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特点民间美术是指在民间生活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它承载着群众的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的表达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质朴自然,真实生活的反映民间美术作品往往通过艺术家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描绘,展现出生活的真实与自然。
这些作品往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达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独特理解。
民间美术作品通常以独特的视角和技法,以表现生活的真实为目的,不受外界的约束和商业利益的影响,呈现出一种质朴、真实和自然的艺术风格。
二、多样性和地方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美术在题材、形式和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呈现出多样性和地方特色。
民间美术往往以地方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生活方式,形成独特的表现形式。
比如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泥塑、刺绣等,都展现了各个地方独特的审美和艺术特点。
民间美术的多样性和地方特色不仅表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丰富了民间美术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三、民间传承,口耳相传民间美术一般是通过口头传授和师傅传徒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这种传承方式使得民间美术具有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而这种传承方式又使得民间美术难以规范和标准化,艺术家的个人技法和经验往往成为了创作的核心。
这种民间的传承方式和个人的创作特点使得民间美术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
四、贴近群众,弘扬传统文化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表现方式上更贴近群众,更能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欣赏。
民间美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出人民的智慧和美好的情感,弘扬了传统文化和人民精神。
民间美术作品往往以朴实、真实和人民生活为主题,具有一种真挚的艺术情感和内涵。
它们常常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民对于生活的独特解读。
五、艺术与实用结合,实践性强民间美术往往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它们的创作目的往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和美的追求。
比如中国的民间陶瓷器、木雕、竹编等,都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融入了艺术的元素。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传统与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提供教学设备、教材和培训教师等方式,提升这些地区美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7.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民族民间美术师资培训,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艺术造诣和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民间艺人走进校园,担任兼职或客座教师,将他们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1.结合地域特色
根据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2.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多媒体、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民族民间美术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施跨学科教育
将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与历史、民俗、人类学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2.传统教育模式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学校教育等形式进行。师傅言传身教,弟子心领神会,使民族民间美术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三、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发展
1.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逐步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美术课程设置中增加了民间美术内容,使广大青少年有机会了解和学习民族民间美术。
八、培育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人才
1.设立专项奖学金
设立民族民间美术专项奖学金,鼓励有才华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民族民间美术的学习与创作。
2.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在高等院校、艺术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中,建立民族民间美术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3.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与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民间美术名称解释

