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并根据其特点进行有效的护理,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老年人心理特征的变化 1.1自卑心理。由于机体各脏器衰老,机体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混杂,多数疾病的反复发作,甚至病情逐年加重,导致他们自己对病情感到悲观失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丧失恢复健康的信心和勇气,常表现为自怜自弃。 1.2孤独感。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具、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是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往往产生孤独感,表现为情绪低落、忧愁,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自卑。 1.3失落感。表现为自知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1.4猜疑心理。老年人的心理防卫及应对能力随年龄增高而减退,对外界的耐受性及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情绪的变化,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对他人言行追根问底。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事情扯到自己身上,引起无辜的猜想。 1.5恐惧心理。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心理负担加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活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绪,有的老年人身体经常不舒服,经济情况又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紧张,烦躁不安及消极心理,进而

浅谈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浅谈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着的广泛关注。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老年人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根据现代老年人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是我们护理人员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特征;心理护理;护理人员 1 认识老年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1.1 孤独与失落感。老年人由于独居、丧偶、人际交往减少,行动交往不方便,加上住院期间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患者常常易产生被抛弃感,心理上也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因而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多表现为固执、自尊心强、沉默寡言。而有的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独寂寞,这种担心进而会感到烦躁无聊。部分离退休人员因觉得自己资历老、贡献大,在位时与退休后角色和地位的反差,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所以脾气就比较暴躁,配合性较差,希望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恭顺。 1.2 恐惧和焦虑,主要表现为焦躁不安。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功能下降,某些疾病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那些病情较重、“自我诊断”不清的病人,心情更加焦虑。尤其是急性喉炎、急性厌炎或者是气道异物所造成的气道阻塞的病人,窒息感明显,致使有濒死的恐怖感,加上住院后在饮食、休息、生活方式方面难以适应,此类患者心里处于恐惧和焦虑的状态,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睡眠质量不佳、不思饮食。 1.3 容易敏感和猜疑。大多数的患者处在刚进入患者角色阶段,行为退化、感情脆弱、依赖心理较强、自我控制力下降。处在这个阶段的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加上医患之间信息交流不够畅通,容易造成老人自己去推测猜想,如自己的病情是不是很严重?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是不是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甚至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有时候,当患者自身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有相似症状时候就会联想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病,产生疑心,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发脾气。 1.4 沮丧和抗药心理。老年患者的心、脑以及其他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和老而无用,如果再加上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容易产生悲观与自责。此类患者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沮丧、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的去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归宿”。对于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由于长期服药,饱尝疾病之苦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刺激容易产生沮丧和抗药心理。

