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通常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而经济发展则是指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福利的增加、社会制度的完善等方面。
然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经济发展则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和保障。
首先,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只有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随着GDP的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会提高,购买力也会增强,进而推动消费的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经济增长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从而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次,经济发展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
经济发展在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支持和推动。
例如,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提升可以增加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从而提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另外,科技创新能够引领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而良好的制度建设则可以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产权,激发企业家精神,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而经济发展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得国家的经济可以持续地向前发展。
例如,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创业机会,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而经济发展则为经济增长提供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和良好的制度环境等要素,使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经济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只有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经济学领域中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
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
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是经济稳定
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增长能够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它
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其次,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包括经济结构、经
济体制、经济制度等多个方面。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
水平,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与经济增长相比,经济发展更
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追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面性。
在实践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经济增长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为扩大国民经济规模和增加
财富积累奠定了基础。
而经济发展则在综合发展中推动经济增长的质
量和效益,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总的来说,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只有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全面、均衡和
可持续性发展。
引导经济增长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同时注重经济发
展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才能最终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

例:肯德里克分析资料
美国1948年~1981年 的经济增长率是 其中 3.2%
y=f(k)
k
二、基本方程式
(一)前提:两部门经济均衡I=S
大写字母——总量;小写字母——均量
(二)过程
当资本存量为K时,假定折旧是资本存量K的一个固定比率δK(0<δ <1),则资本存量的变化△K为:
△K=I- δK
根据I=S= sY,上式可以写成
△K= sY –δK,两边同时除以劳动数量N,有:
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达到此 目标的条件是:稳态人均资本量固定在资本边际产 品等于人口增长率的水平。 (四)黄金规则引言 1、y是用来做什么的? 2、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3、过去,中国强调积累,导致消费不足。生产成为 “无本之木”。 4、但是,过度消费、奢侈型消费而忽视积累,同样 是一种病态。
辛集的污染
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一)20世纪40~50年代,建立模型 1、背景:各国经济高速增长。需探索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途径 2、代表:哈罗得、多马、索洛、斯旺、卡尔多 (二)60年代,分析影响因素 1、背景:50年代以来,各国增长了,美国落后了 2、代表:丹尼森、库兹涅次 (三)70年代,研究经济增长极限 1、背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社会问题也开始出现 2、代表:麦多斯(毁灭论)、米香(代价论) (四)80年代,知识外溢长期增长模式 1、技术是经济增长模型的内生变量 2、代表:罗默 (五)9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 1、制度也是内生变量 2、代表:科斯、诺斯、斯蒂格勒
▪ 美国经济学家多玛:1946年,《计量经济学杂志》, “资本扩张、增长率和就业”;1947年,《美国经济 评论》,“扩张与就业” 。
▪ 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

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战略
进口替代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 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 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 出口促进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 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 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政策。
第二篇 经济发展的内在与外在因素
一、资本形成的来源、方式和作用
资本形成的来源:资本形成最初来源于生产剩余即储蓄,再由 储蓄转化为投资,最后才转变为机器设备、厂房、交通工具、基础设 施等物质资本。 个人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外国储蓄、剩余劳动力的利 用、对外贸易是资本形成的六大来源。 资本形成的方式主要有六种 资本形成的作用在于增加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
六、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
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是指由于广义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内含的人力资本、 R&D投入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生产率的增 长,进而对东道国长期增长做出贡献,而跨国公司子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 益的情形。 主要表现为: (1)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给东道国当地厂商的技术扩散,有利于增强 东道国技术力量,有利于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 (2)跨国公司的出现亦会对东道国技术效率和技术能力产生间接影响。 (3)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与扩散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七、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国际贸易可以使得一国尚未被利用的生产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 扩大其生产量,即对外贸易为一国的剩余产品提供出路,同时由贸易引起的 劳动分工又会带来规模经济,即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国际贸易是现代经济 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它可以带来动态收益,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 而言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 (1)增强生产要素供给; (2)扩大规模经济; (3)充分利用剩余资源; (4)产生各种经济刺激; (5)改变经济结构。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国家或地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更广泛地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经济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国家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经济增长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财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然而,仅仅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发展会导致许多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
