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恐惧大鼠模型的行为比较

合集下载

大鼠脊髓挫伤模型对比及行为学评价

大鼠脊髓挫伤模型对比及行为学评价

大鼠脊髓挫伤模型对比及行为学评价唐涛;马小翠;姚冰;陈一;朴浩哲【摘要】目的建立不同程度MASCIS和IH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研究损伤程度、造模方式与行为、解剖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分别制作NYU 12.5 mm、NYU 25 mm、IH 150 kdyn和IH 200 kdyn 模型,对模型制作成功率、BBB评分、Grid Walking评价、热痛以及损伤中心残余组织量进行评价.结果两种造模方法成功率相似;所有动物损伤后0~3 dBBB评分均降至0分左右,随时间增加,BBB评分均逐渐恢复,4~6周达到平台期,NYU 25 mm组评分最低,IH 200组评分居中,IH 150组合NYU 12.5 mm组评分相似且最高;Grid Walking坠落率随损伤程度增高而增加;Hargreaves结果受运动功能影响较大;运动障碍与损伤中心层面组织残余量成反比.结论 MASCIS和IH模型均能满足脊髓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要求,但应根据实验目的选取相适应的造模参数.【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9)002【总页数】5页(P84-88)【关键词】脊髓损伤;模型;动物;行为学【作者】唐涛;马小翠;姚冰;陈一;朴浩哲【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沈阳 110042;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麻醉科,沈阳 110042;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沈阳 110042;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沈阳 110042;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沈阳 11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高致残率疾病,目前对其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1]。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作为脊髓损伤研究的重要载体,作用至关重要。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协调障碍等症状。

目前,针对帕金森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模型上,其中大鼠模型是最为常用的模型之一。

大鼠模型在帕金森病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对其行为学实验研究的进展备受关注。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给予动物神经毒性物质或者基因突变来模拟帕金森病的特征。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神经毒性物质包括6-羟多巴胺、四氯哌嗪和α-甲基对苯二酚等,这些物质能够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从而导致运动障碍的表现。

基因突变模型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或者基因转染技术,将与帕金森病相关的突变基因导入大鼠体内,使其表现出与帕金森病类似的症状。

这些方法的建立为帕金森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为后续的行为学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实验主要通过观察动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来评估其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等。

这些实验能够反映大鼠在帕金森病病理过程中不同方面的功能障碍,为深入理解疾病机制和评估治疗方法提供重要信息。

1. 运动功能评估实验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运动功能的评估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实验。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旋转实验、步态分析和运动协调实验等。

旋转实验通过记录大鼠在特定刺激下的旋转行为来评估其运动功能的损伤程度,步态分析则通过观察大鼠行走时的步态特征来评估其步态的协调性,而运动协调实验则可以通过观察大鼠在倒立杆测试或者平衡实验中的表现来评估其运动协调功能。

这些实验可以客观地反映大鼠在帕金森病进展过程中运动功能的改变,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除了运动功能,帕金森病还会伴随着认知功能的损害。

评估大鼠在认知功能方面的表现对于帕金森病的研究同样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认知功能评估实验主要包括水迷宫实验、Barnes迷宫实验和双臂迷宫实验等。

