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及其思想课件
合集下载
6-1《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异
儒
道
同
疗救社会,使之
恢复正常的秩序
自然天性
减法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儒道两家的思想互补之因:
• 存在差异是前提,互补就是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儒家——社会伦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完善+社会责任
道家——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宁静和谐+超越世俗
•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
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③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
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
论点提出:
开门见山式
先破后立式
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
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子任务一
从老子那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①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②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③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
任务二:如果需要有《老子》第五则,你能否尝试
进行写作。注意要和前面四则形成有机联系。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
6.1《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本探究
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 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写了“无为而治” 思想的具体做法。 2、充分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的是哪一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文本探究
3、从修辞的角度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句 话。
文本翻译 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
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
和泥制作陶器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 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 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 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 “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此处的排比句强调要注意事物所处的萌芽状态,做任何事都要防患 于未然,为下文讲述正确的方法做铺垫。
4、“为之于未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排比]运用三个排比句,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微的东西发展而 来的,以此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定的毅力,只 有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内容解读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2、本章作者在强调什么?
“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两组句子中,每组的后一 句在语意上都重于前一句。老子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毛 病恰恰是不自知和不能战胜自我。即“自知”比“知人”难, “自胜”比“胜人”难。
6.1《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结论不同。
①荀子通过“积”与“不积”的设喻与对比, 强调突出积累在学习上的重要性,因为学习需 要不断积累,所以“学习不可已”。 ②《老子》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 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 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 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 的。
导入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 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 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 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 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 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 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 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总结全文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 “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 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 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 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 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合作探究:
1、《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 竞争这一问题? 2.儒道有何不同?
问2: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有何现实意义?
➢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
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 界更高。
老子的哲学思想ppt课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三、朴素的辩证法
• 2、对立双方的转化 •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老子》第五十八章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朴素的辩证法
• 3、转化的道理 • 《老子》第四十二章 •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1、老子其人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 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 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1、老子其人
《史记》又曰:“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 离,离五百岁而复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一、老子其人与其书
1、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 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修道德,其 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 以智治国,国之福。
四、社会政治伦理观
• 3、现实政治 • 《老子》第七十五章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轻死。 • 反对现实政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第七十四章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老子》第七十七章
四、社会政治伦理观
•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 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三、朴素的辩证法
• 2、对立双方的转化 •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老子》第五十八章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朴素的辩证法
• 3、转化的道理 • 《老子》第四十二章 •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1、老子其人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 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 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1、老子其人
《史记》又曰:“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 离,离五百岁而复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一、老子其人与其书
1、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 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修道德,其 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 以智治国,国之福。
四、社会政治伦理观
• 3、现实政治 • 《老子》第七十五章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轻死。 • 反对现实政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第七十四章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老子》第七十七章
四、社会政治伦理观
•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 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老子思想(共十四讲)课件

无私、无欲、无争的道德境界
无私
无私是老子提倡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指心中没有私念,能够公正无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无私的境界是超越个人利益,关注整体利益和他人福祉,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大公无私、 舍己为人的精神。
无欲
无欲是指去除过度的欲望和贪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老子认为,过多的欲望会导致 心灵的混乱和行为的偏差,因此应该尽量减少欲望,保持清心寡欲的状态。无欲的境界有 助于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PART 06
老子的军事哲学
不战而胜的军事战略
• 总结词:老子主张以不战而胜为主要军事战略,强调通过避免战争来达到胜利 的目的。
以柔克刚的军事策略
总结词
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军事策略,主张通过软 实力和巧妙的手段来战胜对手。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柔中带刚是一种更为高明的策略, 它能够让军队在面对强敌时更加灵活多变, 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同时,这种策略 还能够让军队在战斗中更加省力、高效地达 到目标。因此,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军事策 略,主张通过软实力和巧妙的手段来战胜对
事物的相互转化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转化,这种转化是有规律的。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事物转化的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即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符 合道的规律的。这种转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事物的内在矛盾决定 了它们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反者道之 动
总结词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规律。
无争
无争是指不与人争斗、不争强好胜的处世态度。老子认为,争斗会导致矛盾和冲突,破坏 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应该尽量减少争斗,以和平、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无争 的境界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老子》四章 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千言,即《道德经》。
思想
具体主张
“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本性
道本思想 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
了一切。
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
短都是相互依存的。
辩证思想
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
十根辐条所构成。
问题探究
思考1: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
“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 “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
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
我,我中有你。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
美学思想 赞美婴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政治思想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
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
“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
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
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拓展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 不知足:沈小官鸟害七命:大宋徽宗朝宣和:三年,海宁郡余杭,当地
有一机户,夫妇恩爱,单生一子,取名沈秀。沈秀不务正业,专好风流
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
思想
具体主张
“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本性
道本思想 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
了一切。
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
短都是相互依存的。
辩证思想
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
十根辐条所构成。
问题探究
思考1: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
“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 “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
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
我,我中有你。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
美学思想 赞美婴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政治思想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
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
“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
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
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拓展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 不知足:沈小官鸟害七命:大宋徽宗朝宣和:三年,海宁郡余杭,当地
有一机户,夫妇恩爱,单生一子,取名沈秀。沈秀不务正业,专好风流
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
道法自然:《老子》ppt课件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与智慧原则
“知足之足常足矣”。(《 46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 46章》)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
下先”。(《 67章》) 所以,《老子》以水为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
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8章》)
☺这是知足之足的智慧原则。
于是,我们想讨论的问题是:究竟何为“反 自然”的行为?在企业管理领域里“反自然” 的行为有哪些?你能列举多少?
