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火炮
古代大炮原理

古代大炮原理
古代大炮是一种古老的武器,它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利器。
大炮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爆炸能量来推动炮弹飞出,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代大炮的原理。
首先,大炮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铁和铜,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火性和耐磨性,
能够承受火药爆炸的冲击力。
大炮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铸造、打磨、钻孔等,才能制作成型。
其次,大炮的内部结构包括炮管、炮弹、火药等部分。
炮管是大炮的主体部分,它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火药爆炸时产生的高压气体。
炮弹是由铁、石头等材料制成,形状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圆球形、圆锥形等。
火药是大炮的动力源,它在点燃后产生的爆炸能量推动炮弹飞出。
接着,大炮的使用原理是利用火药的爆炸能量来推动炮弹飞出。
当火药点燃后,产生的高温和高压气体会迅速膨胀,产生巨大的推力。
这种推力会把炮弹从炮管中推出,形成抛射动作。
炮弹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后,会击中目标,造成破坏和伤害。
最后,大炮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的射程远、
威力大,能够对敌方阵地和城墙进行有效的轰击,起到了重要的战术作用。
同时,大炮的出现也改变了古代战争的格局,成为了战争中的重要利器。
总的来说,古代大炮的原理是利用火药的爆炸能量来推动炮弹飞出,具有简单
而有效的工作原理。
它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战争中的重要利器,对古代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大炮原理

古代大炮原理
古代大炮是一种通过火药爆炸产生巨大气压从而将炮弹射出的武器。
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装填炮弹:在古代大炮内部装填炮弹,通常是由铁制成的球形或者圆柱形炮弹。
2. 装入火药:将火药装入古代大炮的炮膛中。
火药通常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等成分混合制成的。
3. 点燃火药:使用火石等工具点燃火药,引发火药爆炸。
4. 爆炸产生气体:火药爆炸会产生大量气体,由于炮膛是封闭的,气体只能通过炮口方向逃逸。
5. 高压气体驱动:火药爆炸产生的高压气体会迅速向炮膛的炮口方向扩展,推动炮弹向前射出。
6. 炮弹射出:由于高压气体的推动作用,炮弹从炮管中射出,飞向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大炮的设计和制造相对简单,因此在准确度和射程方面通常不如现代火炮。
但古代大炮在战争中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攻城、防御、士气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火炮的发展历史

火炮的发展历史火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中国的宋朝。
最初的火炮是由竹子制成的,装了火药和铁制弹片,并用火炭点燃。
这些火炮被称为“霹雳炮”,被用于攻城战中,以摧毁城防墙和城门。
最初的火炮射程不远,精度也不高,但是它们对战争的影响深远,使城墙防御的价值大大降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炮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得到了改进。
在明代(1368年到1644年)时期,中国人发明了螺旋筒式火炮,这种火炮的灵活性和精度都较高,对于攻城战和对抗骑兵都很有效。
14世纪时,欧洲人开始使用火炮,他们从中国和中东地区获得了这种武器。
最初的火炮是直管式,射程和精度有限,但是它们在欧洲军队中的使用迅速获得了成功,成为战争的常规武器。
16世纪初,欧洲人发明了旋转式火炮。
这些火炮利用齿轮机制旋转枪管,提高了射击精度和速度。
这种进步使欧洲人的火炮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使他们能够在战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17世纪是火炮技术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候,火炮开始使用镶嵌式火炮管,这种管道是由几个铁环组成的,它们用铁板压制在一起,并用机器加工精确加工,以使管道内部表面更光滑。
这种管道提高了火炮的强度和精度,同时也减少了炮管的折损率。
18世纪是火炮发明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武器制造商开始设计更加复杂的火炮,射程更远、更精确。
一种重要的技术成果是“滑铁卢火炮”,这种火炮是由英国马克·布鲁诺设计的,是一种能够发射多个弹片的火炮。
在滑铁卢战役中,这种火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拿破仑的军队受到严重打击。