民间美术名称解释民间美术是指源于民间、由普通民众创造和传承的艺术形式,它通常与民俗文化、地域特色和手工技艺密切相关。
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八种。
1.年画(New Year Prints):又称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通常在春节期间贴在门上,用以祈求吉祥和驱邪。
年画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花鸟、人物、神话传说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2.刺绣(Embroidery):是用针线在布料上绣制图案的手工技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享誉世界,各具特色。
刺绣不仅用于装饰品,还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居用品等。
3.剪纸(Paper Cutting):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各种图案和形象,常用于节日装饰、婚礼等场合,寓意吉祥和美好。
4.陶瓷(Ceramics):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有着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和丰富的陶瓷文化。
民间陶瓷工艺包括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等,各具地方特色。
5.漆器(Lacquer Ware):是指用漆树提取的天然漆液涂抹在器物表面,经过干燥和固化后形成的耐腐蚀、耐温、耐水的工艺品。
中国的漆器工艺精湛,历史悠久。
6.织绣印染(Weaving, Spinning, and Dyeing):是指传统的纺织工艺,包括织布、纺线、染色等,这些工艺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纺织品。
7.竹编(Bamboo Weaving):是利用竹子编织成各种器物和装饰品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家具、日用品、工艺品等领域。
8.雕塑(Sculpture):在民间艺术中,雕塑包括木雕、石雕、泥塑等,这些雕塑作品通常用于建筑装饰、宗教信仰和娱乐玩具等。
民间美术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民间美术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保护和传承这些艺术形式变得尤为重要。
贵州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有哪些

贵州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有哪些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遗产。
这些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以下是一些贵州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代表:1.苗族银饰:苗族是贵州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擅长制作精美的银饰品。
苗族银饰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细的雕刻工艺而闻名,常常被用来装饰传统服饰。
其中最著名的银饰品是“二腕银镯”和“滚花耳环”。
2.侗族竹编:侗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以其精湛的竹编技艺而闻名。
侗族竹编作品包括竹篮、竹席、竹椅等,制作精细,造型独特。
侗族竹编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艺术追求。
3.布依族织锦:布依族是贵州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擅长制作精美的织锦。
布依织锦以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细腻柔软的质地而著称,常常被用来制作传统服饰和家居用品。
布依织锦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受到了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4.瑶族刺绣:瑶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而著称。
瑶族刺绣以其鲜艳多彩的色彩和精细的刺绣工艺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常常被用来装饰民族服饰和家居用品。
瑶族刺绣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承载了瑶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和历史记忆。
贵州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它们不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民间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民间艺术瑰宝。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和传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贵州的民间工艺美术遗产,同时也能够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1课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

河南开封朱仙 镇 木板年画
河南朱仙镇 对脸门神
剪纸
划 龙 舟 扭 秧 歌
蓝印花布
民间蓝 印花布始于 明代,原始的 蓝白两色, 给人一种淳 朴自然、落 落大方的感 觉、因此, 流传至今。
二、立体
泥塑,即用粘土
塑制成各种形象 的,一种民间手 工艺术。在民间 俗称“彩塑”、 “泥玩”。
皮影表演
香囊
端午节香包
陕 西 木 勺 面
具
民间美术特点
一 具有名族特色
民
间
美
术
欣
赏
二 色彩 艳丽
民 间 美 术 欣 赏
三 有很强的实用性
民 间 美 术 欣 赏
四 有很强的象征性
喻意:
桃--- 长寿 牡丹---富贵
石榴,葡萄--- 多子
民
间
金玉满堂
谐音:喜上眉梢
连年有余
美
术
欣
马上封侯
赏
符号:
刺 绣 旗 袍
刺 绣 抱 枕
山西绣花鞋垫
刺绣 玩偶
把儿童的形态精神与 动物形象相融合,使布玩 具憨态可掬、稚拙可爱。
苗 族 民 间 刺 绣
年画
天 津
杨 柳 青 年 画
年画是我国民 间过春节、庆丰收、 预祝吉祥如意的一 种民俗美术品。
