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加 尔 文 亨 利 八 世
加尔 文教
①《圣经》权威至高 无上;②主张信仰得 救,即先定论 ①《至尊法案》规定 英王为教会首脑②废 除与国家法律抵触的 现行教规③英语为礼 拜用语
英国 国教
保留天主教教 义和仪式等
英国
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知识小结
1、宗教改革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教会贪婪腐败 ②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 (主要原因) 背景(原因) 马丁· 路德立志改革 (主观原因) 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论纲”(直接原因)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唯一的权威 主要内容 建立廉俭教会; 建立本民族教会; 俗权应高于教权 教义
三、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
1、思想:继文艺复兴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进一步打击教会权威,; 2、政治:沉重打击天主教会在各国封建统治,促进了 欧洲民族国家发展;宗教改革也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 命的斗争旗帜; 3、经济: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 生活方式,夺取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资本主义的 发展; 4、文化: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宗教改革使各国 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5、总之: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和历史进步。
2.特点
比路德更加激进,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传播到西欧(法国、今荷兰、英国等国家)
四.英国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1.背景: ①资产阶级……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③日益强大的王权…… 亨利八世离婚案 2.方式: 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
3.内容: ①打击教权
②加强王权 特点:依靠王权(改革主要是教会行政方面,在宗

中考历史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知识点是什么

中考历史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知识点是什么

中考历史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知识点是什么关键信息项1、宗教改革的背景中世纪教会的腐败与权威文艺复兴的思想影响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2、主要宗教改革家及其主张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圣经至上加尔文先定论建立新教教会组织3、宗教改革的影响对宗教信仰的影响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对文化教育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1 宗教改革的背景111 中世纪教会的腐败与权威在中世纪,天主教会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财富。

教会通过征收什一税、售卖赎罪券等方式敛财,导致民众负担沉重。

教会内部的神职人员道德败坏,滥用职权的现象屡见不鲜。

教会的权威在当时几乎无可挑战,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进行严格控制。

112 文艺复兴的思想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传统的宗教观念产生了冲击。

人们开始对教会的教义和权威进行反思,追求理性和自由的思想在社会中逐渐传播。

113 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渐兴起。

国家君主为了加强自身的权力,试图摆脱教会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自主。

114 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中世纪后期,欧洲的经济逐渐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新兴的资产阶级渴望摆脱教会的束缚,追求更多的经济自由和发展机会。

12 主要宗教改革家及其主张121 马丁·路德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

他提出了“因信称义”的观点,认为信徒只要凭借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到救赎,而不必依赖教会的繁琐仪式和神职人员的中介。

他还强调圣经至上,主张每个信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

122 加尔文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

他的“先定论”认为上帝预先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选民注定得救,弃民注定沉沦。

这一理论激发了信徒的奋斗精神。

加尔文还建立了严格的新教教会组织,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3 宗教改革的影响131 对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新教教派纷纷兴起,使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化。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三)政治上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必要性:天主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可能性 (一)思想上:宗教异端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 (二)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和发展 (三)政治上:天主教会势力受到挑战 ①资产阶级开始兴起并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②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结束分裂割据
③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加强中央集权 实现 富国强兵
(4)确立——13世纪初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 又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必要性(根本原因):
——天主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基督教的发展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1)主要原因: a .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
____世纪第一次分裂1054年 11
天主 _____教(以罗马为中心) 东正 ____教(君士坦丁堡是中心)
16 ____世纪的第二次分裂
天主 _____教 新 ____教 东正 _____教
①______教(宗)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 路德 加尔文 英国国
b.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
c.欧洲封建王权衰落 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2)表现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必要性:天主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1)主要原因: (2)表现 A、经济: B、政治: ⅰ.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西欧最大封建主 占据土地 1/3 什一税 赎罪券
第1课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占据统治地位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西欧处于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之下。

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经济:天主教拥有大量地产,是西欧最大封建主;还通过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思想文化: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2、天主教会的专制和堕落引发了各阶层对天主教会的不满,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3、野蛮的宗教裁判所对传播“异端”的人进行迫害、打击,充分说明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格格不入。

4、天主教面临着种种挑战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新兴资产阶级需要以自己为中心,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建立新的文化体系:1)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形成威胁2)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3)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挑战天主教会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5、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宗教改革原因)①社会原因: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②经济根源(根本因素):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③政治因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及新贵族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④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和反天主教的“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础;⑤导火索(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索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政治因素:德国政治四分五裂,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整个德国与教会的矛盾非常尖锐。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知识清单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知识清单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知识清单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宗教改革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要深入理解宗教改革,就必须了解其发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经济因素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级逐渐崛起。

