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功能主义
新功能主义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学理论传统重建作者:林聚任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老一辈社会学家的隐退,新一代社会学家的崛起,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景象。
新功能主义的兴起就是一个重要表现。
新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社会学家卢曼(N.Luhman)、明希(R.Munch),美国社会学家斯美尔瑟(N.Smelser)、科勒米(P.Colomy)等。
但新功能主义观点的最有力倡导者,当数美国年轻的社会学家亚历山大。
是他首先使用了“新功能主义”一词,并在此方面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用这一新的观点对社会学理论传统做了诠释与重建。
一杰夫雷•C•亚历山大(Jeffrey C.Alexander)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理论著作,旗帜鲜明地倡导新功能主义观点。
他在其《新功能主义》一书的导言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功能主义观点。
他指出,新功能主义的出现,虽然不是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的翻版,但二者的确有某种亲缘关系。
他说“功能主义”这一术语“所指的并非是一套概念、一种方法、一种模式或一种意识形态。
毋宁说,它指的是一种传统。
”[1](第9页)他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去理解这一理论传统:(1)功能主义虽然没有在解释性方面提供一种模式,但它所提供的是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图景,故在更具描述性的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式。
(2)功能主义像关注结构一样关注行动。
而且,其行动概念如同关注实践和手段一样,去关注表意性的行动(expressive action)和行动的目的。
功能主义非凡关心在限制和规定的手段下达到目的的程度。
(3)功能主义认为整合是一种可能性,而社会控制的变异和过程是事实。
均衡论尽管不能作为对实际的社会系统分析的参考点,但它可以作为功能主义系统分析的参考点。
(4)功能主义假定人格、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区分对社会结构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紧张是变迁和控制的持续根源。
新功能主义 详细论述

新功能主义详细论述《新功能主义详细论述》篇一:新功能主义详细论述新功能主义,嘿,这可是个有点复杂又超级有趣的概念呢。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就像听到了外星语一样,完全懵圈。
从理论上来说,新功能主义就像是一座连接不同学科岛屿的大桥。
它试图把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整合到一起,就好比是一个超级大的收纳盒,把那些零散的、看似不相关的东西都放在一块儿。
比如说,在社会学领域,它可能会把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和个体行为的研究结合起来。
这就像是把一颗颗独立的珠子串成一条漂亮的项链,每颗珠子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串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整体。
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讨论社会变迁的问题。
传统的理论可能只关注某个方面,比如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但是新功能主义就不一样了,它就像一个多面手。
它会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关注文化的转变、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以及政治制度的调整等等。
这就好像是在做一道大菜,不是只放一种调料,而是把各种调料都恰到好处地放进去,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不过呢,新功能主义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也许有人会说,它试图把太多东西放在一起,就像一个大杂烩,反而让一些概念变得模糊不清了。
就像我有时候收拾房间,把东西一股脑儿地往一个箱子里塞,最后找东西的时候都不知道在哪里了。
而且,新功能主义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
比如说在研究一个小社区的发展时,要把所有的功能都考虑进去,那工作量可就大得吓人了。
但是,我觉得新功能主义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的。
它就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敢于去探索那些未被开发的理论领域。
它让我们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么的复杂和多样。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新功能主义就像是一个拿着放大镜的观察者,试图把这张蜘蛛网的每一个细节都看清楚。
新功能主义虽然有些复杂,有些争议,但它就像一颗充满潜力的种子,在学术的土壤里不断地生长,也许会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新功能主义的名词解释

