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建筑艺术的五大特征

建筑艺术的五大特征

建筑艺术的五大特征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以下是建筑艺术的五大特征:
1. 功能性:建筑的首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实用的空间,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需求。

因此,建筑的功能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2. 空间性:建筑是由一系列空间组成的,包括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

建筑师通过对空间的组织和设计,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

3. 技术性:建筑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形式,需要运用各种建筑技术和材料来实现设计意图。

建筑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建筑艺术的发展。

4. 象征性:建筑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它可以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例如,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都是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建筑。

5. 审美性: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审美价值。

建筑的形式、比例、色彩、材料等都可以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优秀的建筑作品往往能够成为城市或地区的标志性景观。

这些特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流派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为建筑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论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论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之一,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体现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建筑的造型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上。

关键词:建筑;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之一,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就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就其物质性而言,建筑是人类抵御风雨烈日的使用生活设施,人类与他朝夕相处,生老与共;就建筑的精神性而言,建筑又使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最庞大的,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建筑由于他的耐久性和社会性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1]。

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

建筑艺术作为”石头写成的史书”无处不在,它组成了大城市、小城市和乡村居民点,是人们最常见的艺术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审美意义,因而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审美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一、建筑的艺术性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和,建筑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巨大的工艺”可见在人类早期,建筑就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黑格尔《美学》一书说”就存在或出现的次第来说,建筑也许是一门最早的艺术”[2]。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一、审美意识的独特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意识注重整体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

古代建筑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力求营造出与自然相协调的美感。

同时,中
国古代建筑也注重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常常受到风水学
的影响,追求祥瑞吉祥的寓意。

二、建筑布局的对称性和规整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通常追求对称、规整和整体的均衡美。

建筑的平
面布局通常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即所谓的“三间式”布局,指的是中间
的主体建筑和两侧的辅助建筑之间通过轴线对称排列。

这种布局形式体现
了一种规整的美学观念。

三、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精细性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结构安全和材料精细。

木结构是古代建筑的主要结
构形式,通过工匠的巧妙设计和拼接技术,使建筑具有坚固的结构,又能
保持轻巧灵活的特点。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常使用砖石、木材、瓦片等材料,这些材料经过精心的处理和加工,使建筑具有雅致的质感。

四、装饰艺术的丰富性
五、园林建筑的理念和技艺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建筑融
入了诗词、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注重创造一种追求自然和谐的环境。

园林建筑以山水为主题,以石雕、假山、亭台楼阁、廊桥流水等手法
表达出自然景观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是以整体和谐、平衡美、装饰精雕细琢、追求自然和谐等特点为主。

这些美学特征既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宫廷建筑美学特征

宫廷建筑美学特征

宫廷建筑美学特征宫廷建筑美学特征是指在宫殿和皇家建筑中常见的特点和风格,它们反映了古代宫廷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宫廷建筑美学特征:1.壮丽和庄重:宫廷建筑通常以宏伟壮丽和庄重肃穆为特点,体现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仪。

这可以体现在建筑的规模、高度、门楼和高塔的设计上,以及华丽的彩绘、金箔、龙纹等装饰。

2.对称和均衡:宫廷建筑强调对称和均衡的布局和形式。

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通常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形成左右对称的整体布局。

建筑元素和装饰物在左右对称的基础上呈现均衡的组合。

3.寓意和象征:宫廷建筑常使用寓意和象征的装饰元素,以表达统治者的权力和意志。

比如使用龙作为装饰元素,象征皇权和君王的权威。

同时,其他象征性的图案、符号和颜色也常用于建筑装饰中,彰显统治者的地位和身份。

4.园林景观:宫廷建筑的周围通常有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包括湖泊、假山、花园、回廊等。

这些景观与建筑相互协调,营造出宁静、优雅的环境,增添宫廷建筑的魅力和意境。

5.细腻的装饰:宫廷建筑的装饰通常精细而繁复,注重细节和精致的工艺。

石刻、木雕、漆器、陶瓷等传统工艺常常被用于建筑装饰,营造出富丽堂皇和精致高贵的氛围。

6.拥有特定的建筑构件:宫廷建筑的特定结构和建筑构件也是其美学特征的一部分。

例如,宫殿常有华丽的悬山、琉璃瓦、排水系统等,以及特殊的建筑形式如殿堂、中轴线式布局等。

这些是宫廷建筑美学特征中的一些常见点,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宫廷建筑可能有所差异。

宫廷建筑美学特征反映了统治者对于建筑美学的追求,同时也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代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塔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历史起源、建筑特点和文化象征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一、历史起源中国古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的西安钟楼,而真正开始兴盛起来的是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塔逐渐成为中国古塔的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古塔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类型。

二、建筑特点中国古塔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稳定:古塔常以砖木结构为基础,其结构技术非常精湛。

古代建筑工匠使用稳定的建筑技术,使塔体能够经受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的考验。

2. 独特造型:中国古塔的造型各具特色,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卷曲飞翘。

例如,千佛塔以其多层的宝塔形式而闻名,而钟楼则以其高大的方形塔身而著名。

3. 精美装饰:古塔的外观常常装饰有精美的浮雕、壁画和彩绘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精湛水平。

