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新国家标准

合集下载

岩茶审评标准

岩茶审评标准

岩茶审评标准
岩茶,又称岩茶、岩饼茶、岩茶,是一种特殊的茶叶,它是在
岩石上生长并在岩石上制作而成。

岩茶因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以
及制作工艺的独特性,成为茶叶中的珍品,备受茶客的喜爱。

然而,由于市场上岩茶的品种繁多,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对于岩茶的审评
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岩茶的外观应该是整齐、规整的。

好的岩茶应该有坚实
的外形,没有明显的破碎和变形,整体上应该呈现出紧实、匀称的
状态。

另外,岩茶的颜色也是一个重要的审评标准,一般来说,好
的岩茶应该呈现出深绿色或者深褐色,而且颜色应该均匀一致。

其次,岩茶的香气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好的岩茶应该有
浓郁的香气,而且香气应该是清新自然的,不应该有任何异味。

同时,好的岩茶的香气也应该持久,能够在冲泡后依然保持。

再次,岩茶的口感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好的岩茶应该具
有浓厚的滋味,口感醇厚,回甘持久。

此外,好的岩茶在品尝时,
应该有清爽的口感,不应该有涩味或者苦味。

最后,岩茶的汤色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好的岩茶应该具有明亮的汤色,而且汤色应该清澈透明,不应该有浑浊或者混浊的情况。

总的来说,岩茶的审评标准主要包括外观、香气、口感和汤色四个方面。

在挑选岩茶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进行判断,从而选购到优质的岩茶产品。

同时,对于生产商来说,也应该严格按照这些标准来生产岩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希望通过严格的审评标准,能够推动岩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茶叶体验。

武夷岩茶的产品标准号

武夷岩茶的产品标准号

武夷岩茶的产品标准号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闻名于世。

为了保证武夷岩茶的质量和安全,国家对其制定了一系列的产品标准,其中产品标准号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武夷岩茶的产品标准号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广大消费者和生产者更加了解和认识这一优质茶叶。

产品标准号是指国家或行业对某一产品所制定的标准的编号,通过产品标准号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到该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质量标准、生产工艺、包装规范等内容。

对于武夷岩茶而言,产品标准号是其质量保证和市场准入的重要依据,也是消费者选择购买的重要参考。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武夷岩茶的产品标准号为GB/T 18745-2015,其中GB表示国家标准,T表示茶叶类产品,18745为具体的标准编号,2015为制定的年份。

这一产品标准号的制定经过了严格的程序和专家的审定,是对武夷岩茶质量和安全的权威认证。

在GB/T 18745-2015标准中,对武夷岩茶的各项指标和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首先是对茶叶的外观要求,包括茶叶的形状、颜色、完整度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茶叶的香气和滋味的评定标准。

其次是对茶叶的生产工艺和加工工艺的规定,包括采摘、萎凋、揉捻、烘焙等环节的要求,以及对茶叶的贮存和运输的规范。

最后是对茶叶的包装要求,包括包装材料、包装形式、包装标识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产品标准号GB/T 18745-2015,消费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所购买的武夷岩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从而保证了其购买的安全和放心。

对于生产者而言,产品标准号也是其生产经营的指导和依据,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总之,产品标准号是武夷岩茶质量保证和市场准入的重要依据,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产品标准号GB/T 18745-2015,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武夷岩茶,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放心的茶叶选择。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茶叶国家强制标准是指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茶叶相关标准,旨在规范茶叶产业发展、保障茶叶质量和安全。

下面是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和相关参考内容:1. 茶叶质量标准:- 外观标准:要求茶叶外观整齐、条索紧结、色泽艳丽、叶片柔软有光泽等。

- 干燥度:要求茶叶的含水率符合标准,不得超过一定限度。

- 茶叶香气:规定茶叶的香气应清香持久,不得有异味或杂味。

- 茶叶口感:茶叶的口感应鲜爽、回甘、醇厚等。

- 茶汤色泽:要求茶汤色泽鲜亮透明,不得有混浊或异常色泽。

2. 茶叶安全标准:- 农药残留限量:限制茶叶中农药残留含量,保证茶叶的安全性。

- 重金属含量:规定茶叶中重金属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定限度,以免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 铅超标:规定茶叶中铅含量的限度,避免铅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 黄曲霉毒素: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要求,以防止黄曲霉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 茶叶包装标准:- 包装材料:要求茶叶包装应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材料,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安全。

