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制备薄膜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与场发射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与场发射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与场发射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与场发射性能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热学、力学性能和尺寸效应。

其在电子器件、储能材料、传感器、复合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而碳纳米管薄膜作为碳纳米管的一种重要形态,其场发射性能在纳米电子器件、荧光显示、光电子学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对于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和场发射性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优化研究使用化学气相沉积(CVD)和涉水法两种方法制备碳纳米管薄膜,并对两种方法的制备参数进行优化研究,以得到最佳的碳纳米管薄膜制备方案。

2. 碳纳米管薄膜的结构与形貌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对制备好的碳纳米管薄膜的结构特征和形貌进行表征。

3. 碳纳米管薄膜的场发射性能测试将制备好的碳纳米管薄膜作为阴极材料进行场发射性能测试,研究其电流密度随场强的变化及其稳定性,探究碳纳米管薄膜作为场发射材料的潜力。

4. 碳纳米管薄膜的应用研究结合碳纳米管薄膜的场发射性能,探究其在纳米电子器件、荧光显示、光电子学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三、预期成果1.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优化方案及制备好的碳纳米管薄膜的结构特征和形貌表征结果。

2. 碳纳米管薄膜的场发射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3. 碳纳米管薄膜的应用研究,探究其在纳米电子器件、荧光显示、光电子学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四、研究进展和计划目前,已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验证,初步确定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并进行了初步的制备;同时,对制备好的碳纳米管薄膜进行了初步的表征研究,并初步探究了其场发射性能。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制备方法并深入研究其结构与性能关系,探究碳纳米管薄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最终期望通过以上研究,为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多孔氧化铝薄膜和氧化铝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的开题报告

多孔氧化铝薄膜和氧化铝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的开题报告

多孔氧化铝薄膜和氧化铝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多孔氧化铝材料具有小孔径、大比表面积、高孔隙度、热稳定性好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催化、能源储存、传感器等领域。

而氧化铝纳米颗粒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催化、纳米复合材料、药物传递系统等领域的重要材料。

随着现代纳米技术的发展和精细控制制备技术的不断提高,针对多孔氧化铝薄膜和氧化铝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经过前人对多孔氧化铝及氧化铝纳米颗粒制备方法的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条件制备多孔氧化铝薄膜和氧化铝纳米颗粒,并研究其光学特性。

通过对多孔氧化铝薄膜和氧化铝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能进行表征,揭示其在纳米光学、光电传感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同时,通过开展此项研究还可为多孔氧化铝薄膜和氧化铝纳米颗粒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基础。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多孔氧化铝薄膜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溶胶-凝胶法、电化学氧化法、阳极氧化法等多孔氧化铝薄膜制备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制备方法得出最优制备方法,制备出高质量、定向排列的多孔氧化铝薄膜。

(2)氧化铝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水热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等氧化铝纳米颗粒制备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制备方法得出最优制备方法,制备出规模一致、形貌稳定的氧化铝纳米颗粒。

(3)多孔氧化铝薄膜和氧化铝纳米颗粒的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表征多孔氧化铝薄膜和氧化铝纳米颗粒的形貌、结构和组成,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等技术研究其纳米光学和光电学特性。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能够制备高质量、定向排列的多孔氧化铝薄膜和规模一致、形貌稳定的氧化铝纳米颗粒,并进一步揭示其在光电传感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同时,该研究成果还能够为多孔氧化铝及氧化铝纳米颗粒在其它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基础。

二氧化钛纳米棒薄膜材料及其太阳电池的溶胶——凝胶制备与光催化活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氧化钛纳米棒薄膜材料及其太阳电池的溶胶——凝胶制备与光催化活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氧化钛纳米棒薄膜材料及其太阳电池的溶胶——凝胶制备与光催化活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及意义二氧化钛(TiO2)材料因其良好的光催化性能在太阳电池、环境清洁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传统的TiO2纳米粒子在纯化过程中易出现团聚现象,从而限制其光催化性能的提升。

为此,纳米棒(NRs)是一种具有良好分散性和光催化活性的新型TiO2纳米材料。

但NRs的合成方法复杂,成本较高,制备纯度和分散性较难控制,因此有必要探究一种可大规模制备且保持高分散性的NRs材料的制备方法。

2. 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 NR薄膜,并研究其光催化性能。

具体内容包括:(1)以光刻技术制备TiO2 NR芯片;(2)将TiO2 NR芯片浸泡于TiO2胶体中;(3)将浸泡后的TiO2 NR芯片进行高温热处理;(4)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测试方法对制备的TiO2 NR薄膜进行表征;(5)测试TiO2 NR薄膜的光催化性能。

