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第二语言写作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提要:第二语言研究的历史短暂但其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流派,它是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下面,我们就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视角作一下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研究视角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要始于五十年代初weinreich(1953)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一书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一重要概念。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ret lado 提出了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
他认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和母语不同的地方,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
到了六十年代末,corder 提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二语习得者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发表了著名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1982)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这一模型全面的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且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也最多的语言习得模型。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过程。
有人认为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有观点说语言系统和认知过程分别按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不同的信息。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人类在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心理语言学领域认识的深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对英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心理语言学家、认知心理语言学家(桂诗春、王初明等)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就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综述及较为详细介绍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三家极有影响的第二语言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1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外语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由S.克拉申在7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Krashen1977a,1977b,1978a,1978b)论述,并在他撰写的几本专著中得到充实和发展(Krashen1981,1982,1985)。
在“监察模式”理论中,克拉申提出著名的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
1.1习得———学习假设(Acg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
一是习得,即一种“与小孩习得母语过程相同的下意识过程”(1985,1);二是学习,即“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1985,1)。
“习得”来源于自然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
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对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有意识纠正。
与此相反,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克拉申认为区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尺码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不是语言环境。
例如,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可以通过向熟人或朋友询问语法规则来获取语言知识。
同样,在非自然语言环境的教室里,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交际活动中时,语言便被习得。
关于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综述.doc

关于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综述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综述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综述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语言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种各样的语境线索,以便学习者理解目的语、掌握使用目的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规律;(3)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者面对各种语体和语域的实际需要,可以学到鲜活自然的语言;(4)由于人们总是力图保持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在目的语环境中,说话人会自然地降低语言难度,采用学习者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
拥有自然的目的语交际环境,因而成为产摘要: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与国外对外汉语教学各有各的优势,但相比之下,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优势则更显著、更具吸引力-----拥有目的语环境。
要对这一优势做出分析说明,那么就必须要从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谈起。
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研究目前状况。
关键词:环境;二语习得;影响一.国外研究目前状况1.1 有关环境对二语习得影响的相关研究Ellis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界定中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是在课堂内外学习除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
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分析哪些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推动和阻碍作用。
他认第二语言和外语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是在自然环境下习得。
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权威人物H. H. Stern在《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中认为“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第二语言,比学习外语享有更多的环境支持。