19世纪和20世纪是火炮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火炮的材料和设计得到了进一步改进,最重要的是改进了炮弹的设计。
现代火炮和导弹系统是依据先进的科学理论、材料和电子技术研制而成的。
总的来说,火炮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
从初期的竹制霹雳炮到现代的高科技武器系统,火炮的历史见证了人类战争技术的快速进步,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在未来,我们应该为和平而努力,并尽可能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害和损失。
最早的火炮原理

最早的火炮原理最早的火炮原理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火炮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宋朝。
火炮的原理是通过装有火药的金属炮管,在点燃火药后产生的高温气体压力作用下,推动炮弹或石球发射出去。
火炮的关键部件是炮管和点火装置,炮管是由铁制成的圆管,一般有较长的长度,可以容纳较大量的火药和炮弹。
而点火装置则是通过引火线来点燃火药。
引火线一端固定在炮管内的火药上,另一端则点燃产生火焰,并通过火焰传播到炮管内的火药,引发一系列爆炸反应。
火炮的火药使用的是黑火药,黑火药是由硝石、硫磺和炭粉组成的混合物。
硝石作为氧化剂,在点燃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与炭粉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和气体。
硫磺则增加了火药的稳定性,使其不易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
当火药点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压力作用下,会在炮管内形成高压气体。
由于炮管的封闭性,高压气体只能通过炮口或炮膛的弱点逃逸。
当高压气体逃逸时,会带动炮弹或石球一起被推出炮口,形成火炮的发射动作。
火炮使用的炮弹主要有铁炮弹和石弹两种,铁炮弹是由铁制成的圆球状弹头,石弹则是通过将石块雕刻成特定形状的弹头。
炮弹的形状与尺寸根据具体的用途和目标而定,一般情况下,铁炮弹适合对城墙、城门等实体目标进行攻击,而石弹则适合对敌军人员进行散射式的伤害。
火炮的出现对古代战争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炮的发射距离较远,杀伤力较大,瞬间可以对城墙、城门等建筑物进行毁坏,从而改变了以往围城作战的方式。
同时,火炮的威力也提高了步兵在战争中的作用,使得步兵能够在对城防进行攻击时,获得更好的火力支援。
火炮的原理和技术发展至今已经过了数百年,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现代火炮不仅在结构和材料上得到了改进,使用了更为高效的火药和引信系统,而且还支持自动化装填和火控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火力的精确性和连发速度。
火炮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泛应用于战争、狙击、炮击、破坏以及烟花爆竹等领域。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使用火药武器的记载,但当时的火器更多的是如火炬、火箭等用助燃剂来燃烧的火器,尚谈不上是真正的武器。
南宋时期,出现了管状形火药武器--突火枪,这是火炮的前身。
元朝重视发展新式火器,使得同样分量的火药性能约提高三倍。
明朝时期,火炮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明初已出现了铁火炮,铁火炮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明代火炮品种繁多,生产量大,结构性能有了很大改进,并且普遍安装了炮车炮架,有的还发射了空心爆炸弹。
明朝时期,为了提高火炮的射程、精度和机动性,对火炮进行了多种改进。
例如,在嘉靖年间,出现了将火炮安装在战车上的“神器”,这种“神器”可以自由移动,具有很好的机动性。
清朝时期,虽然火炮在明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清朝政府吏治腐败、经济衰退、科学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我国古代火炮的发展停滞而走向衰落。
进入现代以后,我国的火炮发展历程更是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火炮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最初的仿制苏联火炮,到自主研发多种新型火炮,如加榴炮、火箭炮等,我国的火炮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总之,中国火炮的发展历史悠久,从最初的突火枪到现代的多种新型火炮,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改进。
如今,中国的火炮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火炮

中国古代火炮中国古代火炮中国古代一种口径和重量都较大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
