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及其演化规律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 历程、规律与趋势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 历程、规律与趋势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历程、规律与趋势作者:赵爽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年第02期[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历经中央政府绝对控制、地方政府分权主导以及政府与农民互动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整个历程呈现出国家发展大局优先、人民利益至上以及螺旋式上升的制度变迁特征,表现出“一元”到“多元”、“集权”到“分权”以及“效率优先”到“结果公平”的演变规律。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未来制度变迁的趋势是构建国家与农民合作式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并从未来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实现条件、治理以及监管三个方面提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在新一轮制度变迁中的整体框架。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历史阶段;演变规律;发展趋势[作者简介]赵爽,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提高信贷可得性、减轻政府支农负担的可行途径。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自1951年建立后,经历了异常曲折的发展历程。

本文分析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阶段性特征,探寻制度演变的历史规律,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和政策框架建议。

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1]。

不平衡的发展包括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包括农村发展的不充分。

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其关键问题之一是获得便捷、低廉的发展资金。

当前我国农民获得资金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财政贴息贷款,二是商业银行贷款。

其中贴息贷款属于外源性支持,需要考虑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分摊到每户的资金量不能满足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需要。

商业贷款则要面对市场竞争机制影响,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很容易成为金融排斥的对象,或背负较高的利息成本。

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属于依靠内生性的力量解决农民融资难题,可以有效避免以上两种农村资金支持方式的弊端,呈现以下制度优势:一是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社员;二是服务于农民合作金融组织社员。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成为了重要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是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形势、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形势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协调发展成为新的形势。

在这一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问题,这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呈现出结构性调整、产业升级、需求结构优化等特点。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受到了影响。

必须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机制,以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二、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财政支农政策是指政府利用财政手段对农业、农民进行支持和帮助的政策措施。

在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政府积极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增加农业补贴、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等;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缺乏等。

财政支农政策的覆盖面和力度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政策的覆盖面,将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

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需要进一步规范。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往往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些资金被挪用或浪费,这不利于财政支农政策的有效实施。

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也是财政支农政策面临的问题之一。

农业现代化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还需要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这需要政府在制定财政支农政策时,更加注重对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引导和支持。

金融对接是指金融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的资金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满足农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资金需求。

当前,我国金融支农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也不例外。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其中包括了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

本文将对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进行分析。

我们来谈谈新常态下的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支农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资源,以各种形式给予农业农村特别是农民的直接或间接的财政补贴、贷款支持等政策。

在疫情冲击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增加了对农业的财政补贴。

政府对农村电商发展给予补贴,降低了农产品线下销售渠道受限的问题;政府加大了对农业信贷的支持,为农民提供低利率的农业贷款。

这些财政支农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保障了农产品供应和农民收入,在稳定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常态下的财政支农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需要较大的财政投入,但是在疫情冲击下,财政收入压力加大,财政预算有限。

政府很难一下子满足所有农业农村的需求。

财政支农政策的执行存在一些难点。

农产品的上市期短,销售难度较大,政府如果通过补贴的方式来稳定农产品价格,可能会出现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部分农民对财政支农政策了解不深,不懂得如何申请和使用政策,导致政策无法充分发挥效果。

我们谈谈新常态下的金融对接问题。

金融对接是指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能力和农民的金融需求之间的对接。

在疫情冲击下,金融对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农民在疫情期间面临经济困难,急需金融支持。

金融机构应当加大对农民的信贷支持,为农民提供低利率的贷款,并且优化贷款程序,减少贷款难度。

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和市场开拓仍然不足,需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开发力度,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不同的金融需求。

新常态下的金融对接问题也存在一些挑战。

金融机构在对接农村的金融服务时,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农民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程度较低,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如宣传、培训等,向农民普及金融知识,增强农民的金融素养。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效率分析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效率分析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效率分析【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财政公共政策的总体目标是继续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拉动农村需求,以实现新农村建设,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文章就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目标以及农村经济现状,结合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给予相关政策建议。

首先是财政支农政策的目标和作用分析,其次是对农村经济现状的实证分析,最后就目前农村财政政策的不足给予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农政策; 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1. 财政支农政策的目标和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建设新农村要求提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大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这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总体指导方针。