3. 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探究一种可大规模制备且保持高分散性的TiO2 NRs材料的制备方法,并研究其光催化性能,为提高TiO2材料的应用效率开拓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4. 预期结果预计通过本研究制备出具有高纯度和高分散的TiO2 NR薄膜,并获得其光催化活性的实验数据。

同时,还将得到制备TiO2 NR薄膜的溶胶-凝胶方法,为制备其它高分散二氧化钛纳米材料提供参考价值。

5. 计划进度1月-2月:文献调研和框架设计;3月-4月:制备TiO2 NR芯片;5月-6月:将TiO2 NR芯片浸泡于TiO2胶体中;7月-8月:将浸泡后的TiO2 NR芯片进行高温热处理;9月-10月:进行SEM、TEM和XRD等测试;11月-12月:测试TiO2 NR薄膜的光催化性能,并分析数据。

6. 参考文献[1] Wang Z, Qin Y, Liao S, et al. Sol–ge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ertically aligned single-crystalline TiO2 nanorod arrays o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substrat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4, 2(30): 11914-11920.[2] Li L, Li W, Zou X, et al. Preparing TiO2 nanorod arrays by a simple sol–gel route[C]//Proceedings of SPIE 923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2014.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2014: 92331Y.[3] Gao Z, Liu J, Wang Y, et al. The enhanced photocatalysis of anatase-rutile TiO2 nanocrystallites with a novel mesocrystalline structure[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4(4): 508-509.。

多元复合纳米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元复合纳米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元复合纳米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多元复合纳米膜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多元复合纳米膜是一种将两种或以上不同材料复合在一起形成的纳米薄膜,具有许多优越性能,例如可控性强、导电性好、耐磨性高、化学稳定性强等。

由于其良好的性能,多元复合纳米膜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防护涂层、材料加工和电子器件等领域。

研究内容:本文将以银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为研究对象,使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银/二氧化硅多元复合纳米膜,并研究复合纳米膜的微结构、表面形貌、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

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对多元复合纳米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霍尔效应测定多元复合纳米膜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 准备材料:银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2. 制备银/二氧化硅多元复合纳米膜:使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以银靶为材料源,向真空腔中注入Ar等惰性气体,在银靶表面激发释放银原子,利用高能粒子轰击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将其复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复合纳米膜。

3. 对多元复合纳米膜进行组成分析: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多元复合纳米膜进行组成分析。

4. 对多元复合纳米膜的微结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对多元复合纳米膜的微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

5. 测定多元复合纳米膜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霍尔效应测定多元复合纳米膜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

6. 分析多元复合纳米膜的性能:对多元复合纳米膜的性能进行分析,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预期成果与意义:预计本研究将制备出高质量的银/二氧化硅多元复合纳米膜,并对其微结构、表面形貌、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深入分析,为多元复合纳米膜在激光加工、防护涂层和电子器件中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同时,本研究还将拓展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多元复合纳米膜制备方面的应用,为纳米薄膜材料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CuInS2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及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CuInS2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及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CuInS2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及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太阳能电池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中,CuInS2(铜铟硫)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吸收层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光电性能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由于CuInS2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能受到合成条件的影响较大,因此研究其高效的溶剂热合成方法,以及其在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该课题旨在研究CuInS2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方法,探索其在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通过对溶剂热合成中的关键控制参数进行优化,制备出优异的CuInS2纳米材料,并运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中,以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该研究将深入探究CuInS2纳米材料的合成机制和性能特点,为其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CuInS2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方法优化通过调整反应物的配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关键参数,优化CuInS2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方法,制备出高质量、高稳定性的CuInS2纳米材料。

(2)制备CuInS2纳米材料薄膜采用旋涂法、离心法等方法将合成的CuInS2纳米材料制备成薄膜,并对其结构、光学和电学特性进行表征分析。

(3)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并测试性能基于所制备的CuInS2纳米材料薄膜,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并测试其光电转换效率、稳定性和光谱响应等性能指标。

