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合集下载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02•【字号】鲁政发[2012]42号•【施行日期】2012.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2〕42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2012年11月2日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1〕15号)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我省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深入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和人才强省等重大发展战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有力推动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以来,全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立足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海洋开发等“四新一海”为重点,加快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特色产业集聚工程,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第三代移动通信(3G)、平板显示、无线射频识别(RFID)、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容错服务器、高性能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软件、智能家电、光通信系统、新型电子材料等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新突破,集成电路设计、测试、封装等产业链基本形成,成为带动产业快速增长的新生力量。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9.02•【字号】鲁政办发[2011]45号•【施行日期】2011.09.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计划生育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鲁政办发〔2011〕45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九月二日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

为进一步加强人口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立足省情,结合山东人口发展总体趋势,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人口发展总体情况“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人口发展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一)低生育水平总体保持稳定。

“十一五”期间,在全省低生育水平总体保持稳定的同时,局部地区出现违法生育反弹。

通过深入开展人口基础信息核查,改革完善考核办法,狠抓长效避孕措施和奖罚并举的利益导向措施的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和省人口控制目标。

“十一五”期间,年均人口出生率为11.5‰、年均自增率为5.2‰,2010年末全省总人口达到9588万人。

(二)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0‰以内,婴儿死亡率由2006年的11.32‰降至2010年的7.69‰,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2/10万之内,保持了全国先进水平。

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版)

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版)

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目录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发展成就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三章发展目标第二篇区域统筹和发展布局第四章经济布局第五章城乡布局第六章空间布局第三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七章农业提升第八章工业优化第九章服务业跨越第十章海洋经济第四篇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第十一章能源建设第十二章交通建设第十三章水利建设第十四章市政建设第五篇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第十五章科技创新第十六章教育优先第十七章人才发展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第十八章文化建设第十九章文明山东第七篇和谐社会和公共服务第二十章民生保障第二十一章卫生体育第二十二章社会管理第八篇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第二十三章生态建设第二十四章环境保护第二十五章资源节约第二十六章循环经济第九篇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第二十七章改革深化第二十八章开放提升第十篇政策保障和规划实施第二十九章扩大消费第三十章优化投资第三十一章营造环境第三十二章区域协调第三十三章实施机制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鲁政办发[2011]55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鲁政办发[2011]55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鲁政办发〔2011〕55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制定实施《规划》,是巩固和扩大“十一五”节能工作成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确保完成“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坚持把节能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措施,狠抓落实,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规划》落到实处,为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十月十七日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十二五”节能工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政策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节能回顾“十一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围绕“十一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2%的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山东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山东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四 )人 口帝质亟待捉 高。 目前 ,我 省人 口荣质与建设经 济
大化强省的要 求还有 一定差距。 出生人 口素质低于发达 国家和 先 进地 区水平 ;高 层次人 才 比重低 ,创 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紧缺 ,人 力资木 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远低 于东部其 他沿海省份 , 严重制约 了经 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核心 竞争力的提升。
%) 坡铵登记失业率 〈
建立完苦社舍 倮碎体系 万人〉 城铵 取工垂本齐老保脸 〈 城锬居 民荃本齐老倮 睑 (万 人 ) 新型农村社会齐老保捡 (万 人 )
‘以内
!973
32! ‘
笞人力资掠 社会倮 阵厅
3400
“ ” 四、 十二五 时期人 口发展的主要任务 “ 二 ” 十 五 期间全省人 口发展 的主要任夯是 ,干 方 百计稳定 “ ” 低生育水平 ,确 保 我省控制人 口增 长 三 步走 战略 目标 的实 现 ,提 高人 口素质 、数童、结构和分布 的统筹水平 ,提 高人 口与 经济、社会 、资源 、环境 的统筹水平 ,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
十二个 五年规 划纲要 》和 《 东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笫十二个 山 五年规划纲要 》 ,立 足 省情 ,结 合 山东人 口发展 总体趋势 ,制 定 本规划。 “ -、 十 -五 ”人 口发展总体情况 “ ” 十一五 期间,在 省委、省政 府 的正 确领 导下 ,经 过全省 上下的共 同努力 ,我 省人 口发展保持 了良好 发展态势 ,“ 十 一五” 人 口发展规划 的主要任夯 目标颀利完成。 (-)低 生 育水平总体保持 稳定◇“ 五” 期 间,在 全省低 十一 生育水平总体保持稳定 的同时 ,局 部地 区出现违法生育反弹。通 过深入 开展人 口基础信息核查 ,改 革完善考核办法 ,狠 抓长效避 孕措施和奖罚并举的利 益 导 向措施的落实 ,较 好地完成 了国家和 “ 省人 口控制 目标 。 十 一五” 期 间,车 均人 口出生率为 11.5‰ 、 年均 自增率为 5.2‰ ,201θ 年末全省总人 口达到 95m万 人。 ” (=〉 人 口紊质稳步捉 高。“ 十一五 期间,全 省 出生缺 陷发 生率控制 在 10‰ 以 内,婴 儿 死 亡 率 由 2006年 的 11.″ ‰ 降 至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山东省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为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我省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发展速度加快。