慢性应激肝郁脾虚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逍遥散调节作用

慢性应激肝郁脾虚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逍遥散调节作用

慢性应激肝郁脾虚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逍遥散调节作用王杰鹏;旷湘楠;张城浩;王少贤;方朝义;赵丹;申晓日【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应激肝郁脾虚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捆绑束缚方式建立大鼠模型,6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逍遥散组.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体质量、摄食量和旷场、高架十字实验行为学指标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在慢性束缚应激初期呈积极抵抗状态,继而抑郁,甚或呈绝望状态;旷场实验模型大鼠5 min内移动总路程、中央区移动距离均减少;高架十字试验5 min内模型组大鼠在开放臂内停留时间和进入次数较正常组减少,进入封闭臂次数减少而停留时间增加.说明慢性应激可引起动物探究性自主活动能力下降,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动物的行为表现逐渐出现郁闷、淡漠、抑郁、焦虑状态,同时伴随着大鼠体质量和摄食量较正常组明显下降;逍遥散则对模型大鼠的上述改变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结论:逍遥散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应激肝郁脾虚模型大鼠的抑郁或焦虑状态,调节其体质量、摄食量及行为学的异常变化.%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thologhical changes of chronic stress liver-qi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rats and the accomodation of Xiao Yao San ( XYS) . Methods:60 model rats, made by binding mod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control group, model group and model&XYS group, observing the changes of their common states, mass, food consumption, the open field and elevated plus experimental behavior. Results:rats of model group showed a state of active resistance at the early stage of chro-nic binding stress, and further depression, or even desperation;rats in the open field test had shortened total moving distance and dis-tance in central zone in five minutes;in elevated plus experiment,in five minutes, the residence time in the open arm and entries of the rats reduced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time in the closed arm lengthened while the entries reduced. It showed that chronic stress could decrease the animal's exploring ability of independent activities. With the lengthening of stress time, the rats became gloomy, in-different, depressed and anxious, accompanying with the decreasing of body mass and food consumption significantly;XYS could regu-late the changes mentioned above. Conclusion:XYS can in some degree improve the state of depression or anxiety in chronic stress liv-er-qi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rats, regulate the body mass, food consumption and abnormal behaviors.【期刊名称】《河北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6(031)004【总页数】5页(P7-10,21)【关键词】逍遥散;慢性应激;肝郁脾虚;行为学;抑郁;焦虑【作者】王杰鹏;旷湘楠;张城浩;王少贤;方朝义;赵丹;申晓日【作者单位】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石家庄050200;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石家庄050017;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石家庄050017;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石家庄050200;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石家庄050200;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石家庄050200;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石家庄05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从而导致人们处于一种慢性应激的状态,亦即亚健康状态,长此以往,终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实验

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实验

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实验摘要本实验利用大鼠对新异环境的探究特性和对高悬敞开臂的恐惧形成矛盾冲突来考察动物的焦虑状态。

方法是把大鼠放入高架十字迷宫中,记录开放臂进入次数、停留时间,闭合臂进入次数、停留时间,并计算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开放臂进入次数比例。

进入开放臂次数及停留时间与大鼠的焦虑情绪成负相关,进入开放臂次数越少,停留时间越短,说明老鼠的焦虑情绪越严重。

实验结果发现两只大鼠几乎没有进入开放臂,表明大鼠有着非常高的焦虑情绪。

关键词高架十字迷宫焦虑1前言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maze,EPM)是非条件反射模型,以动物自发的恐惧样反应为行为学基础。

它既可建立焦虑应激的模型,也是国际上公认的经典测量焦虑反应的方法。

由Handley 等在Montgonmery 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大鼠和小鼠等啮齿类动物焦虑行为学的研究。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就是由于动物对新环境的探究和对高悬开放臂的恐惧而形成的矛盾冲突状态,从而反映出动物的焦虑情绪,所以高架十字迷宫既可以建立非条件反射焦虑动物模型,也可以作为测量动物焦虑反应的方法。

大、小鼠的焦虑行为学研究普遍采用此方法。

据报道,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是动物的两种焦虑行为,在高架迷宫实验中,实验动物向下探究次数和在闭臂内后腿直立的次数这两组数据的稳定性较差,提示这两个数据是用来评价实验动物状态焦虑的指标,而实验动物进入高架迷宫开放臂的次数与时间,分别占进入两臂次数总和与在两臂停留时间总和的百分比复测性度较高,所表现的是实验动物趋近-规避冲突的行为结果,为评价动物特质焦虑表现的主要指标,与动物焦虑的程度直接相关,一般这两个指标之间也是具有高度相关性,如果动物在开放臂探索时间和次数的比例减少,则说明动物的焦虑程度高。