四、预期结果及意义通过对CuInS2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方法进行优化,制备出具有较高效率和稳定性的CuInS2纳米材料,可以为其在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提供有效支撑和参考。

同时,研究结果可以深入探究CuInS2纳米材料的合成机制和性能特点,为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该研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对于促进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基于纳米压痕技术及有限元模拟的薄膜力学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纳米压痕技术及有限元模拟的薄膜力学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纳米压痕技术及有限元模拟的薄膜力学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对于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微电子、新材料等领域,对于材料的力学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材料内部的物理、化学等性质及其影响因素,以获取更好的材料性能。

纳米压痕技术是一种基于微纳米加工技术的新型制备方法,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及在材料性能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

限元模拟可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出材料受力情况,使理论与实践更加贴近,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研究旨在利用纳米压痕技术和有限元模拟技术,对薄膜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以提高薄膜材料的力学性能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二、研究内容及主要思路1.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对薄膜材料进行压力实验,测量薄膜的力学性能;2.采用有限元模拟技术模拟薄膜压力实验中的受力状态以及预测薄膜的力学性能;3.通过实验与模拟的比对,验证模拟的可靠性,进而提高薄膜材料的力学性能;4.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点通过对纳米压痕技术及有限元模拟技术的理论研究,对薄膜材料进行力学性能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使得有限元模拟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产品质量控制、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等多个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点和实际应用价值。

四、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1.文献综述(1-2周):调研相关文献,了解纳米压痕技术及有限元模拟技术在材料力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2.实验设计(2-3周):设计纳米压痕实验和有限元模拟方法,确定实验和模拟参数;3.实验和模拟(6-8周):进行纳米压痕实验和有限元模拟,并测量数据进行分析;4.数据处理与分析(4-6周):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利用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比对和验证;5.研究成果撰写(2-3周):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和撰写,并定期向导师报告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

五、研究所需条件和经济预算1.实验设备:纳米压痕仪、有限元模拟软件等(估计费用:50万元);2.实验材料:涂层膜等(估计费用:5万元);3.人员及其它费用:研究人员(2名)和实验室租金等(估计费用:15万元)。

SiC薄膜及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的开题报告

SiC薄膜及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的开题报告

SiC薄膜及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的开题报告题目:SiC薄膜及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引言:碳化硅(SiC)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电子、电力电子、传感器等领域的新型材料,具有高熔点、抗辐照、高强度、高硬度、高化学稳定性、高热稳定性、高导热性、高光学透明性等特性。

SiC薄膜和纳米线作为SiC材料的关键研究方向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SiC薄膜具有光电控制、半导体器件、传感器等多种应用,SiC纳米线则具有高电子迁移率、能带结构等特性,适用于光电器件、能量转换等领域。

因此,探索SiC薄膜及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

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方法,研究SiC薄膜及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SiC薄膜的制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法或溅射法,制备SiC薄膜,并对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光学性质等进行表征。

2. SiC纳米线的制备:采用化学合成法或物理生长法,制备SiC纳米线,并对纳米线的形貌、结构、组成等进行表征。

3. 对SiC薄膜和纳米线的性能进行测试,如光学、电学性质等。

预期结果:通过对SiC薄膜和纳米线的制备和性质表征研究,可以得到以下预期结果:1. 获得SiC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光学性质等关键性能参数,为其应用于光电器件、传感器等领域提供基础性信息。

2. 获得SiC纳米线的形貌、结构、组成等关键参数,为其应用于光电器件、能量转换等领域提供基础性信息。

3. 测试SiC薄膜和纳米线的光学、电学性质,为其应用开发提供基础性数据。

结论:SiC薄膜和纳米线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获得SiC薄膜和纳米线的制备和表征信息,为其应用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性信息,同时为相关材料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CdS量子点敏化二维WO3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CdS量子点敏化二维WO3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CdS量子点敏化二维WO3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尊敬的指导老师:本人拟选题为“CdS量子点敏化二维WO3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该选题旨在研究CdS量子点与二维WO3纳米薄膜的复合光电化学性能,为新能源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现在,本人将详细说明该选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等方面的情况。

一、研究背景二氧化钨(WO3)在催化分解水中具有诸多优异特性,但其光催化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研究新型光敏材料来改善其光敏性能显得尤为迫切。

量子点是一种具有独特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半导体微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CdS量子点具有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和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分解水等领域。

