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的文化内涵
赞美商丘古城的句子

赞美商丘古城的句子
1. 商丘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爱好者的胜地。
2. 商丘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仅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
3. 商丘古城的城墙高大雄伟,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4. 商丘古城内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清代名士楼、唐风楼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5. 商丘古城还保存有许多历史文物,如商周青铜器、汉代陶器、唐宋瓷器等,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6. 商丘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让人们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时空之中。
7. 商丘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8. 商丘古城的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商丘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9. 商丘古城还拥有许多优美的传统文化,如皮影戏、鼓书等,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10. 商丘古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们流连忘返。
11. 商丘古城的风景怡人,气息清新,是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商丘古城简介

商丘古城简介商丘古城位于中国河南省的商丘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商丘古城以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商丘古城的历史、文化和景点。
商丘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商丘在商朝时期成为了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其都城就设在商丘。
商丘的发展和繁荣可谓与商朝的兴衰密不可分。
商丘古城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
由于商朝曾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商丘以文化名城而闻名。
商丘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传统艺术、民间风俗等。
其中,商丘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是独具特色的。
例如,商丘是著名的剪纸之乡,剪纸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丘的民间传统音乐“商丘鼓”也是享有盛名的。
商丘古城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历史遗迹。
其中最知名的是“国家5A 级旅游景区” - 伊川公园。
伊川公园是商丘市最大的公园,占地面积达到400多亩。
公园内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 伊川古堰。
伊川古堰是一处古代的水利工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古堰之一。
除了伊川公园,商丘古城还有其他许多著名景点。
其中包括三皇祠、殷墟遗址公园和豫韵门等。
三皇祠是一座供奉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的祠庙,被誉为商丘的文化象征。
殷墟遗址公园则是商丘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是中国考古学界的重要研究基地。
豫韵门是商丘的城门之一,与其他古老城市的城门一样,象征着古城的辉煌历史。
除了这些主要景点,商丘古城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名迹和文化景观。
例如,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处自然风光秀美的旅游胜地,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的故居也是商丘一大文化名胜。
这些景点和名迹都体现了商丘古城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商丘古城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的重要场所。
每年的清明节,商丘古城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外地人前来观光。
此外,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期间,商丘古城也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享受传统文化的机会。
《商丘古城》课件

现代建筑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商丘古城的建筑风格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 独特的现代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风格在商丘古城中主要体现在一些新建的建筑和部分传统建筑 的改造上,这些建筑多采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注重功能性和实用
性。
现代建筑风格在商丘古城的建筑中,注重与周围传统建筑的协调统一, 同时也注重创新和个性化,体现了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建筑艺术特色
商丘古城的建筑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其独特的结构和造型上,这些建筑在 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 气候、地理和文化等因素。
商丘古城的建筑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 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上,这些建筑与自 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 画卷。
商丘古城的建筑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 装饰和雕刻上,这些装饰和雕刻多采 用传统的工艺和图案,具有浓郁的地 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感受商丘地区的饮食文化和地方特色。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商丘古城曾是商朝的都城,也 是汉朝初期的政治中心。
商丘古城在中国的战争和和平 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 抗日根据地。
历史人物
商丘古城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 杰出的人物。
商丘古城的历史人物包括政治家 、军事家、文化名人等。
商丘古城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孔 子、庄子等文化名人,对中国文
02
商丘古城建筑风格
古代建筑风格
商丘古城保留了大量古代建筑风格,这些建筑多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展 现出古朴典雅的气息。
古代建筑风格在商丘古城中主要体现在城墙、城门、庙宇、官署、民居等方面,这 些建筑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缮,但仍保留着原有的风貌。
古代建筑风格在商丘古城的建筑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建筑与文化 的融合,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关于商丘古城的资料介绍作文

关于商丘古城的资料介绍作文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商丘古城吧!
