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
简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特征

简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特征一、引言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源自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在欧洲广泛传播,成为了艺术与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摆脱了中世纪的桎梏,以人性、理性为核心,追求自然、和谐与完美的境界。
这种风格的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更在功能和空间布局上展现了卓越的智慧。
二、主要特征1.均衡与对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注重空间的均衡与对称,追求完美的形式美。
通过使用对称的布局和构图,使建筑呈现出一种庄重、稳定的气质。
2.线性与几何: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们善于运用直线、几何形状和对称的构图来组织建筑形态。
这种严谨的几何构图赋予了建筑物宏大的气势和独特的魅力。
3.自然主义: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师们追求模仿自然,强调对细节的关注和刻画。
他们运用植物、动物等自然元素来装饰建筑,使建筑物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气息。
4.人性化: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感受和需求。
建筑师们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的设计,创造出舒适、宜居的室内环境。
5.装饰与细节: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注重装饰和细节的处理。
建筑师们运用雕刻、绘画等艺术手段,将建筑物的细部装点得精致而富有艺术感。
三、实例分析以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为例,这座教堂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特色。
它的外观采用红、白、绿三色大理石,构图严谨,给人一种和谐、庄重的感觉。
穹顶设计独特,展现了建筑师们卓越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同时,教堂内部的装饰和细节处理也十分精致,展现了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审美追求。
四、总结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以其独特的审美和智慧,成为了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
它以人为本,追求自然、和谐与完美的境界,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艺术和文化,并从中汲取灵感,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局限性。
它过于强调形式和装饰,有时忽略了实用性和生态可持续性。
因此,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在借鉴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优点时,也要关注其不足之处,力求创造出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实用的现代建筑。
当代建筑审美与建筑技术的探讨

口
摘 要
张
磊
杨成武
纵 建 筑 发展 史 , 每一 次 建筑 i 』 [ 步都 是 以 新利 料 、 新 披术 作 为突 破 口 。化统 的 建筑 _ I l 1 分析 可 , . ‘ 划许 多 建筑 根 小 不能 够 采用 不结 构 来形 成 , 此 杂汉 所 建 宫室 都是 按 照 高 台方 式 , 这 样就 能够 满足 了建筑 技术 所 需 , 后来 逐 渐 发成 为斗 拱 的水 结 构, 才 将 宋 时划 的建 筑 艺术 摊 l u , J 高潮 。 在 我 将 当代 西方 建筑 的荚 学理 论运 用 剑建 筑 技术 中, 存 在 一定 限性 。而 儿 我 建筑 的创 作极 为 繁 荣 , 现 …了 人批 优 秀作 , 可 是 在摊 广 与应 用 新技 术 I :  ̄ i l J 后 丁许多 家 , 不 仪 仪体 现 …认 识新 技术 不足 , I l _ 从施 . j 人 伍 及 施i i I i : : L : 艺_ 卜 来 石, 也还 存 在较 人 的差 , 许多 具嵛 高 技术 特 建 筑 在施 1 : 巾, 人 多数 都是 对 施工 人 员简单 培 训后 就投 入 生 产 , l 为根木 不能 够 确保 l : 艺水 准 , 必然 不 能够 体 I 见 新 技术 的  ̄ ' t i E 功效。 l J . 我 很 多建 筑 U 『 J 使拥 彳 『 了先进 没符 , 可 是建 筑 形象 卜 , i : 不 能够 体现 …科技 感 , 根 术 不具 符时代 特征 , 其 巾包 含 了审美 情趣、 经济 等各 个方面 原 凶, 最土 要原 在 丁建 筑 设计 时, j : 没彳 『 将 结 构 设 汁与 设备设 汁有 机联 系起 来 , 要 想通 过 技术 展 示 …材 料特 性就 比较 凼难 。 技 术 表现 土要 是把 机 电没符 与结 构 体系 进 行综 合起 来 , 必须 要 建筑 师 各 种 一 l : 程 师 从创 作观 念 与操 作 意t } { _ 卜 达 成 高度 识 。 比如 德 , 就 是普 通 住宅 都具 符较 高 的
从美学视角看建筑

从美学视角看我国传统建筑前言:我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选这么一个题目,晚课我还修有一门《美学》,胡老师的课,讲的特别棒,其中他讲到美学的七大艺术之一——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所以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以及结合自己生活所见,希望从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以及感受。
正文:悠悠千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濡染,而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巨。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历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文脉渐进流变,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
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审美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传统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
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
建筑工程建筑美学

建筑工程建筑美学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建筑美学作为一门研究建筑艺术的学科,关注的是建筑的审美特征、形式美、空间背景以及感知效果。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美学的应用推动了建筑设计的发展,提升了人们对建筑的审美体验。