因此,将CdS量子点引入WO3纳米薄膜中,可以进一步提高WO3的光催化性能。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制备CdS量子点敏化的二维WO3纳米薄膜,研究其光电化学性能及机理,探究CdS量子点对于二维WO3纳米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为新型光催化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三、研究内容1. 合成CdS量子点;2. 制备WO3纳米薄膜;3. CdS量子点敏化的二维WO3纳米薄膜的性质表征;4. 探究CdS量子点对于二维WO3纳米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5. 实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四、研究方法1. 化学制备法制备CdS量子点;2. 溶胶凝胶法制备WO3纳米薄膜;3. 采用SEM、TEM、XRD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4. 采用光电流法和电化学阻抗谱法研究样品的光电性能;5.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测定催化反应的光催化性能。

五、可行性分析本选题的研究内容较为明确,研究方法的操作规范且有一定的先导研究。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具有实践性和运用性,具有推广意义。

因此,本选题的研究有可行性。

以上就是本人“CdS量子点敏化二维WO3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如有不妥之处请您指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硅酮薄膜材料因其具有优良的防水、抗渗、保色、耐久、透气等特点,已经引起国内外广大科研工作者得广泛关注。 这类材料所形成的膜层具有很高的透明度,良好的疏水性和透气性,表现出优良的耐老化性能。 硅酮薄膜脂良好的耐热性、耐高温、耐潮湿和抗水性,以及其对臭氧、紫外线和大气的良好稳定性,研制一种透明、憎水、耐沾污、耐老化、抗降解的有机硅涂覆材料。并采用紫外线照射加速涂层老化,通过测量涂层与水的接触角的变化来考察反应条件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并据此确定最佳的反应参数,该疏水性硅酮薄膜材料应用前景广阔、不污染环境,是一种生态环境材料。

1.1 硅酮的化学组成 1.1.1 化学成份 有机硅 即有机硅化合物,是指含有Si-O键、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习惯上也常把那些通过氧、硫、氮等使有机基与硅原子相连接的化合物也当作有机硅化合物。其中,以硅氧键(-Si-0-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为数最多,研究最深、应用最广的一类,约占总用量的90%以上。 1.1.2 成膜化学反应式 成膜化学反应过程可用下式表示:(CH3)aSiXb+bH2O→(CH3)aSi(OH)b+bHX (a+b=4) n(CH3)aSi(OH)b→(CH3)naSin(OH)m+(n-1)H2O

2.1硅酮薄膜的超疏水性 表面润湿性是固体表面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最为常见的界面现象。润湿性可以用 表面上水的接触角来衡量, 通常将水接触角在150!以上、滚动角小于10!的表面称为超疏水表面。超疏水表面具有防污、自清洁、疏水等特性,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1] 。国际上对超疏水涂膜的研究始于20 世纪40 年代, 在20 世纪末随着表面科学技术的发展, 超疏水自清洁涂膜的制备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透明超疏水表面不但具有超疏水表面的良好特性, 而且对可见光具有良好的透过性, 可以将其应用于汽车、飞机等挡风玻璃, 高层建筑墙玻璃, 眼镜等材料表面, 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是超疏水表面研究领域一个前沿的研究热点。 透明超疏水薄膜不但具有超疏水表面的独特性能, 而且对可见光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已逐步成为超疏水表面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介绍了超疏水涂膜的透明性, 并归纳了近年来透明超疏水涂膜制备方法取得的新进展。根据现有的理论和研究, 利用提拉成膜法均匀成膜, 并控制好粉体于溶液之间的配比, 可制备出适用的透明超疏水薄膜。 3.1硅酮薄膜的制备 量取一定量的无水乙醇放入玻璃皿中,然后将硅酮粉体边搅拌边缓慢的倒入玻璃皿中,使其缓慢溶解,加热到60℃左右,用20mm× 20mm×1mm塑料片通过提拉法(20mm/min)重复成膜,并在70℃烘干1h,然后用水清洗2~3次,制得高透明硅酮薄膜。