商丘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商丘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诞生了华夏文明的第一批先民——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而在商朝时期,商丘更是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因此,商丘古城也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商丘古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古代建筑、文物和艺术品。
比如说,商丘古城内有一座古老的城门——天平门,它是明代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还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太清宫,它是道教文化的瑰宝之一;还有许多古代雕塑、壁画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商丘古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商丘古城还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比如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商丘古城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庙会活动——火神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点燃火把、放鞭炮、舞龙舞狮等等,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商丘古城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和美食,如剪纸、泥塑、糖画等等。
这些都是商丘古城独特的民俗风情的体现。
商丘古城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城市。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河南旅游的话,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美丽的地方哦!。
商丘古城调研报告

商丘古城调研报告商丘古城调研报告(上)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南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商丘古城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发掘其独特的魅力。
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我们对商丘古城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一、商丘古城的历史与文化商丘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1600年商朝晚期。
商丘古城作为商代文化遗址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据考古发掘结果显示,商丘古城的规模庞大且布局合理,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特征。
商丘古城内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以古代宫殿和庙宇为主要建筑形态。
其中,商丘圣庙是商丘古城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供奉着中国历史上最崇高的儒家思想代表之一孔子。
圣庙以其庄重肃穆的氛围和精致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二、商丘古城的旅游资源与发展商丘古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址、文化景点和民俗风情等。
其中,商丘古城遗址是商丘古城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遗址内保存了丰富的商代文物,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此外,商丘古城还有许多古老的庙宇、纪念馆和艺术馆等景点,展示了商丘丰富的文化底蕴。
商丘古城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商丘古城已成为一个备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古城旅游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不便利、设施不完善等。
因此,商丘古城的旅游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旅游体验。
三、商丘古城的保护与传承商丘古城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古城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保护。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商丘古城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措施不到位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商丘古城的文化遗产,我们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古城保护的认知和重视。
同时,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关法规和规定,加强对商丘古城的保护力度。
此外,还应加强研究和合作,吸引专业人才参与古城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标志城--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古铜币格局”的出现(公元1540年)要比“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的出现(1978年)早上438年,米歇尔 .奥利夫先生设计世界世界遗产标志的创意应该来自古老的东方文明。
