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上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

国
传
统
菩艺
提 老 组
术 精 神
1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 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艺术精 神十分丰富,可大致将其概括为:道、 气、心、舞、悟、和六个方面。
2
“贰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性
壹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 性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 性
9
贰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
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壹艺术鉴
赏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衍生出“顿 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10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 和 之 “和”与“中”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 美
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 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 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 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11
“和”与“同”是两个 的概念
“同”只是把同类结合;“和” 是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 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 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 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 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 术思维特点。
15
本课重点总结
1中国的艺术精神,是“融洽自然,把 天道实践到人道”上的精神; 2儒家和道家,是统摄中国艺术精神的 两大主要流派,他们对天道各有不同 的体会和实践,但却彼此相对而又相 成; 3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雕刻、建 筑等艺术所表现的上述精神 , 要 注意 其对外来艺术的兼收并蓄,吸纳熔铸。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造与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造与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素以其博大精深而闻名于世,其中艺术创造与创新精神更是其鲜明特点。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艺术领域勇于创新、继承创造,形成了独特丰富的艺术创作和创新传统,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创造与创新的价值和实践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造与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一直注重创新,并将创造视为一种高尚的才能。
在古代中国,文化创造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有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青铜器、陶器等。
这些作品的创造和创新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更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创造与创新精神体现在遵循传统并开拓进取的态度上。
中国古代艺术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进行变革和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创新风格。
例如,中国书法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这种艺术创造与创新精神使得中国的书法艺术能够融入当代社会,赢得广泛的国际认可。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造与创新精神也体现在中国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它注重传统技法与个人风格的结合,以及变革与创新的尝试。
在中国画史上,不断涌现出新的绘画风格、创作方法和意境表达,从传统文人画到工笔画,表现了艺术家改革、创新的决心和追求。
中国传统音乐也同样注重创作与创新,力求在保留传统音乐精髓的同时,融合现代音乐元素。
一些中国传统乐曲在当代经过改编和创新,成为了受人喜爱的音乐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造与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艺术创造与创新是培养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创造和创新,艺术家能够展现个人才华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其次,艺术创造与创新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艺术作品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繁荣发展。
解析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 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丌但中医讲 “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 “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 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丌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不和谐。一方面,中 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丌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学识 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不创造能力的总概括。 谢赫六法论中提出的 “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 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和为美”。“和”不“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 相区别。 “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 “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 的途径不标准。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和”不“同”是 两个丌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而“和”则是由丌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 求多样的统一。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丌仅丌不求和谐的 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丌犯,和而丌 同”的艺术思维特点。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 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 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 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 不景的交融合一、心不物的交融合一、人不自然的交融合 一。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丼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 情理统一。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艺术作品应当体现这种内在的联系和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审美意趣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审美意趣的追求。
