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韶关附近北江河流地貌

合集下载

韶关是广东省北部重镇

韶关是广东省北部重镇

韶关是广东省北部重镇,北接湖南、江西,南连珠三角,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金融生态市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发展区。

辖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和南雄市,共11个街道办事处、93个镇、1个民族乡。

全市土地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2008年末户籍人口323.09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24.8万人。

少数民族44个,以瑶族、畲族为主。

韶关市区面积34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5万人,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韶关都市区的核心城市。

韶关有着古老的文明,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

公元前111年设曲江县,至今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

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设始兴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设韶州府,因州北名胜韶石山得名,以后历朝沿袭。

民国时期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

1943~1945年设省辖韶关市,为广东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辖韶关市、曲江县等17县市。

1950年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更名北江专区,1952年后改设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

1975年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曲江县。

1983年撤销韶关地区,所属县并入韶关市。

1984年起辖3区9县3自治县。

1988年起辖3区8县。

2004年5月起辖3区7县(市)。

韶关大地孕育了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等杰出人物,唐宋诗人韩愈、苏东坡、杨万里等都曾留下歌颂韶关山水的名诗佳作。

孙中山先生曾两度率国民革命军在韶关誓师北伐。

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革命家都在韶关战斗过。

韶关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百越文化交汇之地,客家民系的聚居地之一,保存有客家围楼300多座。

韶关以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为主,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内部交流还保留着本民族语言。

北江上游韶关段河流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北江上游韶关段河流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关 键 词 : 流 生 态旅 游 ; 江上 游 ; 策 ; 关 市 河 北 对 韶
中 图 分 类 号 : 7 XI 1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8一O 1 (0 1 1 0 3 0 10 12 2 1 )0— 0 3— 3
引 言
流 总 量约为 16亿 1。过 境水 量为 2. 7 1, 1 85亿 m 。水力 资 。 源 理论蕴 藏量 约为 14 4 7 .9万 k , 中可 开发水 电装机 W 其
化 。在 全市 1 4个代 表 断 面 的监 测 表 明 , 流 沉 积物 主 河
水 上 旅游 资源 主要包 括河 道 、 泊水 库 、 湖 温泉 、 利 水
枢纽 工程 、 灌渠 以及 水土保 持 区等 。北 江上游 韶关段 主
要支 流有 墨江 、 锦江 、 江 、 武 南水 、 江 、 江 。境 内有集 泠 连 雨 面积 为 lO m O k 以上 的河 流 6 2条 , 中 lO0 m 其 0 k 以
水污 染 问题较 为突 出 , 以水 体 总 氮 超标 尤 为 显 著 , 且 对 总 氮 指标 而言 , 多监 测 断 面 的水 质 均 在 Ⅳ 类 水 质 以 大 上 。此外 , 库养殖 业造 成 的水 体 富营养 化 与蓝藻暴 发 水
问题 也不 可忽 视 。 3 2 水 上生 态旅游 项 目开发滞 后 .
清远 、 山 、 庆 4市 , 佛 肇 干流 自北 向南流 经韶 关市 的 曲江
区、 清远市 的英 德市 、 新县 、 清 清城 区 、 山市 的三水 区 , 佛
在 三水 区思 贤洛 与 西 江 贯 通 后 , 入 珠 江 三 角 洲 河 网 进 区 , 域 面 积 为 4 1k 其 中 9 % 在 广 东 省 境 内 流 670 i , n 2

韶关地土地资源自然特征分析

韶关地土地资源自然特征分析

韶关地土地资源自然特征分析1.1.1气候分析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南麓,属中亚热带湿润性的季风气候。

全年气候资源丰富,四季宜耕,春末夏初多雨,秋多干旱,冬多寒霜,气象灾害较多。

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气流,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湿气流。

年太阳总辐射为99~113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420~1740小时,年平均气温19.6~20.4℃,年积温7000~7600℃•日,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3~11.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4~28.7℃,年极端最高气温38.3~41.0℃,年极端最低气温-6.0~-4.0℃,无霜期300~315天,年降水量1500~1900毫米,全年≥0.1毫米降水日数160~180天.韶关山区地型复杂,山区立体气候资源十分丰富,同一山系中从山脚到了山顶具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等各种气候带的气候特点。