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是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以下就三方面来说一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目标和农村经济现状。

1.1 农民收入的增加财政支农政策能有效调动农民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购买力,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增强农户的经济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1.2 农村消费结构的优化农村财政支农政策目标之一就在于优化农村家庭消费结构,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

财政支农政策能有效推动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以知识素质进步促进消费结构优化。

1.3 农村经济现状的改善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国家财政在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品投入的力度。

中国财政金融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效率比较与完善措施

中国财政金融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效率比较与完善措施

中国财政金融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效率比较与完善措施
李季刚;邵勇;李晓红
【期刊名称】《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予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与非农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但实证分析表明,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支持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低效率的关系.短期看,金融机构信贷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有一定的作用,而财政的作用则不明显.今后可通过加快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过程,提高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推进开发性金融的发展等措施强化财政与金融对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积极作用.
【总页数】4页(P30-32,49)
【作者】李季刚;邵勇;李晓红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081;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0
【相关文献】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与中国十大城市群财政支出效率比较研究 [J], 曾鹏;朱玉鑫
2.财政分权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中国分区数据的实证研究 [J], 庄鹏飞;夏禹;睢党臣
3.中国省际医疗财政支出效率比较研究——基于DEA—Malmqusit指数分析法[J], 李忠民;李剑;姚宇
4.中国乡镇财政体制缺陷及完善措施分析 [J], 赵玉婷
5.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 [J],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银保监会; 证监会; 外汇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我国财政支持农业的政策得到了持续加强。

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寻求与农业的深度对接,推动农业金融服务的不断完善。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问题分析1. 财政支持农业的政策力度不足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但是相对于农业发展的需求而言,财政支持力度仍然不够。

农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土地流转、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流通等,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的财政支持仍然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

2. 财政支农政策的重点不够突出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铺张浪费”的现象,有些地方将财政支持农业的资金用于一些不够重要的项目上,导致了财政资源的浪费。

一些重要的领域,如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建设等,得到的财政支持不足,导致了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3. 财政支农政策的执行难度较大在财政支农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财政资金管理能力不足、农业项目实施难度大等原因,导致了财政支农政策的执行难度较大。

这也是目前农业财政资金下达到农村基层的一个难点。

二、金融对农问题分析1. 农业金融服务不够完善尽管我国农业金融服务得到了不断加强,但是农业金融服务的体系仍然不够完善。

一方面,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的空白,农民难以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现有的农业金融产品也不能完全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2. 农业金融风险较大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农业金融服务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都会对农业金融服务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一些金融机构不愿意过多参与农业金融服务的原因之一。

3. 农业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目前的农业金融产品仍然以传统的贷款、保险等为主,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新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支农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亟待加快,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变得尤为重要。

财政支农政策主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和补贴来促进农业发展,包括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

而金融支农政策则是通过金融机构的贷款、保险和融资服务来支持农业经营者和农民。

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

本文将重点分析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支农政策的现状,探讨二者之间存在的对接问题,并提出解决对接问题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在新常态下,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等诸多挑战,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支农政策更加显得重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支农政策的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对接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支农政策的科学对接,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乃至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风险与挑战,可为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民提供更清晰的指导,有助于规避潜在风险,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分析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财政支农政策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文件,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主要包括投入资金、税收优惠、农村信贷支持等方面。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问题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进入新常态,农村的发展迅速提升,支农政策也翻新升级,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支持是两种不同的支农方式,但二者存在相互依赖,如何加强二者之间的对接,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当前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形式:财政支农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各种财政手段,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当前的财政支农政策主要体现在补贴、奖励、扶持等方面,如产业扶持、土地流转、职业培训、生态补偿、农村公共服务等。

这些政策主要通过财政预算和资金投入实现,面向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

金融支持是指国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差别化、专业化、创新化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信息等需要。

目前我国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方面,以及政策性银行提供的各种农业信贷、担保等服务。

二、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对接的优势和挑战:1、优势: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支持相互配合,有助于促进农村及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财政支农政策注重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金融支持则强调金融服务、信用评级等方面,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协同利用,提高综合效益;其次,两者有效结合,可以使政策覆盖面更加广泛,发挥政策的最大效益。