大鼠面对新环境(开放臂)会产生好奇心去探究,因大鼠有嗜暗的天性(封闭臂),两者之间发生“探究-回避”的冲突的行为,产生焦虑心理。

进入开放臂时间百分比和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反映了动物的焦虑状态;进入开放臂和封闭臂总次数反映动物的运动能力,向下探究次数反映了动物在非保护区内的探索行为,与焦虑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建立新一代的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

建立新一代的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3):399~403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建立新一代的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李量李楠欣(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1)摘要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发展,是当前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机制的一个关键课题。

在加工-保护理论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感觉运动门控精神分裂症模型一直受到普遍的关注。

然而,高级认知活动是如何对感觉门控进行调节的这一核心问题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本综述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系统地解释为什么惊反射前脉冲抑制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精神分裂症的模型,并介绍恐惧情绪学习对感觉运动门控调节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阐述这种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如何受到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社会隔离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感觉运动门控,前脉冲抑制,情绪学习,恐惧条件化,社会隔离。

分类号 B8451 精神分裂症的感觉运动门控模型:惊反射的前脉冲抑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精神疾病。

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是认识这种精神疾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病人所表现出的认知混乱和情绪异常是起源于感觉门控功能的缺失,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动物的感觉门控功能缺失的机制来建立一种相应的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1]。

惊反射是哺乳动物的一种最强的全身性反射活动,它可以由突发性的强感觉刺激所引起,并具有潜伏期短、刺激的累加作用强、和反应的动态范围宽等特点[2~4]。

惊反射的中枢神经环路的核心结构是接受来自耳蜗核、三叉神经核以及前庭神经核的二级感觉纤维投射的尾侧桥脑网状核(caudal pontine reticular nucleus, PnC),该结构中的巨型细胞发出投射纤维到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中的运动或前运动神经元[5]。

惊反射是人与动物对于威胁刺激的一种迅速反应,对适应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对认知和行为活动有干扰作用。

中药干预对地震恐惧模型SD大鼠发育的影响

中药干预对地震恐惧模型SD大鼠发育的影响

自然 灾 害 对 人 类 的 损 伤 , 以 表 现 在 母 子 两 代 。评 估 可 和 减 轻 地 震 灾 害 对 母 子 两 代 ( 妇 及 新 生 儿 ) 影 响 已 经 成 孕 的 为 一 个 迫 切 而 严 峻 的现 实 问 题 l。“ 】 肾在 志 为 恐 ”、 恐 则 气 1 “
q a e g o p a d ta i o a i e e me i i e g o p. s r e a d c mp e t e d fe e c f we g t h ihta d lng h o h a lb t e h u k r u n r d t n lCh n s d c n u Ob e v i r n o a h i r n e o i h , e g e t f t e t i e we n t e r n
b y —a g d o s rn f te D as wi at q a e e r Me h ds 8 p e n n r od ma e f p g o h S r t t e rh u k fa . t o rg a tSD as we e slce n a d ml iie n o e rh i h rt r eetd a d r o y dvd d it at — n
பைடு நூலகம்将 8 受 孕 母 鼠 按 照 随 机 数 字 表 法 随 只 如 表 1 见 , 对 子 鼠 体 重 、 长 和 尾 长 测 量 数 据 中 可 在 身
机 分 为 两 组 : 震 模 拟 胎 损 组 ( 震 组 ) 地 震 模 拟 胎 损 后 地 地 ,
中药干 预 组 ( 中药组 ) 。两 组 孕 鼠体 重 、 长 差 异 均 无统 计 身
e r q a e f a e vr n n n pe n n asc n b e ei t h f p ig,e u ig te w ih ,e gh o e b d d l gh o e ti at u k e l n i me to rg a trt a e g n t o te o s r h t o c n rd c h eg t l t f h o y a e t ft al n n t n n h