由身管、药室、炮尾等部分构成,滑膛多为前装,可发射石弹、铅弹、铁弹和爆炸弹等,大多配有专用炮架或炮车。
明朝丘撰《大学衍义补》中记载:“今之制,用铜或铁为具,如筒状,中实以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亦谓之,又谓之铳”。
自元朝以后,古代火炮开始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攻守城塞,也用于野战和水战。
元朝和明朝前期的火炮中国发明和使用火炮不迟于元朝,到明初已大批生产和装备部队。
元末明初使用火铳作战的记载在《元史》、《明史》及其他历史文献中已经屡见,元朝和明洪武年间制造的火炮在中国各地博物馆中亦有收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一门铭文为元“至顺三年”(1332)的盏口铜铳,其盏口口径105毫米,身管直径75毫米,全长35.3厘米,重6.94千克。
铳身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寇第叁佰山” 三行铭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一门明洪武五年(1372)造的大碗口铜铳,碗口口径110毫米,身管直径58毫米,全长36.5厘米,重15.75千克。
铳身镌有“水左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重二十六斤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日宝源局造”铭文。
山东省冠县出土的大碗口铜铳,碗口口径119毫米,全长36.4厘米,重15.5千克。
铳身镌有“洪武十一年”(1378)、“海”字铭文。
这3门铳均为铜质,形制也类似,在身管前端均有一个大于身管的敞口,身管后部为药室,有装引线的点火孔。
但至顺三年铳管壁较薄,工艺较粗糙,明碗口铳管壁加厚,药室部有较明显的隆起,身管加铸数道箍,表明后者已能承受较大膛压。
据《明会典》记载,弘治(1488~1505) 以前,明政府军器局所制造的各种火炮中,大碗口铳的数量为每3年造3000门。
大碗口铳的敞口虽大于身管口径,但实际上并不能增加火炮的威力。
明初,又制造了身管较长的直筒形火炮。
河北省宽城县出土的洪武十八年(1385)造的一门直筒形铜火炮,口径108毫米,全长52厘米,重26.5千克,药室处有宽厚的箍。
古代火炮知识

古代火炮知识
中国古代的火炮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极为重要的军事装备,甚至被誉为“龙的舌头”,也是
开辟现代军事科技新领域的起点。
它的发明由来已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的一种军
事火器,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记载。
古代火炮分火炮种,主要有大、中、小三种。
火炮分种,有炮弹类、射箭类、投石类等,他们可以用来发射弹珠,射箭,炸制校场,或者长途射击等。
古代火炮在发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算不上十分成熟,如果和现代火炮相比,它们的作用还有很大的限制。
但古代火炮的出现给我国的军事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影响和痕迹,促进了军事武器的进步和发展。
从古代历史时期至今,我国的火炮发展已经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它们不仅决定了军
事攻防形式,而且在中国军事战略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军事科技发展的重
要基石。
古代火炮的发明象征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它不仅为当时的战争提供了可靠的武器,而且也推动了后来伟大的火药科技的诞生。
它不仅丰富了军事手段,而且还助推了当时的农业、商业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夏商时期以来,我国古代火器以及它对中国军事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引起了人们对它
的关注,激发了后人敬仰古代火炮的精神。
中国古代火炮已成为火炮科技发展史上经久不
衰的经典,值得大家深刻思考和探讨。
大清精锐火炮有哪些?

大清精锐火炮有哪些?清军的精锐火炮种类有很多,下面的罗列将按照两个重要的时间段来划分,即康雍乾时期和洋务运动时期。
康雍乾时的火炮红衣大炮:在康熙年间,红衣大炮在经过了南怀仁的帮助下被分设有三种炮型。
火炮按重中轻分为“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神功将军炮”、“神威将军炮”。
其中“神威无敌大将军炮”(重型大炮),主要用于攻城,质量在2吨至7吨不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武成永固大将军炮,重3吨,炮长310 公分、口径12.5 公分、用药5 斤、生铁炮子20 斤;最大的是平台湾时缴获的郑军炮台炮,重约7吨,长10.2尺,炮弹重16斤,理论上属于同时期欧洲的32磅加农炮。
“神功将军炮”(中型火炮),重约1-2吨左右。
“神威将军炮”(轻型火炮),用于野战,重390斤,长6.6尺,口径3.3寸、铅弹重18两。
这些大炮在康熙皇帝平三藩、驱沙俄、收台湾、灭噶尔丹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清军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火力要比自己的对手更为迅猛。
