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研究与撰写思路与方法孙光荣
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医派经方精方串烧 杨建宇教授

.
【应用精义】 莫枚士《经方例释》:此为诸清心方之祖,不独脏躁宜之。 凡盗汗、自汗等可用。《素问》:麦为心谷。《千金》曰: 麦养心气。《千金》有加甘竹根、麦冬二味,治产后虚烦 及气短者,名竹根汤。又竹叶汤、竹茹汤,并以此方为主, 加入竹及麦冬、姜、苓,治产后烦。夫悲伤欲哭,数申欠, 亦烦象也。 尾台榕堂《类聚方广义》:孀妇室女,平素忧郁无聊,夜 夜不眠等人,多发此证。发则恶寒发热,战栗错语,心神 恍惚,坐卧不安,悲泣不已,服此方立效。又癫痫、狂病, 与前证类似者,亦有奇验。
24
.
(四)理中丸(《伤寒论》)
1、原方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 三两。过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 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 【歌诀】理中汤主理中乡 半夏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 或加附子总回阳 2、应用大旨:宜:心下痞硬 呕吐 下利
腹满痛 四肢清冷
(中焦虚寒)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小建中汤者,桂枝汤倍芍药而 加饴糖也。倍芍药者,酸以收阴,阴收则阳归附也。加饴 糖者,甘以润土,土润则万物生也。建,定法也,定法唯 中,不偏不党,王道荡荡,其斯之谓乎?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方安内攘外,泻中兼补,故 名曰“建”。外症未除,尚资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 故曰“小”。所谓“中”者有二:一曰“心中”,一曰 “腹中”。
8
.
1、遵经方之旨,不泥经方之药。 2、依功能组成“三联药组”,严格按君臣 佐使结构组方。 3、“三联药组”注重其相须、相使、相畏、 相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4、药少量精,注意产地、炮制。 5、重益气活血,讲究专病专药。 6、必要时,用子母方、内外合治。
9
.
(一)小柴胡汤(《伤寒论》)
孙光荣医案:救子脑积水奇效,判母逆死证神奇

孙光荣医案:救子脑积水奇效,判母逆死证神奇1968年3月,株洲县某公社的一位李姓青年农民请孙光荣医生到他家出诊,说:“听说您是神医,请您去给我儿子看看病。
”孙光荣说:“不要迷信,世界上没有神医!您的儿子呢?怎么不带来?”他说‘刚满一岁,那个脑袋很大,颈根撑不起来,他妈妈也有气无力,没有办法抱来。
'’孙光荣医生只好应邀跨县服务。
路上,小李一边带路一边介绍病情:孩子的母亲身体不太好,怀孕后经常感觉没有一点力气做事,有时还有点浮肿。
孩子早产儿,生下来不到四斤。
吃了“百日饭“后孩子得过一次急性肺炎,病好了以后就觉得孩子“很艿”(株洲话: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的样子),到现在也只长出两颗牙。
有一天奶奶给孩子洗澡,突然说“怎么生了个驼背?”这才发现孩子的背有一点“驼”,而且打不得“登登”(株洲话:扶着站不起来的样子)。
当时就抱公社卫生院去看了,说是缺钙,医生开了维生素和钙片,吃了一个多月,觉得孩子好一点。
但是这二、三个月来,发现孩子脑袋越长越大,老是把头偏着或垂着,抬不起来。
上个月抱城里一家大医院看了,诊断是“脑积水”,吃了药也没有一点效果。
“我舅舅说您医术高明得很,只有请您来救苦救难了!孙光荣医生走进李家,看见老奶奶抱着孙子,孩子的母亲趟在床上。
孙光荣医生一看,孩子的“卤门未合、发枯齿迟、精神不振、声音低哑、头大如瓜、口糜唇焦、尿黄便结、纹青紫、舌干红”。
他认为:此谓“解颅”,乃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气血之源枯萎、升降之机无力。
气血之源枯萎则无以营养共给,故发育不良、卤门未合、发枯齿迟、精神不振、声音低哑;升降之机无力则上下气血逆乱而热像纷呈,故头大如瓜、口糜唇焦、尿黄便结、纹青紫、舌干红。
法当和气血、调升降、补后天、益先、,首先益气活血,清热通便以治其标,而后补气养血,补脾益肾以治其本。
处方如下:太子参 9克生北芪 5克紫丹参 5克北柴胡 6克金银花 10克蒲公英 10克大叶青 6克胖大海 1枚车前草 5克生甘草 3克七剂,每日一剂,水煎,分多次服。