这些装饰元素既起到了美化塔身的作用,也寄托了人们的信仰和情感。

三、文化象征中国古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

古塔既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 宗教信仰:佛塔作为中国古塔的主要类型之一,往往与佛教寺庙相承接。

塔身上的浮雕和彩绘通常都是佛经中的典故,它们不仅给人以美感,更寄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崇拜之情。

2. 守护神:中国古塔被视为守护神,象征着着众多民众对于国家、家庭和个人的庇佑和祈福的愿望。

人们常在古塔前燃香拜祭,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3. 社会地位:古塔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古塔多建于城市或宗教中心,成为了当地的地标,代表着市镇般的繁荣和富饶。

同时,建造一座古塔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所以古塔的建造往往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精选5篇)

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精选5篇)

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精选5篇)建筑艺术审美特征范文第1篇1、应用性虽然很多艺术其也具有审美艺术,但是建筑这种艺术,其给人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由于建筑这种艺术其可以为人们供给一个体验和感受的空间,让人们身处其中来进行体验。

当然具有这种三维空间的艺术也有很多,但是其不肯定能为人们供给一个体验的空间。

比如雕塑其也是具有空间性的,但是人们在对其进行赏识的时候,只能身处其外的某一位置进行体验,而无法身处其中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感受。

所以对于雕塑的审美感受力是远远不及对建筑的审美感受力的。

建筑审美艺术的表达重要是通过线条、颜色、质感等这些因素进行表达的,但是这并不是其审美艺术的关键所在,其关键在于由这些因素所供给的空间环境,而对这种空间环境的感受,则是需要人们去亲身体验的,而且每个人的体验感受都会是不同的,而这也正是建筑艺术的独特之处。

2、个性化我们说建筑是一种艺术,但并不是说全部的建筑都是一种艺术。

比如我们住的单元楼,在我们的小区内其每栋楼的设计可能都是一样的,而对于这种建筑,我们由于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不会觉得其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对于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鸟巢等这些建筑,我们之所以会将其成为建筑艺术,就是由于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其能够为我们供给不一样的审美视觉,而这种独特的审美视觉就是其具有审美艺术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们说建筑要具有审美艺术,就必需具有鲜明的个性,大众化的建筑是很难形成审美艺术的。

虽然我们在强调建筑应当具有个性化,但是个性化并不是说我们的设计要夸张离奇,其必需遵从一些原则。

第一,我们虽然强调建筑的个性化,但是其个性化依旧不能脱离其应用性的本质,由于我们一直在强调建筑其首要的功能是应用性,脱离了应用性再谈起艺术性是没有价值的;第二,个性化的建筑其在构图的时候也应当遵从构图的法则,这些法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比例、尺寸、节奏等的协调,由于这些法则是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经过反复的验证不断的总结出来的,所以即使要讲究建筑的个性化,也不能违反这些法则;第三,个性化的建筑在审美上必需遵从人们的审美规律。

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

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

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摘要:建筑的美是在特定功能条件下的结构形式或结构构件给予建筑以表现力的艺术外观。

在某些建筑中,审美因素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必须运用审美的眼去光去解读,以为社会提供精彩的居住建筑和高品位的艺术环境。

关键词:建筑艺术审美规律审美特征建筑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深刻地反映着当时当境人们的意识形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别。

因此,探讨和分析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建筑艺术的审美规律建筑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不仅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性功能,还要具备独特的建筑美感。

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们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出创造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设计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作品。

下面从现实生活中建筑的美学现象出发,探讨了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

1.1 效法自然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本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效法自然的准绳而生存,是自人类起源之日就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

任凭科技如何发展,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艺术形式等等被追溯到古代时期的雏形,都离不开效法自然。

人类在自然中学习和模仿,获得启示,并将方法经验用于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是各个领域得以发展的源泉。

自然的准绳好比这个世界的一种法则,从这些法则出发,在自然中获得启示,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是建筑艺术成功的必经之路。

1.2和谐有序美由秩序而生,是秩序的外在表现。

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美的本质在于和谐。

所谓“和谐”,就是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使得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之间形成统一、共存的关系,当这种“和谐”表现在建筑艺术中,建筑形式中各个相关要素以及和其他相关内容之间,就形成了“多样统一”,“对立统一”或是“变化统一”的关系。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在体现欣赏者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时,建筑师常常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引入建筑整体布局之中,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和谐有序的关系。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丰富的特征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整体上看,中国古建筑追求与自然相融合、与人文相和谐的建筑理念,注重建筑的功能与美学内涵的统一,使其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首先,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师以景观为依托,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以营造人文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和谐场景。

比如,中国古代园林就是典型的融景造景的代表,通过塑造山水、建造亭台楼阁、种植花草树木等手法,打造出宛如仙境般的美丽景色,让人们在其中体验到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其次,中国古建筑强调对称与均衡的审美标准。

中国人认为“天人合一”,强调宇宙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因此,在古代建筑设计中经常采用对称的布局,尊重空间的形状和比例,追求建筑整体的均衡与和谐。