新功能主义的名词解释新功能主义(Neo-functionalism)新功能主义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它主要关注国家间合作与一体化的动力和机制,以及这种合作对国际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影响。
本文将对新功能主义进行深入的名词解释,介绍其理论框架、核心观点以及对国际关系研究的贡献。
1. 引言新功能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兴起。
新功能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种以功能为中心的解释框架,试图理解国家间合作的动力和机制,并通过深入研究不同领域的合作对国家利益和国际秩序的影响进行分析。
2. 新功能主义的核心观点新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功能互补和功能溢出。
功能互补指的是国家在某一领域的合作可以相互补充,形成更高效的整体。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家通过合作共同解决跨境环境污染问题,这种合作可以使每个国家受益,增强整体的环境治理能力。
功能溢出则指的是合作在某一领域的成功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形成更广泛的合作。
例如,通过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逐渐扩展到政治和安全领域,促进了欧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 功能与秩序新功能主义认为,建立合作机制和制度可以促进国际秩序的形成。
国家通过合作可以解决共同的问题和挑战,减少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从而增强整个国际体系的稳定性。
例如,欧洲联盟的建立就是基于新功能主义的理念,通过经济合作的逐步加深,最终形成了一个能够在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协调国家利益、维护秩序的机制。
4. 欧盟的例证欧洲联盟是新功能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例证。
欧盟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随后发展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联盟。
欧盟通过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逐步建立起共同的市场和自由流通的体制,进一步扩展到政治和安全领域。
欧盟的发展证明了新功能主义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其他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5. 挑战与批评然而,新功能主义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批评。
新功能主义概述

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将新功能主义与绿色设计、循环经济等相结合,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深入研究人类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为新功能主义提供更广阔的设计思路和创新方向。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新功能主义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新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新功能主义与其他理论的比较和融合
政治学
政治决策分析:新功能主义为政治决策提供了分析和解释框架
政策扩散研究:新功能主义解释了政策如何在不同地区和政治体系之间传播和扩散
政治经济分析:新功能主义将政治和经济因素视为相互关联的体系
国际关系研究:新功能主义解释了国际关系中的功能相似性和相互依赖性
传播学
新功能主义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关注媒介如何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理论局限与批评
理论局限:新功能主义过于强调功能和实用主义,忽视了对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深入探讨。
批评:新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较为简单,难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行为。
适用范围:新功能主义主要适用于解释和分析西方社会的现象,对于其他文化和社会背景可能存在适用性问题。
改进方向:新功能主义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框架,增强其对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适应性和解释力。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新功能主义概述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新功能主义的概念
03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基础
04
新功能主义的应用领域
05
新功能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06