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医派经方精方串烧 杨建宇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应用精义】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小建中汤者,桂枝汤倍芍药而 加饴糖也。倍芍药者,酸以收阴,阴收则阳归附也。加饴 糖者,甘以润土,土润则万物生也。建,定法也,定法唯 中,不偏不党,王道荡荡,其斯之谓乎?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方安内攘外,泻中兼补,故 名曰“建”。外症未除,尚资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 故曰“小”。所谓“中”者有二:一曰“心中”,一曰 “腹中”。 吴昆《医方考》:呕家不可用建中,为其甘也。则夫腹 痛而兼呕者,又非建中所宜也。
少阳邪乘之,故以姜、枣、人参和中而壮里气,使里不受邪
而和,还表里以作解也。 《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3、孙光荣化裁之经验方之一—— 孙光荣扶正祛邪中和汤(基本方):
【君】生晒参10g 生北芪15g 紫丹参10g ——益气活血 【臣】北柴胡12g 川郁金12g 制香附12g ——疏肝解郁 【佐】法半夏10g 广陈皮10g 淡黄芩10g ——清热化痰 【使】大红枣10g 生姜片10g 生甘草5g ——补引纠和
更年期综合症:加银柴胡12g,地骨皮10g,炙鳖甲15g;盗汗甚剧者, 再加浮小麦15g、麻黄根10g。 网瘾症:加炙远志10g,石菖蒲10g,合欢皮10g,灵磁石5g。
(四)理中丸(《伤寒论》)
1、原方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 三两。过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 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 【歌诀】理中汤主理中乡 半夏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 或加附子总回阳 2、应用大旨:宜:心下痞硬 呕吐 下利 腹满痛 四肢清冷
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组方思路与经验方

国医大师孙光荣认为,中医治疗之方药应该是“平和”的方药组合,其有“三忌”。
一忌在未固护正气的前提下施以大热、大寒、大补、大泻之剂;二忌过度滋腻,过度攻伐;三忌崇贵尚奇,动辄以昂贵难求、不可寻求之奇方怪药而求奇验。
所以,“中和组方”,就是在“中和思想”指导下,根据“中和辨证”的结果,采用的不偏不倚、调平燮和的组方用药方法。
“中和组方”的基本原则:1.遵经方之旨,不泥经方用药。
2.谨守病机,以平为期。
3.中病即止,不滥伐无过。
4.从顺其宜,病人乐于接受。
“中和”组方的用药要阴阳结合、动静结合、升降相应、收散兼融、寒热共用等。
以期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达到药到病除之目的。
孙老组方思路是:1.遵经方之旨,不泥经方之药。
2.依功能组成“三联药组”,严格按君臣佐使结构组方。
3.“三联药组”注重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4.药少量精,注意产地、炮制。
5.重益气活血,讲究专病专药。
6.必要时,用子母方,内外合治。
孙老经过大量的临床探索和实践,体悟出经方继承创新之心得,即以治法来定君臣佐使,再依每种治法组成每个“三联药组”。
根据确定的治则治法,每方可由1~4组构成。
必要时,还可根据病症需要,在常用药组中增减。
下面以生脉散为例说明。
生脉散源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之中·暑伤胃气论》。
方由人参五分、麦门冬五分、五味子七粒组成。
何以谓之“生脉散”,吴昆释曰:“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
”对于方解,原书解释详尽,云:“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
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之苦寒泄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
”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
”此方之要旨为甘、苦、酸并用,后贤区少章在此方加一味黄芪,组成区氏复方生脉散,即人参6g(另炖服),黄芪4.5g,五味子1.5g,麦冬4.5g。