学习者可以经常通过非正式渠道从身边的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一些东西。
”可以说几乎所有关于语言习得机制的理论,都不可避开地要谈到语言环境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强调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把语言习得看作是由学习的外部条件决定的,把学习看作是被动的。
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强调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进入80年代和90年代,有学者开始关注语言环境(主要是社会文化环境)对第二语言的影响。
国外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国外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综述S宋冈H提要,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角度对国外词汇习得研究作一综述,所以本文将其作为重点。
文中以、90,主要论及其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具,年以前的研究。
;词汇第二语言(L2词汇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紧密相关。
历史上,语法习得研究在语言教学、语言习得中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而词汇、语音习得研究则居于次要地位,今天基本上仍然是这种局面。
然而,词汇是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教学不可能撇开词汇教学。
词汇习得研究自然不容忽视很多学者也逐渐认识到词汇习得的重要性,并且致力于词汇习得的研究。
一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的发展对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识直接影响着相关研究的发展。
语法习得研究一直占据着第二语言习得(SLA的中心地位。
部分学者虽然早就认识到词汇习得的重要性,也初步进行了一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第二语言教学,但是这些有限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
进入80年代,SLA全面、深入的发展促进了对L2词汇习得的认识,L2词汇习得越来越受关注,出现了一批有实际价值的著作。
本文根据L2词汇习得研究的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 1980年以前的研究,(2 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3 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
1. 1980年以前的研究对1980年以前的研究,Meara (1980,1984、Sharwood (1984等按照各自的理解发表过不同的评价。
较悲观的看法认为,这一时期的研究较分散,大部分无理论支持,仅有的理论也不成系统;专门研究或文章较少,多为语法语音研究的副产品以英语作为L2的词汇习得研究为主。
较积极的观点则认为,不少研究涉及了L2 词汇习得的不同方面,只是仍有待发展。
上日衷心感谢我的导师王建勤先生的悉心指导与同窗刘召兴同学的大力帮助,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使本文能够最终完成。
45述观点反映了SLA在词汇习得研究上的不平衡状况。
国外近十年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

国外近十年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2.石河子大学本科生山东烟台引言语篇教学是针对传统的注重词、句、语法点的方式而提出的,它倡导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从篇章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所学语言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之相应的语篇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研究以“discourse”加“second languages”为关键词,选取了2011—2021十年间共34篇文献,总结了国外关于二语语篇教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该领域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的研究内容,最后结合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二语语篇教学研究概况1.研究时间分析本研究以“discourse”和“second langues”为关键词检索了 2011—2021 年国外发表的全部文章。
检索出相关论文106篇,经过归纳整理,从中选出34篇(其中33篇期刊论文,1篇会议论文)语篇教学领域的论文作为本次研究基础数据。
2011-2021十年间,论文分布较为均匀,在2016和2017年出现了小高峰,分别发表了6篇文章,但是在2018年之后的论文数量不多。
1.研究对象分析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的语言形式以英语为主,包含25篇;无明确语言指向的文章有6篇,研究汉语的文章有1篇,其他语种研究的有2篇。
虽然英语研究为主要部分,但是也有其他语种二语习得研究的趋势。
1.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方法较为多样化,其中实证研究法使用的频率最高,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但是研究方法缺乏针对性,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多种研究。
二、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一)从研究内容看语篇教学1.理论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语篇二语教学的理论与内容,占研究总数的41%。
Bel Abbes Neddar(2012)阐明了语篇、语用学、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语言课堂中整合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可能性。
NIVJA H. DE JONG(2013)从同一组土耳其语和英语为母语的人(N=51)中获得了第二语言(荷兰语)熟练程度(词汇知识)、第二语言流利程度和第一语言行为的流利程度测量值。
二语习得综述

二语习得综述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What is SL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refers both to the stud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ho are learning a language subsequent to learning their first one as young children, and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at language. The additional language is called a second language (L2), even though it may actually be the third, fourth, or tenth to be acquired. It is also commonly called a target language (TL), which refers to any language that is the aim or goal of learning. The scope of SLA includes informal L2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istic contexts, formal L2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classrooms, and L2 learning that involves a mixture of these settings and circumstances.