在使用提拉法成膜前,为了找到浸泡的最佳时间、粉体与无水乙醇最合适的量,先做了一些试探性实验,具体实验如下: 取3个玻璃皿,分别编号1,2,3。取不同量得粉体和无水乙醇,用塑料片制备好样品,分别浸泡5,10,24h,取出塑料薄膜,加热烘干,看成膜效果,然后可以得出最好的粉体与乙醇比例。 4.1 结论 超疏水自清洁表面的理论研究已有很多的报道, 在理论上对于类荷叶表面的双微观结构、粗糙度特性、多相平衡态、薄膜表面自由能等对水静态接触角的影响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超疏水表面的设计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然而, 超疏水薄膜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许多的方法不能适用于大面积的生产和应用, 因为依靠粗糙度来实现超疏水效果的薄膜的一些机械性能都不能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透明超疏水薄膜作为超疏水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面, 各项研究在实验室中得以广泛的展开, 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但是由于薄膜的力学性能如附着力、耐久性等问题的存在, 距离实际应用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金美花,冯琳,封心建,等. 阵列聚合物纳米柱膜的超疏水性研究[J ]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 ,25 (7) :1375 [2] 赵宁,卢晓英,张晓艳,等. 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J ] . 化学进展,2007 ,19 (6) :860 [3] Ken Yamamoto , Satoshi Ogata. 32D thermodynamic analysis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J ] . J Colloid InterfSci,2008 , 326-471. [4] Wenzel R N. Resistance of solid surfaces to wetting by water[J ] . IndEngChem,1936 ,28-988. [5] Cassie A B D , Baxter S. Wettability of porous surfaces[J ] . Trans Faraday Soc,1944 ,40-546. [6] 郑黎俊,乌学东,楼增,等. 表面微细结构制备超疏水表面 [J ] . 科学通报,2004 ,49 (17) :1691. [7] Wenzel R N. Resistance of solid surfaces to wetting by water[J ] . IndEngChem,1936 ,28 :988. [8] Cassie A B D , Baxter S. Wettability of porous surfaces[J ] . Trans Faraday Soc,1944 ,40 :546. [9] Venkateswara R A ,Bhagat S D ,et al. Synthesis of flexiblesilica aerogels using methyltrimethoxysilane (MTMS) precursor[J ] . J Colloid InterfSci,2006 ,300 (1) :279. [10] Feng L , Jiang L , Zhu D , et al.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ofaligned polyacrylonit rile nanofibers [ J ] . Angew Chem2IntEd , 2002 , 41:1221. [11] Baldacchlni, Carey T , Zhou J 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prepared by micro2st ructuring of silicon using a femtosecondlaser [J ] . Langmuir ,2006 ,22 :4917

[12] Satish A,Mahadik, Mahendra S. Transparent Superhydrophobic silica coatings on glass by sol–gel method[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0,(2): 333–339.

[13] Tongfei Wu, Yongzheng Pan.Study on superhydrophobic hybrids fabricated from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nd stearic acid[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10: ( 3),265–270.

[14] VenkateswaraRao , Sanjay S. Preparation of MTMS based transparent superhydrophobic silica filmsby sol–gel method[J],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9,(3):484–490.

[15] Shaohong Liu,Xudong Sun.Water Cleaning Facile Wet Chemical Synthesis and Wavelength-Sensitive Photocatalytic Reactivity[J],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9,(4):242-256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拟研究纳米硅基薄膜的制备的方法,研究沉淀法制备纳米硅基薄膜,并通过控制粉体与溶剂的量来达到制备薄膜的最好比例,用提拉成膜法进行制备薄膜。 二、应用价值: 纳米超疏水材料以其优越的性能,超强的疏水能力,在家电行业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固体表面浸润性及主要指标浸润性指当液体和固体表面接触时,液体可以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的特性。 三、研究手段(途径): 实验主要研究不同粉体,无水乙醇制备出薄膜的疏水性,采用提拉成膜法制备出疏水性最佳效果最好的薄膜。 实验所需原料:硅酮粉,无水乙醇等。 实验所需器材:玻璃皿,烧杯,风干加热仪,塑料薄膜,量筒,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 实验具体方案:使粉体溶解于无水乙醇中,将塑料薄膜浸泡于溶液中,控制浸泡的时间分别为3、4、5小时,取出塑料薄膜,控制粉体的加入量和无水乙醇的量,来达到薄膜的疏水性达到最好。 四、研究预期: 通过沉淀法制备薄膜,首先找出粉体与有机溶剂的最佳配比,再制备出一套提拉成膜法所需要的设备,达到均匀多次成膜,最终制备出理想的薄膜,分析其各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