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

马克思觉得真理可不是那种飘在空中、摸不着边的东西。

他认为真理是实实在在跟咱生活、跟社会紧密相连的。

马克思说真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这就好比咱做饭,不亲自下厨试试,光在那空想,永远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吃。

得动手做,从实际操作里才能找到真正的门道。

而且呀,真理还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像咱的生活,一直在变,真理也跟着时代和环境在变。

不能抱着老一套的想法不放,得跟上节奏。

马克思还强调真理是有阶级性的。

这可不是说真理只对某些人有用,而是说不同阶级的人,因为所处的位置和利益不同,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也会不一样。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让我们明白要脚踏实地,与时俱进,还要看到社会中的各种复杂关系,这样才能更接近真正的真理。

你觉得呢?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哈。

马克思眼中的真理,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说清楚的简单事儿。

他觉得真理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就像走路,不迈开步子,永远不知道前面的路啥样。

真理还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在进步,真理也得跟着“进化”。

不然,老抱着过去的所谓真理不放,那可就要落后啦。

还有哦,马克思说真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社会的各种因素都相互影响。

比如说经济、政治、文化,都能影响真理的形成和发展。

而且,真理也不是让所有人都能一下子接受和明白的。

有时候,得经过一番斗争和努力,才能让大家真正认识到真理的价值。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勇敢地去探索,去实践,不怕困难,不怕挑战,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对我们有用的真理。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你对马克思的真理观是不是有点新的想法啦?。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真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说明了西方人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

”马克思的真理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并变革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论。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他的真理论。

黑格尔看来,真理是认识与绝对精神的符合。

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一种客观实在化了的能动的创造力量。

它异化为自然,自身分裂为主体和客体,又在人的思维中达到自我意识。

这样,思维与存在就在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于是得到真理。

黑格尔说:“真理就在于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

”①他认为,真理完全取决于它的形式,也就是取决于它所确立的概念和概念相符合的实在。

黑格尔把真理看成实在与概念相符合,凡是与概念不相符合,便不是真理。

这种真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真理论。

但是,黑格尔把真理看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他认为真理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之中,而且真理是具体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实践和真理结合起来,这些却是黑格尔真理观的合理因素。

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代表费尔巴哈认为感性经验是把我们和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

感性直观就是真理。

费尔巴哈说:“只有那通过感性直观确定自身,修正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

反映客观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

”②费尔巴哈还指出个人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类在无线的发展中可以完满地认识世界,他十分重视实践在认识真理中的作用。

费尔巴哈强调人的感性权威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但把真理的标准看成是感性直观,把实践理解为日常生活实践,这就体现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局限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革命实践的过程中,继承并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真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论。

1843—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参加;德法两国工人运动,得出了革命实践可以引出社会真理。

浅析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

浅析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

浅析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作者:王英慧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真理观,从实践论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通过对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起源、实践性内涵以及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现实性特征的进一步分析,实现对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再认识。

关键词:实践真理观;实践性;现实性在唯物主义历史的角度中,真理被规定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后,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真理观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真理观。

虽然马克思并未准确提出对马克思在对过往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批判和分析整理后,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的体系是一种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对西方哲学真理观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也就是感性的活动的人。

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视为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对象话,将人的活动与人的对象二者实现真正的统一。

实践是人的生活过程,是人作为人能够进行生活的方式,也是真理的源泉。

人的思想、观念都是通过实践而产生的。

文章将从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对真理观的理解进一步分析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

一、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起源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提供了思路上的启发,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启蒙理性的最高阶段,它作为人类的理性启蒙,将其理性主义发展成为最高的权威。

在真理观中,对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马克思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同质性”的看法。

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思维并不具有实质性的概念,思维只在人的感官了概念性的思维中才得以存在,这样的存在是以人的活动为基础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辨证逻辑的真理观中所注重和坚持的是对对象必然性的把握。

黑格尔认为,真理从天国彼岸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真理变成了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起源于现实生活。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现实的具体的对象化事物加以把握,从而进一步产生出真理问题。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启示-精品文档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启示-精品文档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启示一、引言一直以来,关于真理观的问题都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主观见解,属于一种主客观相互和谐共存与发展的哲学范畴。

人类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是为了摒弃错误的价值观,追求共同的真理,并且在其指引下重新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的工作是用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方式来揭示世界万物运转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改变世界的最终目的。