本文将探讨建筑工程中建筑美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建筑工程中建筑美学的重要性1.促进人们对建筑的审美体验建筑美学的研究使得建筑不再仅仅是实用的居住或工作空间,而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通过运用建筑美学的原则,建筑师能够创造出具有与人们情感共鸣力的建筑物,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建筑美学的应用能够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提升人们对建筑的审美体验。
2.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建筑是城市的名片,建筑美学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打造出独特的城市形象,塑造出具有辨识度的建筑风貌。
城市中的美学建筑不仅吸引了游客,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品质。
因此,在建筑工程中注重建筑美学的应用,能够有助于塑造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二、建筑美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1.形式美的追求建筑美学的一项核心内容是对形式美的追求。
建筑的形式美指的是建筑物的形状、比例、线条等方面的美感。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师通过选取合适的形式和比例,力求营造出美观和谐的建筑形象。
优秀的建筑设计能够通过形式美的表达,吸引人们的目光,产生情感上的满足感。
2.空间美学的构建除了形式美外,建筑美学还关注建筑空间的美学构建。
建筑的空间美是指建筑内外部空间的布局、尺度、明暗、色彩等方面的美感。
通过对空间的有意识的设计和布局,建筑师能够创造出富有层次感、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这样的空间美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3.材料与细节的表达在建筑美学中,材料和细节的表达是非常关键的。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搭配,以及建筑细节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美感。
通过选用合适的材料,并加以巧妙的处理和运用,可以使建筑物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纹理,增加建筑的观赏性,提升人们的审美享受。
浅谈建筑之美

浅谈建筑之美班级学号姓名成绩2012 年 5 月浅谈建筑之美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美的涵义的界定,阐述了对建筑美的产生与发展,及建筑美的特征和原则等几个方面的一些感受与认识,提出并总结了当代建筑审美认知趋势和当代建筑的审美准则。
关键词:建筑美建筑美学评价因素审美准则建筑是伴随着人类成长的一部史书。
自有人类开始,人类就不断地创造着建筑物与建筑艺术。
从原始岩洞、树木巢居到罗马建筑的宏大壮阔,再到哥特建筑的奇异灵动,乃至现代建筑的理性表达,建筑美始终在不断的建筑追求中被表达着。
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
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过程中运用了美学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
1 建筑美学的内涵建筑美是城市美丽的音符。
建筑和谐,人才能诗意栖居。
建筑美学,这一学科遵循学科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方兴未艾。
其任务不仅在认识和解释客观的建筑艺术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进一步更好地指导“建筑学”的发展和提高。
我们知道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协调观点。
建筑美学中要求用这个观点去理解造型艺术上的规律和法则,也要用这个观点去处理建筑的科技性和艺术性的关系,研究建筑艺术的特点,并最终落脚于和谐之美。
国语 《楚语》曰: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的说法,形象地说出了建筑的形式美是有法则可循的,其最高层次的法则就是和谐美。
从构图角度讲,和谐美包含了曲线美和对称美,是建筑形式美的综合体现和最佳体现。
而建筑除形式美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美,那就是内涵的“生机美”。
如果说形式美是建筑美的肉体,那么生机美则是建筑美的灵魂。
和谐创造美,建筑的和谐不仅使建筑本身的美得以展现,更令由众多建筑组成的城市美不胜收,令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美好之中。
2 建筑美的产生与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有关建筑的观念和美学知识随着人类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变化。
建筑美学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摘要】多年以来,建筑美学一直是建筑界的热门研究对象。
虽说人们对于美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判断,但是,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特殊艺术,具有最直接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力,它的美也必然需要多面的判断和时间的证明。
本文主要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征来探讨建筑美学在古建筑上的应用。
【关键词】单体建筑、结构、空间序列、园林、意境、自然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学习中,我发现了许多中国特色的美学特征。
下面就是一些主要的特征分析:1、单体建筑——结构形象之美1.1 木构架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从原始社会起,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其中,抬梁式的使用范围最广。
1.1.1 三种主要结构形式的做法梁式: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立柱,柱上立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的檩。
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檩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
两组木构架形成“间”,沿着面阔方向排列间则成为房屋的整体构架。
斗式: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用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干式:用天然原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
上三种结构形式的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赋予建筑物以较大的灵活性。
同时,由于斗拱和榫卯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因而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另外,这种结构还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1.1.2 重要标记——斗拱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记,也是木构建筑的结构关键。