情绪记忆的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研究

情绪记忆的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研究

情绪记忆的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研究 一、本文概述 情绪记忆是人类心智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行为和社交互动。情绪记忆如何在神经层面上形成、存储和回忆,仍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近年来,海马体在情绪记忆处理中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被认为是情绪记忆形成的神经基础。本文旨在探讨情绪记忆的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以期增进我们对情绪记忆神经机制的理解,为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将简要介绍情绪记忆的基本概念和海马体在情绪记忆中的作用。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包括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等关键过程,并阐述它们在情绪记忆形成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情绪刺激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进一步塑造情绪记忆。我们还将讨论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在情绪记忆提取和消退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将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关于情绪记忆的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体验和记忆形成。我们也希望本文能激发更多的研究兴趣,推动情绪记忆神经机制的深入研究,为神经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情绪记忆与海马突触可塑性概述 情绪记忆是人类心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个体对情感性事件的记忆和再体验。这类记忆通常具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并可在特定的情境下迅速唤起,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深远影响。情绪记忆的形成和存储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海马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其关键机制之一。 海马体作为大脑中的一个重要结构,不仅与空间记忆和情景记忆的形成密切相关,还在情绪记忆的处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情绪刺激可以影响海马体的神经活动,进而改变其突触连接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变化可能通过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等突触可塑性机制实现,这些机制在突触连接强度和效率的调整中起到关键作用。 具体来说,当个体经历情感性事件时,相关的情绪信息会被编码并存储在海马体中。这一过程中,海马突触会根据情绪刺激的性质和强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特定的突触连接模式。这些模式在后续的回忆和再体验过程中被激活,使个体能够重新体验到当时的情感状态。海马突触可塑性不仅是情绪记忆形成的基础,也是其能够被长期存储和稳定保持的关键。 尽管情绪记忆与海马突触可塑性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研究,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和神经生物学基础仍不完全清楚。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情绪记忆的形成和存储机制,以期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的本质和调控方式。

消退训练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的影响

消退训练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的影响

消退训练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的影响吕莹;汪萌芽【期刊名称】《皖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4【摘要】目的:探讨消退训练(extinction training,ET)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条件性恐惧记忆以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重复给予"声音-电击"配对刺激建立PTSD大鼠模型,将模型分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消退训练组(ET组).ET组进行14 d的消退训练(情景暴露)干预.第2、4、8、14天在恐惧监测系统中检测大鼠的木僵反应(代表条件性恐惧记忆),第15~21天在Morris水迷宫中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T干预使模型大鼠的木僵反应明显受抑(P<0.01),且显著缩短大鼠的定位航行测试的逃避潜伏期(P<0.05).结论:消退训练可促进PTSD大鼠的条件性恐惧记忆的消退,且改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xtinction training (ET) on fear-conditioning memoiy and the ability of spatial learning and memory in model rat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Methods: PTSD models of rats were prepared by repeating pairings of " sound and shock" stimuli.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the model ra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7) and ET gronp(n=6). During the intervention withET(context exposure) in a session of 14 days,the freez-rn2,4,8 and 14 Respectively,using a freezing monitor system,and the spatial learning and memoiy function was determined between the 15th 21 st day by Morris water maze.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with ET enabled significant inhibitionof freezing response(P<0.01) and shoitened the es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ET can promote the diminution of fear-conditioning memoiy response, and improve the spatial learning abili-ty in model rats with PTSD.【总页数】4页(P259-262)【作者】吕莹;汪萌芽【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细胞电生理研究室,安徽,芜湖,241002;皖南医学院,细胞电生理研究室,安徽,芜湖,2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45【相关文献】1.不同中药方剂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影响 [J], 方锦颖;陈光耀;何亚林;俞燕薇;施晓军;毛萌2.杏仁核脑区硫化氢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J], 刘红霞;潘虹;王华;蒋淑君;曹璋;辛文妤3.孤养对单次延长应激建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J], 方锦颖;陈光耀;李龙梅;郑思思;毛萌4.龟鹿二仙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GR、5-HT受体表达的影响 [J], 刘凌云;吴丽丽;刘书考;严灿5.乌灵菌粉早期应用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行为及海马组织中IL-1β、IL-6水平的影响 [J], 李凤蕾;杜菲;吴迪;彭正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件恐惧大鼠模型的行为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条件恐惧大鼠的恐惧记忆保持和矿场行为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利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建立声音+电击,建立条件恐惧大鼠模型,于训练前1天及训练后第1、3、7、20天进行恐惧记忆保持测和试旷场测试。