他还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观念均来自于实践,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的真理观打破了传统认知论的束缚,将许多问题置于实践的立场中予以解决,并且还创造性地引入了“价值”这一全新的哲学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在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真理观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真理观,其主要内容如下:1.真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观与客观是相互统一的,这一点与唯物主?x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一问题是无法运用理论来解答的,而是要通过实践手段来寻找答案。

他还认为,实践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自觉行为,而认知则是后天所得,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真理源于实践的观点相符合。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为此,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还强调:真理是一个相对性与绝对性统一的结合体,在与错误思想作斗争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逐渐趋于绝对的永恒状态。

2.真理的属性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客观性作为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不会随个体的意志变化而发生转移的,并且这种客观性某种程度上受实践的主观性制约。

简单来说,即我们在理解真理时,内容和形式是相互统一的,脱离任何一方都不可。

由于真理的客观性属性,决定了其不受任何个人、阶级、集团的意志影响。

3.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由其实践性所决定,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客观事物为人们所认知;另一方向,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故检验真理的手段也必然是具体而形象的。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精神内涵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精神内涵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精神内涵论文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精神内涵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精神内涵全文如下:摘要:马克思的真理观揭示了真理的实践特点,这种体现人的本原性、价值性的人文关怀,使得人们在对“真”的认识上增加了“美”的尺度,这种尺度的增加使得人们在对真理的追求上不仅仅合乎规律,同样的合乎目的。

这种终极的道德关怀也是对人的自身价值和意义的确证。

马克思走向社会生活和实践思维的真理观,相较于旧哲学,虽明确了自己真理观的全新视野,具有深刻性、真实性特点,但是,我们应将这种特性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全面性及丰富性之中,从而从实践中掌握真知,确切的体悟马克思真理观的深刻内涵与光辉洞见,深化并升华其精神内涵,使其真理观走进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

一、马克思对抽象真理观的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观是在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观,它将真理局限在思维的本身,在普遍的意识和对象性的意识中间找寻一般与具体的联系,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是黑格尔的抽象的真理观。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所显现的哲学的抽象的结构单元,真理在黑格尔那里是抽象的自我意识,正像马克思所说:“在这里,不是人的本质以非人的方式同自身对立的对象化,而是人的本质以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方式并且同抽象思维对立的对象化,被当作异化的被设定的和应该扬弃的本质。

”[1]黑格尔的真理观是逻辑运动的结果,在辩证运动中主要包含异化和异化的扬弃两个阶段,在异化的环节自我意识异化成为财富等思想形式,而异化的扬弃则是表明这种对财富等思想形式的占有只不过是在抽象中发生的占有,马克思指出:“这种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动自己的对象,却以为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

浅析实践论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析实践论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析实践论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作者:贺华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2期摘要:从实践论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通过对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问题的讨论,阐述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的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实践;标准;真理原则;价值原则真理问题是一个历来被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认识的目的在于不断地排弃谬误,获取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引下改造世界,实现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实现人自身的价值。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是真理的源泉。

人的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归根到底都是来自于实践。

一、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真理是认识论的一个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人的认识的真实性依赖于这种认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

通过与事物的相一致来保证认识的真实性,并根据事物的实际来检验认识的真实性,这是一个获取真理的过程。

真理的属性包括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承认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区别,都不能被推翻。

按人类认识本性来说,人的认识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真理绝对性的体现。

但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该对象的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这是真理相对性的体现。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

认识的任务、目的,就是不断地获利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创造价值。

那么,什么是真理呢?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或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比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是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做出了正确的反映,而其表述的内容则是客观规律。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是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而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既然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就不一观事物本身,而是表现为一定的思想形式,因此,真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但真理就其内容来说又是客观的,它反映的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就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毛泽东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我们在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同时,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呢?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没有阶级性,因为真理是客观的,不代表任何阶级的意志,另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有阶级性。

但是我们认为:“真理不能单纯的说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从结果看真理无阶级性”。

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以及在人们应用真理的时候,都是有选择性、有倾向的发现、应用真理。