他们追求经济自由和商业利益,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经济特权感到不满。

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却不从事生产劳动,依靠剥削农民和收取什一税等方式获取巨额收入。

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和教会的贪婪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和反抗。

其次,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在中世纪,教会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权力,甚至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

教会通过干涉各国的政治事务,影响着国家的决策和统治。

然而,随着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各国君主开始寻求加强自身的权力,摆脱教会的控制。

他们渴望实现国家的政治独立和统一,而教会的干涉成为了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障碍。

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运动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封建神学的束缚。

人们开始对教会的教义和权威进行重新审视,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这种思想的觉醒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教会自身的腐败也是导致宗教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会内部的神职人员道德败坏,滥用职权,买卖圣职等现象屡见不鲜。

一些高级教士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对信徒的精神需求漠不关心。

这种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教会的形象和威信,使得人们对教会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此外,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在宗教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宗教书籍和宣传资料能够更广泛地传播,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的思想能够迅速传播到各地,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在社会方面,普通民众对教会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教会的繁重税收和苛刻的宗教仪式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同时,教会在一些宗教教义的解释上存在争议,例如关于赎罪券的问题,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反感。

历史中的宗教改革运动

历史中的宗教改革运动

历史中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自从16世纪初开始在欧洲兴起以来,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运动涵盖了从宗教信仰的改革到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革新,为现代社会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本文将探讨历史中的宗教改革运动,介绍其背景、主要人物和影响,并梳理出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宗教改革运动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当时天主教会在西方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并且有许多教义和实践引发了人们的质疑。

同时,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也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机遇。

例如,新的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带来了对世俗价值观的重视,人们开始对贵族特权和教会的腐败行为感到不满。

因此,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些早期宗教改革者开始呼吁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

二、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人物1.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他于1517年发布了《九十五条论纲》,质疑了天主教会的一些教义和实践,尤其是对贩卖赎罪券的批评。

路德的行动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并催生了新的基督教教派——路德宗。

2.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约翰·加尔文是宗教改革运动中另一位领袖人物。

他在瑞士发起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改革,提出了基督教的重要原则,如“预定论”和“上帝权宜”。

加尔文的思想对后来的改革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影响了欧洲各地的宗教发展。

三、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1. 教会分裂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了天主教会的分裂,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基督教教派,如路德宗、加尔文宗和英国国教会等。

这些教派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基督教的格局,也为后来宗教自由和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宗教战争宗教改革不仅仅是一场理性的讨论,也导致了一系列宗教战争。

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各个国家和区域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例如,十六世纪的法国胡格诺战争和十七世纪的三十年战争都是因为宗教差异而引发的。

宗教战争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也加速了宗教自由的确立。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知识清单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知识清单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知识清单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宗教改革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

要深入理解宗教改革,就必须了解其发生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方面14 世纪至 15 世纪,欧洲的经济逐渐从封建农业经济向商业和手工业经济转变。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崛起。

他们追求经济自由和财富积累,但当时的教会却通过各种手段,如征收什一税、出售赎罪券等,对他们进行经济剥削,这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

同时,欧洲的货币经济日益发展,而教会对经济的控制却阻碍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

例如,教会禁止放高利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活动的开展。

二、政治方面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拥有巨大的权力,甚至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

教会不仅掌握着精神领域的控制权,还在政治、司法等方面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各国君主开始渴望摆脱教会的束缚,加强自身的权力。

他们对于教会在国内的特权和干涉感到不满,希望能够实现国家的政治独立和统一。

在一些国家,教会的腐败和滥权行为也引起了民众的反感,为君主打击教会势力提供了民意基础。

三、文化方面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对宗教改革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精神,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这种思想观念的传播,使得人们开始对教会的权威和教义进行重新审视。

此外,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使得知识和思想能够更广泛地传播。

这为宗教改革家们宣传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宗教方面1、教会的腐败教会内部的腐败现象严重。

高级教士生活奢华,道德败坏,而普通教士则素质低下,缺乏宗教热情。

2、教义和教规的问题教会的一些教义和教规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例如赎罪券的滥用,让人们对教会的救赎方式产生了怀疑。