- 标签标识:要求包装上应有清晰明了的茶叶品名、生产日期、产地、净含量等标识,方便消费者了解相关信息。

- 批次编号:茶叶包装上应有批次编号,方便追溯茶叶的产地、生产过程等信息。

4. 茶叶生产标准:- 采摘标准:规定采摘茶叶的时机、茶叶叶龄、采摘方式等,确保茶叶的品质。

- 加工工艺:茶叶加工应符合一定的制作工艺,以确保茶叶的色、香、味和形态。

- 生产环境:要求茶叶生产环境符合卫生标准,避免污染茶叶。

5. 茶叶质量检测标准:- 检测方法:制定茶叶质量检测的方法和程序,确保茶叶质量检测准确可靠。

- 检测项目:规定茶叶质量检测的项目,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 检测限量:茶叶质量检测的限量要求,以保证茶叶质量和安全。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茶叶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统一茶叶市场规则,提高茶叶质量,保障茶叶消费者的权益,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武夷岩茶的功效及国家标准(黄教授)

武夷岩茶的功效及国家标准(黄教授)

武夷岩茶的功效茶叶是中国‚国饮‛,拥有六大茶类,具有许多保健功能,自古就作为一种养生、治病的最佳饮品,正如宋代欧阳修在《茶歌》中赞颂:‚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以其独特的‚岩骨花香‛的岩韵品质而著称于世,清乾隆赞誉:‚岩茶奇香惊玉阀,骨韵至味醉清宫。

‛武夷岩茶之所以被世人喜爱,除了其‚岩韵‛的感官体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保健功效,素有‚百病之药‛美誉。

《本草纲目拾遗》对武夷岩茶的评价是:‚诸茶皆性寒,胃弱食之多停饮,惟武夷茶性温不伤胃,凡荼癖停饮者宜之。

‛一、茶叶药理的历史记载最早的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

汉代《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并把茶叶列入365种药物之中。

东汉华陀的《食论》中说:‚苦茶之食,益思。

‛唐•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有‚解毒、治病、醒酒、兴奋、解渴‛的功效。

唐•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说:‚贵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资人伦,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宋•王守愚的《普济方》中说:‚建茶合醋煎服,即止大便下血。

‛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茶的医药作用,辫证地论述了茶的药理功效:‚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茶,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眠,有力悦志,下气消食。

‛明•赵学敏在《本草纲目补遗》中说:‚武夷茶色墨而味酸,最消食下气,醒脾解酒。

‛‚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

‛明代单杜可说:‚诸茶皆性寒,胃弱者食之多停饮,惟武夷茶性温不伤胃,凡茶癖停饮者宜之。

‛清•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说:‚茶廪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二便不利,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

‛《救生苦海》说:‚乌梅肉、武夷茶、干姜为丸眼之,治休息痢。

‛中华医学把茶的药理列为24种功效: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利水;通便;治痢;去疾;祛风解表;坚齿;治心病;疗疮治瘘;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其他。

DB 35T 1228-2015武夷红茶

DB 35T 1228-2015武夷红茶
15
地理标志产品 武夷红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武夷红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 规则及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 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武夷红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4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5 产品分类与标准样品
5.1 产品分类 武夷红茶产品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烟小种、奇红(金骏眉等)。
5.2 标准样品 武夷红茶各品种等级设实物标准样。
6 要求
6.1 立地条件
2
DB35/T 1228-2015
6.1.1 地理特征 武夷山地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南麓,北 纬 27°27′~ 28°04′, 东 经 117°37′~ 118°19′。 属 中 亚

新标准 GB 31608-2023 茶叶 解读PPT

新标准 GB 31608-2023 茶叶  解读PPT
20XX
新标准 GB 31608-2023 茶叶 解读
首部茶叶基础标准
我国已制定茶叶相关国家标准100余项,包括《茶叶分类》 ( GB/T30766--2014)、《茶鲜叶处理要求》 ( GB/T 31748-2015 )、《茶叶 贮存》 ( GB/T 30375-2013 )和《绿茶第1 部分 : 基本要求》 ( GB/T 14456.1-2017 ) 等茶叶产品标准36 项;《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 ( GB/T 18650-2008 ) 等地理标志产品标准18 项等。
2. 术语和定义
茶叶与一般的食品不同,是不能添加任何化学物质、无非茶类夹杂物、不含任何添加剂的,明确限制 是以适制品种山茶科山茶属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上的新梢为原料加工的产品。
茶鲜叶
从山茶科山茶属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上采摘的新 梢,作为各类茶叶加工的原料。
新标准的意义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茶叶的制作包括采摘、萎凋、杀青、闷黄、发酵等过程,是技艺的传承;茶的品饮不仅是品尝,更 是一种享受和文化交流。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也越来越严格, 茶叶产品农药残留限量项目也越来越多。
首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发布、实施后,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切实落实质 量安全主体责任。
花茶
以茶叶为原料,经鲜花窨制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特殊花香和茶味 的一种茶叶产品,窨制工艺是指利用茶叶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新鲜 可食用香花挥发香气的特性,茶叶吸附花香的过程。
粉茶
以茶叶为原料,经研磨等工艺加工而成的粉状茶产品。
3. 技术要求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五大分类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五大分类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五大分类大红袍是乌龙茶类,属于半发酵茶,大红袍按区域分可分为: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