它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美的形式,更要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导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
它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品,艺术家应当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自然美和人文美相融合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作品也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自然的美。
四、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体现出和谐、平衡、统一的美感,达到整体的完美和协调。
艺术家应当通过艺术表现出社会、自然、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人类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五、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符合道德规范,传递出正义、善良、美好的价值观念。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导观众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传递出正面的社会信息。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
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分别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分别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精神与内涵相信有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希望对你有用。
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
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气”。
岁时节令一经确立,一些特别的日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的节气来临之时,都要举行与这个节气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这样,农耕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
“‘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四时节庆,纷至沓来”。
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清明节等节日接踵而至。
人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阖家团聚、拜年庆贺、舞龙观灯,尽情欢庆新春的到来;还要祭奠先祖、尽孝寻根、踏青赏春、娱乐健身,在慎终追远中享受新春的赐福,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农耕播种。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
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艺术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里,我们将从几个具体的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一、手工艺的认真精神中国传统手工艺是古老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它强调的是人与手的紧密结合,缘自自然之造化,传递着人与性格间柔和的交融。
在手工艺中,艺人们需要细致认真地把物品制作出来,一个细节的不注意都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
艺术品的制作需要不断的尝试和反复推敲,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一种认真的态度。
这种认真精神来源于对手工工艺精髓和独特性的重视,也来源于对自我的追求和表现。
因此,手工艺品在观看时往往给人一种精致且凝重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自然意象的表现中国传统艺术在表现自然意象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和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相信自然万物有灵,具有丰富的灵魂和生命力。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自然意象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如诗人在“山水田园”中的表现,画家用笔墨描绘出山水的神韵和自然的美妙。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能够赋予画面以无限的生气和动态,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这种表现方式印证了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即让自然成为人的朋友,成为人类的信仰,成为人的慰藉,同样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体现了对自然宁静、纯粹本质的追求。
三、艺术与“中和”“中和”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核心精神,运用于各方面的生活和文化中。
在艺术领域,中和精神同样占据了重要位置。
它要求艺术元素之间的和谐,使艺术作品在表现时不会过于激烈或单调。
艺术通过中和来体现人生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这种精神给予了艺术家们更为厚重的底蕴,同时,也给予了欣赏者更为深刻的感受。
例如,古典诗歌的创作和朗诵,以及中国文人墨客的书法,都体现出了中和的思想,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古人笔下大自然的呼吸和万物的灵气。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下面将从审美观念、修身养性、气韵生动等方面来分析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观念。
传统中国书法注重“气韵生动”,追求“神韵超逸”的境界。
书法艺术家通过筆墨间的肌理恢弘、结构严谨、曲线优美、风姿飘逸等手法,使作品展现出一种生命力和精神力,以求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
这一审美观念强调书法作品中的“气”,即气息、气度、气韵,注重作品的灵性和生命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这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有所区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内在美的追求。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其强调修身养性的理念上。
中国书法追求的不仅是字形之美,更在于通过练习书法来锤炼人的性情、涵养人的品性。