原方之上,加一味黄芪,用于阳气未充,阴血未长,禀赋薄弱,血气不和者。
浅谈医案的写作与编辑——兼论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研究中医典型医案的学术思想

病历 是按 照现代 医 院诊疗 模式全 面记 录患者 健康状 况 和疾病 过程 的医学 文献 , 医案 是 按 照 中医传 统 诊疗 模
式重 点记 录 中 医临 证 事 实 和 诊 疗 思 维 活 动 的 医学 文
献 。病 历是 基础 , 医案 是 在病 历 基 础 上 的升 华 。二 者
的文本 , 括对 辨证 论 治 的成 功 经验 和 误 诊误 治 的 教 包
训 的认 识 与总结 ; 是叙议 结合 的文本 , ⑤ 不是 单纯记 录
数据 和检 验报告 的文 本 ;⑥ 中医传 统 的临证 记 录的 特
殊文本 , 是现代 医学 的病 历 、 案 。 不 病 12 医案 与病历 的 区别 医案和 病历都是 诊疗 记 录 , .
的 区别 见 表 1 。
表 1 医案 与病 历 的 区别
孙 老 认 为 , 案是 一 代 又一 代 中医人 , 医 在读 书 、 临 证 、 承 的实践 中 , 断继 承 、 断发 展 、 断 实 践 、 传 不 不 不 不 断 创新 的结 晶。名老 中医医案 是指 导后 学者 的临 证范
中医医案 是 中医 临床学 的独有 文体 之一 。几 千年
来 , 写作 没有 基本 范式 , 其 更没 有 医案 医案 又 称 诊 籍 、 案 、 案 、 案 。孙 . 脉 方 病
老提 出医 案 的定 义是 : 医案 是 中医记 录 、 解析个 案诊 疗
过程 的叙 议 结 合 的 传 统 l 文 本 。包 含 6方 面 的 内 临证 涵: ①是 中医 临 证 记 录 的文 本 , 不 是 西 医使 用 的 文 而 本 ; 是 中医临证 个 案 记 录 的文 本 , ② 不是 记 录 某法 、 某 方 、 药 临床治疗 若 干病例 的临床观察 报告 的文本 ; 某 ③
孙光荣内伤杂病多以调理气血为先导,调气活血抑邪汤

孙光荣内伤杂病多以调理气血为先导,调气活血抑邪汤因此,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使其恢复协调平衡的状态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法则之一。
基于此,孙老治疗内伤杂病多以调理气血为先导,具体而言,即“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
在具体用药上,孙老多以比较稳妥的调气活血抑邪汤为处方基础。
调气活血抑邪汤以一对三联组药——“参、黄芪、丹参”组成,以使气血通调,统领其他药物“团队前进”。
孙老治疗内伤杂病的处方中,绝大多数都用到了这一组药(但病机以阳亢为主而气虚不明显者,一般不用)。
或许有人会问,人体之精也极其重要,为何以调理气血为先导,而不以调精为先导呢?这是由其不同特点决定的。
一般而言,气血以流通为顺,调气血之药以“动药”为主;而精以闭藏为贵,填精之药则以“静药”为主,而“静药”是无法担任统领其他药物“团队前进”的重任的,且妄用反生滋腻之弊(这也就是补精方剂中必配“动药”的缘故)。
所以,不能以调精作为疾病治疗的先导。
孙老在运用调气活血抑邪汤——“参、黄芪、丹参”时,又灵活使用这三味药,体现在依据病情对于“参”的选择不同,三药药量选择及比例的调整上。
气虚者,用党参;甚者,用生晒参(如案1);气虚兼有阴虚者,用太子参;气阴两虚较重者,用西洋参(如案2),且黄芪减量,“参”之用量多于黄芪;津液亏损者,可用元参(如案3)。
气虚明显者,参芪之量加大;无明显气虚血虚者,或气血虚损程度大致相当者,则三药之量大致相当。
调气活血抑邪汤的“黄芪”,多用生黄芪,因孙老认为生黄芪补气之力较炙黄芪为速。
一般而言,药物的用量分为3~5g,7~9g,10~15g等不同级别,具体依据患者病情轻重而灵活选用。
当然,这只是常规情况,并非一成不变,临床用药务必以合于病情为要(案4、案5)。
【验案举隅】案1张某,女,24岁。
2009年12月11日初诊。
病情:11岁至今经期紊乱,行经无定期,白带多,自感腹胀,腰膝冷酸,舌淡苔白脉虚细。
处方:生晒参10g 生北芪10g 紫丹参10g 益母草12g制香附10g 川郁金10g 川萆薢10g 川杜仲10g川牛膝10g 大腹皮10g 制川朴6g 桑螵蛸10g薏苡仁10g 熟附片6g 生甘草5g 全当归12g按:气虚较甚,调气活血抑邪汤中用生晒参。