新功能主义的未来发展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新功能主义的概念
新-新功能主义:对功能主义理论的重新审视

新-新功能主义:对功能主义理论的重新审视
汪波;吴仪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57)3
【摘要】功能主义是研究欧洲一体化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理论。
为了更好地解释新功能主义溢出理论与欧洲一体化发展过程之间的联系,新新功能主义重新分析了新功能主义理论溢出功能的有效性,提出了5个涉及到体系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分析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模型和欧盟未来一体化进程的预期性发展模式。
【总页数】5页(P328-332)
【关键词】新-新功能主义;欧洲一体化
【作者】汪波;吴仪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0
【相关文献】
1.重新审视后现代主义理论视野下的成人网络教学 [J], 刘凤存
2.重新审视后现代主义理论视野下的成人网络教学 [J], 刘凤存
3.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后殖民主义理论 [J], 张艳
4.新视角新功能新发展——对我省国家级开发区重新功能定位的思考 [J], 黄群
5.刑法主观主义理论地位之重新审视 [J], 彭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新功能主义

浅析新功能主义作者:杨方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5期【摘要】 20世纪80年代新功能主义兴起,它坚持功能主义在社会科学思想中的中心地位。
亚历山大对功能主义理论的重建,突出地表现在其方法论和研究趋向等方面。
卢曼在综合帕森斯的系统观和“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社会系统理论”。
从其理论特征来看,“新功能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成熟的理论,毋宁说是一种理论取向。
”【关键词】新功能主义;社会学;亚历山大;卢曼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社会学界兴起了一股力图综合当代最新研究成果以重新建构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传统的社会学流派,这就是新功能主义。
“新功能主义”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社会学理论家杰弗里•亚历山大于1985年在其编辑的论文集《新功能主义》中首次使用的。
一、新功能主义理论渊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以帕森斯为主要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是美国社会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流派。
自60年代中后期起,美国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剧烈变动,促使社会学理论家重新思索社会学方向,各种新理论纷纷向帕森斯的“巨型理论”发起冲击。
其中以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民俗学方法论为主要代表的微观社会学理论猛烈抨击帕森斯理论中对社会结构分析的方面,他们强调对个体行动和行为的分析,要求恢复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由。
以冲突理论为主要代表的宏观社会学理论,则指责帕森斯过于重视秩序、和谐和稳定,忽视冲突、强制和变迁,他们要求社会学更加注意社会变迁中的暴力、革命、权力等物质结构。
这些理论在70年代逐渐取代了帕森斯理论而占居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在这些理论之间又形成“微观——宏观大分裂”,就社会行动、社会秩序、社会变迁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这些争论本身暴露出上述理论自身的致命弱点—偏执一端而缺乏综合性。
从70年代后期起,帕森斯理论中强烈的综合意识又重新引起社会学界的兴趣,各种理论内部开始出现试图进行新的综合的种种尝试。
第1讲 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

4. 新功能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
(1)帕森斯行动理论与微观社会学理论的对立 • 帕森斯的行动理论:强调行动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忽视了行动者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各 种主观努力,行动只是行动者通过社会化在社会规范与社会期望指引下的简单的角色执行。 这种“过度社会化”的关于人以及人的行动的形象,正是微观社会学理论强烈批评的 方 面,对行动者内部努力过程(理解意义、确立规则、计算得失)的探究正是微观社会学理 论的基本目标。
(2)亚力山大的社会过程理论 社会运行不单纯是行动者被动地服从社会安排,机械地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 行动者会根据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制定出自己的行动策略,作出自己的行动选 择。 社会过程是行动者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构造的过程。 但是,在这种相互作用和构造过程中,亚力山大强调的是,社会环境对行动的约 束作用,认为这种约束确保了整个宏观社会过程的有序运行,是个体行动秩序形 成的基础。