其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和技术支持。
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家可以增加对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
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和潜力。
经济发展包括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工作,这些都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然而,仅仅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发展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不平等问题可能会不断加剧。
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可能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其次,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会导致环境问题的恶化。
过分追求经济增长会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因此,经济增长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国家和地区应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合理引导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和产能过剩,确保经济的平稳增长。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关键领域和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的投资。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增长,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而经济发展则更广泛,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持续性改善。
一、经济增长的定义与影响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的情况。
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
经济增长对国家和个人有着广泛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其次,经济增长有助于就业的增加。
经济的扩大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的人口数量。
此外,经济增长还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二、经济发展的内涵与要素经济发展是指经济在长期内持续改善,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进步。
经济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的升级和优化。
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应有的权利和机会。
最后,经济发展还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要素包括内外部要素。
内部要素主要包括科技进步、人力资本、资本积累等。
外部要素则是指国际环境、市场需求等。
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目标。
经济增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一个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可以让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经济增长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框架内进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十一章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概论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稳态分析(续)
y yA yB
(n +d)k f (k )
sf(k) A
O 图11—1
kA 经济增长的稳态
k
三、储蓄率的增加
y (n +d)k C` s’f(k)
C
sf(k)
O
k0 图11—2
k` 人均生产函数曲线
k
y (a) y0 O 图11—5 G (b) O 图18—5 t0 t1 t t0 t1 t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Δ Κ = Ι -dK
根据I=S=sY,上面的式子可以写成:
Δ Κ = sY-dK
该式两边同时除以劳动数量N,可得:
Δ Κ /N = sy –dk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k K N K K k n n k KN K Kk
再对等式两边同除以N,可得: Δ Κ /N=Δ k+nk 将 Δ Κ /N = sy –dk 式 和 上 式 合 并 , 消 去 Δ Κ /N,则可得到: Δ k =sy-(n +d)k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可以表述为: 资本深化 = 人均储蓄 - 资本广化
如果G>GW
1、假定s=sd
G = s/ c GW = sd/ cr
∴ 如果G>GW, 则必然有c<cr
这时,资本家增加投资以使资本-产出达到合 意水平,所以投资增加,其结果刺激了经济 的繁荣。
2、假定c=cr
G = s/ c GW = sd/ cr
如果G>GW, 则必有s>sd,
这就意味着实际储蓄率大于意愿的储蓄率,个 人、企业减少储蓄以使得储蓄率达到合意的水 平。储蓄的减少就是消费、投资的增加,从而 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尽管它们常常被混淆使用,但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经济现象。
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出总值(GDP)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更加综合,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进步。
1. 经济增长的定义和特征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一般以年度百分比的形式进行统计。
经济增长通常与工业化、技术进步、投资增加等因素密切相关。
经济增长具有以下特征:1.1 持续性:经济增长需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即在一段时间内产值的增加能够持续进行。
1.2 累积性:经济增长是通过不断积累生产要素和技术进步而实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要素的积累将会带来更多的产出。
1.3 规模效应:经济增长常常伴随着规模效应的出现,即产出的增加将带来更多的利润和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2. 经济发展的定义和特征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提升,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进步。
经济发展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还强调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征:2.1 经济多元化:经济发展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向多元化发展,从单一产业或部门转向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2.2 人力资源发展: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和培养人力资源,包括提高教育水平、提升技能、改善劳动力市场等。
2.3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还需要关注社会领域的进步,包括提供基本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基本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4 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必须注重环境保护,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
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通过提高产出和生产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能确保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更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是指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实际利用程度,具体表现为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
它是现实的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和经济体制是保证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粗放型也叫外延型,是指主要依靠增加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从而实现产出量的增长。
集约型也叫内涵型,是指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产出量的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采用粗放型还是集约型,一般地说,是由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这些条件具体包括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包括劳动者的素质)、市场条件和管理水平等。
经济增长方式还与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首先,从现有资源的约束条件来说,我国虽地大物博,但按人均量计算却是“地狭物薄”,人均资源严重短缺,不少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限的资源相对于日益增大的需求变得更加稀缺。