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以建筑物为媒介,通过空间、形式、结构、材料等要素的有机组合,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效果。
建筑艺术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功能性建筑艺术首先是为人类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建筑物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工作、学习等生活需求。
建筑艺术在追求美的同时,也要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的结合,使人们在使用建筑物时感受到便利和舒适。
二、审美性建筑艺术的核心是追求审美效果,创造美的空间和形式。
建筑师通过布局、比例、色彩等手法,使建筑物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建筑艺术需要考虑人们的审美需求,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三、稳定性建筑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稳定性。
建筑物需要经得起时间和自然环境的考验,具有足够的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
建筑师需要正确选择材料和施工工艺,确保建筑物在各种外力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倒塌或损坏。
四、创新性建筑艺术是不断创新的艺术形式。
建筑师需要不断追求新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创造出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建筑作品。
建筑艺术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包括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的创新。
五、与环境的融合建筑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与环境的融合。
建筑物需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相协调,与周围的建筑物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建筑师需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使建筑物能够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空间关系。
六、历史性建筑艺术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建筑师需要了解和借鉴历史上的建筑成就,将传统的建筑元素和技术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建筑艺术需要与时俱进,同时也需要保留传统的建筑文化和历史记忆。
以上是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建筑艺术通过对功能、审美、稳定性、创新性、与环境的融合以及历史性等要素的综合考虑和运用,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建筑作品。
建筑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和艺术体验,也成为城市和社会的重要标志和文化遗产。
四合院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四合院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最近又仔细研究了下四合院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发现了一些挺有意思的地方。
咱先说四合院的对称美吧。
你站在四合院的大门前,两边的东西厢房就像两个规规矩矩的侍卫,正对着的正房呢,就像是坐镇中央的老大,那种对称感一下子就让人感觉特别稳定、庄重。
我就想啊,这就好像你看到一个人,穿的衣服两边袖子都是一样长,扣子也是对称的,就会觉得这个人很得体整齐。
四合院就是这种感觉,进去一看,规规矩矩,对称得让人很舒服。
四合院还有一种封闭性的美。
四面的房子围起来,中间一个院子。
我刚开始就很疑惑这样的设计有啥意义呢?后来慢慢发现,这就像是一个小世界。
外面的街道再吵闹,一进四合院,好像就跟外界隔离开了。
我就想到啊,感觉像是一个贝壳,把最柔软珍贵的部分包裹在里面。
不过这也导致四合院里面的光线啊有点特别,那种光影效果,在大太阳的时候,院子里一边亮一边暗,阴影落在青石板地上,又有另外一种味道。
还有啊,四合院建筑材料的使用也很有讲究。
那些木头啊,石头啊,摸起来特别有质感。
就拿大门来说吧,有时候是厚重的木门,上面的纹路一道道的,就像岁月的痕迹。
我有时候会看错,把那些木头的结疤看成是眼睛或者什么图案,这个时候就更感觉这门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石头台阶被人踩的地方都磨得有点光滑了,这就像是在诉说着四合院的历史一样。
我不确定是不是所有的四合院石头台阶都是这样,但是我看到的几个,确实都有这样的特点。
四合院的色彩也是很有审美价值的。
整体就是那种灰扑扑的色调为主,什么青瓦啊,灰墙啊,但是偶尔有一点红柱子或者红色的门窗点缀一下。
这灰色就像是水墨画里的淡墨色,而红色就像是一滴朱砂,突然就把整个画面给点活了。
这种感觉吧,不是那种特别扎眼的鲜艳美,而是一种低调但是很韵味悠长的色彩搭配。
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也有独特的审美。
院子里种的花花草草啊,有时候还有个小水缸,这些东西和房子搭配起来特别和谐。
就好比一幅画,房子画好了,再添点植物和小物件当点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
摘要:建筑的美是在特定功能条件下的结构形式或结构构件给予建筑以表现
力的艺术外观。在某些建筑中,审美因素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建
筑设计中,必须运用审美的眼去光去解读,以为社会提供精彩的居住建筑和高品位
的艺术环境。
关键词:建筑艺术 审美规律 审美特征
建筑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深刻地反映着当时当境人们的意识形态。随着时
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建筑艺术的审美
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探讨和分析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具有一
定的现实意义。
1、建筑艺术的审美规律
建筑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不仅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性功能,还要具备
独特的建筑美感。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们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出创造
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设计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作品。下面从现实生活中建
筑的美学现象出发,探讨了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