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学术思想探析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学术思想探析庞国明;高言歌;张侗;娄静【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22(35)5【摘要】基于孙光荣国医大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取得主要成果的学习与思悟,结合跟师临证实践,将孙师主要学术思总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基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的整体思维,凝练出“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致中和”的学术观点,将达平衡与调升降作为首要治疗法则;第二,基于疑难杂病症繁多变的特点和“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宗旨,凝练出“一元释病,治抓三主”的学术观点,将“六步程式明中医”作为诊治疑难杂病的基本思路;第三,基于君臣佐使与须使畏杀的用药理论,凝练出具有“攻补防引纠调”功效的药串组合,将“三联药组”作为诊治疑难杂病组方的“单元药物”进行运用;第四,基于辨证论治与“五脏安和,百病不生”的理念,凝练出“中和辨证、中和组方”的“中和思想”,将“治达中和”作为诊治目标;第五,基于整体观念与“天人合一”的认识,凝练出“形神合一、脉证合一、方药合一”的“合一思想”,将其贯穿于临床诊疗的全过程。
充分彰显了孙师辨治疑难病的主要学术经验,对读者辨治疑难病给出了实践建议,以供同道参考。
【总页数】4页(P1-4)【作者】庞国明;高言歌;张侗;娄静【作者单位】开封市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相关文献】1.浅谈医案的写作与编辑——兼论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研究中医典型医案的学术思想2.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学术思想概述3.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论中医临床"六难"4.中和医派之旗在云岭飘扬!——兼贺《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中和医派临床经验集》出版!5.国学国医“中和”学术思想暨“明医”孙光荣教授临证经验粤港讲堂剪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光荣教授临床组方思路探析

北京市级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 项 目;国家 中
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 中医孙光荣传承工作室项 目
本病孙 老认 为与 “ 山磐石饮 ” 泰 功能主治契合 , 根据 “ 胎 前宜凉 ,胎后宜暖 ”的治疗 原则 ,孙老对 其重组,加减 用药,而成此方 。正所谓 “ 故无殒 ,亦无殒也 ” 有 ,意 即 “ 有病 则病当之,无 病则人 受之” ,此为保产之 要则。 又如 自闭症患者 ,谵语 、嗜睡两年余,刻下症见 : 易怒 , 自语 ,嬉笑 ,月经 2月未至 , 口干 。舌淡灰 、苔 少 ,脉细涩。孙老 处方:西洋参 1g 2 ,生北黄 芪 7 ,紫 g 丹参 lg O ,柏子仁 l g O ,炒 酸枣仁 lg O ,麦冬 1g 5 ,天冬 1g 5 ,当归尾 lg 益母草 1 g 润 玄参 lg 云茯神 1g O, 0, O, 5, 炙远志 lg O ,石 菖蒲 lg O ,灯芯草 3 , 生甘草 5 。7 g g 剂 ,每 日 1 ,水煎 ,分 2次服 。 剂 细研上方 ,可知孙老根据病史、症状及舌脉,断为阴 虚血少,神志不安之证 ,法 以滋阴养血 ,补心安神 ,方选 天王补心丹 ,并按照益气活血 、滋阴养血 、补心 安神的思 路化裁用药 ,随症加减 。 妙在君药中加入生北芪一药 ,与 当归尾共进 , 当归补血汤益气生血之功,配合益母草活 取 血调经 ,“ 以通之 ,散 以开之 ” 血盈则经脉 自至 ,源 补 ,“ 泉混混 ,又孰有能阻之者?”(景岳全书》 《 )本案充分体 现 了孙老重气血、调气血 、畅气血之临床基本思想 。 再如崩漏 患者 ,月经淋漓不断 4月余 ,自感心悸、 腹胀 ,舌红、苔少 ,脉弦小 。孙老处方 :生 晒参 1g 2, 生北黄 芪 lg O ,紫丹参 7 ,益母草 lg g O ,阿胶珠 l g O, 蒲 公英 1g 5 ,蒲黄炭 1g 5 ,生地黄炭 1g 2 ,地榆炭 1 g 2, 杭 白芍 1g 2 ,云茯神 1g 5 ,炒酸枣仁 1g 5 ,龙眼 肉 l g O, 炙远 志 6 ,大 红枣 lg g O ,灵磁石 lg O ,大腹皮 1g 0 ,生 甘 草 5 。7剂 ,每 日 1 ,水煎 ,分 2次服 。 g 剂 审证求因 ,本病发于瘀滞冲任 ,血不循经 ;治病求 本 ,实乃心脾两虚 ,气血双亏 。