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谷农业,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和河谷农业的区别

河谷农业,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河谷农业的区别河谷农业河谷农业分布在我国的西藏和新疆地区。
河谷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机物丰富,热量相对于高原热量条件较好,适宜种植。
区位条件&主导因素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比较长,能够耕作能够满足作物的一年一熟,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以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两侧一般有森林使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使山区事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区作物的品质极高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晴天多,白天光照强合成的有机质多夜晚大气逆辐射,气温低植物小号有机质较少有机质成高积累态势污染少,化肥用量少因此颗粒饱满绿色无污染,品质极好分布区域&组要作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青海省的黄河谷地,湟水谷地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作物有青稞小麦、油菜、水稻作物都比较耐寒,喜光,单产高病虫害少,质量好瓜果糖分含量高,单产高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和河谷农业的区别一、绿洲农业绿洲农业又称为绿洲灌溉农业。
是指干旱荒漠地区,依靠地下水、泉水或者地表水进行灌溉的农业。
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冲积扇或洪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以及高山冰雪融水汇集的山麓地带,一般呈带状、点状分布。
世界绿洲农业主要分布于西亚、美国的中西部地区、中亚地区、非洲的撒哈拉以及北非地区。
我国以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的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山麓最为普遍。
绿洲也是干旱荒漠地区农牧业经济较发达和人口集中的地方。
二、灌溉农业广义的灌溉农业泛指水浇田的农业。
主要通过各种农用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调节土地温度、湿度和土壤空气、养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是一种稳产高产的农业,中国的灌溉农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
早在战国初期,即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得到灌溉,至今仍在发挥效益。
狭义的灌溉农业特指在降水量极少的干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半干旱地区,完全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灌溉水源才能发展的农业。
楼兰绿洲消亡原因之我见

楼兰绿洲消亡原因之我见中国语言学院维语104班田义栩104432427楼兰绿洲消亡原因之我见一、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
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
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要道。
自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出现。
东起我国古都长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经过河西走廊(今甘肃省狭长地带),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进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区)。
南路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北路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进入今中亚地区,再往西,经今伊朗等国到达大秦(罗马帝国在中东的领地)境内。
汉代多走南路。
唐代多走北路。
“丝绸之路”全长约7000公里,因运输西方视同珍宝的中国丝绸而得名。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铁器、打井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土特产、乐器,印度的佛教等也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是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二、为什么叫"丝绸之路"?早年,人们对这条东西往来的通路没有给予一个统一的固定名称。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the Silk Road)。
【高中地理】绿洲农业与畜牧业

【高中地理】绿洲农业与畜牧业西北三省区共有耕地984.25×104hm2(其中新疆366.85×104hm2、甘肃484.9×104hm2、宁夏132.5×104hm2),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51%。
耕地面积虽小,但全区人口仅有4817.7万(1997),人均占有耕地达0.24hm2即略超过3亩,却是东部许多地区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
牧草地多达6643.61×104hm2(新疆4813.01×104hm2,甘肃1575.3×104hm2,宁夏255.3×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47%。
全国五大牧区西北即占有两个。
畜牧业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新疆、甘肃河西和宁夏中北部气候干旱。
即使有肥沃的土壤和足够的光和热,没有灌溉也不可能发展农业。
因此,绿洲灌溉农业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的一大特色,不同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一、西北区的绿洲沙漠中有地表径流通过或地下水出露的地段,地势较低平坦,地表主要由类土物质组成。
在自然状态下,植被发育良好。
经过人工开发,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工厂和城镇建设,成为绿洲。
因此,绿洲是水作用于沙漠中类似表土的物质而引起的区域分异的产物。
一般来说,沙漠中有水形成绿洲的说法至少是不完整的。
沙漠由于地表成分不同,可分为岩石沙漠、盐沙漠、砾岩沙漠(戈壁)、沙漠和泥质沙漠。
水可以把岩石沙漠、盐沙漠、砾岩沙漠和沙漠变成绿洲,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必须强调的是,地表的类土物质和淡水是绿洲形成必不可少的两个物质前提,一定的光照和辐射条件是绿洲形成的能量基础。