6.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过程理论
(1)传统功能主义者的社会过程理论 构成社会系统的全体成员在共同认可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整合机 制的作用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满足各种社会功能需要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社会均衡,以及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各成员的整体性质、合 意性质和规范性质,忽视或掩饰了社会过程中个体行动的能动性质、利益性质以 及社会过程的冲突性 。 • 为了弥补结构功能主义过程观的缺陷,新功能主义者们吸取了符号互动论、 冲突论、交换论者的批评意见,对帕森斯的社会过程观进行了新的阐释。
7.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变迁理论
(1)帕森斯的变迁理论 1)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是社会分化,基本趋势是不断地从功能重叠的简单结构 向功能特化的复杂结构演进; 2)社会分化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功能需求以及由此 导致的结构性压力;3)社会分化的结果是不断提高社会系统的效率和效力,等 等。 (2)新功能主义者的理论观点 1) 分化是社会变迁的基本趋势,但在经验世界中有许多社会变迁过程与分化的 “大趋势”并不一致甚至完全背离。例如: “逆分化”现象的存在(鲍姆、莱切尼尔)—拒斥社会的复杂性而促使社会 组织 朝着较低分化水平的方向变迁;(崇尚风水,重修庙宇,信奉占卜等) “不平等的分化”(钱帕基)—不同的功能领域在分化的速度与程度上存在 着较 大差异; “不平衡的分化”(柯罗米)—某一制度部门或角色结构在不同地域之间分 化速 度与制度上存在差异。
教学论文新功能主义理论下的教育管理观

新功能主义理论下的教育管理观亚历山大认为,社会过程是行动者与所处的环境不断互相作用、相互构造的过程,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教育管理观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美国社会学界兴起的一股力图综合当代最新研究成果以重新建构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传统的流派或理论发展趋势。
这种理论取向被美国社会学理论家J·亚历山大定义为“新功能主义”,并在其 1985 年编辑的论文集《新功能主义》中首次使用。
新功能主义与传统的功能主义尤其是帕森斯的功能主义有着明确的继承关系。
但是,新功能主义并不是帕森斯理论的翻版,而是对帕森斯理论的扬弃,即亚历山大所讲的重构。
也就是说,一方面发掘和发展其合理的内核;另一方面明确承认帕森斯理论中的不足。
一、新功能主义理论基本观点(一)后实证主义观实证主义观点强调理论和事实的分离,重视经验研究,倾向于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学问题,理论是经验观察而来的归纳与概括。
与此相反的是非实证主义观点,否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主张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有一种积极的关系。
亚历山大认为,实证主义方法论与非实证主义方法论极容易相互攻击,使社会学陷入一种困境。
应该提出一种超越上述两种模型的替代性范式:后实证主义观点。
为此,亚历山大提出了科学连续体的观点。
认为科学是由多维层次构成的连续整体,即着名的科学思想连续统 Continuum)(如图 1 所示)。
将先验的环境---理论和经验的环境“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微观行动理论模式传统结构功能理论关注“单位行动”,同时也关注客观环境,从而将微观个体的行动与宏观社会的研究协调起来,同时关注目标、努力规范构成其主观方面,条件和手段构成其客观方面。
然而,传统功能主义倾向于强调行动受到规范制约的一面,个体的主观努力、个体自身与众不同的目标与利益诉求被忽视了。
新功能主义认为,理论行动总是沿着两个基本的维度进行:解释与谋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四、对社会过程理论的推进 包括帕森斯在内,几乎所有的传统功能主义 者都倾向于把社会运行过程看作一个合意的、协 调的、均衡的过程。极端理想状态的社会运行过 程就是,全体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与观念、社会规 范以及其它社会整合机制的作用下,互相协调配 合,共同努力以满足各种社会功能需要的过程。 亚历山大认为社会过程是行动者与所处的环 境不断互相作用、相互构造的过程。但是,亚历 山大还是比较侧重于社会环境对行动者的约束作 用,这是宏观社会过程有序运行的基础。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二、对社会行动理论的推进 帕森斯延续韦伯的做法,将行动引入功能主 义分析之中,目的在于将微观个体的行动与功能 主义对宏观社会的研究协调起来。这值得肯定。 但帕森斯却倾向于强调行动受到规范制约的 一面,将“规范性行动”或“志愿性行动”作为 人类社会行动的基本模式,从而,个体行动就成 为通过社会化,在规范与社会期望指引下的简单 的角色执行而已(棋子)。个体的主观努力、个 体自身与众不同的目标与利益诉求都被有意无意 地忽略了。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艾森斯塔德主要通过吸收冲突社会学的相关 理论来进行改进,引入了利益群体、利益冲突等 概念。 艾森斯塔德指出,社会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有着自身利益和目标的社会群体,它们 在履行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在追求各自的利益。 