2、挑战: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支持存在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政策协同的不足,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加强政策的整体协调性;二是监管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缺失,需要完善的监管和风险控制机制,保障金融体系的风险可控性;三是投入效益方面的不足,政策调整应该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加强监督和考核机制,确保政策的实际效果。

三、对策分析:1、加强政策协同,健全管理机制:应当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政策之间的协调有效,同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保障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2、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应该逐步推广普惠金融和数字农业的应用,加强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相结合,打破旧有的农村信贷模式,实现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全面协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及其演化规律摘要:基于1985~2009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综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与garch模型对我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及其演化规律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我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显著提高,但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西部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最低的是中部地区;我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演化中存在“集簇性”、“非对称性”以及长短期演化存在差异的规律性特征。

基于实证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演化规律中图分类号:f8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2-0006-061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自立和社会安全[1]。

同时,农作物的生产过程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相应的生产技术等条件,这些条件都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风险因子[2]。

农业地位的基础性与农业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农业生产活动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如何化解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克服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增强农业的生产能力与“抵抗力”、提高农民收入、确保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4~2012年连续9个“一号文件”都将“三农”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中,财政金融支农政策作为当今世界政府对农业进行保护的两种重要政策,是冲减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农增收的两把“利剑”,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中不可或缺、不可放松的战略措施[3]。

但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将增加财政金融支农资金总量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与考核的重点,忽视财政金融支农资金协同效率的考察,而后者才是财政金融支农效果最终且最好的体现。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及其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对财政金融支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w a lewis,m p todaro等从不同侧面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由于其自身相关弱质性而需要政府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且这种财政金融支农的政策体系和资金配置具有积极作用。

随之众多学者对上述观点进行了佐证与引申,如hayami和ruttan,evans和karras,darrat 等。

在“三农”发展需要财政金融支持成为广大学者的共识后,众多国外学者开始将研究焦点放在财政金融支农的效率上,形成两派观点:一是“有效论”,认为“三农”发展中政府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起了积极作用且有效率。

如jim指出政府财政投入在促进农村资本形成中起着积极作用,是很有效的资源配置工具;guan和lansink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实证认为金融举债对农业股本盈利无影响,也即金融支农有效;ahmad和rana认为财政金融支持有效率,能助农节约近25%的生产成本。

二是“无效论”,认为政府财政投入或金融支持对“三农”发展无效率且具有负面效应。

如ulrich koester和bernhard brümmer认为经济转型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财政金融支农效率低下;jensen通过实证认为发达国家市场主导的财政金融支农模式要比发展中国家政府主导模式更有效。

allanson运用基尼系数实证分析发现政府财政支农是低效的,且易产生区域横向不公平。

apostu认为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不佳,并使农业农村改革陷入恶性循环。

国内学者对于财政支农及其效率也进行了大量翔实的研究。

李焕章、钱忠好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验证财政支农支出增长与农业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生产函数测定财政支农各类支出的边际产出效应。

彭克强依据1987~2007年统计数据,着眼于财政支农的杠杆效应,展开财政支农效率状况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财政与金融彼此割裂单干式支农格局导致财政支农未能有效发挥杠杆效应。

郑家喜、杜长乐认为在财政支农项目评审中,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与评审专家之间、政府与农户之间都存在信息不对称。

黎翠梅从财政支出规模、力度和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地方财政农业支出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1995~2006年间地方政府财政农业支出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李燕凌以湖南省为例,采用14个市(州)截面数据,运用dea-tobit 回归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农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郭军华等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08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实证研究。

尹孝凡等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制约财政支农绩效提高的各种因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张振海、茹少锋运用sfa分析方法对陕西省金融支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整体而言,国外学者关于财政金融支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财政支农、金融支农分别进行效率测度,但对于协同效率及其演化规律的研究则处于空缺阶段。

且在研究时多以截面数据为主,较少涉及面板数据,这无疑会使结论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基于此,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起点和理论框架,运用dea-malmquist指数与garch 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财政金融支农的演化规律进行分析,以此形成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认识,更好地指导政策实施。

2模型设定、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2.1模型设定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中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进行分析。

