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2011生化考题PPT演示文稿
2011级生化题库

蛋白质化学一、填空题1.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种,一般可根据氨基酸侧链(R)的大小分为侧链氨基酸和侧链氨基酸两大类。
其中前一类氨基酸侧链基团的共同特怔是具有性;而后一类氨基酸侧链(或基团)共有的特征是具有性。
碱性氨基酸(pH6~7时荷正电)有两种,它们分别是氨基酸和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也有两种,分别是氨基酸和氨基酸。
2.紫外吸收法(280nm)定量测定蛋白质时其主要依据是因为大多数可溶性蛋白质分子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或氨基酸。
3.丝氨酸侧链特征基团是;半胱氨酸的侧链基团是;组氨酸的侧链基团是。
这三种氨基酸三字母代表符号分别是4.氨基酸与水合印三酮反应的基团是,除脯氨酸以外反应产物的颜色是;因为脯氨酸是a—亚氨基酸,它与水合印三酮的反应则显示色。
5.蛋白质结构中主键称为键,次级键有、、、、;次级键中属于共价键的是键。
6.镰刀状贫血症是最早认识的一种分子病,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b亚基的第六位氨酸被氨酸所替代,前一种氨基酸为性侧链氨基酸,后者为性侧链氨基酸,这种微小的差异导致红血蛋白分子在氧分压较低时易于聚集,氧合能力下降,而易引起溶血性贫血。
7.Edman反应的主要试剂是;在寡肽或多肽序列测定中,Edman反应的主要特点是。
8.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有、、和。
其中维持前三种二级结构稳定键的次级键为键。
此外多肽链中决定这些结构的形成与存在的根本性因与、、有关。
而当我肽链中出现脯氨酸残基的时候,多肽链的a-螺旋往往会。
9.蛋白质水溶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亲水胶体,其稳定性主要因素有两个,分别是和。
10.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11.在适当浓度的b-巯基乙醇和8M脲溶液中,RNase(牛)丧失原有活性。
这主要是因为RNA酶的被破坏造成的。
其中b-巯基乙醇可使RNA酶分子中的键破坏。
而8M 脲可使键破坏。
当用透析方法去除b-巯基乙醇和脲的情况下,RNA酶又恢复原有催化功能,这种现象称为。
12.细胞色素C,血红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10和7.1,在pH8.5的溶液中它们分别荷的电性是、。
2011新课标版生物选修一综合测试3.pptx