老年人心理护理论文: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老年人心理护理论文: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我们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断改善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老年;个性; 疾病;心理护理 当代医学模式是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改变,护理工作也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随着我国人口逐渐的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的变化,采取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调节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笔者在门诊工作中接触了许多老年患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并与之交流中总结出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心理特点 当人步入老年后,社会角色发生重要改变,似乎已退出了舞台中央。退休后的失落、与子女的代沟、与社会的脱节等渐被忽视的地位、凸显了他们的矛盾心理。在机体机能方面衰退的情况下,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会发生明显变化。会出现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也会相应引发一系列特征出现:自尊、固执、孤独、自卑、落寞、返童、怀旧等。 2 个性与疾病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很多病人都能正确地估计病情,听医生的吩咐。一个精神健康的、性格稳定的、心理上成熟的人通常能比较现实地对待疾病(年龄≠成熟)。并且实事求是的估计病情,积极地通过检查和治疗摆脱疾病。一般来说,在躯体有病时,人的个性对于身体疾病的反应也是带有病态性质的。一个往往很安静的人可以表现为精神不安、抑郁和焦虑。 身体患病时神经精神的障碍一般都是由心理-躯体功能关系的失调和个性对疾病的反应造成的。在这种复杂的神经精神失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病情的反应亦不尽相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除与个体的主观因素有关外,也还取决于疾病发展的严重程度以及发展阶段治疗的特点和心理治疗的水平。由于病人个体的特征不同而存在着对疾病的不同态度,所以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可以按其个性特点被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虚弱抑郁型、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关心型。 2.1 虚弱抑郁类型的病人最大的特点是时刻想着自己是病人,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看到健康人之间谈笑和生活上互相关心时他们会生气。这类病人总是述说身体不适,千方百计以此引起周围人们对自己的关注。 2.2 精神衰弱型的病人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坚信自己的处境极坏并等待一切严重的后果。他们到处打听,找一个医生又一个医生,不管别人怎样劝解,经常会对照自己亲人或熟人曾有的症状,以为自己也害了类似的病。 2.3 疑病型的病人对于疾病的不安和怀疑情绪极少,他们更多的是坚信自己有病,这类病人的主诉有时十分逼真,把从健康杂志或书报上看到的症状想象成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 2.4 歇斯底里型的病人最大的特点是极力夸大自己的病情。这类病人要求他人对自己要百般照顾,他们总是埋怨周围人对自己关心照顾不周,对自己的病痛同情不够。在医院里,他们总要指责医护人员冷漠。当医护人员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之后,又往往造成他们对某个医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武威职业学院 护理专业(专科)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何婧 学号:1413010415 指导老师:王菲 完成日期:2016年9月26日 教学系:护理系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目录 1 什么是心理护理 5 2 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5 2.1 疼痛的心理护理 5 2.2 焦虑的心理护理 6 2.3恐惧的心理护理 6 2.4悲伤的心理护理 6 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6 4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4.1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7 4.2 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8 4.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9 4.4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11 4.5重危病人的心理护理12 5护理措施13 致谢14 主要参考文献15 摘要: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关键词: 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病恶

慢性病心理护理论文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汪春霞 安徽省宁国市中医院242300 【摘要】: 1.目的:研究慢性病病患者在康复期间的心理干预作用. 2.方法:在常规护理之上进行特殊的心理干预. 3.结果:经过护理之后,慢性病患者精神状态、病情的改善及对疾病战胜信心得到提高。结论:对慢性病患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病患提升对抗疾病的信心,提高康复情况,可以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关键词】慢性病;心理;护理 慢性疾病是使身体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无法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治疗,护理及特殊康复训练的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慢性病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因为慢性病病人有病程长,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加重、疾病痛苦折磨、死亡危险降临等特点,部分慢性病患者会过分的关注自身感觉,从而希望得到快速的恢复,或者认为自身可以像患病前一样的生活,从而拒绝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排除家庭中成员的支持,但是事实情况上恢复情况较慢,从而悲观失望情况更佳容易滋生.另一部分人因此出现淡漠、消沉的情绪特点,或者其他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出现,对周遭的事物反应迟钝,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因此心理护理对相关病患的生活非常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在宁国市中医院2016年5月1日到2017年6月1日期间收治的慢性病患49例案例,通过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5例和24例,其中男性共38例,女性共11例,年龄范围为58-88岁,其中甲减18例,糖尿病19,类风湿关节炎 1.2 护理方法 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配合医生治疗。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和配合医生治疗之上进行特殊的心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其中观察组护理方式如下: 1.2.1 提供优良的环境 其心理干预首先是提供给病患一个良好环境,避免因为长期康复治疗带来的压抑感,良好的诊治环境可以让内心得到舒缓.病房内使用柔和的色调,房间范围宽敞,有安全扶手设计,沐浴有座椅设置,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播放愉悦舒缓的音乐,或者病患自己喜欢的歌曲,尽可能的满足病患对环境氛围的需求; 1.2.2 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 要建立起护患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要对病患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同时要热情的相处,多聊聊病患的生活起居,个人爱好,多交流谈心,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感,可以和病患做朋友,减少生疏感和护患之间的生硬的身份距离. 1.2.3 有针对性的个性护理和健康宣教 针对病患的心理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当病患出现焦虑或者消极情绪时要了解产生这种不良情绪的根源,虽然可能是由于疾病引起,但是疾病对其个人的生活的影响是有不同的,要针对个性问题进行心理护理计划与心理干预.必要时可以跟病患一起进行病情发展的分析,让其充分认识疾病治疗的过程,同时分析当