中国古人常说:“字如其人”,通过书法的练习,可以使人慢慢修炼自己的情操和气质,提升修养。
中国书法注重用心去书,通过培养专注力和耐心,使人能够在书写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性的艺术表现,更有着修身养性的深远内涵。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修身养性的理念和注重气韵生动的特点上。
中国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上)楼宇烈一、中国文化充满艺术精神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艺术精神。
我们讲中国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或者以人为中心一种人文的文化。
它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文的精神,那么怎么样来养成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呢?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礼乐教育从一方面来讲它是讲的两个方面,礼,我们说也可以作为一种伦理的教育,那么也体现为一种伦理的精神,那么乐的教育呢,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教育,或者说是美育的教育,体现中一种艺术的精神。
为什么我这儿要把艺术教育还要跟艺术精神提出两个概念来,主要艺术精神它所包含的意义要比一般的艺术教育或者艺术来的宽泛,它并不一定说我要教你做一个会写诗、会画画、会演奏乐器等等一个具体的艺术的门类,而是指它一种体现艺术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的那么一种精神。
所以不一定跟具体的艺术完全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它是超越具体艺术的这样一种精神。
所以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间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伦理的精神,一个方面是艺术的精神。
这两个方面它又是互相配合的,不可分割的。
那么礼来规范人的社会的身份、地位等等。
就像我这儿讲的礼是辨易、来明分,说明分就是来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责任、权利、义务等等这样一些方面。
也就是社会秩序的建立。
乐按照传统说法它是统同的,也就是来合群的,因为这个社会都是一个群体,那么用礼把这个群分成了各种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级、各种不同的责任、权利、义务,同时又用乐,通过乐教来使得这个群体使得不同的身份、等级、地位的人能够和谐一体,能够达到一种和谐,通过这个乐来表达人们自己的一种志向、情感,那么来交流、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中间可以说礼乐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个礼乐教化来养成一个人的最根本的品质。
也就是说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都是通过礼乐来实现的。
因此中国历史上大家都可以看到非常重视乐教,因为礼教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过去常常讲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文化,实际上只看到礼教这一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上)楼宇烈一、中国文化充满艺术精神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艺术精神。
我们讲中国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或者以人为中心一种人文的文化。
它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文的精神,那么怎么样来养成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呢?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礼乐教育从一方面来讲它是讲的两个方面,礼,我们说也可以作为一种伦理的教育,那么也体现为一种伦理的精神,那么乐的教育呢,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教育,或者说是美育的教育,体现中一种艺术的精神。
为什么我这儿要把艺术教育还要跟艺术精神提出两个概念来,主要艺术精神它所包含的意义要比一般的艺术教育或者艺术来的宽泛,它并不一定说我要教你做一个会写诗、会画画、会演奏乐器等等一个具体的艺术的门类,而是指它一种体现艺术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的那么一种精神。
所以不一定跟具体的艺术完全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它是超越具体艺术的这样一种精神。
所以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间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伦理的精神,一个方面是艺术的精神。
这两个方面它又是互相配合的,不可分割的。
那么礼来规范人的社会的身份、地位等等。
就像我这儿讲的礼是辨易、来明分,说明分就是来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责任、权利、义务等等这样一些方面。
也就是社会秩序的建立。
乐按照传统说法它是统同的,也就是来合群的,因为这个社会都是一个群体,那么用礼把这个群分成了各种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级、各种不同的责任、权利、义务,同时又用乐,通过乐教来使得这个群体使得不同的身份、等级、地位的人能够和谐一体,能够达到一种和谐,通过这个乐来表达人们自己的一种志向、情感,那么来交流、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中间可以说礼乐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个礼乐教化来养成一个人的最根本的品质。
也就是说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都是通过礼乐来实现的。
因此中国历史上大家都可以看到非常重视乐教,因为礼教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过去常常讲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文化,实际上只看到礼教这一方面。
很少注意到乐教那一方面,不仅仅是好像看起来非常严肃的、非常等级森严的,而同时又是非常和谐的。
所以我讲要了解中国文化,如果不了解乐教这个方面或者是不了解中国文化中间是充满了一种艺术精神的文化,那么我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不够全面的。
过去实际上也有人讲了中国的文化是一种艺术的文化,那一讲到艺术的文化,我们很显然就会想到我们有很多的艺术的形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个从文学上面来讲这一串,从音乐方面来讲我们也是各种各样的音乐的样式,而且不仅仅是传统的而且把外来的音乐、舞蹈吸收进来,非常的丰富。
再加上我们一直延续下来的琴棋书画,如果再找推上去,六艺,诗、书、礼、乐、射、御这些都是我们艺术的各种各样的样式。
但是我们讲中国文化是一种艺术的文化,它不仅仅是指有那么丰富多彩的艺术的样式,而且可以说那些艺术样式在某些方面都达到了世界一流,这样的这种成就。
我们知道2001年我们国家的昆曲被列入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2003年我们古琴又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这都是说明了中国的艺术、这种艺术,它是一个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达到了也可以说是一个顶点。
那么古琴艺术流传到现在应该说至少我们可以说有三千年的历史。
那么昆曲艺术流传到现象我们也说至少有500年,如果从它源头上再追一追的话还要远,这些都达到了在世界上可以跟其他的国家民族跟同类的艺术来比较,中国的昆曲它可以跟世界希腊的悲剧、印度的梵剧、日本的能剧,等等可以相提并论。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呢,也就是流传到现在的世界,包括昆曲在内的四大戏曲来讲,昆曲应该说流传到现在无论从剧本文学艺术来讲、音乐演唱艺术来讲、舞台表演艺术来讲、以及整个的戏曲的理论系统来讲,那应该说是最完整的。