例如,中国古代宫殿的布局多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端庄庄重,体现了帝王权威与社会秩序的象征。

古代建筑还注重建筑材料的选用与处理,追求材料与建筑形式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构造材料,讲究线与面、体与块的统一性,强调立面的纵横有序,建筑构件的留白与错落有致。

同时,在色彩上也讲究以自然为本,有所节制。

这种审美理念不仅富有艺术感,还能够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给人以舒适与愉悦的感觉。

最后,中国古建筑注重内外兼修的美学追求。

古代建筑不仅追求建筑外表的美感,更注重建筑内涵的塑造。

比如,古代寺庙建筑不仅是信仰的场所,更是修身养性的场所,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常常运用哲学、文学等人文的元素。

在建筑造型上也注重体现主题与内涵,通过屋顶的造型、门窗的装饰等,寓意深远。

总之,中国古建筑具有与自然相融合、与人文相和谐的特征与审美理念。

通过对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文的和谐关系的追求,中国古建筑成为了建筑史上的瑰宝。

其优雅与庄重的建筑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思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的审美特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这虽是一种比喻,但它形象地揭示了建筑形象的一种审美意蕴,钱钟书先生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正由于音乐同建筑有颇多类似之处,所以人们对建筑的音乐效果早有认识,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诗人歌德认为:“建筑是一种僵化的音乐。

”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以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之美为例,说明由于台基、柱身、檐部的体积、长短以及间距比例的差异,形成庄重、秀美、富丽等不同的美学特征,就类同于音乐中的颂歌、抒情曲和多声部合唱。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从数的概念中领悟到美的事物包括音乐艺术都是“依靠数的关系”而存在的,即依靠数的比例关系而构成和谐整一之美。

我国先秦《国语?楚语上》说:“夫力。

黑格尔对建筑与音乐作了具体比较:“音乐尽管和建筑是对立的,却也有一种亲属关系。

”其“对立”指两者的物质材料不同,建筑材料是具有三度空间的庞大体积,“而音乐则运用脱离空间物质的声响及其音质的差异和只占时间的流转运动作为材料”;再者,音乐与建筑两者形象存在形态的不同,“建筑用持久的象征形式来建立它的巨大的结构,以借外在器官的观照,而迅速消逝的声音世界却通过耳朵直接渗透到心灵的深处,引起灵魂的同情共鸣”。

这是黑格尔对二者“对立”的分析说明。

但他又指出两者具有“亲属关系”,即音乐形象和建筑形象都具有“节奏”和“旋律”,具有数的比例关系。

以建筑来说,建筑形体的大小错落、高低变化,布局的主从倚正、疏密呼应,线条的刚健柔和,质感的粗糙细腻,与环境的组合关系等等,都贯穿着一种数的比例,正是这种比例关系,使建筑形象富于节奏感、和谐有致,给审建筑是“立体的画”。

这同样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马克思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人们在遵循实用功能原则的同时,也遵循美的原则来设计建筑,其中就包括采用绘画艺术手段来构筑建筑形象。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就中国园林建筑指出:“中国园林就是一幅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特点。


中国许多园林建筑,无论是建筑形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布局等,都明显受到中国古代画论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画以线造型,注重白描、散点透视、虚实相映等手法技巧;而中国的造园手法同样讲究虚实、透漏、因借和景移;其布局安排亦讲究虚虚实实,疏密有致,注意主从、显隐、争让、润枯、连隔等特点。

再如中国园林在空间量上,追求以有限之景寓无限之情,以有限的建筑空间表现无限的人生情趣。

在园林建筑的用色上,也常常借鉴中国画的原理,一般都追求崇高、淡雅、古朴而忌浓艳绚丽体,建筑借鉴立体派绘画的这一追求,形成建筑具有内部和外部两个空间及其相互交流,并在时间的行进中,使建筑空间显现出不尽相同的形象。

这正是建筑是“立体的画”的比喻的依据,当然这一比喻旨在说明在审美境界的追求与创造上,建筑与绘画尤其是立体派绘画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建筑是“无声的诗”。

这一比喻揭示了建筑形象的诗情美。

从形象上看,有些诗的文字书写形式为“楼梯诗”、“宝塔诗”就颇像某些建筑形象;从内在结构上说,诗与建筑也有某种类似之处,如横向排列,层层递进,空间组合等结构,诗与建筑就明显表现出一种内在联系。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乐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画面结构难道不使人想起某些建筑结构吗?
建筑的诗意美,更重要的是指从审美的心理上找到两者的某种对应关系,欣赏一首诗,一座建筑,似乎可以得到某种诗的情趣。

建筑形象与诗的联系,在许多文人创作中可以找到实证,或者在建筑物上题诗作对,或在创作中直接描写建筑物,如《阿房宫赋》、《滕王阁序》、《醉翁亭记》等名篇佳作,就直接描写了建筑物的形象美。

至于在建筑物上题诗作对就举不胜举了。

诗与建筑的这种联系并非是一种偶合,而首先在于建筑师在设计时将某种诗情画意融进形象中,从而引发墨客骚人的诗情画意,并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地将它点染出来,可见,诗与建筑确实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