3、宗教裁判所的残酷宗教裁判所对所谓的“异端”进行残酷迫害,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和宗教的多样性。

五、社会方面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不平等加剧,普通民众生活困苦。

而教会却没有有效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反而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宗教改革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历史和影响

宗教改革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历史和影响

宗教改革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历史和影响自古以来,宗教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信仰在宗教中得以表达并传承。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教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改革,而这些改革也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早在中世纪的欧洲,罗马天主教会已经成为了绝对权威,教皇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并且拥有无可挑剔的权威和特权。

然而,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会的不满也逐步浮出水面。

教皇的腐败、教会对经济的过分干预、把持政治等问题,都在逐渐引发欧洲民众的不满和反对。

在这样的背景下,宗教改革浪潮开始涌现。

最著名的宗教改革者莫过于马丁·路德了。

他在1517年公开了对教皇的抨击,质疑教皇行使无限权力的权威,要求教会改革,回归基督教最纯粹的本质。

这标志着基督宗教中最重要的宗教改革之一已经开启,同时,其他的宗教改革运动也在欧洲各地展开。

二、宗教改革的影响1.宗教信仰自由的出现在早期,教会所提倡的是信仰的一元化,否认任何异端的存在,并强迫信徒服从教会的意志。

而随着宗教改革的开展,人们渐渐开始强调个人的信仰自由,开始接受多元化的思想和信仰,追求更广泛的宗教自由。

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信仰自由的观念逐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了现代社会基本的宗教信仰条例之一。

2.影响教会权威过去,教会的权威高高在上,教皇被尊为神的代言人,邪教、异端宗教都被视为教会的敌人而被打压。

但是,宗教改革运动对这种模式提出了批评,开始呼吁对教皇的特权进行反思,逐步削弱教会的权威。

在最终的结果中,教会的权威逐渐消失,人们意识到教会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由人来管理的一个组织。

这也奠定了现代社会对权力的分散化和民主化的基础。

3.激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在宗教方面,它也在文化和艺术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当时的欧洲,宗教艺术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宗教改革的开展,对艺术的需求也逐渐改变。

新教教会强调的是个人的直接关系,不需要经过教会来和上帝交流,这也就使得人们开始重视个人能力和素质,这促进了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16 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异端”运动;西欧向近代过渡。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各地宗教“异端”运动不断,天主教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场旨在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兴起。

第一目“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基督教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我们只需要掌握一条基本的线索就可以了。

公元1 世纪产生;4 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 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 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课本介绍了天主教进入全盛的原因和表现。

主要原因有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社会生活方面。

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
1/3,甚至更多。

教会通过地产的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

我们可以从一个例子当中说明说明其疯狂的掠夺:16 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 万古尔登(德国钱币名称),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 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 倍。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

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我们可以通过课本提供的“卡诺莎晋见”来说明,各国的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这样一个现实问题。

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俗界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

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14、15 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渐趋衰弱,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原罪”说和“救赎”理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加上教会弊端丛生,如买卖圣职、出售“赎罪券”、崇拜圣物、教会上层的腐败堕落等,使得教会与各个民族、国王、贵族以及教会内部上下层之间的矛盾激化。

第二目“宗教‘异端’”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人们进行反封建斗争主要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教材主要介绍了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评和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1)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等到18 世纪,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便抛开宗教的外衣,打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旗号,掀起了宣传资产阶级理想的启蒙运动。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学习各地“异端”运动的过程时,由于派别众多、主张各有异同,掌握起来困难较大,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观点: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揭露了教会的奢侈腐化;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没收教会的财产;《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最后谈了宗教“异端”思想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对天主教会的神
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 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目“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4~16 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本部分主要介绍了16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推动。

这一目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课本介绍了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课本还叙述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间:14~16 世纪;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些城市。

讲解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回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和相互关系,指出当新的经济基础产生后,作为旧上层建筑的天主教会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严重阻碍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天主教受到的挑战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所以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

14、15 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统一的国内市场逐渐形成,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开始兴起,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
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

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

到15、16 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

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1503 年发表了《基督的战士手册》,强调信仰发自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礼仪。

1509 年他撰写《愚人颂》,对教皇和上层教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人文主义者研究了《圣经》的希腊文本,发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并传播开来,结果人们发现当代天主教会对于基督教教义所作的解释及天主教会的整套组织制度及仪式,与《福音书》中的记载大相悖谬,从而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