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1.和谐统一
例如,传统的屋架造型采用檀树木材建造,它们以特定的几何形状呈现,整体结构均匀一致,形成丰富而富有节奏感的美感。
2.尊重自然
例如,皇宫建筑的门前通常设置有一片水池,用来反射阳光和景色,使建筑更加生动美丽。
3.强调空间的层次与排列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与排列,使人们在建筑内外游览时,能够感受到不同空间的层次感。
大门、庭院、厅堂等不同空间层次相连,布局合理,体现了建筑的尊贵与重要性。
在不同空间中设置不同的景致,使人们在导游中可以享受到不同的美感体验。
例如,建筑内部的庭院经常用流水、假山、花草等景观装饰,增加了视觉上的美感,并提供了一种空旷的感觉。
4.建筑材质与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材质与装饰讲究精细、华丽,充满了艺术性。
建筑材料例如木、砖、石以及彩绘陶瓷等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加工的,保证了建筑的质感和美观。
建筑表面的壁饰、雕塑、彩绘等装饰则注重细节,以突出建筑美学的视觉效果。
例如,汉代宫廷建筑的石雕、柱子的结构以及彩绘都是非常精美的,它们经过精心的制作和装饰,赋予了建筑以独特的魅力。
5.园林特征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园林在布局和景观配置上注重对称、植物的
有序组合、水景的流动等元素,创造出独特的园林美。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和谐统一、尊重自然、空间层次与排列、建筑材质与装饰、园林特征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古代
中国建筑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和独特美感的建筑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序列层次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序列组织和层次变化,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美感。
这种序列层次不仅体现在单体建筑之间,也体现在建筑群落的组合之中。
2.自然和谐美: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在建筑造型和色彩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3.结构精巧美: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质结构体系,注重结构逻辑的清晰和构件之间的连接,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结构精巧的美感。
4.规格稳定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的稳定性,采用中心对称或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稳定、平衡的美感。
5.造型意境美: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意境深远。
建筑立面造型丰富多样,屋顶曲线优美,檐口精致细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美学特征。
6.装饰文化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装饰文化,运用雕刻、彩绘、琉璃等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之中,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文化内涵深厚的美感。
这些美学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一、审美意识的独特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意识注重整体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
古代建筑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力求营造出与自然相协调的美感。
同时,中
国古代建筑也注重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常常受到风水学
的影响,追求祥瑞吉祥的寓意。
二、建筑布局的对称性和规整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通常追求对称、规整和整体的均衡美。
建筑的平
面布局通常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即所谓的“三间式”布局,指的是中间
的主体建筑和两侧的辅助建筑之间通过轴线对称排列。
这种布局形式体现
了一种规整的美学观念。
三、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精细性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结构安全和材料精细。
木结构是古代建筑的主要结
构形式,通过工匠的巧妙设计和拼接技术,使建筑具有坚固的结构,又能
保持轻巧灵活的特点。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常使用砖石、木材、瓦片等材料,这些材料经过精心的处理和加工,使建筑具有雅致的质感。
四、装饰艺术的丰富性
五、园林建筑的理念和技艺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建筑融
入了诗词、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注重创造一种追求自然和谐的环境。
园林建筑以山水为主题,以石雕、假山、亭台楼阁、廊桥流水等手法
表达出自然景观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是以整体和谐、平衡美、装饰精雕细琢、追求自然和谐等特点为主。
这些美学特征既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是基于一种平衡和谐的原则,并且在整体布局、建筑元素和装饰细节上均体现出来。
下面是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对称美学的特点:
1. 整体布局对称:中国古代建筑通常采用“卯首”布局,即底层
平面呈对称形状,上层依照底层的平面形状进行重复,呈现出逐层递减的结构。
整个建筑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追求对称,呈现出稳定和谐的视觉效果。
2. 建筑结构对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梁、柱、墙等主要结构元素往往对称分布。
例如,在传统的中国宫殿建筑中,正殿通常由一排对称的柱子支撑,两侧对称布置有偏殿。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体现了建筑整体的平衡感,还体现了尊贵和庄重的美学观念。
3. 装饰细节对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细节中,对称美学同样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在屋顶上常见的脊兽和屋脊装饰往往是对称布置的;在门窗的雕花图案中,常常以中心轴线为对称轴进行安排。
这些对称的装饰细节不仅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还传达了对称带来的稳定和祥和的寓意。
4.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也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有关。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人类世界与宇宙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对称美学也体现了与天地宇宙的统一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体现了一种平衡、和谐和稳定的美感观念,既是建筑结构的表现,也是文化和哲学观念的体现。
这种对称美学不仅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魅力,也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1.周正对称:中国古典建筑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讲究平面结构和立面组合的规整性。
建筑物的布局常常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分布。
这种对称性在整个建筑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2.虚实结合:中国古典建筑常常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柱廊、露台、游廊等空间结构,营造出虚实相间的美感。
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建筑空间显得更加开敞、透明,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横向发展: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对地面空间的塑造,强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建筑群体常常采用连续的横向建筑形式,将多座建筑通过回廊、过廊等手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横向的建筑形式使得建筑群体在空间上显得更加宽广和开放。