一、正岩茶生长于武夷山风景区内的,即为正岩茶,其中包括三坑、两窠、两涧以及内外鬼洞等。

1、大红袍母树“古有名茶树,生于绝壁间”说的就是生长于九龙窠陡峭绝壁上的大红袍母树。

由于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

大红袍母茶共有六株,其中四株为奇丹,两株为北斗。

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毛主席将200g大红袍母茶茶叶作为赠送给美国总统礼物。

这200g茶叶已是当年大红袍母茶产量的半壁江山,可见大红袍母茶之珍贵。

自2006年5月起,武夷山市政府決定停採、留养母树大红袍,实行特別保护和管理,故大红袍母树茶叶已成绝品。

2、三坑两窠两涧三坑指慧苑坑、牛栏坑(牛栏坑盛产肉桂俗称“牛肉”)、大坑口,两窠指九龙窠(大红袍母树所在地)以及竹窠,两涧指流香涧和浯源涧,武夷山风景区内的精品正岩大红袍冲泡10道之后仍有余香,汤汁醇厚回甘,香气高雅。

是不可多得的乌龙精品,是武夷岩茶的扛鼎茶品。

二、半岩茶半岩茶指位于武夷山风景区之外,但仍处于武夷山境内的大面积栽种的大红袍。

半岩茶区盛产名枞“肉桂”和“水仙”也出产“水金龟”、“铁罗汉”、“白鸡冠”等名枞。

各类名枞,由于精心选种栽种,用心炒制烘烤,品质名优以致历来爱好者都不惜重金索购。

然而,名枞茶的产量很少,品质各具特色,加上神话传说,名枞茶更为珍贵,常有难以品尝之福。

三、洲茶武夷山境外以及周边平原茶园大面积栽种的即为洲茶。

宋代范仲淹谱歌道:“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总之,武夷岩茶大红袍与武夷风光一样享誉天下,正所谓“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国家标准从品种角度对大红袍进行的分类: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武夷菜茶、矮脚乌龙等;名枞分类包含: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北斗等;武夷岩茶品种繁多,有一千多种。

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

林馥泉1943年调查仅“慧苑岩”茶树品种有280种。

岩茶等级划分标准

岩茶等级划分标准

岩茶等级划分标准
岩茶等级划分标准一般包括外观、干球、汤色、香气、滋味、回甘、喉韵、叶底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岩茶等级划分标准:
1. 特级岩茶:外观端正匀整,色泽黑亮,干球紧结,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高雅清幽,滋味浓郁甘醇,回甘深厚,喉韵持久,叶底红艳柔软。

2. 一级岩茶:外观匀整,色泽沉稳,干球挺拔,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雅幽香,滋味浓郁醇和,回甘鲜明,喉韵持久,叶底柔软。

3. 二级岩茶:外观整齐,色泽深沉,干球扎实,汤色明亮,香气清雅柔和,滋味醇厚,回甘明显,喉韵较短,叶底匀整。

4. 三级岩茶:外观普通,色泽平凡,干球松散,汤色略带浑浊,香气欠缺,滋味平淡,回甘一般,喉韵短暂,叶底杂乱。

5. 四级岩茶:外观杂乱,色泽暗沉,干球松散,汤色浑浊,香气差劲或不显,滋味平淡无味,回甘不明显,喉韵缺乏,叶底粗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岩茶新国家标准(GB/T18745-2006)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武夷岩茶新国家标准(GB/T18745-2006)已于2006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本次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内容为,取消了武夷岩茶原料产区的划分和茶树品种分类,增加了大红袍产品的等级划分。

