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doc

合集下载

“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

“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

“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情而著称。

在贵州省的苗族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苗族题材美术创作,反映了苗族的生活、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以“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为研究重点,探讨苗族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一、苗族文化特色与美术创作1.苗族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苗族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如“吃新节”、“吃节”、“射歌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以歌舞、竞技等形式举行,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乐趣和精神世界。

在苗族的美术创作中,这些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往往是重要的题材,美术作品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生动地描绘了苗族人民在节庆活动中的欢乐场景,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苗族服饰与饰品苗族服饰和饰品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的服饰以“花冠”、“马甲”、“长裙”、“荷包裙”等为主要特色,而苗族的饰品则以银饰为主,如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

在苗族的美术创作中,服饰和饰品往往是艺术家们关注和表现的重点,他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色彩,将苗族的服饰和饰品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苗族服饰和饰品的独特魅力。

3.苗族传统建筑与村落苗族的传统建筑以吊脚楼和木质建筑为主要特色,这些建筑多数建立在山间梯田和溪流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

苗族的村落也以其独特的布局和风格而著称,村落内常见的鼓楼、鼓塔等建筑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美术创作中,苗族的传统建筑与村落常常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他们通过对建筑的精准描绘和对村落布局的恰到好处的处理,展现了苗族传统建筑与村落的独特魅力。

二、苗疆走廊的自然风光与美术创作苗疆走廊是贵州省的一个地域名称,位于贵州省的东部,地处苗族聚居地区,是一个以苗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地域。

贵州苗族艺术瑰宝

贵州苗族艺术瑰宝

贵州苗族艺术瑰宝作者:陈述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3期[摘要: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的历史长河中,总藏着一些不为人知,且不平凡的故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数或精巧或精美的传统技艺。

“贵州民间美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贵州黄平泥哨”就是其中之一。

被我国著名民间美术研究专家李木松先生称为“具有浓厚民族特点,是国内独一无二的”,黄平泥哨艺术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认识;探究;艺术价值]贵州,一个历史悠远、文化绚丽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民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及朴实的智慧创造出无数令世人震惊的民族民间艺术,它们不仅有日常用品的物质使用功能,还具有精神文化的表意功能,其中,贵州黄平泥哨就是苗族人民在愉悦生活时独创的民间艺术品,它饱含了长辈对儿孙的疼爱之情,它也蕴含了苗族文化的精妙与神秘。

它曾被我国著名民间美术研究专家李木松先生称为“具有浓厚民族特点,是国内独一无二的”;被多次带往发过进行展览,并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

现在,它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小小的泥哨,何来这样大的魅力?得到国家乃至世界的肯定?作为一个贵州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更被泥哨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深深吸引。

探寻踪迹,深入研究,让我们踏上“贵州黄平泥哨”探索之路,翻开尘封的历史,一探究竟。

探哨寻根,揭开古老面纱贵州黄平,在贵州省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源于旧州,以地平“撅土为黄”而得名。

这里是黔东南苗族自治县下辖县,因此居住着许多苗族人。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这里勤恳劳作,过着简朴而闲宜的生活。

20世纪20年代,黄平县旧州镇一位苗族泥塑艺人,叫吴国清。

他对陶、熏很感兴趣,偶然的机会,这个生活正在大山里的泥塑艺人认识了泥哨,其独特的造型、响亮的哨音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开始琢磨,泥哨是怎么做的?在日日夜夜的摸索中,在他的双手、双眼与思想、创意不断的碰撞中,结合民间传统泥俑、陶俑的特点,创新而成一个新的产物,它有着有趣新颖的造型、鲜艳亮丽的颜色及丰富独特的纹饰,这些都是苗族人民传统文化、衣着服饰及文化图腾的融合。

贵州苗族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苗族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苗族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共15个半名录)一、“民间文学”类:1、苗族古歌(台江县、黄平县)《苗族古歌》主要流传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黄平县及周边的雷山、榕江、剑河、凯里、施秉、镇远、三穗等县市。

