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李文惠

合集下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在医疗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血液标本不合格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及时分析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于医疗机构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

1. 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本采集的质量。

如果标本采集不规范,例如静脉血采集时没有按照规定步骤操作或者清洁消毒不到位,就容易造成标本不合格。

不合理的采血方式、采血时间和采血部位也会影响标本的质量。

2. 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妥善保存,以保持其原有的质量。

如果标本保存不当,例如保存时间过长、保存温度不合适或者在保存过程中发生了泄漏,都会导致标本不合格。

3. 运送过程中受损在血液标本从采集地点到检验实验室的运输过程中,如果包装不当或者运输方式不合理,容易导致标本在途中受到损坏或污染,造成不合格。

4. 实验室操作失误无论是标本的预处理、检验过程还是结果的解读,实验室操作的每一步都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实验室操作人员操作失误或者操作不规范,就会造成标本不合格。

5. 仪器故障血液检验通常需要借助仪器进行,如果仪器出现故障或者使用不当,就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二、处理措施建议1. 加强标本采集人员的培训医护人员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采集的标本质量。

医院需要对标本采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包括采集技术、消毒步骤、标本保存等方面的指导,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

2. 建立严格的标本保存管理制度医院需要建立标本保存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标本保存区域,对标本的保存条件、保存期限等进行规范,以保证标本的质量。

3. 规范标本的运输过程医院应当规范标本的运输过程,确保标本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损坏或者污染。

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确保标本的安全运输。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指标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血液检验中,有时会出现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这可能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1. 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检验是需要依靠血液标本来进行的,而不合格的标本采集可能导致标本质量不佳。

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导致标本含有可溶性物质,如肌酸酐、尿素氮等,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标本储存条件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储存,如果储存条件不当,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细胞活性降低、细胞破裂等情况,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标本污染:血液标本是容易受到外界污染的,如果在采集、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了污染,可能会导致标本中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标本量不足:血液检验需要一定的标本量才能进行相应的检测,如果标本量不足,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稀释或者无法进行相应检测,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处理措施1. 标本采集规范:确保标本采集人员熟悉标本采集的操作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损害。

标本采集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个人信息,如用药情况、病史等,以确保采集适宜的标本。

2. 标本储存条件优化:确保标本储存的环境符合要求,如储存温度适宜、避免光线直射、避免冻融循环等。

并且要注意不同检测项目的标本储存条件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储存。

3. 标本运输规范:对于需要运输的标本,应选择合适的容器进行包装,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损或污染。

4. 标本质量控制:建立标本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标本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重新采集、重复检测等。

5. 标本量要求明确:制定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规范,明确不同项目所需的标本量,并合理安排标本采集时间和顺序,以确保采集到足够的标本量。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手段,通过分析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和血细胞参数等,可以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诊断。

在进行血液检验时,有时会出现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这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标本采集不当: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采集过程中不注意卫生和操作规范,可能会引入细菌、血小板凝集等,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在采集标本时,如果不合理地使用抗凝剂,也可能导致标本凝固不完全或出现溶血,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处理措施:进行标本采集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采集前要注意洗手,使用无菌器具进行采集,避免污染。

采用适量的抗凝剂进行标本采集,避免过多或过少的使用。

对于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抗凝剂。

2. 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妥善保存,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如果标本保存的条件不符合要求,如温度和时间等方面没有做好控制,可能会导致某些生化指标的改变,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处理措施:采集的血液标本在采集后应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避免保存时间过长。

标本保存的温度应根据不同指标的要求进行控制,一般要求在4-8℃的冰箱中保存。

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保存的标本,可以进行冰冻保存。

3. 检验过程中的误差: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操作上的误差,例如使用不合适的试剂、使用过期的试剂、操作时间不准确等,都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

处理措施: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使用合适的试剂,避免使用过期的试剂。

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好操作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

同时要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质量控制,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样本传递不及时:血液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可能会导致标本的降解和改变,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作为临床医学中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对诊断与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候会出现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这给临床医学工作带来了困扰。

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对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 标本收集不当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之一是标本收集不当。

当血液采集时,如果采集部位或者方法不正确,就有可能导致血液中混入了其他物质,或者采集的量不足,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标本保存条件不佳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如果标本保存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不符合要求,会导致血细胞的变性、溶解等问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样本污染在血液检验过程中,样本的污染也是导致检验结果不合格的原因之一。

如果在采集、保存或者运送过程中,样本被外界的其他物质污染,就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标本在整个采集、保存、运输的过程中,都要求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

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温度、压力等条件不符合的情况,就有可能导致血液标本的变性、异物混入等问题。

5. 检验仪器问题有时候血液标本本身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仪器的故障或者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不合格。

1.加强标本采集和保存的培训对于医护人员,尤其是新入职的人员,要加强对于血液标本采集和保存的培训。

只有确保医护人员都具备了正确的标本采集、保存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降低因为标本收集不当导致的问题发生。

2.建立标本保存标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标本保存标准,对于标本保存的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规范,确保血液标本保存的质量。

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标本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3.完善标本运输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标本运输的制度,确保在运输过程中标本的保存条件得到充分的保障。