社区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及应对措施分析

社区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及应对措施分析贾维宁左宪宏米娅莉(张家口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针对老年人的养老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就社区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以便于对社区护理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通过计划免疫,改善营养和食品供应及有效地治疗疾病等手段,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也提高了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35岁上升到现在的70多岁,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多的国家,这样,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就应该引起重视,而且,由于我国养老的现状,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是在社区里生活的,本文就社区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 由于种种原因,社区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很多。首先,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下降,身体的健康状况也有所下降,尤其现在富贵病的增加,老年人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慢性病的人很多,所以老年人对健康促进的要求很高,需要社区工作人员给予各种疾病的健康宣教,各种疾病的护理及治疗知识。其次,由于我国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的增多,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子女,而子女不在身边的几率很大,导致出现了很多的空巢家庭,这

样导致老年人身边没有子女,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就需要社区工作人员给予日常生活的照顾。再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丧偶的越来越多,尤其对于同时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就非常容易出现孤独,抑郁,悲观等各种心理问题。周萍等对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某社区163 名60 岁以上老年人的一项调查显示,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需求利用率居前3 位的是钟点工、保姆、健康教育。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利用率普遍较低,有79.8%以上的老年人不知道社区护理、家庭病床、康复指导、日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和心理健康服务[1]。2.应对措施 2.1加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 通过评估了解社区老年人的现状和文化程度以及健康教育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的计划。老年人患有的比较多的疾病都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生活方式病,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病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针对患有此类疾病的老年人进行健康宣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患有同一种疾病的老年人组织到一起,定期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另外也可以让患同一种疾病的老年人在一起相互讨论,多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共同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另外,也可以在社区的适当的地方张贴各种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宣传画,让老年人在无意中就增长了知识。还可以和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合作,使媒体上播放一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片或者播放一些权威人士对于某个疾病的防治知识的讲座来促进老年人对相关疾病的了解[2]。

老年护理学论文

老年护理学论文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年化日益明显,已成为当今世界众所瞩目的问题。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护理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前提下,由于精神心理因素致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首要问题。对当今各种生活方式病,预防胜过治疗,促进老上人心理健康,就成为预防各种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字:老年人心理问题人口老龄化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截止09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 2.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13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2.5亿。银色浪潮来势迅猛,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推测,2021 ~2040年将是我国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1/4左右。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呈现出“未富先老”。 ?高龄化趋势显著。?“空巢”老人迅速增加。?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 2 老年人心理问题 2.1心理特点 当人步入老年后,社会角色发生重要改变,似乎已退出了舞台中央。退休后的失落、与子女的代沟、与社会的脱节等渐被忽视的地位、凸显了他们的矛盾心理。在机体机能方面衰退的情况下,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会发生明显变化。会出现强烈

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也会相应引发一系列特征出现:自尊、固执、孤独、自卑、落寞、返童、怀旧等。 临床上心理医生接触过无数老年人,在面对子女离家、丧偶、退休等生活状况的改变时,他们缺少必要的心理调试知识,从而引发各种心理疾患。时下,老年人保健主要是药物、健身,很少有人考虑心理健康问题。但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由于长期缺乏与人沟通,易产生孤独、自尊感不强和老而无用的感觉,牢骚越多越影响心理健康,也不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同时,专家们也指出,老年人不能仅依赖子女或社会改变自己的现状,懂得心理调整的方法,提高自身适应能力,自我调整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这里举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如果我们突然问一个人:“你那儿疼痛,”那个人从头到脚自己检查,很可能发现有的地方在痛。如果老年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无关紧要的小病痛,那么就可以使病痛逐步加重,甚至酿成大病。老年人定期检查身体是保证心理卫生的重要措施。定期检查身体,不仅可以早期发现隐疾,早期治疗,而且避免老年人对健康无谓的操心,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2.2个性与疾病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很多病人都能正确地估计病情,听医生的吩咐。一个精神健康的、性格稳定的、心理上成熟的人通常能比较现实地对待疾病(年龄?成熟)。并且实事求是的估计病情,积极地通过检查和治疗摆脱疾病。一般来说,在躯体有病时,人的个性对于身体疾病的反应也是带有病态性质的。一个往往很安静的人可以表现为精神不安、抑郁和焦虑。 身体患病时神经精神的障碍一般都是由心理-躯体功能关系的失调和个性对疾病的反应造成的。在这种复杂的神经精神失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病情的反应亦不尽相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除与个体的主观因素有关外,也还取决于疾病发展的严重程度以及发展阶段治疗的特点和心理治疗的水平。由于病人个体的特征不同