(图1、图2)2、刻道〖苗族〗(施秉县)本为苗语。

汉语译为“开亲歌”,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一路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内容。

现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一带尤以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中的高塘最为典型。

(图3)二、“民间舞蹈:”类:(一)芦笙舞:此次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芦笙舞,包括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苗族锦鸡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贵定苗族鼓龙鼓舞·长衫龙和具有“苗乡霹雳舞”之称的毕节地区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的苗族滚山珠等。

1、锦鸡舞(丹寨县)(图4)2、鼓龙古虎·长衫龙(贵定县)(图5)3、滚山珠(纳雍县)(图6)(二)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台江县)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城东南反排苗寨的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舞蹈。

它是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的文化纽带。

(图7)三、“民间美术”类:苗绣:苗绣文化寓意丰富,传统工艺精湛。

1、雷山苗绣(雷山县)(图8)2、花溪苗绣(贵阳市)花溪苗绣指的是花溪苗族的挑花制作工艺。

这是苗族“花溪支系”的一种刺绣方法。

分布在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党武乡、石板镇及花溪乡范围内,并扩展到周遍地区。

有追念祖先、记录历史、表达爱情等功能特征,极富装饰性。

(图9)3、剑河苗绣(剑河县)剑河苗绣指的是剑河苗族的锡绣。

这种锡绣制作工艺,是以金属锡作为主要材料的一种刺绣方法。

主要分布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

具有用料特殊、手工精细等特点,华丽高贵。

(图10)四、“传统手工技艺”类:1、苗族蜡染技艺(丹寨县)丹寨苗族蜡染技艺,主要分布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乡、排调镇,以及相邻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29个)一、民俗类(5个)花溪苗族跳场(花溪区)、杜寨布依族丧葬砍牛习俗(乌当区)、头堡棋子灯(乌当区)、高坡苗族射背牌(花溪区)、喷水池苗族“四月八”(云岩区)。

二、民间手工技艺类(14个)国家级、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个:苗族挑花制作工艺(花溪区)、香纸沟土法造纸制作工艺(乌当区);罗吏目布依族龙制作工艺(乌当区)、偏坡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乌当区)、卡堡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乌当区)、木头寨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南明区)、布依族幡书制作工艺(南明区)、青岩玫瑰糖制作工艺(花溪区)、赵司贡茶制作工艺(花溪区)、花溪苗族服饰制作工艺(花溪区)、高坡苗族芦笙制作工艺(花溪区)、高坡苗族银饰制作工艺(花溪区)、青岩刺梨酒米酒制作工艺(花溪区)、花溪布依族纸染绣花制作工艺(花溪区)。