据 《 丹溪心法》 治宜 :“ 当大补气血之药 ,举养脾 胃,微加镇坠心火之药 ,治其 心 ,补 阴泻阳 ,经 白止矣 。 ”孙老把握病证关键 ,以归脾 汤为底 ,自 化裁,调理月余,终使经漏顽疾得 以平复 。 创 2 施对 药 遣 角药 平治权 衡 中医治病 如打仗 ,用药如用兵 。 孙老 临床制方选药 , 药精量小 ,有如调兵遣将 ,知人善任 ,每每有运筹帷幄 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的效果。尤其是对 “ 对药 ”及 “ 角 药 ”的运用 ,孙老有独 到的见解及丰富 的经验 ,这足 以 彰显一代 “ 明医 ”中医药理论的深厚功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论医案的作用 恽铁樵:我国汗牛充栋之医书,其真实价 值不在议论而在方药,议论多空谈,药效 乃事实。故选刻医案乃现在切要之图。
秦伯未:合病理、治疗于一,而融会贯通, 卓然成一家之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
3 医案与病历的区别
医案与病历在性质、内容、表述方 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病历是 基础,医案是在病历基础上的升华。
医案与病历的区别
项别
病历
性质 内容 表述 形成 评述 地位 作用
资料性 全面收集 规范化、表格化 即时录入 无按语
法律 查阅、追询
医案
学术性 重点突出 无模式 整理提炼 可有按语
学术 研究、指导
医案与病历的区别
医案与病历在性质、内容、表述方 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病历是 基础,医案是在病历基础上的升华。
4 医案的内容
喻昌《议病式》规定:要采集“某年,某月,某 地,某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 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 乐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 某药稍效,某药不效;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 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无有;脉之三部九候何 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
医案研究与撰写的思路与方法
孙光荣
二O一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哈尔滨
第一部分
医案概说
是指导后继者 的临证范本
一代又一 代中医
医 证医范案案本是临
读书、临证、 传承实践
不断继承、不断发展,不 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晶
医
萌芽很早
案
特
覆
传
点
盖
承
广
久
阔
远
1 基本概念
1 .1定义
医案
是中医记录、解析个案的诊疗全过程 的叙议结合的传统临证文本 。
古今医家论医案
明 ·孙一奎:医案者何?盖诊治有成效, 剂有成法,固记之于册,俾人人可据而用 之。
赵守真:医案,乃临床经验之记实,非借 以逞才华尚浮夸。盖病情变化,隐微曲折
古今医家论医案
错综复杂,全资医者慎思、明辨、审问之 精祥,曲体其情,洞悉病服何药而剧,更 何药而轻,终以何方而获安全,叙之方案, 揆合法度。俾读之者俨然身临其境,可以 启灵机、资参证,融化以为己用。(《临 证实验录》)
实际地探究中医学术流
学习医案,能够深化
派的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中医药基本理论对临
证指导作用的认识。
名家论医案的作用 章太炎: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 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由此钻研事半功 倍。
余听鸿: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 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方案、笔记, 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皆并传不朽。
医案,是中医临证医学继承创新 的基石与源泉 。
医案是检验、比较各中医名家中医临 证经验和临证思辨特点的原始依据。
医案是学习各中医名家中医临证经验 和临证思辨特点的范本。