无论从表象符号的图形看还是从表象符号的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看,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古铜钱币格局与世界文化遗产标志都如出一辙,因此完全可以把商丘古城称为“世界文化遗产标志”城。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宋州,故陈桥兵变后,因发迹于宋州,国号曰:“宋”。
【世界文化遗产标志城--商的图形惊人的相吻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商丘古城当中蕴含着许多独特的文化价值还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商丘古城与世界文化遗产标志之间的相似关系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发现被撰写成《商丘古城“世界遗产标志”城》一文在国内发表。
商丘古城1.13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居住着5万余人,古城内城至外城有8000亩水面,是名副其实的水城。现存地上的商丘古城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历时八载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基本竣工,之后又几经修补完善,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才形成城墙丶城湖丶城郭三位一体形如“古铜钱币“外圆内方”的独特格局。从城门设计到93条街道的数字,以及古城面积丶龟背的形状,等等,无不包含着八卦中的诸多理念。现存古城地下叠加着七座大型古城,年代最早的古城在4500年以上,商丶周丶汉丶唐丶宋丶元丶明等朝代,商丘是都是重要的城市,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关专家指出,许多世界文化遗产在申报之前是以大量丶深入的研究为基础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有唯一性丶独特性的价值标准,这往往需要专家丶学者的探寻。从全国范围来看,对商丘古城的研究还太少,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对商丘古城有过深入研究的学者认为,商丘古城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从它的保存完整程度丶规模及文化价值等方面综合考察,他完全有资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商丘古城简介50字

商丘古城简介50字
摘要:
一、商丘古城位置与历史背景
1.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2.四千年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古城特色与风貌
1.现存地上的归德府城墙
2.周长
3.6公里,完好程度在国内少见
3.城外有护城河
4.城内以八大家、鸳鸯井为标志
5.分布着许多历史街区和建筑
三、商丘古城的旅游景区等级与申遗情况
1.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正文:
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这是一座拥有四千年历史的古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城的特色在于其现存的归德府城墙,周长达到3.6公里,保存完好程度在国内十分罕见。
此外,城墙外还有护城河环绕,城内则以八大家、鸳鸯井等重要标志,分布着大量的历史街区和建筑。
商丘古城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是一份厚重的历史遗产。
目前,商丘古城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河南商丘古城游记作文优秀范文

河南商丘古城游记导言河南商丘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黄河南岸。
这个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在我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有幸游览了商丘古城,此次游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游记中,我将向大家分享我游览河南商丘古城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一、古城的历史背景河南商丘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超过2000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商丘古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之一。
后来,它成为了汉代的县城,并在隋唐时期发展成为商朝故地的重要城市。
商丘古城曾是历朝历代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众多名人故居。
二、游览商丘古城的路线我选择在早晨出发,来到商丘古城。
首先,我参观了古城墙。
古城墙高耸入云,气势宏伟。
城墙上有数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有不同的名字和故事。
我沿着城墙上的台阶走了一圈,俯瞰了整个古城,感受到了那种宏伟和壮丽。
接着,我来到了商丘古城的核心区域,这里是商丘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址。
在这个区域里,我参观了商丘文庙、周公祠和岳飞庙等历史建筑。
这些建筑保存完好,仿佛带我穿越回了古代。
在商丘文庙,我见到了仿佛正在祭祀的孔子塑像,感受到了古人对儒家思想的崇敬。
随后,我沿着街道漫步,欣赏商丘古城的古街风貌。
这些古街保留了古时候的建筑风格,街道两侧是古色古香的店铺。
我逛了一些古玩店,看到了一些珍贵的古董和字画,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商丘古城的特色文化商丘古城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还有独特的文化韵味。
商丘是全国闻名的文化名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商丘古城的特色文化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商丘的儒家文化。
商丘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孔子在商丘有过一段时间的居住经历。
商丘文庙是儒家文化的象征,也是商丘的标志性建筑。
在商丘古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是商丘的民俗文化。