中国文献中的绿洲又称沃洲、沃野或水草田。
这一提法既明确地把绿洲置于“瀚海”的背景之下,突出了它与广阔荒漠的依存关系,同时又强调了其水源丰富和土地肥沃的特点。
英文绿洲(oasis)一词源自拉丁文,本义指利比亚荒漠中的肥沃土地,后来泛指荒漠中可居住且有水的地方,可见它也包容了土地的概念,与中文绿洲有异曲同工之妙。
加强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探讨

加强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探讨摘要: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的源头,由于我国地理环境特殊的特征,加强和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本文分析了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探讨了加强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危害对策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造成的水土流失采取措施进行防护和治理。
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都是人类保护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手段,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补充。
为了促进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应该做出相应的措施,比如发布各种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条文,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等等。
这样,从国家政府部门就开始发布条文,重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我们大众充分了解和掌握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知识,那么,我国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将得到不断的发展。
一、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面积约64万km2,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年降水量约250——650mm,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700t/km2,其中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在5000 t/km2以上的地区共有15.6km2,每年产沙14亿t,黄河水的含沙量平均为37.4km3 ,汛期高达1600km3,可说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
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黄土高原成为千沟万壑、荒山秃岭,生态环境脆弱,成为我国著名的贫困区,水土流失导致大量的泥沙进入黄河,致使下游河床不断抬升,威胁着下游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引起的生态问题,不仅是本区内部的问题,也是影响广泛的外部问题,可以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事关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倍受国内外有关人事的关注。
2、土地沙漠化问题我国沙漠化面积达188万km2,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9.6%,,西北地区又是我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及新疆、青海西北部的广泛区域,由于区内人口的剧增,社会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草地、荒地过度开垦或超载放牧等人为活动,造成固沙植被衰败,风沙线前移,干旱加剧,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沙漠化土地已由过去每年扩大1000km2 发展到现在每年扩大2460km2 ,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土地沙化,危害日趋严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同步练习晋教版(new)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同步练习1.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A、四季如春B、降水稀少,气候干燥C、长夏无冬D、降水丰沛,气候湿润答案:B解析:分析:成因:河西走廊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较封闭,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气温年、日温差大,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河西走廊的相关知识。
2.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 )A。
海拔高 B.深居内陆,山岭阻隔海洋水汽输送C。
太阳照射强烈 D.纬度高答案:B解析:分析:河西走廊深居内陆,距海远,加上山脉的阻挡,夏季风难以进入,降水少,干旱地区面积大。
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河西走廊的相关知识。
3.有关河西走廊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B.发展农业引用黄河水灌溉C.是新疆重要的农业区D.其中矿产资源贫乏答案:A解析:分析:甘肃省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灌溉水源是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河西走廊石油和镍矿资源丰富。
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河西走廊的相关知识。
4。
河西走廊所属的省区是下列轮廓图中的哪一个( )A、B.C.D.答案:C解析:分析: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根据轮廓分析A——青海省,B——陕西省,C—-甘肃省,D——西藏自治区。
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河西走廊的相关知识。
5.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由于居民过度开垦,将造成负面影响,以下哪一项的情形最为严重( )A。
水源严重不足 B。
土壤的沙化、盐碱化C.土壤流失D.地面下陷答案:B解析:分析:河西走廊位于西部内陆地区,地表干旱由于过度开垦,将导致土地退化,其表现明显的是沙化和盐碱化。
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河西走廊的相关知识.6.(甲)河西走廊,(乙)塔里木盆地,(丙)宁夏平原,(丁)呼伦贝尔高原,上述属于绿洲农业区的是( )A.甲、乙B。