三、民间舞蹈类(4个)杨武沟苗族花鼓芦笙舞(乌当区)、小尧苗族花鼓舞(乌当区)、卡堡花棍舞(乌当区)、孟关苗族猴鼓舞(花溪区)。

四、传统戏剧类(4个)蓬莱布依族地戏(白云区)、头堡文琴坐唱(乌当区)、大寨地戏(花溪区)、青岩花灯戏(花溪区)。

五、传统体育竞技类(1个)湖潮布依族铁链械(花溪区)。

六、民间文学类(1个)花溪布依族叙事歌(花溪区)。

第二批(33个)一、民俗类(14个)花溪区高坡乡悼洞(花溪区)、新堡布依族地蚕会(乌当区)、偏坡布依族婚宴盘古歌(乌当区)、羊昌黄莲六月六民族风情节(乌当区)、东风石头寨苗族跳场(乌当区)、羊昌黄莲布依婚礼夜宴歌(乌当区)、青山苗族四月八活动(息烽县)、开阳县苗族服饰(开阳县)、布依族坐夜筳(开阳县)、开阳县苗族杀鱼节(开阳县)、开阳县苗族斗牛节(开阳县)、布依族三月三(开阳县)、布依族六月六(开阳县)、清镇中秋瓜灯节(清镇市)二、传统技艺类(12个)花溪区高坡乡苗族绣背牌(花溪区)、花溪区青岩镇豆制品制作工艺(花溪区)、新堡香纸沟卧轮式水伞手工技艺(乌当区)、偏坡布依族土酒酿造技艺(乌当区)、金华翁井麻布制作技艺(金阳新区)、朱昌酿酒手工技艺(金阳新区)、扎佐石竹蹄膀制作工艺(修文县)、修文县六桶海马明代造纸工艺(修文县)、修文龙场镇平地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修文县)、修文县六桶黄金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修文县)、苗族刺绣技艺(开阳县)、窑上坪土陶制作工艺(开阳县)三、传统戏剧类(4个)新场乡可龙红灯戏(乌当区)、流长阳戏(息烽县)、禾丰地戏(开阳县)、开阳县汉族阳戏(开阳县)四、传统舞蹈类(3个)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乌当区)、修文县久长镇下堡村苗族舞蹈(修文县)、开阳县清水江花苗跳圆(开阳县)第五批共32项,其中新增项目31项(31处),扩展项目1项(1处)。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中国古代称为蜡缬,与“夹缬”“绞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贵州蜡染之所以具有魅力,并且享誉世界,主要是贵州蜡染表达了贵州各民族女性对生命审美意义的独特情感冲动,她们在蜡染中创造了一个梦幻神奇的艺术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非理性的美妙世界。

蜡染属“防染印花法”。

所谓“防染”,就是利用“遮盖”或“摺迭”的方法,使织物不能上染而产生空白并形成花纹,蜡染用的是“防染”中的“遮盖”法。

一、蜡染制作工具和材料蜡染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并不复杂,一般有以下几种:1.蜡画工具:铜制蜡画刀(蜡笔)、画版、剪纸花样(定蜡画轮廓)、稻草或竹片(定蜡画距离)、成蜡液的小锅或杯钵、小火炉或炭盆等。

2.蜡画材料:织品,蜡染织品一般是乡间妇女自纹自织白棉布和丝绸。

防腐剂,一般用蜂蜡和白蜡,这两种蜡都不溶于水,加温后可融化,蜡画就是利用蜡的这一特点来作防腐剂。

染料,用蓝靛作主要染料。

蓝靛是一种具有消炎清火功能的植物染料,蓝靛的主要原料是蓝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靛叶存在下也,亦作淀,俗做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泡,入石灰搅拦,澄出水,灰尽入靛,用染青碧”。

民间制作彩色蜡染一般采用杨梅叶(红色)或白蜡树叶法和黄栀(黄色)。

二、蜡染制作工艺1.布料处理,选好布料后用白芨或蘑芋煮成浆状,将布料上浆,干后磨平备用。

2.画蜡花,先在布上确定画的位置,作好纹样的整体构图。

如丹寨苗族蜡染民间艺人开始作画时,先用指甲大体画一个大轮廓,然后用稻草或竹片量好距离,即可随意画出各样花纹,纹样多数是古老的传统纹样。

画蜡时,要将蜡放在小锅里用木炭细火烤溶,以铜刀沾蜡,在画布上画出纹样。

3.染色,将画好纹样的布放在蓝靛染缸中浸染。

浸染周期一次为五至六天,要想在同一画布上浅蓝部位“封蜡”,再置入缸中浸染成深蓝,煮去蜡,最后便得深、浅两种蓝色。

4.脱蜡,一副蜡画画好后,要在高温水中煮沸脱蜡。

脱蜡后画布中的纹样便可显现出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陈惠君内容提要: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起点之一,民间美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体现出中国文化本原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美术生存发展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艺术有着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作一个初浅的分析。

期望能使社会各界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有共同的认识。

主题词:民族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一、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基本情况贵州民间蜡染,蜡染古称“蜡缬”没“缬”的意思是有花纹的织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蓝印花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

蜡染的起源一般都认定在汉代甚至更早。

后来《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可见蜡染已由灌蜡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这与流传至今的蜡染工艺基本一样。

1987年,在贵州平坝宋代“洞棺葬”中发现蜡染、刺绣和织锦等随葬物品,其中还发现有铜蜡刀和引人注目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这些都证明了蜡染的悠久历史。