商丘古城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三月三”民俗节庙会、中秋灯会等。
这些活动传承了古代的风俗和传统,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297浅论商丘古城的文化内涵李凤花(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 商丘 476000)摘 要:商丘古城建筑十分独特,是古代城池的典范之作。
它是商丘地域文化——商宋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商丘古城的街巷四合院见证商丘明清两代历史的兴衰,商丘古城的近代建筑见证商丘近现代划时代变迁。
关键词:商丘;古城;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297-2商丘古城位于今商丘市睢阳区,在明代是归德府府城所在地,故又名为归归德古城。
它始修筑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经过不断修补与完善,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才修缮完成,初步奠定了今天商丘古城城市基本格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整座古城有砖城、护城河、城廓三部分组成。
鸟瞰古城外圆内方,如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十分独特,是古代城池的典范之作。
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其城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丘古城是商丘地域文化——商宋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商丘古城的街巷四合院见证商丘明清两代历史的兴衰,商丘古城的近代建筑见证商丘近现代划时代变迁。
探讨商丘古城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商宋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商丘古城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范之作在古代,人民们认为天是圆的,在上为阳,地是方的,在下为阴。
上阳下阴的结合,乃为天地之合。
“天圆地方”的建筑造型就是上述观念的运用。
鸟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枚巨大的“古铜钱币”。
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象征天;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
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
商丘古城格局更是设计者和建造者对所处环境的精准把握,当时筑城时选址位于黄河与济水之间,历史上洪水、沙灾、战争等天灾人祸不期而至。
北宋末年至清咸丰五年的700余年间,黄河改道南流由淮入海,商丘及邻近地区屡遭黄河泛滥,县志、府志多有详细记载。
如《归德府志》载:“黄河为商丘大害,土弱地势卑,民贫无恒产。
百年之间,重者三溢,轻者二溢,溢则房舍、鸡犬淹没一空。
”给商丘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沉重灾难。
黄河的决溢、泛滥,屡屡危及城池,甚至淹没城池,历史文献对此记载颇多。
如《商丘县志》载:“(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夏六月,河决入城,公私廨舍荡然无余。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夏六月,河决,汜滥于城下,至十九年冬始涸。
”《明史・地理志》载:“旧治在南,弘治十五年圯于河,十六年九月迁于今治。
北滨河。
正统后,河决而南。
城尝在河北,正德后,仍在河南。
”商丘古城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有“豫东门户”、“中原锁钥”之称。
史书上曾记载:“备御东南,则九州之奥区;广衍沃壤,则天下之膏腴,襟带河济,屏蔽淮徐,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商丘为腰膂之地者。
”古城人与此长期的斗争与适应过程中,用生命和财产为代价换来的一系列应对天灾人祸的宝贵经验告诫建城者,选址之下还依次叠压着元归德府城,宋南京城、唐汉睢阳城,宋国故城等几座城池,为了城池的长久存在,古城设计者与建造者不得不考虑黄河泛滥和战争不期而至的造访。
于是商丘古城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反复论证并不懈实践了50多年,现存的商丘古城格局才正式出现。
也只有如此,才使得古城历经500余载风雨而传承至今。
这是古城设计者与建造者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丘地方文化——商宋文化之精神(此处主要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天人协调思想,此乃是庄周思想的核心)、地形地貌之需求,融会贯通一体运用的典范之作。
二、归德古城的街巷四合院见证商丘明清两代历史的兴衰归德古城在明清两代出现了“沈、宋、侯、叶、余、刘、高、杨”八大家。
明朝嘉庆年间以后,商丘古城走出了吏部尚书宋纁,礼部尚书沈鲤,户部尚书侯恂,工部尚书周士朴,南京兵部尚书余珹,兵部左侍郎叶廷桂,兵部右侍郎杨镐,山海关总兵高第等高官显贵二十余名。
入清后,宋权曾任国史院大学士;其子宋荦官至吏部尚书,深受康熙皇帝信任。
他们经历了明末清初的风云动荡,其遭遇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清末民初,商丘做官的少了,但大地主依然不少,主要有“陈、蔡、穆、柴、尚、孟、胡”七大户。
至今在古城,还存有多处“八大家七大户”的故居。
其中,穆氏四合院便是七大户之一穆氏故居。
穆氏即穆炳坛家,兄弟八人未做官,有田百顷。
穆氏四合院原有房舍80余间,是一宅三院五门相照,坐北面南的清代建筑群,现存四合院是中宅院和楼院,共31间。
穆氏四合院是按一定的轴线组合成的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它反映了上尊下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礼制。
在中宅院正堂内,陈列着一张精美的雕花床,是明朝万历年间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沈鲤的红木床。
床上的雕刻和床壁上镶嵌的一片片彩瓷,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其薄如纸,堪称珍贵文物,更令专家们叹为观止。
这张床清光绪年间曾流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298落到进士蔡同春家,20世纪80年代初又辗转流落到穆氏四合院。