该方法由charnes,coopor和rhodes提出,利用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最优的生产前沿,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偏离生产前沿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

dea评价方法类型多样、形式各异。

本文在分析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时首先假定规模报酬可变。

因此,在选择dea模型时主要运用的是r d banker、a charnes、w w cooper提出的bc2模型。

为了便于分析设:ij=(i1j,i2j,…,imj)t,j=1,2,…,n (1)oj=(o1j,o2j,…,omj)t,j=1,2,…,n(2)式(1)、式(2)中ij、oj分别表示决策单元dmuj的输入与输出向量。

为了方便,假定ij=ij0,oj=oj0,1≤j0≤n。

同时,设gbc2为规模报酬可变bc2模型的生产可能性集,由于(ij,oj)∈gbc2,所以按照相关定理,可以确定的生产可能集为:gbc22=(i,o)n1213j=1i,λj≤i,n1213j=1λj=1n1213j=1ojλj≥o,λj≥0,j=1,2,…,n (3)按照式(3)可以进一步确定其对应线性规划形式,如式(4)所示。

minθn1213j=1ijλj≤θi0n1213j=1ojλj≥θo0λj≥0,j=1,2,…,n(4)同时,以式(4)为基础,写出其对偶规划形式,如式(5)所示。

max(μto0-μ0)ωtij-μtoj+μ0≥0ωti0=1ω≥0,μ≥0(5)若式(5)中存在最优解ω0,μ0,μ00满足μ0oto0-μ00=1,并且ω0>0,μ0>0,则称决策单元dmuj0为dea有效。

为了使研究更具信度,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来扩充样本容量。

因此,可以将dea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来测度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的变化情况。

malmquist指数最初由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fare等将其与数据包络理论相结合,使其运用范围不断扩展。

据此引入malmquist指数模型如下:m0(ot+1,it+1,…,ot,it)=dt0(it+1,ot+1)1213dt0(it,ot)×dt+1o(it+1,ot+1)1213dt+1o(it,ot)1/2(6)式(6)中, malmquist指数表示从t期到t+1期的协同效率变动情况,若其大于1,说明协同效率呈上升趋势;若其小于1,说明协同效率呈下降趋势;若等于1则说明协同效率没有变化。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的演化规律,在运用上述dea-malmquist指数测度的协同效率时间序列基础上,运用bollerslev提出的garch模型、nelson提出的egarch模型以及组合garch模型对中国财政金融支农的协同效率演化规律做全方位分析。

一般来说中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除了受其过去的发展水平影响外,还受随机因素的冲击。

基于此设定其均值和条件方程:eocft=β0+β1eocft-1+β2eocft-2+…+βpeocft-p+μt(7)σ2t=α0+α1μt-1+α2μt-2+…+αpμt-q(8)式(7)中,eocft表示t年的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β0…βp表示待估参数,μt表示随机误差项;式(8)中,σ2t表示条件方差,α0…αp 表示代估参数。

式(8)也即ahch模型,由于garch 模型是arch模型的扩展,且garch(p,q)模型假定方差依赖于其滞后项(σ2t-i)以及残差平方和的滞后项(μ2t-i)。

因此,gach (p,q)模型设定为式(9):σ2t=γ+αp1213j=1σ2t-i+βq1213i=1μ2t-i(9)通过式(7)来检验中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演变的“集簇性”特点,在式(9)中,要求γ>0,α≥0,β≥0,α+β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年度统计公报以及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csmar数据库、中宏教研支持系统(mcdb)。

由于2006年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机总动力统计数据缺失,在实际计算中采用2005和2007年的平均数来表示。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见表2。

3实证结果及分析3.1效率测度的简要分析(1)空间维度。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1985~2009年中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进行测度。

表3给出了各省市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测度结果。

由结果可知,我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平均值达1.121,大于1,说明我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金融支农效率低下,难以为继”[6]的观点。

同时可以看出,除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的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小于1,即协同效率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地方都大于1。

从区域划分的角度来看,东部地区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为1042,中部地区为1029,西部地区为1.254,西部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最大,东部次之,中部地区最小。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作为经济比较落后区域,资源禀赋较为丰富,但资金较为匮乏,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纵深推进以及各种政策汇集交叉作用,无疑会减缓资金的约束瓶颈,提升资金配置效率,促进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且财政金融支农的协同效率会非常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