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要先学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入门要先学什么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与《易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指出了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是宇宙的最基本规律。

据此推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阴阳的互藏互寓,自然也是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的规律。

阴阳消长与阴阳互转、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永远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即所谓“消长平衡”。

消长,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本文出自大成国学研究院张成。

转载请说明出处。

所谓“消”,意为减少、消耗;所谓“长”,意为增多、增长。

它们指的是数量的变化。

易经入门要先学什么古代思想家以消长来概括阴阳的运动变化,其基本形式包括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表现为阴阳双方的你强我弱,我强你弱,这种形式主要是和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相联系的;阴阳皆长,阴阳皆消,表现为阴阳矛盾统一体的我弱你也弱,我强你也强,它主要是和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相联系的。

学什么“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

阴阳就在这种运动变化中,生生不息。

但任何一方太过盛或太过衰,破坏了“阴消阳长,阳清阴长”的动态平衡,就会引起机体的不适。

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

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学说还认为,阴和阳之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寒饮中阻患者本为阴证,但由于某种原因,寒饮可以化热,即为阴证转化为阳证。

什么阳证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元气。

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征变化,即属于阳证转化为阴证。

但如果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得以恢复,病情又可出现好的转机,可见阴阳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

阴阳转化主要是指事物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

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孰主孰次就决定了这一事物当时的主要特性。

事物内部阴阳的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处于消长变化之中,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如果说“阴阳消长”
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往往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物极必反”,这里的极,是指事物发展到了极限、顶点。

这个是促进转化的条件。

阴阳的消长
阴阳的消长中,消指消亡,长指生长,喻旺盛之意。

若一方的消亡不足,就会引起另一方的滋长、旺盛。

若一方的太过,也会导致另一方的不足。

易经入门要先学什么总之,阴阳双方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中,即所谓“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例如,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从冬至春人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

由于四季气候有阴阳互相消长的变迁,所以才有寒、热、湿、凉的不同变化,在正常情况下,阴阳消长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

这种阴阳的消长观点,对于认识人体“内动”机制运转能力的变化发展的因素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阴阳互换、阴阳相互转化
湘云道:“……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体现的是阴阳消长转化的关系。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事物或现象的运动变化发展到极点,即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其阴阳属性就会发生转化,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先学什么比如时间变化,一日之中,一年之内,随着时间运行的轨迹,阴阳不断地消长转化,因此有了四时之温凉寒暑。

《管子·乘马》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

”指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四时寒暑的更替和日夜的长短变化,是阴阳消长转化的体现。

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黄帝内经》中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腠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先学什么“寒极生热”即阴寒之症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生热象,好像冬寒转化为春温、夏暑,在病理变化中像寒症发展到寒极阶段,格阳于外,虚火浮动,出现阴盛格阳的假热现象。

先学什么“热极生寒”即认为阳热的病症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阴寒的病症。

一般由热转寒多由于正气耗伤,属病情逆转。

如热性病热极伤阴,阴竭而致阳脱,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的亡阳症;亦有因热邪深伏出现热深厥深的假寒现象。

因此,治病、养生必须知晓阴
阳,阴阳是治病的根本。

什么是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阴和阳不仅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同时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阳必须依存于阴,阴必须依存于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比如:热与寒相互对立,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

天与地相互对立,天为阳,地为阴,没有天也就无所谓地;没有地,也就无所谓天。

互根互用: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如:没有上就没有下。

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阴阳的依存互根
阴阳的依存互根,是指阴阳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就没有阴。

日常所接触的周围事物的例证比比皆是,如动为阳,静为阴,没有动就无所谓静,没有静也就无所谓动。

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就无所谓上。

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右,无所谓左。

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无所谓寒,没有寒,也无所谓热。

外为阳,内为阴,没有外,则无所谓内,没有内,也就无所谓外。

又如呼吸,呼为阳,吸为阴,没有呼就不可能有吸,没有吸也不可能有呼。

没有运动变化也不可能进行新陈代谢。

可见,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是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即所谓“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由于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故称“互根”。

阴阳互藏的理论意义
阴阳的互藏关系及其意义,所谓阴阳互藏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都蕴涵有另一方。

阳不是绝对纯粹的阳,阴也不是绝对纯粹的阴。

判定事物阴阳属性时是要根据其所涵属阴或属阳成分的多少而定。

而阴阳成分的多少又是依据所涵阴阳成分的隐显状态加以判断的。

如果事物属阳的显象状态成分多而明显,而属阴的显象状态成分少而隐匿时,于是就判定其属性为阳;反之则判定其属性为阴。

这就是“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素问·金匮真言论》)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素
问·天元纪大论》)之意。

阴阳互藏不但是事物内部,或者两个事物之间阴阳双方发生一切关系的前提,同时也是所有事物能够共同存在的必需条件,因此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无阴以生,阴无阳以化”。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寓阴,有时也称“阴阳互寓”、“阴阳互含”。

宇宙中的万物皆由阴阳二气氤氲聚合而化生,故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含有阴与阳两种不同属性的成分。

也就是说,此事物或现象虽然属阴,但含有阳性成分;彼事物或现象虽然属阳,但含有阴性成分。

如《类经·运气类》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

此阴阳互藏之道。


阴阳互藏之道,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悟。

阴阳本以对待而言,如上为阳,下为阴,但上中有下,下中寓上,即阴中有阳,阳中寓阴。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诚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说:“阴之中亦相为阴,阳之中亦相为阳。

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诸在其下者皆为其上阴。

”再如水为阴,火为阳,但水中内明,火中内暗,即阴中寓阳,阳中藏阴。

这些朴素的直观认识用带有哲学意味的八卦卦象来表达,则水应坎,火应离。

坎属阴,但内寓阳爻;离属阳,则内含阴爻。

这表明水中有火,火中有水,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由此看来,阴阳的互藏互寓实为古代哲人的一种朴素的自然观。

按照汉代倡导的“气一元论”的观点,气为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气别阴阳,以成天地。

即所谓“清阳者薄靡而为天,浊阴者凝滞而为地”(《淮南子·天文训》)。

但在“积阳为天”之时,地阴之气已寓其中;在“积阴为地”之际,天阳之气已含其内。

因此,天为阳,但内寓地阴之气;地为阴,但内含天阳之气。

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宇宙中之万物,本由天地阴阳二气氤氲交感,合和凝聚而成。

宇宙万物所禀受的阴阳之气的多少不同,性质有别,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色泽、动静趋势、运动形式等,因而也就具有了不同的阴阳属性。

属阳的事物中也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中也寓有阳性成分。

诚如《春秋繁露·基义》所说:“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

阳兼于阴,阴兼予阳。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说:“统言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男虽属阳,而不可谓无阴:女虽属阴,亦不可谓其无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