古城内刘隅首东一街2号为侯氏故居。
侯氏故居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明崇祯年间户部尚书侯恂故居退思堂,为一宅三院的四合院式建筑格局,中原现为两进院,前院有大门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有过厅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堂楼三间,东耳房二间,西跨院有堂屋三间,过厅三间,三院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一处具有豫东地方特色的明清建筑群。
二是侯恂之子、清初文学家侯方域的故居,是一处四合楼院古建筑群,现有堂楼五间,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东西楼各三间,过厅五间,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
走廊上的堂楼、东西楼栏杆具有西洋风格,柱角雀替分别雕饰凤凰牡丹和鳌鱼喷花图案。
前过厅的门楣和檀条之间镶嵌着九组透空木雕图案。
分别为:鹤鹿同春,麒麟望喜,松鼠望果,双狮戏球,青云得意,马到成功,锦上添花,福寿双全,喜事连枝。
整座建筑群古朴典雅,庄重别致。
堂楼名曰“壮悔堂”,是侯方域念起一生的坎坷经历,自己在学业上的成就不令人满意,而得名。
东楼是侯方域和原配夫人常氏的住室,后侯方域常和雪苑六子在这里吟诗作赋,研究文学,所以又名曰“雪苑社”。
楼院共有建筑四座,侯氏故居是古城旅游区对外开放的文物景点。
由于其保存良好,且价值较高,2001年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古城小隅首东二街路南的陈家四合院,即陈宗石故居,为清代七大户之一的陈氏宅院,规模宏大,路南路北全是陈氏住宅。
陈家可谓是大家族,为当时古城富户之首。
陈宗石为清初诗人,亦是著名文学家侯方域的门婿。
陈宗石故居,是古城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占地2万平方米,现遗存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故居整体建筑以四合院为主,院院相连,分布规整,体现了专制社会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社会规范,现存宅院大门、中院、东西院、东跨院等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出后包,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显示了中原地区四合院建筑深邃幽静、典雅别致的艺术魅力,也是研究豫东建筑史和陈宗石生平的重要历史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
位于中山东街的归德府文庙是古城内最大的古代建筑,也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现存的归德府文庙,西侧为归德府学明伦堂。
归德府文庙大成殿、泮池、明伦堂等这些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独特完美的古建筑,是中华文化的杰出物质载体,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象征。
保护好归德府文庙建筑群,对于研究豫东地区的儒学史、地方文化和明清时期的建筑历史和艺术特色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三、归德古城的近代建筑见证商丘近现代划时代变迁 归德古城的最南端娄隅首街,清康熙年间为仁义巷,俗称南马道,又称兵街,分布有清代的参将府、中军守备署,民国时期的省立商丘中学、张岚峰司令部及其公馆、豫鲁烟厂等建筑群,是商丘古城极具文化内涵的街区。
娄隅首东街东端分布着清代重要的军事设施——参将府,俗称镇衙,后面为中军守备署,为清代商丘古城的重要军事驻地。
现存的张岚峰“豫皖剿共司令部”旧址,面阔9间,2层建筑为民国时期近代建筑的杰作,见证了汉奸军阀张岚峰的兴衰史。
张岚峰司令部北侧现存有省立商丘中学钟楼,四角攒顶式建筑,端正典雅,独具特色。
光绪三十一年(1905),“范文正公讲院”改为“归德府中学堂”。
民国元年(1911),“归德府中学堂”改名为“河南省立商丘中学”。
省立商丘中学是商丘近现代的最高学府,为现在的商丘师范学院的前身。
位于娄隅首西街的豫鲁烟厂,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民国时期建筑群,是商丘民族新兴工业的见证,也是民国时期古城经济发展的时代印证。
位于娄隅首西街现睢阳区委党校,曾为张岚峰公馆,是一处典型的民国时期特色的建筑群。
主体建筑,面阔9间,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古朴大方,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1月31日至2月8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在商丘城内圣公会礼拜堂举行,此处为会议秘书处。
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旧址、秘书处旧址是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李先念、刘伯承、邓子恢、宋任穷、李达、陈赓等战斗、工作过的重要革命史迹,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解放战争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1]李东坡.黄河在商丘的迁徙及其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2]清・叶澐.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卷一[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3]河南省商丘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归德府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P19[4]吴朋飞.商丘古城发展研究——兼析明代商丘城市的历史地理问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5]陈道山.商丘古城:“世界遗产标志城”[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5).[6]陈华光.商丘古城变迁及其文化内涵[J].中州今古,2002(2).[7](清)张廷玉.明史・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p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