学海无涯
A.MgCl2 溶液、NaCl、香辛料 B.酒及香辛料 C.MgCl2、香辛料 D.酒及 MgCl2溶液 6.固定化酶的优点是 A.有利于增加酶的活性 B.有利于产物的纯化 C .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
D.有利于酶发挥作用 7. 科学家通过 技术手段生产出了能够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的酶。
解析:果醋的制作是利用醋酸菌将葡萄糖或乙醇生成醋酸的原理进行的。本题中的醋酸 菌利用的原料是发酵初期产生的酒精,故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培养液 pH 一直降低,如曲 线②所示。
13. C 14. A 15. C
解析:自然界中,亚硝酸盐分布广泛,没有腌制的蔬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在 腌制几天后,泡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最高峰,但随着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 繁殖产生乳酸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致使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下降。
()
A.DNA 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 DNA,只能从 5′端延伸 DNA 链
B.DNA 复制不需要引物
C.引物与 DNA 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进行结合 D.
DNA 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 3’端向 5’端延伸
14. 具有 x 个碱基对的一个 DNA 分子片段含有 m 个腺嘌呤,该片段利用 PCR 技术完成了第n
素粉
H2O
2O
酪素
5g 1g
1.2 g
0.9 g
0.5 g
0.5 g 0.5 g 0.5 g
上述两种培养基中的物质溶解后,均用蒸馏水定容至 1 000 mL
(1) 如 果 要 对 土 壤 中 分 解 尿 素 的 细 菌 进 行 分 离 , 则 需 要 选 择 上 述 哪 种 培 养
基?
,该培养基中的碳源是
10. 下列 4 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的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制备物,经一定时间的保温后,会
2011级《生化》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电泳:2、糖酵解:3、酮体:4、翻译:5、结合胆红素: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稳定蛋白质亲水胶体的因素是和。
2、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是。
3、若某DNA中含T为27%,则C的含量为%。
4、嘌呤碱分解最终生成随尿排出体外。
5、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为,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为。
6、根据血清胆红素的来源,可将黄疸分为、和黄疸。
三、是非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每题2分,共10分)()1.蛋白质变性是由于其一级结构受到破坏。
()2.蛋白质、核酸均在波长260nm处有最大吸收峰。
()3.DNA分子空间二级结构为双螺旋结构,维持其稳定的主要因素为氢键和碱基堆积力。
()4.成熟红细胞因含有丰富的氧气,故其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于糖有氧氧化。
()5.RNA分子含有A、T、C、G四种核苷酸。
四、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A型题]:1、血清白蛋白(pI = 4.7)在下列哪种溶液中带正电荷A.pH 4.0 B.pH 5.0 C.pH 6.0 D.pH 7.02、不属于必需氨基酸的是A.赖氨酸B.亮氨酸C.蛋氨酸D.谷氨酸3、天然蛋白质中不存在的氨基酸是A.亮氨酸B.谷氨酸C.瓜氨酸蛋氨酸D.4、变性蛋白质的主要特点是A.原有的生物活性丧失B.粘度下降C.溶解度增加D.不易被胃蛋白酶水解5、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的代谢途径是A.糖酵解途径B.三羧酸循环C.磷酸戊糖途径D.脂肪酸合成6、儿童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A.佝偻病B.癞皮病C.坏血病D.恶性贫血7、呼吸链中多种细胞色素的排列顺序是A.C→b→C1→aa3→O2B.C1→C→b→aa3→O2C.b→C1→C→aa3→O2D.b→C→C1→aa3→O2 8、血脂不包括A.甘油三酯B.磷脂C.胆固醇D.胆汁酸9、关于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专门水解RNA的酶B.专门水解DNA的酶C.位于细胞核内的酶D.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10、有关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加工的叙述,错误的是A.5′末端加帽B.3′末端加尾C.碱基甲基化D.剪接11、属于反式作用因子的是A.启动子B.锌指C.增强子D.沉默子12、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A.NaHCO3/H2CO3B.Na2HPO4/NaH2PO4C.Na-Pr/H-Pr D.K-Hb/K-HbO213、DNA复制中,与DNA片段5′-T AGC-3′互补的子链是A.5′-T AGC-3′B.5′-GCT A-3′C.5′-ACGT-3′D.5′-CGUA-3′14.正常成人每日最低尿量为A.500ml B.1000ml C.2000ml D.2500ml15.含2n个碳原子的饱和脂酸需要经多少次β-氧化才能完全分解为乙酰CoAA.2n次B.n次C.n+1次D.n-1次16、Km是指V等于1/2Vmax时的A、底物浓度B、酶浓度C、温度D、抑制剂浓度17、维持蛋白质分子中α-螺旋稳定的主要化学键是:A、肽键B、氢键C、疏水作用D、二硫键18、体内参与各种供能反应最普遍最主要的是A、GTPB、A TPC、UTPD、CTP19、在酮体和胆固醇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下列哪种物质是共同的中间产物A、乙酰乙酸B、β–羟丁酸C、HMGCoAD、甲羟戊酸20、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的脂蛋白是A、CMB、VLDLC、LDLD、HDL21、全酶中决定酶催化反应特异性的是A、全酶B、辅基C、酶蛋白D、辅酶22、下列哪种物质是体内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A、谷氨酸B、酪氨酸C、谷氨酰胺D、天冬酰胺23、白化症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先天性缺乏A、酪氨酸转氨酶B、酪氨酸酶C、苯丙氨酸羟化酶D、尿黑酸氧化酶24、鸟氨酸循环的作用是A、合成尿素B、合成非必需氨基酸C、合成AMPD、脱去氨基25、DNA变性的原因是A、温度升高是唯一原因B、磷酸二酯键断裂C、多核苷酸链解聚D、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26、稀有碱基主要存在于A、核糖体RNAB、信使RNAC、转运RNAD、核DNA27、能代表多肽链合成起始信号的遗传密码是A、UAGB、GAUC、UAAD、AUG28、氨中毒的根本原因是A、肠道吸收氨过量B、合成谷氨酰胺减少C、肝功能损伤不能合成尿素D、肾功能衰竭排出障碍29、DNA点突变的形式不包括A、重排B、转换C、插入D、缺失30、下列有关钠的排泄叙述错误的是A、主要排泄途径为肾B、多吃多排C、少吃少排D、不吃也排3、简述参与DNA复制的酶类、蛋白质因子及其主要功能。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期末考试(生物)

高三生物期末答案1-40题每题1.5分。
1-5AADBD 6-10DABCD 11-15BBDDB 16-20DDBBB 21-25DBABA26-30CDBBB 31-35ADDBC 36-40CDBBD41.(8分)(1)d(2)在光照强度为零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3)2 162(4)右移(5)h f、h 减少42.(10分,每空2分)(1)①27/64 1/27 ②3/32 27/64(2)AaCCRr解析:根据公式展开(1/2+1/2)6可知,5显性基因1隐性基因的概率为3/32;(3/4+1/4)3=(3/4)3+3(3/4)2(1/4)+3(3/4)(1/4)2+(1/4)3=27/64+27/64(2显性性状1隐性性状)+9/64+1/6443.(9分)(1) b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立毛肌(2)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3)肝脏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4)促甲状腺素糖蛋白(或蛋白质)(5)神经-体液-免疫防卫、监控和清除44.(9分)(1)脱落酸(1分)促进衰老和脱落(1分)(2)否(1分)该实验结果只表明a~e各种浓度均有促进作用,没体现抑制作用(1分)①在浓度b至浓度d之间配制系列浓度梯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1分)②均分为4组(或4组以上),每组30株,编号(1分)(或均分为若干组)③用等量且适量的上述系列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1分)④测量并记录芹菜株高,再计算平均值(1分)45.(5分)(1)HindⅢ和BamHⅠ(2) A(3) C(4)胚胎移植技术(5) C。
2011_生化试卷(B) 理科基地课堂