因此,在总体上,必须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降低能耗,加强地区、部门、行业发展的科学规划,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
其次,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需要来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带来新产业、新产品,层出不穷。
国际间的竞争实质是经济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与管理水平上的竞争,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及技术含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商品附加值小,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因此,将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要素的生产率上来,也是我国在国际交换中摆脱被动,获得更好发展所必需的。
再次,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来说,要为全社会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必须依赖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的效率与效益。
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决定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要求。
我国农村普遍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并将长期存在;我国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表现为“低投入,低产出”;我国农业是经不起市场竞争的弱质产业。
从上述情况出发,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点可归纳为:(1)农民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
必须从实际出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以及按市场规律经营农业生产的素质。
(2)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制度创新。
在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前提下,积极探求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克服千家万户的分散性所带来的势单力薄的弱点,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
(3)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价格改革,使农民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得到实惠。
(4)需要形成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性因素并充分发挥作用,这些基础性因素包括:农业基础实施的建设,农业科技革命,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国家对农业增长的宏观调控与市场保护的作用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1)从只注重增加投资,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转到利用现有基础,充分挖掘潜力上来;(2)从主要依靠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到主要依靠通过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果上来;(3)从主要靠大量消耗资源,增加产品数量,转到靠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各类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着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上来;(4)从投资项目低水平、低效益的重复建设,转到按高效益的经济规模和合理布局的要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上来;(5)从偏重追求经济总量和速度,转到注重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上来。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中的若干重要关系
一、 国民经济内部的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客观存在着各种重要的比例关系。
这些比例关系主要有: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比例关系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等。
协调的比例关系是保证经济良性循环、资产合理配置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二、 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一) 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物质财富和劳务的增长率。
(二) 经济增长效益
经济效益是在经济活动中劳动占用、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经济效益有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之分。
宏观经济效益是指国民经济全局的经济效益。
微观经济效益是指个别企业的经济效益。
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这表现在: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微观经济效益的普遍提高必然带来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和最终标准,好的宏观经济效益能在总体上为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当然,两者有时也会发生矛盾。
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要以宏观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来衡量微观经济效益的好坏,当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
(三)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中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两者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经济效益是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中心和前提。
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条件。
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就谈不上任何经济效益,即速度本身包含对效益的一定要求,效益本身也体现为一定的速度。
但是,两者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不完全一致,经济增长速度所反映的是产值、产量等指标在动态上的比较,而经济效益是劳动投入与有用劳动成果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经济增长速度既可以建立在节约劳动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在劳动的过多耗费的基础之上。
如果劳动投入增长的幅度大于产量、产值增长的幅度,即使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经济效益在事实上却是下降的。
如果生产的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积压在仓库里,造成严重浪费,也就没有经济效益,生产越多,浪费越大,效益越低。
我们要求的速度应该建立在提高产品质量、讲求产品适销对路、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提高资本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即要把经济增长速度建立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之上。
三、 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生态效益
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活动时,通过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获得物质和能量转换的最大效率,从而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条件。
(1)生态环境制约着经济增长;(2)在我国经济高增长过程中,存在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我们为此付出了较大的代价;(3)环境及资源保护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习题讲解:
多项选择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① 两者在本质和内涵上是一致的 ② 经济发展的含义比经济增长更宽广 ③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④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⑤ 有时会出现经济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2.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意味着( )
① 我国今后的经济增长应以集约型为主 ② 要彻底摒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③ 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
④ 我国的经济体制在转变之中 ⑤ 各地区、各部门、各产业的经济增长都要向集约
3.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 )
① 两者是对立的 ②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③ 微观效益好必然带来宏观效益好 ④ 宏观效益是微观效益的前提和最终标准 ⑤ 微观效益必须服从宏观效益
四、 本章小结
注意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粗放型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经济增长等几组概念。
重点掌握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内涵,以及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