结果 (1)恐惧记忆保持测试实验结果显示,雄性大鼠的恐惧记忆保持水平高于雌性大鼠,其僵立时间百分比在个时段均高于雌性大鼠,尤其在训练后训练后1天和训练后20天,雄性性大鼠为67.90±34.74与 27.4±22.51,雌性大鼠为23.60±21.10和3.10±3.0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旷场实验结果显示,除修饰次数外,雌雄大鼠旷场行为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雌雄条件恐惧大鼠存在行为学差异。

【关键词】应激恐惧记忆保持旷场行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PTSD临床表现多样,从临床症状来看,其核心症状是创伤性记忆的不断闯入导致恐惧情绪、逃避行为和过度唤起的生理反应。

有研究表明,社区普通人群中PTSD的终生患病率男性为5%,女性为10.4% 。

普通人群中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

制备理想的模型是研究PTSD发生、发展规律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PTSD的动物模型,多采用条件恐惧模型。

一般认为,雌性动物由于生理周期的影响,在PTSD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制备动物模型多采用雄性动物,那么动物雌雄间是否具有差异,未见报道。

本研究中依照文献所用的方法[3],建立条件恐惧大鼠模型,观察雌雄大鼠条件恐惧记忆保持及其行为活动的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与材料
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20只,雌雄各10只,体重200±30g,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自制足底电刺激控制箱,该装置由电刺激箱、电压控制仪一季声音发生器组成。

旷场行为观察箱为90m×90m×45cm(安徽正华生物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提供),底被划分为等面积的25格正方形方格。

1.2实验方法
1.2.1条件恐惧大鼠模型制备
先将大鼠在动物饲养室中适应1周,室温22~25 ℃, 分隔喂养, 自然昼夜节律光照,通风良好, 自由摄食、饮水。

期间实验者每天抚摸大鼠5分钟以使动物适应。

并将大鼠放入电击箱内10分钟,使其熟悉电击箱并观察大鼠行为。

模型制备前一天,进行一次旷场测试。

所有的行为实验均在8:00AM- 12:30AM 间进行。

采取声音信号提示结合电击大鼠足底产生条件性恐惧的方法,制造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

将大鼠放入电击箱中,适应3分钟允许自由探索,3分钟之后由扬声器输出声音信号(4.5kHz,80db;条件性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CS);持续30秒,在30秒声音最后两秒同时加以不可逃避的足底电刺激(40V~45V,10秒;非条件性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US ),反复10次,两次间隔1~4分钟。

当给予声音信号,动物出现显著僵立行为或逃避反应,表示声音信号提示的恐惧性条件反射建立。

电刺激结束后动物继续在该箱中停留1~4分钟然后放回日常饲养笼中。

每只大鼠训练结束取出后及时地清理其排泄物,将电击箱打扫干净,并用90%酒精檫洗箱底。

1.2.2 行为学测定
1.2.2.1恐惧记忆保持测验
主要测定僵立行为(僵立行为是一种普遍见于啮齿类的防御行为,表现为刻板式的蹲伏姿势,大鼠外观除呼吸运动以外其余的肌肉运动均消失,是大鼠恐惧表达的行为方式。

于训练后第1、3、7天和训练后20天时观察两组大鼠情感行为改变,将大鼠放入电击箱中,适应3分钟允许自由探索。

然后,只予以声音刺激而无电击,其他条件同模型制作时,观察3分钟内大鼠僵立时间,僵立时间之和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即为僵立时间百分比。