社会的结构-功能分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阶 层、群体分化的过程。 因此,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合意的系统。全力 以赴地在这样的社会中占据一个更好的地位并获 取尽可能多的资源才是各个利益群体的直接目标。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五、对社会变迁理论的推进 帕森斯早期的著作很少涉及社会变迁问题, 这使得人们批评他的理论不能描述和解释社会变 迁过程。部分地作为对这些批评的一种反应,帕 森斯晚期与其支持者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了对社 会变迁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被称为“分化理 论”的功能主义社会变迁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 点是: (1)认为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是社会分化,社 会变迁的基本趋势是不断地从功能重叠的简单结 构向功能特化的复杂结构演进;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三、对社会结构理论的推进 帕森斯过于强调行动受结构限制的一面,实 际上行动者就是一个个在棋盘上的棋子,按照下 棋的规则被驱动。 亚历山大认为,帕森斯提出的人格系统、社 会系统、文化系统都是行动的具体的情境,为行 动提供目标、手段、规则、意义框架和心理条件 等,行动者在这些限制范围内行动,但同时又不 断地突破这些限制,行动与其环境是互相制约、 互相构造的。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2)提出推动社会分化的基本动力是社会的 功能需求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构性压力,认为每个 社会都有一定的功能需求,当这些功能需求未能 得到充分有效的满足时,就会对社会结构产生一 种压力,迫使社会创造出一种更为有效、更为分 化的结构安排; (3)认为社会分化的结果是不断提高社会系 统的效率和效力; (4)认为社会分化过程包括分化,适应性增 长、包容和价值概括化几个基本环节。
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 1947~)
亚历山大 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新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 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米尔沃基的一个中产阶级犹 太人家庭。1965年入哈佛大学,师从B.穆尔, 1969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 克利分校,先后在L.洛文萨、R.N.贝拉和N.J.斯 梅尔塞的指导下修习迪尔凯姆、韦伯和帕森斯的 理论。1978年获博士学位。1976年起任教于加 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主要著作有:《社会 学的理论逻辑》(1982~1983)、《新功能主义》 (198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社会学二十 讲》(1987)、《微观-宏观之环》(1987)、 《行动及其环境:迈向新的综合》(1988)、 《迪尔凯姆社会学:文化研究》(1988)等。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一、对方法论的澄清 在社会学领域中对理论与经验在科学研究中 的作用与地位问题也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争 论双方的观点大体上可以用“经验论”与“唯理 论”这两个名称来加以标示。 经验论者强调经验观察对科学的社会研究的 重要性,认为对社会现实的一切科学认识都必须 以对社会现实的经验观察为基础。命题、理论是 对经验事实(或经验陈述)逐级归纳、上升的结 果,这种通过归纳过程得到的概括性知识只有不 断地获得经验事实的支持才能维持其有效性,一 切脱离经验事实的命题、理论都是不可靠的、无 效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格尔兹(Geertz Clifford 1926-)
格尔兹
生于美国加州。二战结束后进入俄亥俄州安蒂奥克 学院学习文学和哲学。1950年在该校获哲学学士学位。 之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C.克拉克洪学习人类学。 1956年获得人类学博士称号。先后曾在加州大学、芝 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 名学府讲学,现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部教授。 主要著作有:《爪哇宗教》(1960)、《旧社会与新 国家》(1963)、《文化的解释》(1973)、《尼加 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1980)、《地方性知识》 (1983)等。 由于思想影响巨大,格尔兹先后获得了美国社会学 会索罗金奖、美国人文-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奖、日本 福冈“亚洲奖大奖”等多项荣誉。格尔兹被认为是近几 十年来人类学界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亚历山大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 和民权运动迭起,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占主导地 位的结构功能主义受到强烈的冲击。