按照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限量》和NY5244《无公害食品茶叶》等,修订和细化了卫生指标,取消了对保质期的限定,明确了标志标签必须标注的内容。

修订后的标准内容和形式都更为科学、规范、适用。

而新标准的实施将加快武夷岩茶产业的发展,使武夷岩茶标准逐步趋向完善,更有利于武夷岩茶的发展和对外贸易。

---------------------------------------------------------------------------------------------前言本标准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及GB17924-1999《原产地域产品通用要求》而制定。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并废除GB18745-2002《武夷岩茶》。

本标准与原标准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修改相关名称;——取消了武夷岩茶原料产区的划分和茶树品种分类;——增加了大红袍产品的登记划分;——按照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NY5244《无公害食品茶叶》修订并细化了卫生指标;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原产地域产品标准化工作组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福建省标准化协会、武夷山市茶叶学会、武夷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标准化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清火、叶华生、姚月明、王顺明、修明、陈树明、梁东、周银茂、叶勇、张雯。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8745-2002武夷岩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武夷岩茶的术语和定义、原产地域范围、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武夷岩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夹的最新片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限量GB/T 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杆菌群测定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方法GB/T 5009.13 食品中铜的测定方法GB/T 5009.19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方法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GB/T 5009.94 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GB/T 5009.1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10 植物性食品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46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T 5009.176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GB/T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 茶取样GB/T8304 茶水分测定GB/T8306 茶总灰分测定GB/T8311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 11767 茶树种苗NY/T 787 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NY 5244 无公害食品茶叶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3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

即:福建省武夷山市所辖行政区范围,见附录A.4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武夷岩茶Wuyi rock-essence tea武夷岩茶是指在本标准第3章规定的范围内,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并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5产品分类与标准样品5.1产品分类武夷岩茶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

5.2标准样品武夷岩茶各种等级设实物标准样。

6要求6.1 自然环境6.1.1地理特征武夷山西北地势高,且群峰耸立,能阻挡北部寒流的侵袭,气候温暖,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

四条溪流和峰峦、丘陵相互交错,形成独特的微域气候,空气湿润、多雾。

6.1.2 气候特点年可照时数4 425 h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 000 h左右。

年平均温度18℃~18.5℃,无霜期长。

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

6.1.3 土壤武夷山土壤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土壤,大部分茶区的土壤为火山砾石、红沙岩及页岩,土壤中许多植被残体遗留土中,日益堆积,使表层腐植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pH值为4~66.1.4 植被植被繁茂,常见的植物群落如杉、苦槠、白栋、马尾松、芒箕骨、蕨类。

6.2 6茶树种苗繁育茶树种苗应采用无性繁育6.2.1茶树短穗扦插育苗6.2.1.1 母树的选择应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

6.2.1.2 母树的培育6.2.1.2.1 秋末冬初结合深耕改土,重施有机肥,增施过磷酸钙。

6.2.1.2.2供夏秋插的母树在春茶萌芽前、供冬插或翌年春插的母树在秋茶萌动前轻修剪。

6.2.1.2.3幼龄茶树和重修剪、台刈更新复壮的茶树,结合树冠培养进行定型修剪。

6.2.1.2.4定型修剪后施追肥。

6.2.1.2.5冬季喷施石硫合剂,积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6.2.1.2.6 铺草覆盖,蓄水防旱。

6.2.1.3 剪穗扦插6.2.1.3.1 插穗选择选择品种纯正、茎枝红棕色半木质化、粗壮、腋芽饱满、无病虫害的枝梢。

6.2.1.3.2 剪穗6.2.1.3.2.1 当新梢出现红棕色、半木质化时进行剪穗。

6.2.1.3.2.2 对不同品种分别剪穗,去除杂种穗。

6.2.1.3.2.2 插穗应带有一片叶一个腋芽。

6.2.1.3.2.3 剪口要平滑,斜面与叶向相同,上端剪口距叶柄处3mm~4mm,应随剪随插。

6.2.1.3.3 扦插6.2.1.3.3.1 春插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夏插在6月初至7月上旬,秋插在9月至10月,以夏梢秋插为宜。