4.重点强调柱廊:柱廊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赋予象征和美感的功能。
柱廊中的柱子通常采用悬空造型,以增强其纵深感,并产生一种虚幻的美感。
柱廊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常常被用于分隔空间、引导视线和增强建筑的垂直感。
5.塑造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歇山、歇山顶、重檐等。
屋顶以其复杂、多层次的结构,赋予建筑物一种雄奇的气势和独特的风貌。
屋顶通常采用宝顶、蟾蜍等装饰物,既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也增强了建筑的装饰性。
6.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典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
建筑物通常采用庭院、花园等景观手法,使建筑和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同时,通过窗户、门窗等设计,将自然光线引入建筑内部,使空间更加明亮、舒适。
7.鲜明的装饰风格: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风格丰富多样,常常以传统的雕刻、绘画等手法体现。
在建筑的柱廊、门窗、屋顶等部分常常运用龙、凤、云纹、花鸟等图案,赋予建筑物独特的韵味和装饰效果。
装饰的精细和丰富,使建筑物更加华丽和富有艺术性。
以上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对整体布局和细节处理的注重,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的追求。
这些特征不仅使建筑物具有纪实性和装饰性,也使建筑物成为文化传承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讲究对称和平衡: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学原则,建筑物中左右对称,前后对称和空间分布的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建筑材料和构造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和构造技术上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如斗拱、榫卯、飞檐翘角等。
木材、石材、砖瓦、瓷器、彩绘等都被广泛应用。
3. 色彩和图案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以黄、灰、绿、红、白五种主色为基础,图案装饰则以龙、凤、麒麟、花鸟等为主题,讲究纹饰的丰富以及色彩的和谐。
4. 围合式布局:围合式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建筑物通常都是四合院、三进院、庭院等集团式布局,空间的开放与私密性的平衡体现了中国古代居住文化中家族团结与安全的核心价值观。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和谐、对称、平衡、装饰的精美与内敛,具有非常独特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从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美学价值观的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和形象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和形象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造型和形象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学。
I. 建筑造型特征1. 独具匠心的建筑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木构结构和独特的榫卯(tén mó)技术,通过将零件连接起来,形成坚固的建筑结构,不需要使用钉子或胶水等材料固定。
此外,古代建筑也注重对地形、气候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考虑,如福州的福建土楼,就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敌人入侵而设计的。
2. 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有独特的风格,如四合院、亭台楼阁、佛塔等等。
其中,四合院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之一,它由四个厅堂围合而成,具有独特的院落结构和风水布局。
亭台楼阁则是古代宫廷建筑和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形式,它们有华丽的外观、复杂的内部结构和精美的细节装饰。
II. 建筑形象特征1. 神圣庄严的宗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宗教建筑通常具有神圣和庄严的形象,如寺庙和道观中的佛塔、钟楼等建筑。
它们的高耸形象寓意神圣之力的表现,同时也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哲学思想。
2. 简洁朴素的民居建筑古代的中国民居建筑通常以简洁朴素为特征,如北方的院落和江南的水乡建筑。
它们以实用性和美学为主要追求,与宗教建筑形象相比更为平实自然。
3. 精致华丽的宫廷建筑古代中国宫廷建筑的形象多为华丽和精致,如紫禁城中的殿堂和门楼等。
它们体现了皇家权力和尊严,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度成就。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和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珍贵财富。
中式建筑美学赏析

中式建筑美学赏析摘要:一、中式建筑美学的起源与发展二、中式建筑美学的主要特点1.布局对称2.注重线条与比例3.强调天人合一4.运用传统材料与工艺5.装饰艺术丰富多样三、中式建筑美学的应用案例四、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创新与发展五、如何将中式建筑美学融入日常生活正文:一、中式建筑美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式建筑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起源于中国古代。
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使其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
从古至今,中式建筑美学影响着我国建筑设计与施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式建筑美学的主要特点1.布局对称中式建筑讲究布局对称,这既体现在建筑本身的结构上,也表现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中。
对称的布局给人以稳重、和谐的美感,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注重线条与比例中式建筑美学注重线条与比例的协调。
例如,木质结构的梁柱、斗拱等部件,以及建筑外观的线条,都讲究流畅、自然。
这种美学观念使得中式建筑在视觉效果上具有很高的和谐性。
3.强调天人合一中式建筑美学强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会充分考虑地形、水系、植被等因素,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4.运用传统材料与工艺中式建筑大量采用传统材料,如木材、砖石等,以及独特的工艺技术,如榫卯结构、雕刻等。
这些材料和工艺技术的运用,使得中式建筑在美观的同时,兼具实用性和耐久性。
5.装饰艺术丰富多样中式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绘画、雕刻、贴金、彩绘等。
这些装饰技艺为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三、中式建筑美学的应用案例故宫、颐和园、苏州园林等,都是中式建筑美学的典型代表。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以及中式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
四、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创新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式建筑美学不断创新与发展。
许多建筑师在传承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富有创意的现代中式建筑。