*Language learners can study the language as a school subject, consciously learning and memorizing facts about the language. This results in conscious knowledge about the language that is referred to as declarative knowledge陈述性知识or explicit knowledge 隐性知识. Stephen Krashen calls this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learners can also gradually gain unconscious control overthe language by using it actively for functional and communicative purposes. This results in unconscious knowledge that is referred to as procedural knowledge过程性知识or im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 Stephen Krashen calls this language acquisition.----二语习得内隐外显学习研究-问题与思考-戴炜栋语言的本质Nature of Language语言现象有生理及心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及文化的产物。
二语习得过程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语习得过程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采用历时文献分析法,以上世纪80年代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为起点,从语言输入、吸收、输出三个角度,对有关二语习得过程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最后指出这些理论成果的发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二语习得;输入;吸收;输出引言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指“在自然和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Ellis,1985)。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输入、吸收与输出是三个最为关键的环节。
“输入”是指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能接收到的并能作为学习对象的语言,输入的形式包括听和读;“吸收”是指被内化并纳入中介语系统的输入部分,从根本上讲,只有被吸收的输入才会对二语习得起作用;“输出”是指学习者在经过输入吸收后产出的语言与信息,输出的形式包括说和写。
随着认知心理学、应用语言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发展与渗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剖析输入、吸收与输出。
本文将以Krashen“输入假说”为基点,从输入、吸收与输出的角度,对二语习得过程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述评,最后阐述其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具有的启示意义。
一、二语习得过程的研究视角1.输入理论及其发展述评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Krashen在他的“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中首次使用了“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这一概念,并将可理解输入假说,即“i+1理论”,作为其“监控模式”的核心内容。
根据Krashen (1982)的定义,如果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是i,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应该是i+1。
i与i+1的缺口或距离,是通过交际过程中的语言结构的调整,以及语言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和学习者以往的经验来弥补的。
Krashen(1985)进一步指出,最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四个特征:可理解的,有趣且关联的,非语法程序安排的和足够量的。
2.吸收理论及其发展述评Corder(1967)首先将语言输入(input)与吸收(intake)区分开来,他认为输入是学习者可及的,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语言输入形式不一定能保证语言的吸收,即使是可理解输入也是如此。
国内外“二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综述

国内外“二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综述摘要:元认知理论为帮助了解作者的写作过程及他们在写作水平上的个体差异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回顾国内外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其主要特点和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及建议。
关键词:元认知;写作元认知;综述自20世纪7O年代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在其元记忆研究中提出元认知概念(metacognition)以来,元认知逐渐成为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的热点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一名优秀的二语写作者应该对写作者自己、写作任务的本质和实现写作目标所采用的适当策略三者有着丰富的元认知知识,并能够设定写作目标并对其进行评估Blakey and Spence 1990;Devineetal,1993;Kasper 1997,为使研究者了解国内外二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现状,重视元认知在外语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其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不足,给以后的相关研究以启示。
一、国内外二语写作元认知研究主要成果目前国内外对二语写作元认知的研究大致有一下四个方面:(一)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探讨Devine是最早将元认知与二语写作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者之一。
Devine、Railey和Boshoff(1993年)对20名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大一学生(包括10名母语初级写作者和10名二语写作者)进行了有关写作主体、任务和策略变量的认知模式调查,并评估了这些模式对写作成绩的影响,试图研究元认知在母语和二语写作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母语初级写作者和二语写作者具有不同的写作认知模式,其完成写作任务的方式也不一样。
这项研究还表明元认知和写作成绩之间有潜在联系,这种联系对二语写作教学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吴红云、刘润清(2004年)基于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框架,以自行设计的二语写作元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对6座城市的61所大学1422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索了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构成要素,重新建立了二语写作元认知的理论框架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2 . 1 ) 7— 8
[ ] oe , 2 C hn A.D .&Bok —C ro , R sac ndrc V. rnlt ros asn A. eerho i tS t s e e a ad