所以真理都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坚持改革开放,探索 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文化大革命与思想解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大革命后进行思想解放 ,重新认识真理标准,推动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 发展。
03
设中的应用
指导社会改造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指引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社会改造 ,帮助人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的目 标和方向。
• 初步阐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阐述了马克思 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社会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
02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继承与发展
坚持唯物主义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 义思想,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发展辩证法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 础上,提出了“对立统一”和“质 量互变”等重要思想,深化了真理 观的发展。
03
坚守真理和道义的价 值
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强调对真理和道义的坚守,引导人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价值 意蕴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深刻揭 示了这一历史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提供 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还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无产阶级是历史进程中革命的领导力量,以及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为我们认识和解决 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02 03
批判新自由主义的谬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他说:“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

”[1]黑格尔评价真理为:“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

”[2]
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一)关于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真理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而从结果看,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而在具体的学习认知中,我们要注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区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传统哲学教科书所宣扬的真理观往往有教条化的痕迹。

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本质及其属性等内容的叙述,形成了一套公式化、格式化的语言。

它们对真理的客观性尤其对真理的客观内容予以更多的倾注,把对真理的探讨局限于狭隘的知识认知论视域,并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以往和对生成性思维的漠视,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实体思维和知性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

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是实践—认知整体性范畴。

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二)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的属性包括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并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精神之于物质的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卫衣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核心部分,是同旧哲学从根本上忽视人和人的实践有着根本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世界”作为哲学的功用,并贯彻始终。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个过程性的范畴,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有一定的局限性。

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三)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建构原则
马克思的全部真理观都是建基于实践的大厦的基础之上,离开这一点便不能
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重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现实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实践性。

它建立于当时的实践格局之上,并随着格局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

马克思道出了哲学变革的实质: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通过实践活动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以主体为坐标的,是人的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昭示,这种生存意义上的真理观把真理紧紧地和此在在世联系在一起。

以人为中心、以主体为坐标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把真理完全建基于以人的实践为核心的现实生活世界,认为真理是人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一种动态的观察、展开和诠释。

实践无非是人的生活最基础的样式,实践即生活,因此真理问题其实是人的现实生活问题,真理就是人通过实践在现实生活世界所造就、对现实生活的表达,因此必须立足于现实来考察真理。

马克思的哲学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即从现实生活世界出发,来证明以往哲学中那个抽象世界的产生。

(四)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框架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又体现时代精神,是与时俱进、凸显新的大实践格局的特点。

真理建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生存实践活动之中,是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真理的根本特点是主体性;真理的本质即自由。

(四)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其他真理观
迄今,对真理范畴的理解就有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

应该将这些真理观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区分开来。

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所指的“真理”,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有利于反对唯心论和符合论。

唯心论的符合论几乎把“真理”理解为“理性认识”。

把真理仅仅理解为“理性认识”,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人们获得真理,可以通过理性认识来获得,也可以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得,而且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否则理性世人是不可靠的。

把真理理解为既包括正确的感性认识,又包括正确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反对唯心论的符合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属于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的符合论就是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否认感性认识,抬高理性认识,使理性认识脱离了感性认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主观自生的东西了。

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所指的“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相对的。

坚持这一点,有利于反对唯物主义唯理论的符合论。

说真理是客观的,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说真理是主观的,主要是指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唯心主义符合论,只看到真理是主观的,而没有看到真理同时又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所指的“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坚持这一点,有利于反对不可知论的符合论。

每个人或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任何真理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某个具体发展过程的有限认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但是,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都不能被推翻,并且这种正确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所以,真理又是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所指的“真理”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坚持这一点,
有利于反对实用论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符合论。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丰富、发展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丰富与发展,为我们党在新的实践中探索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探索真理的根本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正确与否,是能否认识真理的根本前提。

邓小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并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它要求人们要有探索真理的勇气。

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有勇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它要求人们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是发现不了真理的,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发现真理的重要条件是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智慧。

邓小平指出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

经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正确的认识就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丰富。

检验真理的科学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对真理标准大讨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它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客观标准,突出了以往人们所忽视的“实践标准”中的价值问题,实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

把真理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加以双重揭示构成生存论视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一大特色。

求真过程既是按照辩证运动规律能动展开和实现的过程,而且始终伴随着主体的自我反观、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建构的认识运动,因此既是主体本体的运动,又是主体的认识活动,也是辩证发展的认识运动。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黑格尔.《小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54.
[3]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