贵州苗族刺绣,贵州是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省份,全省苗族总人数在370万左右,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苗族的刺绣、挑花、织锦是伴随着服装的产生而形成的装饰艺术,与整套服装结构有机结合,经过长期的承袭发展,形成了瑰丽多姿、精彩纷呈的服饰艺术。

苗族刺绣具有符号化的部落徽记属性,其传承具有鲜明的集团性和稳定的历史继承性,各支系的图案纹样都有固定的母题和表述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发展中逐渐形成传统,并世代相传。

苗族刺绣所表现的内容,题材广泛,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神话、故事、英雄、征战无所不包,它记录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内容,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贵州苗族银饰,银饰时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饰品。

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探索

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探索

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探索贵州侗族大歌是人类民族艺术的奇葩,是侗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早在1986年9月,应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的邀请,贵州侗族大歌队赴巴黎演出。

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演唱,立时受到法国各界和广大听众的赞扬。

法国《世界报》评贵州侗族大歌“音乐精练优雅,可与意大利歌剧相媲美”。

2022年11月,贵州侗族大歌因其重要文化价值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引发了世界对这一艺术瑰宝的关注。

现实生活中,侗族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歌,父母言传身教,歌师逐村传歌,乡民在鼓楼里唱歌议事。

“饭不吃肚肠叫,歌不唱心烦恼”。

在侗乡,唱歌与吃饭同样重要,唱歌成为侗家人生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这样的生活环境基础,侗族才创造出了“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中不管是千百人一起合唱声音高耸入云,还是三五人低声浅吟,站在歌者面前,看着歌者忘我的唱歌神情,听着或高或低的曲调,这“天籁之音”一样的和音,充满了点线面的画面感,直通心灵,把人带到悠远古老的世界。

这样动人心的美景,产生了艺术灵感。

笔者从开始了解到深入研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含义,再到用心绘制这样题材的工笔人物画。

几年的探索积累,笔者以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中国工笔人物画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本文是结合笔者的创作实践,通过分析,归纳而产生的阶段性理论成果,期望能够为以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一、以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创作元素(一)歌者质朴天然的形象在开始对侗族大歌进行描绘时,其中歌者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留存的是其整体印象,就像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具有的黄皮肤、扁平面孔和单眼皮小眼睛的共性。

侗族因为生活地域族群关系,大致相同的生活习惯,类似的服饰特点,整个民族也会呈现出一种整体印象。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这就需要保持这种感受,创造出她们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特征。

她们多数有圆额头,宽鼻头,鼻梁普遍不高,眼窝较深,嘴唇略厚,整体上呈现一种跟汉族相区别的憨厚纯真的独特美。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及文化研究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及文化研究

28创意2021/04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是贵州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表达,因袭传统蜡染工艺,结合蜡染纹样的超现实美,传承着贵州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

蜡染纹样的题材源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美好事物,主要有植物纹和动物纹等自然界的天然纹样,还有根据生产生活事物抽象出来的几何纹样。

蜡染装饰纹样以自然物象为媒介,对自身结构并不局限于透视和光感,蜡染民族传承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追求着对事物美好的发散,无形中遵循着艺术的形式美感,运用象征、寓意、夸张、变形等抽象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适应着特定场景的需求。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五届大会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案》,正式生成很有学术增长点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这个概念。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文化是代代相传、世世延续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蜡染文化的传播时期,也是再创作时期。

贵州蜡染文化的形成是伴随着贵州少数民族对自然环境认识和利用的过程,以及对社会制度和组织调适改进的过程而逐渐产生发展的,不仅反映了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表达了求善求美的审美观念。

一、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纹样是民族民间蜡染图案的基本元素,有其独特的形式美法则。

传统的蜡染纹样主要有自然纹和几何纹两大类,其中,自然纹主要是指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等,几何纹主要是指自然物的抽象化,其常见的如十字纹、太阳纹、井字纹、螺旋纹、铜鼓纹、牛角纹等。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注重形式美和外在美,强调形式的表现。