乙、丙 C.丙、丁 D.甲、丁答案:A解析:分析: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都属于干旱地区,农业区主要集中于绿洲上。
新疆吐鲁番盆地

3、重要灌溉农业区
河水 灌溉 水源 高山
融雪
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河西走廊 新疆绿洲
西北地形
吐鲁番盆地
河套
平原
宁夏
平在原新疆人们利用
河西 走廊
河河坎吐套西儿鲁平走番井引 天原廊的进黄 山绿葡行灌洲萄灌溉溉
返回
知识延伸一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这里利用黄 河流向微微倾斜的自然坡度,开挖引水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宁 夏平原至今保存有秦渠、汉渠等著名渠道。平原上沟渠纵横,阡陌 相连,稻田密布,村舍向望,被人誉为“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发 展
典型地区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人为因素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固定沙丘活化
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过度樵采
固定沙丘活化 点状、线状分布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 区 在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 路附近
水资源利用不 当 破坏环境
3、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来源 少,气候异常干旱。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 ③大风吹杨 ⑵人为原因:①过渡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渡农垦 ④水资源利用
返回
读图11.5,完成下表
地名 主要矿产 地名 主要矿产
霍林河
煤 白云鄂博 稀土、铁
石嘴山
煤
金昌
镍
玉门 石油
和田
宝石
克拉玛依 石油 阿勒泰
金
5
②主要工业中心
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稀土矿的探明储量占世界 的三分之二
包头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和稀土冶炼基地。
克拉玛依和玉门油田在全国石油的生产中占 重要地位
河西走廓的金昌,是中国有名的“镍都”。 煤矿: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神府、东 胜、石嘴山 阿勒泰的黄金、和田的宝石也是驰誉海内 外的矿产资源。
绿洲农业与灌溉农业的区别

绿洲农业:
又称绿洲灌溉农业或沃洲农业。
指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地方的农业。
有新老之分。
老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保证的河湖沿岸、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新绿洲农业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利条件的改善,在干旱荒漠地区宜农地资源较丰富、开发利用条件较优越的地方开辟的新垦区。
世界上的绿洲农业主要分布于西亚和中亚地区,美国的中西部地区,非洲的撒哈拉及北非地区,中国的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等。
一般来说,各地的绿洲大小不一,多呈孤岛状、带状或串珠状分布。
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和少量水稻。
它与四周戈壁、沙漠景观截然不同,犹如沙漠中的绿色岛屿,是干旱荒漠地区农牧业较发达和人口集中的地方。
灌溉农业:
灌溉农业是在干旱时以大水灌溉的方式保证农业生产的模式。
在现阶段应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①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
其特点是通过灌溉措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的温度和土壤的养分,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主要通过各种农用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湿度和土壤空气、养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是一种稳产高产的农业。
故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
中国的灌溉农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
早在战国初期,
即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得到灌溉,至今仍在发挥效益。
②特指在降雨量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完全依靠灌溉才能存在的农业。
新疆绿洲农业

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和新疆绿洲农业之间的关系摘要:简要介绍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即MODS)及其特征,根据新疆本地的特点对新疆的山地系统、绿洲系统、荒漠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山地、绿洲、荒漠、新疆1 引言在干旱半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MODS)作为一个复合系统,该系统的3个子系统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流联系在一起。
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和涵养区,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绿洲系统是干旱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也是重要的生产、交换、消费的重要基地,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
没有山地产流所形成的水资源向平原荒漠输送,也就没有干旱区人类赖依生存的平原绿洲。
这是干旱区MODS以水耦合及维系的典型体现[1]。
伴随着水文状况的剧烈改变,干旱区生态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产生了以人工绿洲为代表的生态高效发展区;同时,也产生了以土壤盐碱化和沙漠化为代表的生态退化区,这在西北干旱区具有普遍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干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等问题的关注逐渐地得到了加强,遥感与GIS等技术在山地、绿洲及荒漠系统资源和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MODS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充分应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把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应用于客观的生产实践;科学评价与分析MODS的多种效应,保障山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绿洲系统的生态安全,发展荒漠系统的生态产业,总体上实现MODS的协调发展。