较为著名的产 地有苏州桃花坞、 天津塑
中 秋 节
皮影
三、综合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 或“灯影戏”,是一种 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 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 间戏剧。表演时,艺人 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 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 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 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 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 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 都叫它“驴皮影”。
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

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一、民间美术的起源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
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
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
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
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
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
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
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
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
“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种类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种类1.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通过剪纸的方式制作出各种角色和道具,在灯光照射下进行表演。
皮影戏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效果,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3.泥塑:泥塑是以黏土、泥土等自然材料为主要材料进行雕刻创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泥塑以其精巧而生动的形象表达能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4.窑洞壁画:窑洞壁画是指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民间绘画形式,它出现在古代民居的窑洞内壁,用于装饰和表达民间文化,主要绘制人物、动物、花鸟等图案。
5.剪纸: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最常见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它以剪纸技巧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的图案来表达美感。
剪纸常常用于装饰和祈福,也是中国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6.刺绣:刺绣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手工艺,通过针线在织物上刺绣各种图案和花纹。
刺绣作品以其精致、细腻和独特的美感而闻名于世。
7.民间木雕:民间木雕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进行雕刻创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其大胆、粗犷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形象表达能力而受到广泛的喜爱。
8.民间陶瓷:民间陶瓷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泥土为原料,通过手工陶烧制作各种陶器、瓷器和陶瓷工艺品。
9.民间木版年画:民间木版年画是中国农村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创作材料为木版和水墨,主要描绘了丰收、祈福、神话等各种主题。
10.工艺扇:工艺扇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它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以上仅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一部分种类,每个地区和民族在这些基础上还有更多的独特艺术形式和作品。
这些传统民间美术通过代代传承,凝聚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情感,成为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宝库。
民间美术的分类

民间美术的分类民间美术是指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
其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雕刻、陶瓷、刺绣、剪纸、木雕等。
在中国,民间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分类也非常多样。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民间美术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遗产。
一、按材料分类1. 陶瓷类:民间陶瓷是指利用土、釉料等天然材料,经过釉烧、装饰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器物。
其种类繁多,包括茶壶、酒壶、碗、盘、瓶等。
民间陶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如景德镇的青花瓷、宜兴的紫砂壶等。