老年病人的安全护理

浅谈神经内科老年病人的安全护理 摘要:老年人由于体质差、行动不便、平衡失调等原因,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而老年住院病人由于机体功能退化、疾病的影响、环境的不熟悉等原因,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神经内科收治的病人大多是精神障碍,感觉、认知及意识障碍、失语、痴呆、肢体活动障碍的老年病人,缺乏自我照顾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病情,极容易发生病情变化和意外。针对老年病人存在的安全隐患,结合神经内科老年病人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对策。 关键词:老年病人,安全问题,护理 1.护理安全隐患 1.1跌到老年病人年老体弱,视力下降,自理能力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加之疾病导致瘫痪、步态不稳,头晕,平衡能力差,如遇地面滑、床脚移动、坐凳不稳、防护措施不到位等情况,更易发生跌到。 1.2 坠床对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痴呆病人、躁动病人予以床栏防护,但由于陪护人员对此重要性重视不足,擅自取下床栏,易发生坠床。 1.3 压疮老年人感觉功能差,皮肤薄,新陈代谢率低,加之长期卧床,进食困难,营养差,发生压疮的几率更高。压疮是神经内科患者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 1.4 烫伤老年人对痛、温度感觉不敏感,加之神经内科病人本身就存在感觉障碍,若健康教育不到位,病人很容易被烫伤。 1.5 走失老年病人本身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病人更是出现定向力、记忆力等缺失,如防护措施不到位,未做到24小时陪护,特别是外出进行辅助检查时,人员较杂,稍有疏忽就容易走失。 1.6 静脉炎神经内科所用药物大多数为高渗性药物,对血管刺激大,加之由于年龄、血管因素以及护士巡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药物外渗,引起血管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反应。 1.7 非计划性拔管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尚未达到拔管指征而将人体的治疗性、诊断性导管拔除,包括气管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尿管、胃管、各种术后引流管等拔除。神经内科病人受疾病影响,意识常常会发生改变,当患者清醒后经常会出现情绪激动、焦虑、恐惧等心理,如患者出现躁动时,没有使用约束带,极容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 2.安全管理措施 2.1做好入院宣教,病人入院后,详细向病人介绍住院环境,陪同老年病人熟悉病区、病房环境。病室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充足。保洁人员拖地时有警示牌,坐凳稳定性好并有扶手;病床性能良好,刹车要锁住;病房走廊安置横向扶手;卫生间全部使用坐便器,安装竖向扶手及报警器,便于患者站立时借力;开水间,厕所增设防滑垫;病人病员服大小合适,鞋子防滑合脚;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要有护士护送;呼叫器放置在病人可触及的地方,并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使用。 2.2 加强培训责任到人 2.2.1 神经内科病人病情重,变化快,护理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术,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对班内重点观察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面对突发事件镇静自如,有条不紊。 2.2.2 护士长要加强意外事件多发时段(双休日、节假日、夜班)的护理力量,合理搭配新老护士。对重点病人严格交接班,加强巡视,责任到人。 2.3 正确评估重在宣教