子母炮:也就是明代的佛郎机炮,在清代依然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其身影遍及黑龙江到广东直接的各省地区。
形制有两种,一种是炮身前细后粗,长5.3尺,重95斤,炮车四轮,子炮重8斤,配有五个;另一种是直桶状,长5.8尺,重85斤,用四轮车运输,配有四个子炮。
一般用于辅助火力。
冲天炮:中国的一种臼炮,用四轮炮车运输,最有名的一台被称为“威远大将军”。
炮膛分为前膛和药室两部分,前膛深37.5厘米,药室深16厘米,直径10厘米。
炮身筒粗短,有六圈加强箍,前粗后敛,炮中部置耳,用以支撑、平衡炮体和调整射击角度。
以四轮木质炮车承载,发射铁弹、开花弹和子母弹。
在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乾隆皇帝消灭准格尔和平定大小金川重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野战和攻坚的必备神器。
九节十成炮:炮身分九节,各节长短粗细相同,每节一端刻有阳螺纹,另一端刻有阴螺纹。
使用时,将各节相继旋接,组成炮身。
全炮重790~798斤,长5.1~6.9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火炮
中国古代火炮
中国古代一种口径和重量都较大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
由身管、药室、炮尾等部分构成,滑膛多为前装,可发射石弹、铅弹、铁弹和爆炸弹等,大多配有专用炮架或炮车。
明朝丘撰《大学衍义补》中记载:“今之制,用铜或铁为具,如筒状,中实以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亦谓之,又谓之铳”。
自元朝以后,古代火炮开始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攻守城塞,也用于野战和水战。
元朝和明朝前期的火炮中国发明和使用火炮不迟于元朝,到明初已大批生产和装备部队。
元末明初使用火铳作战的记载在《元史》、《明史》及其他历史文献中已经屡见,元朝和明洪武年间制造的火炮在中国各地博物馆中亦有收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一门铭文为元“至顺三年”(1332)的盏口铜铳,其盏口口径105毫米,身管直径75毫米,全长35.3厘米,重6.94千克。
铳身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寇第叁佰山” 三行铭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一门明洪武五年(1372)造的大碗口铜铳,碗口口径110毫米,身管直径58毫米,全长36.5厘米,重15.75千克。
铳身镌有“水左字四十二号大碗
口筒重二十六斤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日宝源局造”铭文。
山东省冠县出土的大碗口铜铳,碗口口径119毫米,全长36.4
厘米,重15.5千克。
铳身镌有“洪武十一年”(1378)、“海”字
铭文。
这3门铳均为铜质,形制也类似,在身管前端均有一个大于身管的敞口,身管后部为药室,有装引线的点火孔。
但至顺三年铳管壁较薄,工艺较粗糙,明碗口铳管壁加厚,药
室部有较明显的隆起,身管加铸数道箍,表明后者已能承受较大膛压。
据《明会典》记载,弘治(1488~1505) 以前,
明政府军器局所制造的各种火炮中,大碗口铳的数量为每3年造3000门。
大碗口铳的敞口虽大于身管口径,但实际
上并不能增加火炮的威力。
明初,又制造了身管较长的直筒形火炮。
河北省宽城县出土的洪武十八年(1385)造的一门直筒形铜火炮,口径108毫米,全长52厘米,重26.5千克,药室处有宽厚的箍。
此外,山西省博物馆还收藏有3门洪武十年(1377)造的铁炮,口径210毫米,全长100厘米,两侧有双炮耳,用于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
炮身铸有“大明洪武十年丁巳季月吉日平造”铭文(见彩图[明朝洪武十年(1377)造铁炮])。
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带有炮耳的铁铸火炮。
这种大口径直筒形火炮,显然会增大火炮威力,表明早在14世纪下半叶
中国古代火炮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明朝前期,火炮已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军器局和兵仗局所制造的火炮,有盏口炮、碗口炮、神机炮、旋风铜炮、将军炮(“将军”一词常作为具
有较大威力火炮的封号)等十余种。
永乐十二年(1414),
明成祖第二次征漠北,曾用火炮击溃敌军;正统十四年(1449),于谦守卫北京,曾用火炮和其他火器大败瓦军的进攻。
明朝后期的火炮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火炮仍有发展。
嘉靖年间制造的虎蹲炮,长1尺9寸(约合0.6米),重36
斤(约合21.5千克),配有铁爪、铁绊,发射前可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于地面,形似虎蹲,这种炮克服了发射时后坐力大、跳动厉害的缺点。
《明会典·工部》记载,嘉靖四年(1525)制造的“毒火飞”,炮筒用熟铁制成,装火药十多两,炮弹由生铁熔铸,弹内装“砒硫毒药五两”,点火后“将飞打于二百步(约330米)外,暴碎伤人”。
这是中国古代以火炮发射爆炸弹的最早记载。
万历年间还大量制造了身管较长的火炮。
万历二十年(1592)在杭州制造的“天字一百三十五号大将军”铁炮,口径113毫米,全长143厘米,身管的长度同直径的比值明显增大。
炮身有九道箍,铸有炮耳,安有两个铁环。
万历年间,明军援朝作战时曾使用过这种铁炮。