如世博园的中国馆、鸟巢等,都是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成功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特征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在于讲究建筑个体与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地面上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古民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Abstract】Pay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the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buildi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eng shui harmony, on the ground, groups interested in the overall layout of buildings, a symbol of a serious and orderly human ethics, clearly reflects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s concept of space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关键词】美学特征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 儒学规范Confucian Criterions / 审美价值Aesthetical V alue / 伦理思想Moral Thoughts / 理性精神Rational Spirits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
中国传统建筑在古老而悠远的东方大地上,以其规划严整的伦理秩序、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而迥异于西方,儒学规范、老庄风神铸就了她光彩照人的绮丽风姿和独具品格的美学特征,是东方极具魅力的一种“大地文化”。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悠悠千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濡染,而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巨。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历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文脉渐进流变,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
美学特征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审美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传统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
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
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
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
清康熙、乾隆营造圆明园、避暑山庄和承德外八庙,模拟全国重要建筑和名胜,象征宇内一统。
明堂上圆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万物。
某些喇嘛寺的构图象征须弥山佛国世界等。
单以体量和群体为例。
西方宗教性石头建筑,如欧洲的教堂,多以单体建筑的体量巨硕、高耸入云见长,以巨大的物质重压,极力渲染人对上帝的无限崇拜和迷狂。
相比而言,由于中国人那种天生的淡于宗教而执著于伦理,因此,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如宫殿等,则以群体组合、体量相对较小、地面有序铺排取胜。
关于这一点,只要去看一看北京城就可明了:皇宫位居轴线中段,前面有长段铺垫,面后是有气势的收束,太庙、社稷坛分列宫前左右,城外四面分设天、地、日、月四坛,大片矮小的民居则是陪衬。
全体一气呵成,强烈地显示出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向心意识和严肃而宁和的现世伦理秩序。
中国传统建筑向来重视环境的整体经营,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
《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
《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
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
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
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天坛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祭天祈年之所,主要建筑为圜丘和祈年殿,圜丘各部分构造取数为阳、为九与九之倍数,由于采用同一种数差“语汇”,使建筑形象节奏明晰、浑然一体。
圜丘、祈年殿铺排于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四周围以两道矮墙,拓展了空间,又在祈年殿前置一狭长庭院,与后面之大庭院形成尺度悬殊的空间对比,使祈年殿的尺度更显高大。
天坛以“天”为主题,平面取圆形,充分表达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
无论其数理构图的比例,还是群体组合的手法和技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圜丘作为“空间的建筑”,祈年殿作为“时间的建筑”,整个天坛就是一座反映东方宇宙时空观念的哲学建筑。
如果说儒学规范对宫殿、都城、陵寝、坛庙等礼制性建筑的影响,主要是强调建筑的伦理秩序和功能,灌注着坚固的理性精神,表现出的是一种阳刚之气的“大壮之美”;那么老庄风神对园林建筑的影响,则更强调建筑中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充盈着多姿的浪漫情怀,体现出的是一种典型的阴柔之美。
美学形式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形式由下列一些因素构成: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
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
空间的基本单位是庭院,共有3种形式:一、十字轴线对称,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数量不多;二、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宫殿小至住宅都广泛采用,数量最多;三、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
序列又有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
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宫殿。
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如帝王陵园和自然风景区中的建筑;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
但不论哪一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渡、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
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
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
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如果说,西方建筑是雕塑式的,那么中国建筑就是绘画式的。
梁思成先生对中西建筑的区别作了精彩的论述:“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开看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
”梁思成先生还说,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
中国建筑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观之。
”可谓中的。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处理上的平面布局和群体组合,在于讲究建筑个体与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地面上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古民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是中国建筑有异于西方建筑的重要特色,历经千年而持久不衰。
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加以审视,既是高度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取向的文化精神的表现,也融渗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作为一门象征型空间艺术,并不是砖瓦石块的简单拼凑,而是以自身的面、体形、体量、群体、空间、环境等丰富的艺术语言,组合成华美的乐章,传达出深刻的寓意,就如同“诗意”“画意”一样。
早在1932年,梁思成,林徽音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就写到:“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
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
但是建筑师要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
”中国园林以自然为蓝本,摄取了自然美的精华,又注入了富有文化素养的人的审美情趣,采取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变成园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