2 MODS的特征及生态系统藕合关系的一般规律干旱区生态系统藕合关系的特征差异表现在水热状况、景观带谱、小气候效应以及人为活动等方面。
在特定的区域上,经度、纬度、海拔以及下垫面的特征是决定系统祸合特征最为基本的要素;而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则是区分和判定藕合关系及其类型的重要因素。
在MODS的藕合过程中,地貌类型与气候特征决定祸合类型的基础和框架,水文特征决定藕合类型的空间格局,植被类型反映藕合类型的外貌,土壤状况制约藕合类型的功能,人为活动影响藕合类型的演变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生长环境分析„„„„„„„„„„„„„„„„ (二)、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二)竞争力分析„„„„„„„„„„„„„„„„„„„„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四、主要建设项目„„„„„„„„„„„„„„„„„„„„ (一)、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二)、甘肃省国家级农作物改良、研究、培训中心„„„„ (三)、甘肃省种子生产基地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分中心和区域站建设„„ (四)、西北种子贸易中心建设„„„„„„„„„„„„ 五、计划进展„„„„„„„„„„„„„„„„„„„„„ 六、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二)效益分析„„„„„„„„„„„„„„„„„„„„ 八、保证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协调和政府引导„„„„„„„„„„„„„ (二)、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合理管理„„„„„„„„„„„„ (三)、加强基地规范化管理„„„„„„„„„„„„„„„ 一、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生长环境分析 气候:河西走廊的气候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尽管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但发展农业的其他气候条件仍然非常优越。当地云量稀少,日照时间较长,全年日照可达2550小时—3500小时,光照资源丰富,对农作物的发育十分有利。气温日常变化大,有利于农作物物质积累,特别适于瓜果糖分积累。 地形: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隔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其嘉峪关以西隔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少。 在河西走廊山地周围,以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积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交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主要的分布地区。 (一)、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河西走廊的绿洲,是中国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其农业生产也较为发达,如今人口占全省的18.62%,耕地占全省的26.1%。新中国成立后,河西走廊的耕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到1995年已达到93.96万公顷,人均0.20公顷,高于本省(0.14公顷)和全国(0.10公顷)的平均水平,绿洲农业的用水主要是祁连山雪水、、地下水、冰川,历年来河西走廊对水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以水渠引水为主,而且渠口多,渠系错乱,大水漫灌、串灌现象严重,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使得绿洲农业的面积有所减少,因而河西走廊对水资源的利用通过建库和修渠等水利工程建设,为绿洲农业灌溉提供了用水保障。据统计:引水渠道 485处,渠道工程已建干支渠2200多条,总长度1.25万千米,干支渠衬砌6310千米,衬砌率达50—75%,农渠道总长度5万千米,衬砌率低配套机井1.95万眼,装机2524万 kw,由黄河引水—景电二期延伸民勤引水工程是穿腾格里沙漠最长的引水工程,长100 千米,最大流量每秒6立方米,年调水量6100万立方米,可灌溉民勤绿洲8800公顷,这对缓解河西走廊水资源的 短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河西绿洲农业区,玉米制种、蔬菜、啤酒大麦为三大优势农业产业„„„如今,随着人口的迅速发展,人们寻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农业的发展问题日渐突出,已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荒”的恶性循环局面,进一步加剧了绿洲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联合,在现阶段虽说是一种较理想的过渡方式,但由于体制原因,产权、人权、财权的剥离存在困难,难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销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因而种子企业普遍势力较弱,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2、生产基地建设不适应种子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目前河西走廊种子生产基地没有实行划片管理,基地较分散,各企业哄抢基地现象时有发生,基地落实难和基地管理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影响着种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大部分种子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较差,人为可控能力不强,与种子专业化生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企业改革滞后,龙头企业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种子公司运行机制不灵活、依附性强、受行政约束大,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缺乏组建大型种业集团的体制基础;二是种子企业自身改革改制不到位,多数种子企 业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不适应种子产业多元化、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竞争和发展的要求;三是多数种子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市场竞争能力差。 4、种子仓储设施少,储备能力低。 