蜡染纹样取材于自然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需要将变化与统一的规律融入纹样设计之中,这样才能赋予蜡染纹样作品强烈的形式美感,从而产生诱人的艺术魅力。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中的变化与统一主要表现于造型、构图和处理手法等方面,在造型中含有对比的因素,均可以称其为变化,如造型的大小、形象的方圆,线条的粗细、曲直以及长短等。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讲究对称与均衡,可以使图形产生平稳的关系,采用均衡形式设计的纹样图案,需要掌握好重心,抓住实体的平衡和空间的平衡等环节,从而创作出生动和优美的图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陈惠君内容提要: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起点之一,民间美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体现出中国文化本原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美术生存发展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艺术有着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作一个初浅的分析。

期望能使社会各界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有共同的认识。

主题词:民族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一、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基本情况贵州民间蜡染,蜡染古称“蜡缬”没“缬”的意思是有花纹的织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蓝印花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

蜡染的起源一般都认定在汉代甚至更早。

后来《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可见蜡染已由灌蜡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这与流传至今的蜡染工艺基本一样。

1987年,在贵州平坝宋代“洞棺葬”中发现蜡染、刺绣和织锦等随葬物品,其中还发现有铜蜡刀和引人注目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这些都证明了蜡染的悠久历史。

贵州苗族刺绣,贵州是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省份,全省苗族总人数在370万左右,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苗族的刺绣、挑花、织锦是伴随着服装的产生而形成的装饰艺术,与整套服装结构有机结合,经过长期的承袭发展,形成了瑰丽多姿、精彩纷呈的服饰艺术。

苗族刺绣具有符号化的部落徽记属性,其传承具有鲜明的集团性和稳定的历史继承性,各支系的图案纹样都有固定的母题和表述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发展中逐渐形成传统,并世代相传。

苗族刺绣所表现的内容,题材广泛,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神话、故事、英雄、征战无所不包,它记录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内容,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贵州苗族银饰,银饰时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饰品。

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功能作用,展现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审美价值。

贵州苗族银饰工艺主要分布在境内几条大江大河周边,如中部方言区的清水江流域、巴拉河流域、舞阳河流域、都柳江流域;东部方言区的沅水流域等较为富裕的地区;西部方言区苗族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山上,历来处于贫困状态,银饰显然是珍贵难的的饰物。

由于地域与支系的差别,苗族银饰显现为异彩纷呈、丰富多变的形态,在全省许多地区都有分布。

最有代表性的是黔东南地区的台江施洞、雷山西江、黄平等地银饰艺术。

银饰是苗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地域或民族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风格手法,作为财富和美感的象征,以及银饰自身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银饰在苗族群众的生活中举足轻重。

从审美的视角来看,银饰作为整体服饰的一部分,其装饰的部位是造型元素的重要一环,给人高贵华美的感觉,对整个视觉效果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般银饰的布局可分为头饰、颈胸饰、衣饰、手饰这几种主要的类型。

贵州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包含了染绘、刺绣、编织、雕刻、陶艺、金属工艺等多种门类,其中又可细分为多种风格样式。

其运用材料广泛,工艺技巧多种多样。

从地域上来看,贵州各地州、县(市)均有多种工艺的分布,从民族构成来看,各个民族都拥有不同形式的工艺品种类,相对而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革家等民族的民间美术形态较为丰富和典型。

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通常经由感官认知和潜移默化来实现其社会功能,它不仅仅是一种只有单纯审美功能的艺术样式,而是通过对生活的参与,通过民间美术的功利性作用来实现其社会价值,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一直对广大民众的生活发挥着沟通物质与精神的作用。

二、自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所做的工作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遭受的冲击,贵州没有封闭山门,而是采取更为开放的姿态:对外宣传多彩贵州,对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

2003年1月1日,贵州省人大颁布施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这是继云南之后的全国第二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

法规的实施,使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开始就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

2004年,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正式成立,文化厅、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共同承担起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任。

2005年,省政府设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为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后勤保障。

贵州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一批文化人抱着向民间学习的虔诚之心,收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