三、《老子》智慧的现代意义
其实,推崇自然思想,拥有“无为而治”的管理艺 术,是极高明的管理境界。
管理学界为此已经有“无为管理学”的诞生。(殿 学军教授,《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1997)。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与智慧原则
3、“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2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5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8章》) “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 22章》) ☺这是相辅相生的智慧原则。
西方管理学称赞其为“看不见的领导”、“轻松的 领导”。
三、《老子》智慧的现代意义
2、辨证地看《老子》
今天的社会,显然已远离 “隐士”的时代。但置 身于剧烈竞争之现时代的我们却依然可以从《老子》 中汲取诸多智慧。
这些以“自然”、“无为”、“不刻意而争”为 核心理念的智慧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 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信仰模式的有效确立显然则
老子相辅相生的的智慧法则和处事之则最典型体现于: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与智慧原则
☺警惕物极必反: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明确】 举例论证:老子ຫໍສະໝຸດ 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品读赏析
“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 么内容?
【明确】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
度及其后果。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 含义?
【明确】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
___________________。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
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
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 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 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第三十三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 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 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 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 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 "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 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 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 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 《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 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 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 序的光明正道。
品读赏析
“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 么内容?
【明确】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
度及其后果。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 含义?
【明确】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
___________________。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
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
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 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 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第三十三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 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 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 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 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 "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 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 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 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 《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 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 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 序的光明正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ndred historical figures; devHeliosptmheeonrtyohf aCshainpersoefopuhnildosionpflhuye.nce on the
• Notable ideas: Wu wei (means "non-action",letting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 Dialectical Thought (辩证法思想 ) Noninterference(无
老子及其思想
•Work:Writting: 《Daode Jing》(also called 《Lao zi》 •Achievement:Great philosopher and thinker,the founder of the Daoist school and Daoism;
. World culture celebrities,one of the world's one
in China
• advanced the concept of Dao, the central concept of Laozi philosophical system and the core of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老子及其思想
Difference
H. ome: Quren Village, LI Township(厉乡曲仁
里) ,Ku County in the state of Chu ,in present day Luyi(鹿里) ,Henan Province
Career: librarian,
grand scribe(太史) Old age:resigned from official post and lived in seclusion。
The highest good is like that of water. The goodness of water is that it benefit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及其思想
THANKYOU!
老子及其思想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及其思想
0162606 Monica
His life Daoism as Philosophy
of laozi Dao De Jing
老子及其思想
Life of Laozi
Name: Lao-Tzu(about 571 B.C - 471 B.C)
surname Li and name Er,style name Dan.
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及其思想
Lao-Tzu’s sayings:
The Tao prouduced one, one produced two,Two produced Three,Three produced Three,Three produced All things.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及其思想
What is "Non-action"?
Wu wei : means " non-action" or "to take things let their own course", proposed by Lao Zi, is not doing nothing, but comply to nature, excludes the unnecessary indulging, and not
Philosophical Daoism
Religious Daoism
Daoist Thingking
the works of Lao Zi and zhuang Zi
Daoist Religion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八仙过海)
老子及其思想
Dao De Jing
为而治) The dual cultivation (性命双修)
老子及其思想
The Daoism
What is "the way"?
It is the rule of the nature. We need to observe the nature and
understanding the way of it, so that we can use it to benefit us.
reluctantly using people’s power to interfere the
natural or social laws own development.
老子及其思想
• established the earliest ontology (本体论) and cosmology (宇宙学)
• Notable ideas: Wu wei (means "non-action",letting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 Dialectical Thought (辩证法思想 ) Noninterference(无
老子及其思想
•Work:Writting: 《Daode Jing》(also called 《Lao zi》 •Achievement:Great philosopher and thinker,the founder of the Daoist school and Daoism;
. World culture celebrities,one of the world's one
in China
• advanced the concept of Dao, the central concept of Laozi philosophical system and the core of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老子及其思想
Difference
H. ome: Quren Village, LI Township(厉乡曲仁
里) ,Ku County in the state of Chu ,in present day Luyi(鹿里) ,Henan Province
Career: librarian,
grand scribe(太史) Old age:resigned from official post and lived in seclusion。
The highest good is like that of water. The goodness of water is that it benefit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及其思想
THANKYOU!
老子及其思想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及其思想
0162606 Monica
His life Daoism as Philosophy
of laozi Dao De Jing
老子及其思想
Life of Laozi
Name: Lao-Tzu(about 571 B.C - 471 B.C)
surname Li and name Er,style name Dan.
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及其思想
Lao-Tzu’s sayings:
The Tao prouduced one, one produced two,Two produced Three,Three produced Three,Three produced All things.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及其思想
What is "Non-action"?
Wu wei : means " non-action" or "to take things let their own course", proposed by Lao Zi, is not doing nothing, but comply to nature, excludes the unnecessary indulging, and not
Philosophical Daoism
Religious Daoism
Daoist Thingking
the works of Lao Zi and zhuang Zi
Daoist Religion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八仙过海)
老子及其思想
Dao De Jing
为而治) The dual cultivation (性命双修)
老子及其思想
The Daoism
What is "the way"?
It is the rule of the nature. We need to observe the nature and
understanding the way of it, so that we can use it to benefit us.
reluctantly using people’s power to interfere the
natural or social laws own development.
老子及其思想
• established the earliest ontology (本体论) and cosmology (宇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