2. 木雕类:民间木雕是指以天然木材为原料,通过雕刻、打磨、上色等工艺制作而成的艺术品。
其种类包括佛像、家具、屏风、雕版等。
民间木雕具有精湛的技艺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如安徽徽派木雕、山东的阳谷木雕等。
3. 纸艺类:民间纸艺是指利用纸张、剪刀等工具制作出各种形态的艺术品。
其种类包括剪纸、折纸、泥塑、糖画等。
民间纸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如北京的糖画、山东的泥塑等。
二、按题材分类1. 民俗类:民间美术中的民俗类作品,是指以民间生活、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为主题的艺术品。
其种类包括年画、窗花、门神、灯笼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宗教类:民间美术中的宗教类作品,是指以宗教信仰为主题的艺术品。
其种类包括佛像、道教神像、基督教雕塑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自然类:民间美术中的自然类作品,是指以自然景观、动植物为主题的艺术品。
其种类包括山水画、花鸟画、木雕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人们对自然的感性认识和表达。
三、按技艺分类1. 刺绣类:民间美术中的刺绣类作品,是指以针线为材料,通过刺绣、绣花等工艺制作而成的艺术品。
其种类包括绣花团扇、刺绣衣服、绣球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
2. 雕刻类:民间美术中的雕刻类作品,是指以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为原料,通过雕刻、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的艺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系专业技能课教案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学时授课班级教学时段民族民间美术技法研究本课程总体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民族民间美术技法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以及独特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掌握民族民间美术的历史沿革、类型、技法、作画步骤。
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提高民族民间美术的临摹和创作能力,丰富绘画知识,传承和保护优秀的文化传统。
2、知识目标:通过民族民间美术技法的学习研究,了解民族民间美术技法发展的历史和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审美意识。
了解民族民间美术技法的起源、沿革、发展和现状,掌握民族民间美术技法的艺术特征和技法步骤。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第一章唐卡艺术概论藏民族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自己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其中藏画艺术是最为世人瞩目的珍品之一。
藏族绘画艺术样式,大致可分为壁画、卷轴画(藏语称作“唐卡”)两大类,均属佛教文化范畴,在佛教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藏画艺术,历史悠久,它与藏区佛教的兴起与发展密切相关,不仅在寺庙有数量庞大的交相生辉的藏画艺术,而且在民间也大量奉之,但是也并非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认为的“藏民族艺术就是印度艺术的分支或翻版”。
藏族绘画艺术绝大部分的确表现的是佛教艺术,但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没有本土条件,佛教何以能在藏区升华为一种成熟的、鲜明特点的和具有独特个性的佛教艺术?说明它是在佛教东传迁入藏区以后,佛教艺术与藏区固有的传统艺术(或者叫苯教艺术)交融、吸收、结合而形成的,也是古老的藏族传统绘画艺术吸收古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以及内地兄弟民族地区的绘画艺术的优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因此,它赋有鲜明的高原色彩和浓烈的民族风格,它的绘画艺术中表现得无论是人物造型、绛红的袈裟、轻盈美妙的伎乐、怒目攒拳、雄武勇猛、使人生畏的天王、护法神像、还是背景天地、浩渺苍穹,远山碧树,澄湖闪闪,白雪皑皑,处处都喷发着浓烈的高原气息,以藏民族艺术中特有的民族气质、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来承载佛教。
尤其是近几年它作为藏民族文明的象征,进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和各国艺术馆,受到世人瞩目。
唐卡艺术依据材质和制作手段可将唐卡分为绘画唐卡(见图2)、刺绣、堆绣、剪贴、织绣、缂丝、版印等七种; 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可将唐卡分为无色唐卡、重色唐卡、黑唐卡、红唐卡、金唐卡等九种。
第二章唐卡画的工具材料一、加工画布的工具材料1、绘画唐卡所用的画布材料不尽相同, 在西藏最早用的是麻布、胡麻布等。
由于当时织机的限制。
棉布的纱不能纺得很细, 粗棉线织成的布没有拉力, 韧性差, 所以画布大都采用麻布, 绘时使用树脂、明胶涂抹, 或使用明矾漂白, 以正其经纬, 在绘制时不变形, 并除去麻布的黄色。
后来, 随着吐蕃与中原内地经济、文化交通交往的密切, 中原织物大量进入吐蕃, 时至今日, 绘画唐卡的画布材料中又增加了棉布、府绸等。
2、针、绷线、绷绳(纯棉线)3、绷棍、绷架(藏画框)(见图4)4、木胶、石膏粉5、鹅卵石粗糙、光滑、介于两者之间的各一件(用于打磨画布)二、起稿工具木炭条、铅笔、直尺、圆规三、颜料加工工具石臼、石槽,用于磨制矿物质颜料。
四、绘制工具1、笔筒2、染笔、涂笔(羊毫)3、勾线笔(狼毫、粗细各若干支)4、调色碗(若干个)5、过滤纱布(过滤颜料或金银粉)6、各色颜料第三章唐卡画的色彩唐卡色彩富丽浓艳, 极富装饰性, 是对色彩的理想化的应用, 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唐卡用色中纯色相的应用体现得相当广泛, 藏传唐卡所用的色彩, 基本上是纯色相的搭配、纯色相调和、或者是纯色相对比, 在纯色相中, 让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冲动。
唐卡对色相对比调和的应用, 呈现出色彩的强大表现力, 既可描绘尘世万物, 又可表达出藏族人民神圣、虔诚、复杂的精神。
第一节唐卡的配色原则唐卡艺术中单纯的色彩应用得相当多。