wrt g:S u e t srt g e n h i e u t . T e Mo e n L n a e ii n t dls h d r a g g a u
作 文之 前 用 英 语 构 建 写 作思 想 。
[ Sl ,. o ada ne tn igo edsnt a r f 2w t g 7] ia T T w r nu dra dn ft i i t eo ri : v s h tc n u L in
T eE Lrsac n sipiao sT S LQ ael(7 :7— 7 h S eerhadi l t n. E O u r r 2 ) 5 7 . t m ci ty
要立足于第二语言 写作的文本特征 , 如拼读的正确 性、 句法、 第二语言 和第
一
[ ] iy Wodl L nug —si hn : s gteFrt n aeWhl 1 Bl , oa1 a gae wt ig U i i g g i l . c n h sL u a e
Wrtn n e o d a g a e J un l fS c n L n u g rt g, i ig i a S c n L n u g . o ra o e o d a g a e W i i n
[ ] ed J A cmptrt taa s ffu oeind v e nE gi 6 R i , . o ue e n yi o rch s ei si nlh x l s o o c s
dso re b aie n n n aie ie .Ju n l e o d La g a e icu s y n t a d o n t wr r o ra S c n n v v ts u g
[ K pa ,R . utrltogtp t rsi it cl r dct n 4] aln .B C l a hu h ae n ne ut a e uao . u tn r ul i
L n a eL a ig ( 6 : a g g e r n , 1 ) 1—2 . u n 0
r s m tos idvd a df rne , n p l aos( P i , ehd , n i ul iee cs adapi tn P .1— 7 . e i f ci 2)
Ma wa h h,NJ:Erb u l a m.
间的切换会影响 到二话 写作 质量。指 出第 一语言 倾 向于形成 抽象 思维。 因此 , 即便当写作者用第~语 言构建意 思时 , 一语 言在人 的思维 中 占重 第 要 的位置。 例如 , e Ri n收集 了由母语是英语 、 西班 牙语 、 汉语和阿拉伯语 的学生写 的说 明文 , 着重分析 了文章 中所使 用的连词 、 连接代 词和介 词。其 中连接 词的使用频 率在不 同语种学生的文章 中有 明显 的不同。例如 , 母语是 阿拉
研究得到 了普遍 的重视 。研究发现 一语和 二语 写作过程大 体相似 。然而 当学生用一语写作 时更加流畅、 准确和有效。研究还发现 学生一语和 二语
第二语言 写作研究的最终 目的在于指导 写作教 学, 促进学生英语 写作
间的切换会影 响到二 语 写作质量。 指出第 一语 言倾 向于形 成抽 象思维 。 能力的提 高。在教学改革的过程 中, 写作教学的成 功必将涉及实际教 学的
语言写作的篇章特点。但对比修 辞学受到 了人们 的质疑 , 因为对 比修 辞
学把精力主要集 中在写作的最终产物而忽视 了篇章的组织过程 。Z m l a e 最 早提 出第 二语言学 习者和第一语 言学 习者 一样 同样 可 以在写作 过程学 习
中 受 益 。从 此 引 发 了写 作 研 究 中 的 “ 程 化 写 作 ” 过 。 2 过 程 化 写 作 研 究 时 期 . 2 纪 8 代 以来 , 程 化 写 作研 究得 到 了长 足 发 展 , 写 作 过 程 的 O世 0年 过 对 研 究得 到 了普 遍 的 重 视 。 研 究 发 现 一 语 和 二 语 写 作 过 程 大 体 相 似 。 然 而 当学 生 用 一 语 写 作 时 更 加流 畅 、 确 和 有效 。研 究 还 发 现 学 生 一 语 和 二 语 准
因此, 即便 当写作者用第~语言构 建意思 时, 第一语 言在人 的思维 中 占重 每一个环节 。对 国外第二语言 写作研究 的回顾可 以发现 国外外 语研究在 要的位置。
二、 国外 第 二 语 言 写作 研 究
2 0年 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 但同时可 以发现 , 研究 大多集 中在教学法 的研 究上 。母语写作过程和第二语 言写作过 程最要 的不 同在 于 , 第二语言 写作
wr ig 1, 9—1 . in 7 t 08
U a a n u mn 对八名澳大利亚学生进行 了实证调查 , z dC m i wa g 八名学生在
写曰语作文 时倾向于用英语组织思 想、 创建题 目和组 织信 息。其 中六个 学 生承认他们用英语构建出框 架然后翻译 成 日语 文本。两 名学生在 写 日语
lanf m tersac ntetahn f nlh E O Q a el, er r h ee hi h ec igo gs.T S I ur r o r E i t y 1( )6 7 . 0 1 :7— 6
试, 发现语言切换频率与第二语 言熟练 程度 , 任务 难度 和第一语 言熟练 程
静 静 静
国 外 第 二 语 言 写 作 研 究 综 述
◆宋 蕾
( 济宁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 摘要】二语写作是二语 学习中的一个难 点。在应用语言学领域 , 第二语 言写作研 究是一个 崭新 的领 域。本文回顾 了国外第二语 写作 的 实证研 究成 果并对国外第二语 写作研 究情 况进行梳理和评述 , 目的是 找 出各 自的优 点 , 分析存在 的问题 , 并提 出第二语写作教 学研 究的
[ ] rl, . Is ut n T ahn en x gnrtno cn n ae 5 K o B .nt c o : ec ig h et eeai feo dl g g l r i t o s au
wi r.n B rl E s ) xlr gted nmi fscn a — resI .K ol( d . ,E po n h y a c o eodln t i s
L n a eR v w, 6 1 : 7 a g g e i u e 4 ( ) 1 8—1 4 9.
[ ] a e V T a i o p si eE L c s om Wht ecn 9 Z m l . ec n cm oi n i t S l s o : a w a , hg t nh o ar
g a ew t g( P 1 )C m r g : a r g nv r t P es ug ri i n P . —1 0 a b i e C mbi eU i s y rs. d d e i
伯语的学生使 用的并列连词的频率远远超过其他 学生 , 英语为母语 的学生
更 倾 向 于使 用介 词 。
[ ] zw , . &C m n , . in rtg snJp eea ri 8 U a a K , u mig A Wrigsaei a s saoeg t t e i an f n
ln u g a g a e:L we n rk e i g u e sa d r s o r go e p n p t t n a d .Th n d a d m i h e Ca a i n Mo e
者 在 第 二 语 言 写 作 中可 以 同 时 使 用 两 种 语 言 。 然 而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研 究 者
1 对比修辞学理论 时期 .
从西方学术传统来说 , 关于写作教学与研究 的探索可追溯至 古希腊时 却没有对母语在外语写作中的作 用给 予太多的关注 , 仍有许 多领域有待人 期。从最早的雄辩术到后来的伊索克拉底 、 柏拉 图和亚里 士多德形威 的古 们的开拓 , 如第一语言思维 在第二语言写 作所 占的 比重 以及其 是否与作文
Ju a, 5 2 19—17 o r l 8 ( ):6 n 8.
[ ] a , . e a e okf n es n igcg io n fc r— 3 H y JA n wf m w r r drt dn ont nadaf tnw i r ou a i e i t
ig nC n .I .Mih e & R s el E s ), h ce c f r ig T e c al n a d l ( d . T e i eo i n : ho S n wt
国修辞写作教学与研究产 生了深远 的影响。最 早提 出对 比修 辞概念 的是 究 继 续 深 入 地 开展 下去 。 K pa 。他认为, aln 英语段 落的发展一般按一条 直线进行 , 而东方语 言( 如汉
语) 的段 落则 是 “ 回 型 ” 迂 。在 2 O世 纪 7 0年 代 之 前 第 二 语 言 写 作 的研 究 主 参考文献:
方向。
【 键 词l二语 写作 关
前 言
研 究方 向 分 析
度有关。并且他们还发现不同二话 背景的 学生会使 用第 一语 言来 实现不
三、 结束 语
一
、
2 纪 8 代 以来 , 程 化 写作 研 究 得 到 了长 足 发 展 , 写作 过 程 的 同的 写 作 目的 。 O世 O年 过 对
典修辞学 , 再到古罗马时期 经过西塞 罗和 昆体 良的提 炼与升 华 , 形成 了演 题 目和作者的外语 水平 有关, 随着二语学 习者英语水平 的提高 第一语 言思 讲文本生成过程 中的“ 五部 曲” 训练模式。这 一古典修辞 学传统对 西方各 维在英语写作所 占的比重是否有所 变化。当今学者应立足实 际, 将这 些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