在此期间,欧洲火炮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佛朗机铳和红夷炮。
佛朗机铳约在正德末年(1521年左右)从葡萄牙传入中国,它有一母铳和若
干子铳,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铸有准星、照门,可瞄准射击。
铳身后有“巨腹”,腹上开有长孔,用以装填子铳。
子铳类似一小火铳,一般备有5~9个,可预先装好弹药,
战时轮流发射,提高了火炮射速。
嘉靖初,中国开始成批仿
制佛朗机铳,形制很多。
《明会典》记载有大样、中样、小
样佛朗机铜铳。
《武备志》又把佛朗机铳分为1~5号。
北京首都博物馆现藏有6门佛朗机样式的火炮,均为铜质,有两种类型:一种名为“流星”,腹部为方形;另一种“胜”字号火炮,腹部为圆柱形。
其中嘉靖二十八年(1549)制造的“胜字四
十二号”火炮,母铳口径38毫米,全长91厘米,子铳口径35毫米,全长23厘米。
由于子铳装药量小,母铳口径不大,威力有限。
红夷炮(亦称西洋炮)是一种大型火炮,在万历后期由荷兰传入中国。
《明史·兵志》记载:“大西洋船至,复得巨,曰红夷。
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二丈约合6.22米,三千斤约合1600千克)。
炮身铸有准星、照门,中部有炮耳。
与佛朗机铳相比,口径较大,管壁加厚,并且从炮口至炮尾逐渐增厚,能承受较大膛压,
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
明末,明政府为了抵御后金军的进攻,重用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大量仿制红夷炮。
天启元年(1621),李之藻受命按西洋新法制造火炮;崇祯二年至三年(1629~1630)徐光启督造大小红夷炮400余门;两广总督王尊德也先后仿制大中型西洋炮500门。
中国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都收藏有当时的制品。
其中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门崇祯十年铁铸“西洋炮”,口径100毫米,长233厘米。
其身管的长度同直径的比值更大于万历二十年造的铁炮。
西方火炮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明朝后期火炮技术的发展,改
善了军队的装备。
据《练兵实纪·杂集》记载,戚继光的车营装备佛朗机铳256门,辎重营装备佛朗机铳160门。
天启六年,袁崇焕以红夷炮凭城固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击退了后金兵,毙伤敌数百人,后金统帅努尔哈赤在该役中中炮受重伤,不久死去。
在火炮技术发展的同时,明末孙元化集中明代制造火炮的成果,吸收西方先进的造炮经验,撰写成《西法神机》一书。
其后,焦勖于崇祯十六年在汤若望的传授下,辑成《火攻挈要》。
这两部书,是明末火炮制造的理论和工艺技术专著,对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朝火炮清朝前期,清政府为适应统一全国及平定三藩叛乱等战争的需要,大量制造火炮。
主要有3种类型:①红衣炮(即红夷炮)型,如《清会典》中记载的“金龙炮”、“武城永固大将军”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等。
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一门康熙十五年(1676)铸造的“神
威无敌大将军”铜炮,炮身前细后粗,口径110毫米,全长248厘米,重1000千克,装药2千克,铁弹重2.7千克(图1[清康熙十五年“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这种炮在中俄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②子母炮型,类似佛朗机铳。
如“子母炮”、“奇炮”等。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门“子母炮”,母炮口径32毫米,全长184厘米,子炮长25.5厘米。
③大口径短管炮,如“冲天炮”、“威远将军”炮等。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门康熙二十九年铸造的铜质“威远将军”炮,口径212毫米,
全长69厘米,重280千克,载以四轮车,能发射15千克重的爆炸铁弹(图2[清康熙二十九年“威远将军”炮])。
康熙时比较重视火炮,仅据《清文献通考》记载,从康熙十三年至六十年,共造大小铜铁炮约900门。
随着火炮的大量生产,康熙三十年,清政府成立火器营,专习枪炮。
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又规定各省绿营兵每千名设炮10位,火炮成为清军的主要装备之一。
清朝中期以后,火炮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为抗击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各地军民又造了一些重型火炮,广东省虎门、江苏省镇江市等地至今仍保存有当时的抗英火炮(见彩图[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造虎门沙角炮台炮])。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清政府大量购买西方近代火炮,同时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制造近代火炮,中国古代火炮逐渐被近代火炮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