最完整的保留到了现在,希腊悲剧早就没有了,剩下了一些文学作品,印度的梵剧也已经不存在了。
也就是零零散散存在现在印度的舞蹈里面,日本的能剧,它虽然比昆曲的历史还要早,早几百年,但是它整个的从剧本到唱腔到表演艺术理论方面来讲都没有昆曲那么丰富、那么完整。
那么古琴也可以说流传到现在整个世界上来讲是弹拨乐的最古老的一种乐器,这些都是中国构建艺术精神、人文精神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和内容。
而中国道德的教育跟艺术的教育紧密的结合,也就使得道德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境界常常实际上也是一种艺术上来追求的最高的境界,所以我们常常讲真善美,真是对于知识真理的追求,善是对于伦理道德这种追求,而美实际上对于一种艺术境界的一种追求,那么中国人不仅讲天人合一,而且也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一致,所以道德的追求跟艺术的追求他们在最高处、极致点上面它是完全是汇通的,是合二为一的。
那么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把艺术的精神贯彻到他日常的生活中去,所以也有人说中国人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非常讲究人生的艺术,在做各种事情,处理各种事情上面都要讲究一种艺术,这个后面我还会讲到的,总之来讲就是中国文化中间可以说是渗透了一种追求艺术境界的这样一种艺术的精神。
二、乐教的作用那么我们讲到我们文化中间的礼乐教化,礼、乐。
我们就来讲乐教,乐教从狭义上面来讲他就是指音乐,这个音乐里面当然包括了诗歌、舞蹈,因为中国古代讲音乐常常把诗歌、舞蹈这方面也包含在里面的,而从广义上讲也可以说它指所有的艺术教育或者美育的教育。
所以孔子曾经讲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那么通过诗,这个诗就是指的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诗经》,因为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人们连说话可以说也说不好,那么诗经里面可以感化你的志向,也就是说通过诗来表达你的一种志向。
所以中国历来就有这样的说法,诗言志,诗是表达人的一种志向,通过诗来表达人的一种志向。
所以诗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辞藻的一种堆砌或者是卖弄某种文采的,而诗里面是要包含了表达一个人的一种志向、情感,所以孔子非常强调一定要学诗,学了诗以后你就懂得怎么样里表达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还能够学会跟人交流的那种语言。
那么诗经里面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各方面的知识,至少是鸟兽草木等等的名字很多,诗经第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就是一个鸟名,其他还有很多,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里面包含了大量的草木鸟兽的知识,所以学了诗经也可以增长大量的知识。
所以孔子才讲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所以要学诗,要学礼,那么这就是开始讲的兴于诗,从诗开始,然后立于礼,最后通过乐来完成一个人的这样一种整个人格的培养和树立,那么也就是说把乐看成是人格完成的一个最高的境界。
古人把音乐教育放在艺术教育或者美育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认为音乐是感人最迅速、最深刻的,它可以移风易俗,所以《礼记》里面有专门的一篇文章叫做《乐记》,这个《乐记》就是来讲这个音乐它是怎么产生的,以及音乐的它的一种社会的功能,我们读了以后就会体会到它不仅仅是指音乐这一项艺术来讲的,它同时实际上包括了整个的艺术教育或者美育的教育。
我想我们对乐记可以稍微的选择一些话来给大家讲一讲,《礼记》里面,《乐记》里面它首先考察了音乐这个东西的产生,怎么产生的。
它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音是人心所生的,情动于中,你的感情在心里面发动了,故形于声,所以它开始表现出来,声音不等于音乐,《乐记》里面把这个分得很清楚,我激动了,我一喊这只是一个声音,声音要通过编排连在一起,用《乐记》里面的话来讲声成文,文是文饰,经过了整修、经过了整理,谓之音,这才叫音。
到了音还不是乐,音跟乐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有声然后通过整理变成音。
那么这个音还要经过一番,把一个一个音节联系在一起,然后有了高低快慢,声音大声音小,这样联系在一起,这个《乐记》里面叫做比音而乐之,把这个音给编结起来的,有快慢、高低,有声音大,有声音小,这样才称之为乐,比音而乐之,谓之乐。
所以乐是由音所生的,而它的根本呢?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所以它高兴了,也要喊出来,悲伤了也要喊出来,总之是人的一种感情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才变成音,音才变成乐,所以它是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这种感于物而动,情动于中,乐记认为这是正常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生理的欲望,所以它讲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是一种性的欲求,但是这种欲求发出来了,有了这样一种音乐了,那么如果我们没有加以引导的话,那么就会被它牵着鼻子走了,不知道走到哪儿去了,没有节制了。
所以它讲这个物感人是无穷的,我们天天在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这是没有问题的。
物感人是无穷的,如果人的好恶没有节制的话,那么人就会被物所化,人如果被物所化的,这就是会成为灭天理而穷人欲,所以必须要用正确的乐来引导,要节制,要有节制,这个音乐实际上也是一种教化民众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所以它是把礼乐和行政,国家的政治放在同等的地位来看的,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最后终极的目标完全一样。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声音这个道理跟我们政教是实际上完全相通的,那么所以这个里面它非常要辩明这几个层次,它说音乐跟整个的社会的伦理是完全相通的。
所以它说如果你只知道声音,不知道音的话,那就是禽兽一样,因为禽兽就是喊,我们看不管是鸟也好,野兽也好,它就只会发声,喊。
所以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所以他把乐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来强调。
所以它认为礼乐这两种是相配合的。
那么它又认为这个音乐对人的这种感受力、震慑力是最为强大的。
它曾经讲到如果你这个音乐是非常的混乱的话,人们听了以后这个心里也就不会安定,那么如果你这个音乐是非常和谐的,那么人听了以后就会非常的安静,如果你这个音乐是非常的肃飒的话,非常凄厉的话,人听了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悲哀,如果你这个音乐非常雄壮的话,那么人们听了以后就会奋发,就会勇往直前,所以不同的音乐会对人产生不同的作用。
所以它说音乐它的感人是最深的,它能移风易俗的,也可以善民心的,使民心向善。
而且如果我们这个音乐教育得很好的话,那么耳目会聪明,血气会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所以音乐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一种刚才讲的欲望上面的需求,而且要通过这个音乐我们来达到一个理想的一种人格,所以它讲对于音乐来讲,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就是小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欲求,可是君子呢,在这里面是追求它这里面所包含的所谓的道,那么所谓的道也就是说一种人格的境界。
那么所以如果说是道能够制欲的话,那么这个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让大家都非常的迷惑。
所以中国历来对于音乐的作用更注重的是在于通过乐来导民俗,来导社会的风气,来培养人们的那种情操。
所以形式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停留在形式上面,停留在外在的东西上面,那就不是这个乐的本质。
所以这个《乐记》里面就讲到了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