20世纪80年代,为编纂《中国十大文艺集成.贵州卷》,贵州动员了上千人的普查队伍,收集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出版了《贵州民间艺人小传》、《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大观》等一批书籍。

从2006年开始的又一次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将持续到2007年结束,这次普查对于彻底摸清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之后的时间,因为国家的、民间的、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们以及个人彻底、全面的普查工作,为出版《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贵州卷》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上,贵州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95年,贵州率先引进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中挪合作在六枝梭戛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十年间,贵州已经初步建成包括苗、布依、侗等少数民族在内的生态博物馆群。

为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省政府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于2005年公布了首批名录91项。

在国家级名录的竞争中,贵州申报76项,其中40项榜上有名,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名列前茅;2007年又公布了第二批省级名录202项,其中141项被专家推荐申报为国家级名录。

这些项目的电子文本、文本以及音像制品我们已经完成归档工作,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好,并同时正在整理材料,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连续两年的时间,贵州省很好的举办了两个“文化遗产日”的相关系列活动,其中有大型的展览、宣传、表演活动,来自我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铜仁地区等地的民间艺人200余人,在北京路影剧院、人民广场举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八音座唱”等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场演出》,引起了大力的反响,使得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前来观看,前来了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博物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向观众展示了我省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0个项目的图片和部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图片。

展览期间,共接待观众数万人次。

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分别在中央展厅和地方展厅展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亮相京城,黎平县侗族大歌还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的专场演出。

2004年以来,我厅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6期,集中培训了来自全省9个地、州、市88个县的文化馆专业人员600余人次,参加者普查人员近1500余人次,调查采访民间艺人、民间歌师等近万人次,全省各地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1000余处。

2006年9月中央电视台10频道《中国记忆》摄制组一行,来我省摄制《丹寨皮纸制作技艺》、《雷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德江傩堂戏》等三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题片,均前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映。

“中国记忆”是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主办,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处、中华遗产杂志社、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协助,并和新浪网等多家媒体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针对中国本土传统民间文化的大规模全面深度调查活动。

中央台计划制作40期电视节目,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丹寨皮纸制作技艺、雷山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德江傩堂戏被列入摄制项目。

二00六年八月十五日至九月五日,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派出编导、摄像等四人来我省摄制专题节目。

摄制组深入到雷山县苗族银匠控拜村录制了“苗族银饰锻造工艺”;到丹寨县石桥村录制了“皮纸制作技艺”;到德江县土家族村寨录制了“德江傩堂戏”。

在丹寨县、雷山县、德江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录制工作完成,并在11月间在央视10频道每晚黄金时间播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贵州各族各界的共识。

一批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人士,成立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上做了大量工作。

更为可喜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的乡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加强,正自觉地传承着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随着生活的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我们的保护方式也应随之变化。

只要我们行动着,民族文化之根就不会动摇。

三、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社会剧烈变革的今天,即便是拥有丰富民间美术资源的贵州,也面临种种危机,人们已经意识到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的消逝,如何有效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已是当下一个紧迫的任务。

当前贵州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目前相对稳定的状况只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一个转瞬即逝的阶段性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

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

如果说,以往的岁月中,由于政治运动、文革浩劫等频发,在一定程度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急剧衰微甚至中断的话,那么,现在,正在推进的现代化进程,正在使民众的生活条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由发生和繁荣的农耕文明和宗法社会的土壤逐渐削弱和消失,民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加之传承人的自然衰老和死亡,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门类,逐渐走向式微、甚至消亡,传承和延续面临着严重危机。

特别在贵州边远山区,有技艺的传承人,有些已年迈体衰,有的年青人都出外打工不愿继承,呈现出后继无人的现状,当下保护和发展传承人这个话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贵州是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即使在全国来说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政府对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关系到民间艺术的生存的发展的大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去政府更多关注的是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队伍建设迟缓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贵州更加显得突出。

所以,经费的问题也是贵州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路上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很多地方的保护项目,因为没有经费而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有关政府部门一无相应的文化设施,二无专项的资金,制定的保护条例无法落到实处,只有眼看着大量优秀的工艺品等散落民间或流失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