由于种子生产季节性强,调运时间比较集中,加之河西走廊深居内陆,与东部省份相距较远,铁路、公路运输距离较长,种子收获后集中大量外调给铁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这就需要足够的仓储设施予以缓解。而从河西走廊各种子企业目前的仓储条件看,远不能满足种子储藏的需求 5、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市县种子管理站检验设备及监督、检测手段落后,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困难很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河西走廊种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世界每年玉米播种面积20亿亩,瓜菜5.5亿亩,甜菜1.1亿亩,油葵3.1亿亩,棉花 5.1亿亩;年需玉米种子84亿公斤,瓜菜种子5546.9万公斤,甜菜种子1.1亿公斤,油葵种子1.55亿公斤,棉花种子20.3亿公斤,总需求量很大。而从生产区域来看,这些种子大部分在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生产。 从我国农作物种子需求量分析来看,我国每年玉米播种面积约3亿亩,年需种量8亿公斤左右,瓜菜年播种面积1.8亿亩,需种量1800万公斤。棉花年播种面积7500万亩,需种量4亿公斤左右。国内种子市场需求量大,而我省的玉米制种产量又是全国玉米种子需求量的1/2,我省生产的瓜类、蔬菜和花卉种子远销美、意、德、英、法、日、韩、荷兰、以色列、新加坡、香港、台湾等欧美及东南亚的 16个国家和地区,有很好的声誉,因而在我省大力发展制种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二) 竞争力分析 由于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的玉米杂交种销往河南、山东、吉林、辽宁、山西、陕西等20多个省区,年销售种子3亿多公斤,已与 20多个省区的100多家种子、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繁制种业务关系,生产的玉米杂交种子每公斤比其他省份高出0.2~0.4 元,种子销路前景看好。河西走廊具有良好的农作物繁制种的自然优势,目前繁制的各类农作物品种已达40多种,除玉米制种外,生产的啤酒大麦可与进口大麦相媲美,生产的瓜类、蔬菜和花卉种子商品性好,种子远销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荷兰、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种子80万公斤,已与国外的20多家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制种关系;新兴起的棉花、牧草制种产业,已引起国内外种业界的高度关注,将成为我省又一个制种的新亮点。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抓住种子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利用河西良好的制种资源,面向国内外市场,整合种业资源,依托现代科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核心,努力形成几个知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构建新型种业生产体系、研发体系、加工体系、储备体系和营销体系,实现种业生产标准化、种子产品品牌化、龙头企业现代化,努力使种业成为河西走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甘肃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跨越。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种子企业,用市场机制配臵种业资源,确保种业的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12 万公斤的规模。 2、以甘州区、肃州区、凉州区、民勤县为主要区域建成全国一流的瓜菜、花卉、油葵种子生产基地25万亩,达到年产种530万公斤的规模。 3、以凉州区、古浪县和永昌县为主要区域建成优质春小麦种子生产基地18万亩,达到年产种7200万公斤的规模。 4、以永昌县、山丹县和民乐县为主要区域建成优质啤酒大麦种子生产基地12万亩,达到年产种4800万公斤的规模。 5、以肃南县、天祝县、古浪县、金川区和肃州区为主要区域建成优质牧草种子生产基地 16万亩,达到年产种640万公斤的规模。 6、以敦煌市、安西县和金塔县为主要区域建成优质棉花种子生产基地12万亩,达到年产种1800万公斤的规模。 7、以天祝县、民乐县、山丹县为主要区域建成优质“双低”春油菜制种基地8万亩,达到年产种1600万公斤的规模。 8、以山丹县、天祝县和古浪县为主要区域建成加工型脱毒马铃薯种薯原良种基地15万亩,达到年产原良种3亿公斤的规模。 四、主要建设项目 (一)、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1、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建设 在建成酒泉、张掖两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的基础上,再分别在武威、金昌、兰州市各建成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农作物种子检测分中心 1个。建成后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对河 13 西走廊生产和流通的农作物种子行质量检测、认证,特别是杂交种子的受检率要达到100%,各质检分中心年检能力至少达到3000份。每个质检分中心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包括水分测定室,净度分析室,发芽实验室,纯度鉴定室,健康检验室,包衣种子检测室,光照发芽室等,用于开展种植鉴定所需温室1座。购臵光照发芽箱、多功能电泳仪、快速水分测定仪、显微镜、 PCR仪、图像分析系统等。每个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需投资400万元。共需投资1200 万元。 2、甘肃省国家级脱毒种薯病毒检测及安全性评价中心建设 在兰州建设甘肃省脱毒种薯(种苗)病毒检测及安全性评价中心,规范脱毒种薯生产,进行脱毒种薯病毒检测及安全性评价,开展脱毒种薯检测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同时承担委托检测等工作。主要建设内容为病毒检测实验室、质量鉴定室共1000平方米;建设温室500平方米,防虫网棚1000平方米;其他土建工程20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品种分析、病虫害鉴定、病毒检测等仪器设备、抗血清制备、高速离心机、多功能电泳仪、品质速测仪等。 该项目共需投资800万元,该中心建成后极有利于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甘肃将成为全国一流、规模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 (二)、甘肃省国家级农作物改良、研究、培训中心 在兰州市建设甘肃省国家级农作物改良和农作物种子生产技 14 术研究培训中心;在酒泉市建设国家级农作物改良分中心,重点是优质瓜菜、花卉、棉花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在张掖市建立国家级农作物改良分中心,重点是杂交玉米和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在武威市建设国家级农作物改良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