唐卡的色彩效果更集中、更强烈、更醒目, 也就更容易让人对唐卡有个深刻的记忆。
用色单纯化, 也即用色的简洁化。
藏传唐卡用色斑斓, 但配色的因素却是相对简洁的, 一般是以某个色为主, 再配以少量其补色。
这里所说的单纯化并不就是简单, 也绝不可能是单调, 如雪白的莲花, 是将丰富, 微妙的变化蕴含在单纯的白色之中。
用色的单纯化, 也是对色彩的强调。
藏传唐卡用色中, 对同类色、近似色用得较多, 然而相邻的色彩并不会模糊, 因为画唐卡还用线条来进行间隔。
藏传唐卡用线也是调节、平衡色彩的又一重要手段。
同类色、邻近色、近似色、以及色线的应用, 使相配的色彩之间形成呼应关系,“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从而使画面色彩调和平衡, 产生美的视觉感受。
第二节唐卡画色彩的调和唐卡画色彩的调和色彩的调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配合得适当, 相互协调, 达到和谐。
唐卡绘画色彩总和起来形成理论, 即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样的辩证规律。
总的来说, 把色彩的调和分为统一性调和和对应性调和。
统一性调和是以统一为基调的一种配色方法,藏传唐卡配色多用此种方法达到调和, 即在色彩的三属性中尽量消除不统一因素, 统一的要素越多, 就越容易达到调和。
同类色、相似色的反复应用, 总是能得到调和的。
一幅唐卡里所用的色彩色性基本相同, 明度也是很接近的, 所以唐卡的色彩总是能和谐的, 没有冲突, 给人的视觉感受也就是舒服的, 在色彩的三属性中寻求统一。
藏传唐卡用色丰富多变,五彩斑斓。
但是几乎是同一明度或同一纯度的色彩的调和, 在色相上寻求变化。
这种配色效果相当明显。
藏传唐卡色彩更多的是用“双性同一调和, 顾名思义, 即在三种基本属性中保持两种性质相同, 变化另外一种性质, 使得统一因素加强, 这种调和就能很容易的达到统一和谐”(引自李莉婷老师的专著《色彩构成设计》) 。
藏传唐卡常见的调和还有近似调和, 是近似因素的结合, 又跟过多的变化, 但也没有能脱离以同一为主的配色原则。
第四章唐卡画构图唐卡的结构一般可分三个部分: 中央为本尊,亦即信徒所供养的对象。
本尊的上方为空界,下方为地界,亦称凡界。
(见图1)唐卡布局中有的以单幅表现一个主题,有的则以具有藏族特色的“之”字形拼成。
大部分唐卡采用对称手法,接近平面展开式,布局空间生动而不乱。
(见图7)每幅唐卡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单幅的,亦有几幅或几十幅联成的整套故事,如释迦牟尼传。
总的来说,唐卡构图大都讲究对称、饱满。
根据画面内容和结构,我们可以将唐卡构图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类:主尊像突出的构图。
由于画心安排了主尊像,其周围的空间大小形状都很不一致。
靠近主尊像的地方,其轮廓更不规则,这就要求故事的每一个画面构图必须是因地制宜的。
西藏画师在处理这一难题时非常得心应手。
他们把每一轴画上的每个画面安排得疏密有致,穿插得当,过渡连接十分自然,使主尊周围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补充,又丝毫没有勉强和呆滞的感觉。
这一类唐卡又分为以下几种构图形式:一、中心构图法中心构图法是以所供奉主尊神佛为中心,主要用于神佛、菩萨、罗汉、佛母、护法、师祖的童尊或双尊造像。
其形式可细分为如下三种:1、在画面中心,主尊的四周绘满众多的小佛、菩萨、弟子,构图十分饱满、拥挤,但分组排列有序。
(见图1)2、在中央主尊神佛的四角画四尊神佛,或按圣、凡二界之概念上画神佛菩萨,下画护法金刚,或只在下部画二尊神佛、菩萨,如唐卡《四臂观音》(见图2)即属此类。
3、只在中央本尊神佛画面的下部配以协侍二尊或在背景上绘以图案花草、飞虹彩云、高山流水、岩石草坡。
中心构图在唐卡中是最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它以人物为中心,上下左右展开故事情节,以达到画面主次分明、饱满均匀的效果,在均齐中又有很多变化。
如唐卡《三世佛像》: 释迦牟尼的背面有深色的烈焰腾空而起,四周风火交加,云腾烟绕,胜乐金刚、大威德在上方,两边和下方是吉祥天母及下属护法诸神以各种动态呈现,使整个画面丰富多变。
中心人物占画面统治地位,周围的人物布置均衡,所以在气魄上既有磅礴的动势,又无杂乱之感。
这类构图在绘制各类金刚、护法诸神中常见。
在绘制度母、观音之类的菩萨时,可用中心构图法,但背景除头光、身光及盛开的鲜花或用手组成的图案装饰外,多用风景衬托蓝天、青山、绿水、白云、鲜花,这一切经画师巧妙地裁剪组合,给人以宁静优美之感,使观音度母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形象更加突出。
(见图2、3)绘制历辈高僧时,以人物动态、性格、特点配以自然景物,这类唐卡的景物特别注意经营位置,尽量发挥写实风景在唐卡构图中的作用。
二、“三界”构图法这类唐卡最基本的构成形式是将画面分成三大部分,中央是供奉主尊的地方,居于显赫的位置。
这种方法适于表现神、佛、菩萨、护法等内容的唐卡。
唐卡本尊的上部为“天界”,又称“圣界”、“空界”,是除本尊之外的佛祖、诸菩萨、祖师的供奉之地。
因天界所居者亦非凡人,故一般天界的左边为佛像的报身像部位,中间为法身像部位,右边为化身像部位。
天界的构成也常因题材不同而有所变化。
正居主佛或菩萨头顶上方的一尊佛像称为主尊佛的“本尊佛像”。
其意为“于诸魔王中以其为本而尊敬之”。
从唐卡中央本尊神佛的仪态可以窥见其神静像和忿怒像所象征的慈爱和恐怖仪远规哲理。
本尊下部为地界,亦称“凡界”。
唐卡大多选取地狱中的山间旷野、树木等风景作画,常绘以空行母、护法神、僧侣及供养凡人。
有时圣、凡二界的观念也不是那么等级森严。
有些教派的祖师和高僧也破格绘在中央或“天界”位置,而有些地位很高的神佛也被“委曲”地挤在“地界”。
当然,在唐卡中居于地界的僧众在等级上略逊于天界僧众一等,而所谓真正的恶魔居住的地方则常常安于地界之下了。
(见图1)三、“五坛”构图法“五坛”构图法又称为“五坛”会聚,是在“三界”构图法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而来的,是较为复杂的、典型的唐卡构图形式。
这种构图形式是把画面平面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以中央主尊神佛供奉地最为突出,此为一坛。
主尊上方的空界为一坛,亦即主尊神佛像供奉地; 主尊左右各为一坛,此二坛所绘大多为佛学功德圆满者; 主尊之下是数量众多的供佛信徒或世俗凡人为一坛。
总览全画,本尊神佛、高僧大德、信徒凡夫各按其地位尊卑对号就坐,说法听经, 天上人间一派庄严、肃穆佛国之态。
(见图1)四、平面构图法这是运用散点透视法,在中央主尊的上下左右四周按一定顺序排满同一造型、手印、坐姿的主尊小佛像。
如《千尊释迦佛像》、《千尊绿度母》、《千尊宗喀巴》、《胜乐金刚》等; 有的唐卡整幅画面均绘单一造型的同一小佛像,小佛像排列成一行行的,密密麻麻,整个画面没有中心,但仍具有很强的装饰美。
第二类:描绘故事情节的构图,包括以下三种构图形式:一、横卷构图法这种构图法多用于表现数尊主尊并列供奉的唐卡上。
如表现松赞干布、赤德松赞和赤热巴巾的《三代法王像》,这幅唐卡是以松赞干布居中,赤德松赞、赤热巴巾左右对称而坐,成横幅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