6.2.1.3.3.2 将苗床充分喷湿,待稍干不粘手时,按划好的行距扦插。

6.2.1.3.3.3 扦插行距、株距合适,叶缘叶尖以不重迭为宜。

6.2.1.3.3.4直插或将叶片稍翘起斜入土,叶面应顺风向,叶柄、芽应露出土面,叶片不能粘土,插后即遮荫,喷水至培养土湿透。

6.2.2 出圃规格扦插苗木出圃规格按GB 11767执行。

6.3 栽培技术6.3.1 划种植行6.3.1.1梯面宽1.5m的梯层茶园种一行,距梯埂外沿80cm~90cm平行划种植行。

6.3.1.2梯面宽2.7m以上的梯层按行距1.2m~1.5m划植行,种植行可与梯层不平行。

6.3.2 挖种植沟与施基肥6.3.2 .1 根据划出的种植行挖深、宽各40cm的种植沟。

6.3.2 .2 重施有机肥,增施磷肥,与土拌匀,施沟底,再覆土。

6.3.3 定植6.3.3.1 定植时间:在茶苗休眠期定植,以雨后或阴天最好,若发生干旱忌栽。

6.3.3.2 品种配置:早、中、迟芽比例以1:3:2宜。

6.3.3.3 种植密度6.3.3.3.1小乔木型品种株距30cm~35cm,行距1.3m~1.5m,穴种2株~3株。

6.3.3.3.2 灌木型品种株距30cm~35cm,行距1.2m~1.5m,穴种2株~3株。

6.3.3.4 种植6.3.3.4.1茶苗的根茎部入土深2cm~3cm,品字型种植,茶根要自然伸展。

6.3.3.4.2 栽后覆土压实,盖一层松土,保持有10cm浅沟,再浇水,铺草覆盖。

6.3.4 茶树修剪6.3.4.1 幼龄茶树定型修剪在春茶芽梢萌动前、夏茶后(长势旺盛的茶树)和秋茶后进行定型修剪;其中定植后,树高35cm,主径粗0.5cm以上,即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修剪次数为3~4次;剪去主干枝,然后平剪。

每次剪后要加强耕锄,肥培管理,防治病虫害,严格留养。

6.3.4.2 茶树轻修剪成龄茶树每年进行一次轻修剪。

轻修剪采用平剪或略带弧形剪,剪去树冠表面的鸡爪枝、细弱枝、病虫枝和突出枝。

6.3.4.3 茶树深修剪把茶树表层的所有枝条剪10cm~20cm,刺激切口下部骨干枝潜伏芽头新梢,更新树冠,修剪时一般安排在立春前或春茶后15日内完成。

6.3.4.4 台刈对良种茶树树势严重衰老,多枯枝、病虫枝、细弱枝、白化枝、披生地衣、苔鲜、芽叶稀小细弱、夹叶多、产量严重下降的老茶树应在离地面5cm~10cm进行台刈,将枝干粗的锯除,若根基部有更新枝的应留数枝枝梢。

6.3.5 铺草覆盖夏茶采后,应用杂草(种籽成熟前)、作物槁杆等覆盖。

6.3.6 茶园施肥6.3.6 .1施肥时期:在2月中下旬施催芽肥;在6月下旬到9月下旬期间施追肥;在10月~11月上旬,结合冬季深耕施基肥。

6.3.6.2肥料种类:基肥主要为有机肥与磷、钾肥,追肥主要为氮肥。

6.3.6.2 施肥量与配比:幼龄茶树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采叶茶树增加磷钾肥,适当使用氮肥,提倡使用有机肥,茶园一般氮、磷、钾肥按3:2:1比例配施。

6.3.7 病虫害防治按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适量适度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强化采剪、耕作、施肥等农艺技术的综合运用,增强树体抗病虫能力,清除病虫发生源;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做好病虫测报,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

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6.4 采摘技术6.4.1 采摘条件6.4.1.1顶叶小开面至中开面,以中开面最适宜。

6.4.1.2 2叶至4叶嫩稍及采摘层上的幼嫩对夹叶。

6.4.2 开采期春茶在谷雨前后开采;夏茶在小满前后开采;秋茶在立秋以后开采。

6.4.3 采摘方法6.4.3.1 每季萌发的新梢,确定合理的留养高度为采摘面高度,并以此为水准从树冠中往外采。

高于额定采摘面以上的新梢芽叶应全部采摘;低于额定采摘面以下的新梢芽应全部留养。

6.4.3.2 投采茶园一般控制树冠高度为80cm~120cm。

6.4.3.3 严格留养采摘面以下的侧枝、低梢及树冠稀疏处的芽梢,待每季采摘后,再轻度摘去留养新梢的顶芽。

6.5 茶青6.5.1 基本要求合格的茶青应肥壮、完整、新鲜、均匀,每梢为二个“定型叶”,且应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