浅谈空巢老人的护理

浅谈空巢老人的护理 ——怎样更好地为老人提供护理 作者:李菲金和平 【摘要】目的正确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更有效的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好的护理,让他们能快乐的安度晚年。方法2010年12月,通过观察与问卷调查发现,经常参加活动、锻炼以及和外界交流的老人,他们的生活充实,很快乐,反之,则易引起心理问题结论多与老年人交流,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有家的感觉。 【关键词】空巢老人健康问题健康教育生理心理护理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我国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空巢老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其健康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对空巢老人的关心与护理。给予空巢老人实际的帮助和必要的情感支持,从而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是我们今后护理工作的侧重点。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成家立业后离开老人另组家庭,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资料,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 1 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龄高峰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相伴随,加之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空巢”现象日益凸现。同时,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化,老年人比例每年在成倍增加,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的90%,空巢现象将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关心和重视空巢老人健康问题,满足空巢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开展全方位的社区护理服务十分必要。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专家预测3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调查发现,空巢老人存在的身心健康问题很多:a)空巢综合症【1】: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因子女求学、工作、成家等原因远离而独居在家。这些“空巢老人”因独居而遭遇孤独,心情抑郁.他们在子女纷纷离开之后,面对空荡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产生各种异常心理反应。其核心问题是缺乏亲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生命质量下降。空巢综合症还会导致人的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走不便等问题。从我们走访调查看,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质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出现老年痴呆症【2】。b)患病率增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3】。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和护理,这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c)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4】: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d)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一般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

《老年护理》老年人的安全用药及护理

《老年护理》第7 章老年人的安全用药及护理 一、案例分析题 1、患者,张某,女, 75 岁,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烦渴、多饮、多尿,伴有消瘦,体重下降不详,曾在当地查血糖升高,具体不详,诊断为"糖尿病" ,试行饮食控制治疗3个月,因无法耐受严格的饮食控制治疗,遂 接受”二甲双胍、诺和龙”治疗,空腹血糖控制7mmol/L左右,患者未能坚持饮食控制,也不按医嘱服药,近期空腹血糖波动在12.0?14.4mmol/L。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水肿,右侧较明显,有肢端麻木感,皮肤瘙痒, 今天突然晕倒来我院就诊,收入内分泌科。 问题: 1 、该患者在居家期间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什么? 2. 针对护理诊断相应的预期护理目标是什么 3. 为达到预期目标,居家护士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答: ( 1 )该患者在居家期间最主要的护理诊断/问题: 不依从性:不按医嘱服用降糖药和饮食控制。 (2)针对护理诊断相应的预期护理目标: 患者能长期严格按医嘱服用降糖药和进行饮食控制。 (3)为达到预期目标,居家护士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有:①加强药物护理:可将患者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放置在专用的塑 料盒内,并将药品放置在醒目的位置,促使老年患者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定期到老年人家中清点其剩余药片的数目,也可通过电话追踪,确定患者的服药情况。要求家属配合做好协助督促工作。②加强健康教育,要反复强调正确服药的方法和意义。③建立合作性护患关系。④行为的治疗措施。 2、某患者,男性,72岁,确诊高血压16年,前列腺增生1年。定期服用洛汀新降压,血压波动在120?140/85 95mmHg 6小时前出现下腹隆起,不能小便,起立后双眼黑蒙、乏力、耳鸣,平卧数分钟后,症状缓解,但仍不能自行小便。患者平时经常因失眠服用安定等镇静药,还喜用高丽参等多种滋补药品。 问题: 1. 该患者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哪些? 2. 预防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措施有哪些? 3. 应如何加强患者的药疗健康指导? 答: (1)该患者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有:①直位性低血压;②尿潴留;③药物中毒。 (2)预防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措施有:①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药物矛盾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就 诊,根据医嘱改服其他药物,保留剩药。②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③对患者所用的药物要进行认真的记录并注意保存。④规定适当的服药时间和服药间隔。 (3)加强患者的药疗健康指导包括:①向患者解释药物的种类、名称、用药方式、药物剂量、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和 期限等。②鼓励老年人首选非药物性措施,对失眠应先采用非药物性的措施解决问题,将药物中毒的危险性降至最低。③指导老年人不随意服用滋补药。④加强家属的安全用药知识教育。 三、单项选择题 1、老年人用药的受益原则是指( D ) A. 有用药的适应证 B. 无药物的副作用 C. 药物的疗效好 D. 除有明确的适应证外还要求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值> 1 E. 只要求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值> 1 2、老年人的用药原则除外下列哪一项( E ) A. 受益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