间隔0.5-1min 后,重复上操作,连续5次。

不同性别条件恐惧大鼠模型的行为比较
1.2.2.2旷场实验(Open-field test )
于训练前1天及于训练后第1、3、7天和训练后20天时各组大鼠进行旷场实验,实验在安静、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将大鼠轻轻放入旷场行为观察箱中央小方格内,观察3min内大鼠的情感行为情况:①大鼠运动活性:穿行格数, 指三爪以上跨入邻格的次数;②探究行为: 直立次数,指两前爪腾空1cm 以上或攀附墙壁次数;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由(x-±s)表示,进行t检验确定组间差异,检验结果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恐惧记忆保持测验结果
大鼠在重新置入电击箱中呈明显僵立行为。

雄性大鼠在不同的时间点僵立时间百分比均明显高于雌性大鼠。

尤其在训练后训练后1天和训练后20天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条件恐惧大鼠模型恐惧记忆保持测试僵立百分比()
与雌性比较 * P<0.05
2.2旷场实验测定结果
表2 -表3可见,在旷场实验中,经前后对比,大鼠直立次数减少( P<0.05),粪便粒数增加( P<0.05)。

雌性大鼠穿行格数也减少、而雌性大鼠格数先增加然后呈波动性减少。

雌雄两组间在再次穿行格数、直立次数,雌性大鼠明显高于雄性,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雌雄两组间旷场测定结果不同的时间点也存在显著差异。

表2 条件恐惧大鼠模型旷场实验穿行格数()
与雌性比较 * P<0.05
表3 条件恐惧大鼠模型旷场实验直立次数()
3 讨论
文献显示,通过条件反射性恐惧训练建立恐惧记忆模型,应激相关的创伤事件刺激可以触发恐惧性记忆的提取,提高动物警觉性和回避反应。

一方面,从以前PTSD动物实验研究来看,一般认为对啮齿类动物而言, 僵立行为是动物在面临负性相关刺激无法避免时的一种防御反应,被认为是一种反映恐惧的可靠指标。

从表1中可知,本研究的大鼠经条件恐惧训练以后,不同时间点进行恐惧记忆保持测验,动物的僵立时间百分比基本增加,这可以说明本实验动物模型对条件刺激尤其是雄性大鼠获得了恐惧记忆并长期保持,模型较好地模拟了PTSD的核心症状—病理性恐惧记忆增强。

在本实验中,动物的僵立时间百分比随着时间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条件恐惧记忆随时间增加会逐渐消退,而恐惧保持测试,既可唤起恐惧记忆促进恐惧记忆再巩固同时也可以促进条件恐惧记忆消退。

但雌雄大鼠之间相比较,在不同的时间点雄性僵立时间百分比均明显高于雌性,这也许可以解释成同样的创伤性刺激在动物中,雌性可能更能耐受,恐惧程度较雄性低,创伤性记忆较容易消退。

Hall(1934)首先将旷场反应作为动物恐惧、紧张情绪的重要指标。

旷场行为分析主要反映动物对新环境的探索、习惯以及伴随的情绪变化,跨格次数及直立次数是动物探索行为及兴奋性的反映。

目前有一些研究结果发现,动物在因应激而产生紧张、恐惧(情绪性)时会发生走格减少,僵立、卷缩等现象。

从表2看,两组动物跨格次数及直立次数随实验天数的增加总体上基本呈逐渐降低并且都较处理前显著减少,表明动物对新环境逐渐熟悉,但雌性大鼠各时间点的跨格次数及直立次数均高于雄性大鼠,雄性大鼠的兴奋性较雌性大鼠低,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对变差。

本实验仅就不同时间条件恐惧雌雄大鼠恐惧记忆保持及其旷场行为活动的差异作了初步比较,声音+电击制备的大鼠条件恐惧大鼠模型,均有显著的行为异常,且异常程度在雌雄大鼠之间存在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