在标本运输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温度、压力等条件的监控,确保标本不会因为运输过程中的问题而发生变性。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1. 血液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标本采集时可能出现非洁净的操作,如不在洁净的环境中采集标本、采集人员不戴手套或未正确消毒等。

处理措施包括加强采集人员的培训,确保采集标本的操作规范和安全,并定期进行质量控制的培训。

2. 标本存储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妥善存储,以防止标本的变质和血细胞的破坏。

若标本在采集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或者冷藏温度过低的环境中,标本的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处理措施包括采用专用的标本运输容器,并确保标本的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3. 血液标本污染:在采集和处理标本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标本感染的风险,如与其他标本混合、操作不当等。

处理措施包括加强标本的操作规范,确保操作人员有良好的消毒习惯,并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设备。

4. 标本超过保存时间: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一般是有限的,超过保存时间可能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变化,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处理措施包括及时处理标本和确保标本的保存时间不超过规定的时间。

5. 标本采集量不足:血液检验所需的标本量一般是有要求的,不足的标本量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处理措施包括加强采集人员对标本量要求的培训,并确保采集到足够的标本量进行检验。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处理措施包括加强采集人员的培训、确保标本的存储和操作规范,以及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监测。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提高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是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患者的预后评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导致医疗纠纷。

因此,分析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类型及原因(一)标本溶血标本溶血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常见类型之一。

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血操作不当采血时进针不准确,针尖在血管内反复穿刺,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采血过程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或过紧,导致局部淤血和血液浓缩,增加溶血的风险;采血后未及时取下针头,将血液直接注入试管,产生的压力过大导致溶血。

2、容器不合格使用质量不合格的采血容器,如试管内壁粗糙、有裂痕等,容易造成红细胞破裂而溶血。

3、运输和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剧烈震荡,或者保存温度不当,也可能导致溶血。

(二)标本凝血标本凝血也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常见问题之一。

其原因主要有:1、采血速度过慢采血过程中,由于穿刺不顺利、患者血管条件差等原因,导致采血速度过慢,血液在针管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发生凝血。

2、抗凝剂使用不当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不准确,抗凝剂用量不足或过多,都可能导致血液凝固。

3、标本采集后未充分混匀采集完血液后,没有及时、充分地摇匀抗凝管,使抗凝剂不能与血液充分混合,从而发生凝血。

(三)血量不足血量不足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另一个常见问题。

其原因主要包括:1、采血技术不熟练采血人员对采血部位和血管的选择不准确,或者穿刺深度不够,导致采血量不足。

2、患者自身因素部分患者由于血管细、肥胖、脱水等原因,导致采血困难,血量不足。

3、容器问题使用的采血容器容量不准确,或者容器有破损、漏液等情况,也会导致采血量不足。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操作。

准确、合格的血液标本能够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从而制定出精准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出现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因此,探讨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表现及原因(一)标本溶血标本溶血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

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采血操作不当采血时进针不准确,针尖在血管内反复穿刺,造成血肿,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

2、采血器具不合格使用质量不过关的采血针、采血管,如针头不锋利、管径过小等,都可能增加溶血的风险。

3、血液注入采血管时速度过快或用力过猛使红细胞受到冲击而破裂溶血。

(二)标本凝血血液标本凝血也是常见的不合格情况之一。

其原因包括:1、采血时间过长患者血管条件不佳,采血过程不顺利,导致血液在体外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发生凝血。

2、抗凝剂使用不当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准确,抗凝剂剂量不足或过多都可能引起凝血。

3、采血后未及时摇匀使用抗凝管采集血液后,没有按照要求及时充分摇匀,导致抗凝剂不能与血液充分混合,发生凝血。

(三)标本量不足标本量不足会影响检验项目的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造成标本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采血技术不熟练未能准确掌握采血部位和血管情况,导致采血量不够。

2、采血管选择错误使用了容量较小的采血管,无法满足检验所需的血量。

(四)标本污染标本污染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常见的污染原因有:1、采血部位消毒不彻底皮肤上残留的消毒剂或细菌等进入血液标本。

2、采血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操作者的手或其他物品接触到采血部位或采血管,导致标本受到污染。

(五)患者准备不充分患者自身的因素也可能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

例如:1、饮食不当在采血前未按照要求禁食或禁饮,或者摄入了影响检验结果的食物或药物。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采集时,如果操作不当、不干净或使用不合适的管子或试剂,都可能导致标本不合格。

采集血液时没有充分清洁采血点,不按规定的步骤进行采集,或使用已过期的采血管。

2. 标本处理不当:标本在采集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也可能导致标本
不合格。

标本在采集后没有及时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或者在分析过程中没有按照标准程
序进行处理。

3. 标本保存条件不合适:标本在采集后,如果保存条件不合适,也会导致标本不合格。

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太长,温度不稳定等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 加强标本采集的规范性:对标本采集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操
作规范性,确保采集时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使用干净的设备和试剂进行采集。

2. 加强标本处理的及时性:实验室和采集人员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及时将采集的标本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确保标本处理的及时性。