1.1 效法自然
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本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效法自然的准绳而生存,是自人类
起源之日就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任凭科技如何发展,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
艺术形式等等被追溯到古代时期的雏形,都离不开效法自然。人类在自然中学习
和模仿,获得启示,并将方法经验用于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是各个领
域得以发展的源泉。自然的准绳好比这个世界的一种法则,从这些法则出发,在自
然中获得启示,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是建筑艺术成功的必经之路。
1.2和谐有序
美由秩序而生,是秩序的外在表现。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美的本
质在于和谐。所谓“和谐”,就是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使得具有差异性的
事物之间形成统一、共存的关系,当这种“和谐”表现在建筑艺术中,建筑形式中各
个相关要素以及和其他相关内容之间,就形成了“多样统一”,“对立统一”或是“变
化统一”的关系。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在体现欣赏者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时,建筑
师常常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引入建筑整体布局之中,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和谐
有序的关系。实际上,“和谐有序”作为一条建筑的美学原则,普遍体现在各种建筑
之中。
1.3 情形合一
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师把自身的建筑理
念、情感因素,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贯穿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使得建筑本体完成从
物质功能向精神层面的跨越,进而把人的“情”转移到建筑本体上,建筑因此有了不
同的形式具象,也成为人们情感的一种物质载体。
2、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
(1)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
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
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
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
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
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
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
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
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2)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
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
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
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
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
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
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建筑是
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
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
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
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3)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
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
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
某些审美特性。
3、现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
3.1 审美主体基本的心理特征——求新、求奇
建筑语言是人们对形象所赋予的情感和比喻、象征等概念,并以图形化组合
而成,以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为基础的。审美作为一种欲望在很重要的方
面体现为求奇、求新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有一种激情和热心的气质,
总是想着那些较为新鲜的东西,在物象的群体中,又总是爱着那些超乎凡俗、出类
拔萃的东西,即具有特色或具有某种特定意味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能改变视觉原
来的注意指向,都是为了适应主体审美的求奇、求新的认识结构。在发展的过程
中,还需在思想上、内容上不断更新,只有这样,艺术才有生命力。
3.2 审美的形象思维形式——联想
建筑是造型艺术,对它的认知活动是通过对形象语言的理解和联想进行的,审
美的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在审美认知中,联想的使用在于提高主体认识
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联想是美感体现的主要途径。没有联想就没有对美的感受。
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情感上的共鸣,也是由一系列联想活动造成的。当欣赏者把
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起来,并同作品中的某些情景相互联系加以比较时,就引起共
鸣,产生美感。建筑师的想象同审美主体的联想构成建筑艺术的创作;建筑艺术的
欣赏就是两者间心灵的沟通。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就是两者间默契合作的结果。
4、结语
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是人类一项独有的、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
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审美者才
能对建筑艺术的美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沅.《中西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特征之比较》[J].安徽建筑,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