医案是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重要信息源。
2.2医案的作用
医案,可用于指导中医临证、 拓展中医临证研究思路、 创新中医临证方法与方药。
学习医案,能够加强 中医药文化素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医案的研究,能够 深入、准确地探索 和归纳病证演变规律。
医案的研究,能够客观、
真实地探索和总结前人
2.2医案的作用 临证的诊疗成功经验和 误诊误治的教训。
学习医案,能够完善对中医
病证演变规律的认知和综合
运用理、法、方、药的诊疗 经验与临证思辨特点。
医案的研究,能够全面、
其症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 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汗、吐、下、 和、寒、温、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 方,十剂中何剂,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 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其效验定于何时。一 一 详明,务令纤毫不爽。起众信从,允为医门矜 式,不必演文可也。”
为什么要采集上述临证信息、医案为什么要包 涵上述内容?这是因为:“某年者,年上之干 支,治病先明运气也。某月者,治病必本四时 也。某地者,辨高卑燥湿五方异宜也。某龄、 某形、某声、某气者,用之合脉,图万全也。 形志苦乐者,验七情劳逸也。始于何日者,察 久近传变也。历问病症药物验否者,以之斟酌 己见也。昼夜寒热者,辨气分血分也。
古代医案 格式示例
医案 之作
医案 之学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现存的 1949年以前的医案著作有612种。
历代医案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汇编类:如明·江瓘著《名医类案》,清·俞震 (东扶)《古今医案按》
合刊类:如清·柳宝治选评《柳选四家医案》
独著类:如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案》
2 医案的地位与作用 2.1医案的地位
第二, 第一, 是中医 是中医 临证个 临证记 案记录 录的文 的文本, 本,而 不是记 不是西 录某法、 医、中 某方、 西结合 某药临 医使用 床治疗 的文本, 若干病 也不是 例的临 中医记 床观察 录其他 报告的 论述的 文本。 文本。
1.2 沿革
医案的格式
清•喻昌 《寓意 草》 “议病式”
1940.11.——
本次PowerPoint撰稿、 设计、 制作、主讲人
孙光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员 教授 主任医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化建设与科普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研修项目培训班主任 全国名老中医孙光荣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全国第五批师承教育指导老师 北京市第四批师承教育指导老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全国中医健康首席专家 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国家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专家 政协湖南省第七届、第八届委员会常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中医大师 享受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创始人之一
医案——
第六, 第五, 中医传 是叙议 统的临 结合的 证记录 文本, 的特殊 不是单 文本, 纯记录 不是现 数据和 代医学 检验报 的病历、 告的文 病案。 本。
第四, 是融合 对该个 案诊疗 分析、 体会的 文本, 包括对 辨证论 治的成 功经验 和误诊 误治的 教训的 认识与 总结。
第三,是记 录中医临证 诊疗全过程 和诊疗结果 的文本,包 括初诊、复 诊的四诊资 料、证候演 变、辨证论 治、处方用 药、护理、 医嘱、预后 的记录,即 诊疗的理、 法、方、药 综合运用的 整体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