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比2005年增加8509亿元,总量规模明显扩大,居全国第3位。

五年累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2363亿元,年均增长13.4%。

二是贡献明显提高。

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939.3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达到56%;预计服务业从业人员206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2%,比2005年增加350万人。

三是投资增长显著。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完成11377亿元,同比增长26.9%,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的比重达到48.9%。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370亿元,年均增长26%,促进了重点服务业城区、园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成为推动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是发展环境优化。

服务业领域改革进程加快,文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投资、金融、财税等改革迈出新步伐;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实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 全省初步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

“十一五”时期,我省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把国家政策与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服务业发展积累了经验: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全省上下形成发展服务业的浓厚氛围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前提;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是服务业工作的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服务业科学发展的先导;坚持创新、突出工作重点是服务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关键;明确责任、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是调动各级各部门发展服务业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优化环境、政策扶持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必要手段。

山东省“十二五”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十二五”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科学技术在城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

推进建设科技工作,是我省建设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

为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不断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积极构筑”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的城镇建设格局,结合当前我省建设科技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以来山东省建设科技发展现状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建设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建设科技工作一系列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坚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节约型建设行业创建工作有效推进,墙改与建筑节能工作不断深入,建设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我省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推进了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一)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围绕城乡规划、勘察设计与施工、城市运营管理、墙改与建筑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先后扶持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3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项,省节能优秀成果奖23项,186个项目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5个项目列入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专项,6个项目获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专项立项,24个建设类科技项目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16个项目列入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设立了山东建设技术创新奖,初步构建了全省建设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成立了山东省建设科技中心,大部分设区市设立了建设科技推广机构,部分科研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中试基地和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逐步实现了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

山东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目录一、规划背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成就显著.....................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面临的形势.........................................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目标.....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指导思想...........................................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基本思路...........................................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主要目标...........................................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实现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提升........................... 错误!未指定书签。

(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错误!未指定书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经验基础上,立足全局,把握省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山东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协调发展呈现新亮点,改革开放形成新局面,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着眼于经济回升后新一轮发展周期和培植山东发展新优势,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成功举办了奥帆赛、残奥帆赛和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

扎实做好对口援川援藏援疆工作。

五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时期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我们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区域经济格局加速调整,同时发展中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征程。

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是党中央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面向未来,我们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较好的物质文化基础,有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有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在前进道路上我省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协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人均经济指标水平偏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支撑能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增强,思想和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

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既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为此,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结构调整。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放大消费拉动作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坚持统筹兼顾。

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海洋与陆地、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当前与长远,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坚持民生优先。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富民与强省的内在统一,努力促进就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社会成员都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绿色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生态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美好家园。

——坚持改革开放。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破除发展障碍,化解发展难题,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增强发展的融合性和开放度,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积极推动国内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推动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需要不断提高认识,深化思路,完善措施,引领发展。

要努力推动和实现山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坚持“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把“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施好、落实好,取得明显成效。

要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强化好字优先、以强取胜的意识,在各项工作上体现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要以国内外先进水平为标准,做到目标追求高、思想境界高、发展质量高、综合效益高,努力保持我省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强劲态势。

要按照“新、特、优”的要求,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拓展空间,形成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支撑。

要把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带动形成全省发展的整体优势。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我省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与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优化,服务业比重有较大提升,地方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金融生态环境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人均经济指标明显提高。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新农村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提高,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教育质量和结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

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的新形象。

——人民生活殷实富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人民的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推动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需要不断提高认识,深化思路,完善措施,引领发展。

要努力推动和实现山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坚持“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把“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施好、落实好,取得明显成效。

要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强化好字优先、以强取胜的意识,在各项工作上体现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要以国内外先进水平为标准,做到目标追求高、思想境界高、发展质量高、综合效益高,努力保持我省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强劲态势。

要按照“新、特、优”的要求,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拓展空间,形成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支撑。

要把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带动形成全省发展的整体优势。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优化,服务业比重有较大提升,地方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金融生态环境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人均经济指标明显提高。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新农村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提高,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教育质量和结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