第 1 页 共 4 页 本科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课程与试卷类型:生物化学 B卷 姓名: 学年学期:2011-2012-1 学号: 考试时间:January 2012 班级: 理科基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1-C被同位素标记的葡萄糖分子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后,同位素标记可能出现在丙酮酸的哪一位C原子上? A.1-C B.2-C C.3-C D.都可能
2.下列哪个反应伴随有底物水平磷酸化类型的ATP生成? A.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 B. 琥珀酸→延胡索酸 C.柠檬酸→α-酮戊二酸 D. 1,3-二磷酸甘油酸→甘油酸-3-磷酸
3. 丙酮酸脱氢酶系受到哪些因素调控? A.产物抑制、能荷调控、磷酸化共价调节 B.产物抑制、能荷调控、酶的诱导 C.产物促进、能荷调控 D.能荷调控、酶的诱导
4.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起始物是: A. PRPP B. Glu C. Gln D. Asn
5. 生物体内主要的氨基酸脱氢酶是: A. 谷氨酰胺脱氢酶 B. 天冬酰胺脱氢酶 C. 天冬氨酸脱氢酶 D. 谷氨酸脱氢酶
6. 尿素循环的限速步骤是: A. 合成氨甲酰磷酸 B.合成瓜氨酸 C. 合成精氨酸 D. 合成精氨琥珀酸
7. 反密码子UGA所识别的密码子是: A.ACU B.ACT C.UCA D.TCA E.都不对
8. 真核生物核基因组DNA复制过程关键的复制酶是:? A.DNA聚合酶α B. DNA聚合酶β C. DNA聚合酶γ D. DNA聚合酶δ+
9. 将两段寡聚脱氧核苷酸片段5’-ACCACGTAACGGA-3’和5’-GTTAC-3’与DNA聚合酶一起加到含有dATP、dGTP、dCTP、dTTP的反应混合物中,预测反应终产物中新掺入的各核苷酸的比例是: A.2C:1T B.1G:1T C.3G:2T D.3G:3T:2C E. 5T:4G:3C:1A
10.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全酶分子中负责识别启动子的亚基是 A.α亚基B.β亚基 C.β′亚基 D.σ因子 E.ω因子 第 2 页 共 4 页
生化2011

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科、专业名称:动物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免疫学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名称:712生物化学A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卷)上,写在本试题上一律不给分。
一、填空(每空2分,共40分)1.蛋白质亚基之间存在界面。
界面的大部分是由组成。
亚基之间主要的化学作用力是。
2.脂肪酸的活化形式是,而葡萄糖的活化形式是。
3.在竞争性抑制的酶反应中,相对于无抑制剂的正常反应,Vmax ,而Km____ 。
4.tRNA分子3’末端的最后三个核苷酸为5’ 3’。
5.DNA的变性温度(T m)的大小与、、等因素有关。
6.在真核生物中,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发生于,在、两种细胞器中进行脂肪酸的延伸。
脂肪酸去饱和的酶主要存在于。
7.机体内物质的脱羧形成CO的反应一般有种方式,一种是,2另一种是。
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与CO2的过程属于脱羧。
8.氨基酸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脱氨时,腺嘌呤核苷酸脱氨基的产物是,其氨基的直接供体是(填入具体氨基酸名称)。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1.酶的别构调节2.核苷酸3.氧化磷酸化4. DNA拓扑异构酶5. 聚合链式反应6. 细胞色素7. 透析与超过滤8. 蛋白质结构域9. 增色效应10. 等电点与兼性离子三、简答题(共60分)1.生物氧化是指什么?其与体外的一般氧化反应如燃烧有什么异同?(8分)2.什么叫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任举一例说明其应用。
(8分)3.酶及其辅助因子是指什么? 简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8分)4.下面有两个DNA分子,先变性然后再复性,复性是在同一温度下发生的,问哪一个DNA分子复性到原来的DNA结构可能性更大些?为什么?(7分)(1) ATATATATAT (2)TAGCCGATGCTATATATATA ATCGGCTACG5.怎样通过紫外吸收法判断核酸的纯度以及对纯核酸进行定量?(8分)6.试述蛋白质分子构象变化与其活力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