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习作的研究》研究方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习作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目前学生习作的现状是:

1.学生习作无话可说;

2.学生习作中出现说空话、套话、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话的现象;

3.习作已不再是学生表达的需求,而是为习作而习作。

4.有的孩子书读得很多,文章却写得不怎么样。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2、《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作文教学的理论由写作主体论转向写作文化论,马正平指出,写作文化不是写作内容(文章信息)的文化,而是特定社会、地域、群体关于文章写作的时空情绪、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文章图样。写作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核心是写作的时代精神。。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推动教育信息化面对21世纪信息化浪潮对教育的挑战,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并且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和政策。2001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报告中再次重申,为实现21世纪美国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美国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将接受到必要的培训,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

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都可以直接使用现代的多媒体电脑;

3.每一间教室都连上信息高速公路;

4.开发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使其成为每所学校课程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习作,发表言论和作品,与同伴、专家和其他各种互相交流;学生使用各种媒体形式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有效地交流信息和思想。2001年9月,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了《信息化教育规划(2001~2005年)》。该计划明确规定,在2005年前,俄罗斯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实现全日制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台/80人的目标。在全球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面对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挑战,我们要增强紧迫性,在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国际教育信息化整体趋势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才得出跨越式发展的决策信息。我国信息技术环境下个性习作正在日益完善,全面发展。

四、研究目标

1.利用信息化技术帮助学生搜集生动有趣、紧跟时代脉搏的习作素材,使学生的习作更具个性。

2.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习作素材的展示,帮助学生打开习作的思路。

3.利用微信和班级乐教乐学平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五、研究内容

1.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学生积累生动有趣的习作素材,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

2.利用信息化技术帮助学生积累具有时代感的习作素材,使学生的习作更具个性。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习作素材,打开学生习作的思路。

4.利用微信和乐教乐学展示平台,使学生的作文及时成果化。

5.利用乐教乐学展示平台,提高学生的习作鉴赏能力。

七、研究过程(2017.6——2018.6)

(一)准备阶段(2017年6月)

组建课题组,确立研究课题,上报课题申请书。

组长:程向军

成员:王利红张丽娟任会杰陈玉霞朱先艳

(二)理论学习阶段(2017年7月——2017年9月):

收集有关材料,组织学习有关内容,确定研究步骤,完成开题报告。

(三)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8年6月)

由参与教师先提出各种研究方式和方法的可行性报告,在专题会议上进行讨论。同时也主张参与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要求每位参与教师认真实施,及时记载。并填写好每次的后记,上交存档。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并建立好档案库。

具体安排如下:

2017.7-2017.9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学生积累生动有趣的习作素材,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

2017.10-2017.12研究“如何利用网络作业,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018.1-2018.3研究“如何利用信息资源,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2018.4-2018.5研究“如何利用信息资源,创设互动、共享的学习环境”;

(三)总结阶段(2018.6)

以研究报告等形式结题课题总结、报告撰写、案例收集、资料汇编。完善课题报告,充实材料,准备结题。

八、参考文献:

1.蔡祖全《网络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2.倪文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3.郑有才张正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4.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

5.王贺玲《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7.姚竹青《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

8、金加锦《构建“生活作文”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九、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

近几年来,我校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相当大的改变,投入大量资金,购入品牌电脑、一体机等。完善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电脑室、图书资料室,并接轨国际互联网,为老师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条件,资源丰富。课题组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小学语文教学》等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业务水平。

十、课题预期成果

1、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