冲突理论、社会交 换论、符号互动论、拟剧论、民俗学方法论等理论流派 从不同角度向帕森斯理论体系提出挑战,并逐渐成为美 国社会学的主流。亚历山大力图综合各派之长,重构帕 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传统。他提出科学的发展既受 经验环境的制约,亦受形而上学环境的制约;理论逻辑 和经验或实验逻辑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亚历山大还主张采取一种“多维度”的理论视角,融 汇不同理论传统和理论流派,重新解决社会学的前提预 设问题,即秩序问题和行动问题,以此达到新的综合, 并于1985年首次使用新功能主义一词命名这种新的理 论运动。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艾森斯塔德把社会过程看成一个充满利益冲 突的过程。因为,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例如人 口增长,资源稀缺等),社会必然产生冲突与失 序。 此时,社会往往通过发展出相应的结构来应 对冲突,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化。 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冲突,因为新分化出来 的结构体本身既是功能性的,也是利益性的。在 客观背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些功能-利益群 体对各自利益的追逐必然导致利益群体之间的冲 突。
第三章
新功能主义
第一节 新功能主义概览
“新功能主义”影响广泛,欧美国家中的许 多社会学家都被认为是“新功能主义者”。以下 是依据《新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社会学》 等著作中的资料开列的一个“新功能主义者”名 单: 亚历山大、柯罗米(Colomy)、芒奇 (Munch)、艾森斯塔德(Eisenstadt)、斯 梅尔塞(Smelser)、罗西(Lossi)、巴伯 (Barber)、莱希尼尔(Lechner)、古尔德 (Gould)、苏里(Sciulli)、普拉格 (Prager)、卢曼 (Luhmann)、贝拉 (Bellah)、蒂尔阿肯(Tiryakian)、格尔兹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谋划:人们的行动不仅要理解事物与世界, 也要改变和作用于事物和世界。这里有两个要点: 一是人们的谋划要以解释为基础;二是谋划 的原则是成本最小、回报(物质与情感)最大。 谋划需要对所处的情境、所面对的事物进行 解释与理解,再作出费效比判断,并采取相应行 动。例如,假设你在路上遇到了老师,不是正面 遭遇,而是半脸儿。这时,你其实就对这种情境 进行了理解,并据此作出相应行动。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特别是社会分化往往遵循了占据社会上重要 战略位置的群体的意愿,体现了这个群体(及其 同盟)的利益,这又必然激化冲突。 总之,在这些新功能主义者看来,社会过程 不是一个合意的、协调的、均衡的过程,社会冲 突无处无时不在。社会运行过程实际上是在既定 的结构框架内自主地追逐自身利益与目标的过程。 社会冲突与失序正是导源于这种自主追求。
第一节 新功能主义概览
鲍姆(Boum)、莱文(Levine)、格斯坦 (Gerstein)、利兹(Lidz)、泽利泽 (Zelizer)、普拉特(Platt)、博斯克 (Bosk)、海斯(Hayes)、罗德斯 (Rhoadse)、施卢赫特(Schluchter)、 钱 帕基(Champagne)、 博里库德 (Bourricaud)、阿切尔(Archer),等等。 其中最重要也最自觉的代表人物则是亚历山大、 柯罗米、芒奇、艾森斯塔德、斯梅尔塞、阿切尔 等人。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唯理论者则强调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在 个别的经验事实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之间不存在 自然的逻辑联结,单纯对经验事实加以归纳永远 得不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后者只有经过思 维中的“跳跃”才有可能;同时,经验观察如果 没有理论的指导,也将是盲目甚至毫无意义的。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学者往往都是相对地更 加倾向于某一极。而帕森斯无疑是更加倾向于唯 理论一极的。亚历山大通过研究指出:任何科学 的结论都是经验与理论两个层次之间交互作用的 产物。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并重。
卢曼(Luhman Niklas 1927-1998)
卢 曼
卢曼1927年出生于德国吕内堡,比哈贝马斯大2岁。 和马克思、韦伯一样,卢曼年轻时也受过严格的法学训 练,1949年他在弗莱堡大学获得法学学位,毕业后从 事法律职业。1955年,他离开吕内堡行政法院到萨克 森南部的文化部门任职。工作之余,卢曼阅读了笛卡儿、 康德、胡塞尔以及功能主义者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 (A.R.Radcliff-Brown)的著作,但他一直都没 有想过做学问。1960年,卢曼获准一年的假期到哈佛 大学师从帕森斯学习,回国后,卢曼辞去高级政府顾问 之职,开始专注于学术研究。1965至1968年间,他先 后在斯派尔行政科学研究院、多特蒙德社会研究所和缪 恩斯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68年以后,卢曼一直在比勒弗尔德大学任教, 直到1993年退休。在社会学上,卢曼一般被视为新结 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英文著作有:《信 任与权力》、《社会分化》、《法律的社会学理论》、 《自我参照文集》,《福利国家的政治理论》、《社会 系统》、《现代性观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