3. 提供合适的保存条件:实验室要有合适的设备和环境来保存标本,确保标本的保
存温度稳定,避免标本因温度变化而导致的不合格。

4.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
因设备的问题导致标本不合格。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很多,需要从标本采集、处理和保存多个环节加强管理,通过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标本不
合格的情况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李文惠
发表时间:2017-09-22T15:57:14.8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作者:李文惠
[导读] 综合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的各项原因,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标本的质量以及本站的检验科要与临床各科室的护理部加强联系。

(鄂州市鄂城区计划生育服务站湖北鄂州 436000)
【摘要】目的:分析并明确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针对不合格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方法:选取本站检验科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的全部92例血液检查不合格的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标本均采集于本站的其他科室。

整理并分析92例病人的资料,并将误差信息向对应科室反馈,邀请各科室医务人员参与本次研究,共同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结果:通过分析92例检验不达标的血液标本,得到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有标本发生溶血、血液标本量太少、标本发生凝固、标本超时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以及其他目前尚未明确的原因等。

结论:综合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的各项原因,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标本的质量以及本站的检验科要与临床各科室的护理部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和反馈可能导致样本不达标的因素,确保血液样本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149-02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上诊断和治疗各类疾病时需要多项检验数据作为辅助参考。

在诸多检验项目中,血液检验是临床疾病诊断的一个重要参考,其结果都临床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1]。

因此,只有保证血液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血液检测的结果才能为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血液检验涉及的环节多,综合性强。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站检验科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全部92例血液检测不合格的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92例检验不合格的标本病人中,男性49例,女性43例,年龄在18岁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40.7±2.1岁。

1.2 研究方法
首先,对所有不合格标本所对应的病人资料进行分析。

将误差信息及时向其它科室反馈,在其它科室医务人员协助下分析标本检测不达标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血液标本送达检验科之后,经相关专业人员集中采集和保存。

判定标本是否合格。

2.结果
通过分析92例检测不达标的血液标本,得出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有标本产生溶血、血液标本量太少、标本产生凝固、标本超时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以及其他目前尚未明确的原因等。

在全部92例检测不达标的血液样本中,存在43例是由于标本产生溶血导致检测不达标,占总标本量的46.74%。

另外,存在21例是由于标本延迟送检导致检测不达标,占总标本量的22.82%;存在10例患者是由于标本发生凝固导致检测不达标,占总标本量的10.87%;存在6例是由于抗凝剂使用不当引起检测不达标,占总标本量的6.52%;存在5例是由于药物影响引起检测不达标,占总标本量的5.43%;存在5例是由于样本量少导致检测不达标,占总标本量的5.43%;还有2例是由于其他不明原因导致检测不达标,占总样本量的2.17%。

3.讨论
血液标本检验的不合格会导致检验结果数据出错或者无法进行正常检验,从而无法为临床诊治提供精准而有效的依据,也就达不到血液检验的目的。

因此,针对可能存在的检测标本不达标的因素进行全面又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是避免临床血液标本检测不达标,提高标本检验精确度和准确度的根本且有效的途径。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从本站检验科选取的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的全部92例血液检查不合格的标本,我们得出引起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标本发生溶血、标本延迟送检、标本发生凝固、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的影响、血液标本量少以及其他目前尚未明确的因素等等。

在这其中,标本产生溶血这一因素所占比例最大,所有92例标本中,65例是由于标本发生溶血从而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所占的比例为46.74%。

紧随其后的是标本延迟送检,而标本发生凝固、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血液标本量少以及其他尚未明确的因素等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也引起了血液检验结果的不合格,不可忽视。

因此,要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无误,应该严格控制临床检验中标本自身的质量,而标本的质量控制又为检验环节中重中之重。

若标本质量不达标,即使采用最前沿的检测手段与设备,得到的结果可信度也较低[4]。

针对导致临床血液样本检测不合格的各项因素,我们提出以下优化对策:(1)严格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流程:在血液标本采集工作中,只有严格遵循采集流程,才能确保标本的合格[5]。

(2)及时将血液标本送检:在血液标本采集后,护士应该尽可能讲时间控制在4小时内将标本送往检验室,避免中间间隔时间太久,从而延迟送检使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

(3)正确存放血液标本:若血液标本无法在4小时内送检,护士应及时分离出血液标本的血清,并保存于干冰箱内。

(4)建立良好的医护与患者间的沟通:护士人员应该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并准确地向患者讲解血液标本采集前应注意的各项事宜,使患者充分做好血液标本采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5)定期培训:护士人员采血的技术和服务态度对标本的检测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应提高护理人员的采血技术和服务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和服务理念。

通过定期给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来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知识业务能力。

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诱因很多,针对各类因素提出了多项优化政策,以确保成功采集以及准确检验患者的血液标本,得到准确地检测结果,从而为临床的诊治各类疾病提供精准的辅助依据。

【参考文献】
[1]葛凤华,et al.,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8):611.
[2]方志启,et al.,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baX在前列腺组织中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31(5):560.
[3]周兰英,et al.,吲哚美辛对COPD大鼠TNF-α与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6):1044.
[4]李明芬,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疗,2015,(15):181.
[5]牛玉琴,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8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