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2020111713134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1,2

项目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

1•行业背景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培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髙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产业是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是具有高额附加值、高投入髙产出、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计算机应用产业的发展将推动知识经济的进程,促进从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髙方向发展,是典型的知识型产业。

徳州市委、市政府这些年始终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一直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大举措,使城市整体信息化水平显箸提升。徳州市推出的“十大产业集群培植“计划,将电子信息产业列入三大新兴产业,与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就“智慧徳州”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今后5年内投资35亿元,建设以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四网合一“为基础的智能型城市。

2.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系统的综合性逐步增强,F业分类更加细化,与具体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三网融合和物联网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深度和广度有了质的飞跃,并且不断出现大量以苴为基础的新兴相关产业。与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要求相比,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成为一个巨大的缺口。2009年《教冇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岀,在今后5年要加快培养120万信息服务技术人才,符合职业标准的信息服务技术人才成为我国发展信息服务业的瓶颈,信息服务技术人才成为当前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紧缺人才。

我们通过对IT类企业、大中型企业的信息支持部、IT产品销售等企业进行调研,确泄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向徳州市及周边地区,专业服务而向如下:

第一,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人员、动态网站设讣人员和管理系统开发人员等。相应岗位包括:软件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评员、网站设计师、数据库系统管理师等。

第二,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技术支持人员。包括信息系统监理师、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师等。

第三,从事信息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的IT销售与服务技术人员。对应岗位为计算机信息产品营销员。

表511德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统计表

徳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比例见图5-1-1。

谊角庁计算杖应巨戋术专业人才予求比貝表

口仝业応三•比农朮支茅

□二丈县铛里写手冬

图5-1-1德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比例

(二)专业建设基础与优势

汁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学院首批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龙头,网络系统管理、物联网技术应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2011年,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联合课程(含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1•逐步成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实施“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前4个学期,学习地点主要在校内,通过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开展学习:第二阶段是第5学期,学习地点在学院和企业交替进行,借助综合拓展能力平台开展实践技能训练,第三阶段是第6学期,学习地点在校外,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六个学期、三个阶段、两个学习地点的学习,使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2.凸显团队成果的省级教学团队

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英中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髙级职称教师占64.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占72%, 8人具有两年以上IT技术岗位工作经历,占比为57.1%;“双师型“教师比例为92.8%。团队取得的教学成果显著,累计发表论文42篇,岀版教材29部,市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3个,获得市级以上奖励50余项。2012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3.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专业核心课程均已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对每一门课程进行改革,整合教学内容,设计项目化学习情景并实施教学。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15 门,各专业课已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

4.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已建成程序设计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室等校内专业实训室5个、专业机房10个,能够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建立校外实训基地6个,与山东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徳州财富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信智源有限公司、山东亿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选择引进CSTP等培训机构,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实战技术,实现到徳州本地及北京、天津、济南等周边城市髙质量就业,借此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为扩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5.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累计培养毕业生350余人,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到了98%。借助“电脑文化节“,搭建技能大赛平台,实行赛育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中多次获得奖励,获奖人次达47人。

6•不断提升的社会服务能力

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近几年对外开展多种软件技术服务项目,例如为徳州市环保局开发“徳州环境

保护预警系统",为徳州老龄委开发政务网站,为山东齐元公司研发“风机盘管试验台监控系统" 等,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髙度认可。而向社会开展网站开发、信息处理技术等培训工作,年培训人数约1300人。而向社会人员开展本专业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左服务,年鉴泄800多人次。每年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网络教育考试等达5000人次。(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尚显不足,校企合作方式仅限于专业论证、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2.课程体系和企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课程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实践课程开发尚不能满足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专业带头人和计干教师的整体教科研能力偏低,专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社会服务能力尚需提髙,兼职教师的管理也需进一步规范。

4•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现有实训设备数量能够基本满足学生实训要求,但实训室文化建设不足,综合能力训练实训条件也有待进一步提髙,校外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而向信息技术产业,培养软件开发、信息化技术支持的髙技能人才和IT产品销售与服务人才。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成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完善“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平台+模块“的建设思路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继续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实施“五大工程“,引培结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提升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到2015年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成徳州市信息化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基地,在省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二)具体目标

1•体制机制建设

依托徳州职业教冇集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办学平台,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院校、企业组建讣算机应用技术苦业理事会,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制立考核激励制度,实现机制运行畅通, 规范有序。在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内,结合讣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分析,不断地探索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自我评估机制,制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质量分析与改进机制,完善顶岗实习评价机制。

2.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机制,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作用,立期开展社会调研,不断调整专业服务而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为主线,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培养,创新“双导师制个性化”订单培养模式。构建由“基本技能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T职业能力培养”的岗位能力梯次递进人才培养进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而提升。

3.课程体系构建和核心课程建设

对照核心岗位能力需求,融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平台+模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通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三个平台和选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拓展课程等三个模块,完善“五训六练"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对顶岗实习进行课程化改革。通过项目建设,完成F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制、教学情境设计及相关资源建设,建设优质课程10 f j,三年内组建2个联合课程,包括一个省级标准的联合课程和一个院级标准的联合课程;建设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充实优质教学资源,建成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库一个。

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大学生素质教疗,开展第二课堂;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结合“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岗融合、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