韶关丰富的气候资源非常适宜双季稻和各种经济作物(如花生、甘蔗、果树、黄烟、蚕桑、蔬菜等)种植,同时,十分有利多种经营和多样化商品生产。

但是,韶关的气象灾害也比较多,低温阴雨、龙舟水、洪涝、干旱、寒露风、低温霜冻、冰雹、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比较频繁出现,限制了韶关市丰富气候资源的利用。

韶关具有冬短戛长,春秋过渡快,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春季(3~4月):特点是冷暖交替频繁,多低温阴雨。

三月份升温明显,月平均气温南部由12.5℃升到16.2℃,北部由11.0℃升到15.2℃。

3~4月北方冷空气开始减弱,南来的暖湿气流逐渐加强北进,冷暖气团势力常交绥于南岭地区,形成华南静止锋,造成韶关春季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

多年平均降水日数37~40天,约占全年的23%左右;平均雨量350~430毫米,约占全年的21~26%。

给春播春种春收带来不利影响。

3~4月是全年日照最少季节,全市平均日照时数110~150小时,约占全年的7~9%。

本季极易发雷雨大风、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夏季(5~9月):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且集中,强度大,雨热丰富,洪涝灾害较多。

北江中游(韶关至清远)航道整治探讨

北江中游(韶关至清远)航道整治探讨

20 世纪 0 年代,河段内相继建成了孟洲坝、白石窑、飞来峡 3座水利枢纽,目前又有氵蒙里枢纽在建,都
设 有通 航建筑 物。 这些 枢纽 均为 迳流 式的 调节 电站 ,其间 水位 也不 完全 衔接 ,将该 河段 航道 分割 成枢 纽变 动
回水区段,常年回水段和枢纽下游天然河段(含近坝段)这样 3种类型河段,其中枢纽常年回水段长度约为
组成。为了搞清各� 类河段演变特点,分析比较了 , ,0 0 和 0 0 年江床地形图,采用 年地形图的
设想是: 年代表航道整治� 工� 程实施前的状态; 年视为整治工程实施后航道自身调整后的状态;0 0
年作为孟� 洲� 坝、白石窑、飞来峡 座水利枢纽建成后河床受控影响的冲淤变化状态;0 0 年表示枢纽建成后
飞来峡 3座水利枢纽建成后,前 3站均在库区中,清远水位站也受飞来峡枢纽发电调峰调频影响,枯水期日 — 85 —
北江中游(韶关至清远)航道整治探讨 余钧汉 等
水位也时涨时落,极不稳定。 年水电部门在飞来峡枢纽下游约
处增 设了 飞来 峡水 文站 进行 水位 流
量 观测 。
针对 上述 情况 ,我 们在 设计 水位推 求上 ,先 采用 流量 资料 统 计推 求 设计 流 量 ,然 后 通过 水 位 流量 关 系 转
属 冲刷 型,越 往下 游冲 刷深 度越 来越 小,经 不冲 不淤 平衡 段后 ,河床 开始 冲淤 交替 ,因此 在整 治高 度上 采用 先
低 渐高 的做法 ,这 样做 考虑 到水 流的 挟沙能 力的 变化 ,有 利 于河 床 冲淤 平 衡,达到 整 治 后的 航 道 可以 持 久 稳
110 ,航道得到改善,航深、航宽、弯曲半径富足,通航条件优越;但余下的枢纽变动回水段和枢纽下游天然

韶关地理

韶关地理

* 2.韶关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 3.韶关地貌
韶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平原、台地面积约占 20 %。
* 3.自然资源
韶关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有“中国锌都”称号,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 产有煤炭、铅、锌、铜等55种,保有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的有23种。2012年,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中:煤13115万吨,铁矿石3233万吨,锰矿石74万吨, 铜矿石8487万吨,铅矿石9841万吨,锌矿石13811万吨,钨矿石18688万吨...
* 4. 河流
河流主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北江以浈江为干流,自北向南贯穿全 境,大小支流密布,呈羽状汇入北江。主要支流有武江、墨江、锦江、翁江、 南水。新丰县部分属东江流域。
广东的北大门 地处粤北,东经112°50’-114°45’,北 纬23°5’-25°31’,北回归线以北,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 西北接湖南郴州市,东北接江西赣州市, 东接河源市,西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 惠州市
* 自然遗产
丹霞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乳源大峡谷、车八岭、云门峡、必 背瑶寨等等。
* 文化遗产
马坝人遗址、南华寺、客家围屋,客家山歌、珠玑古巷等等。
仁化丹霞山ຫໍສະໝຸດ 乳源大峡谷通天箩“中华第一洞”。整个洞穴四壁 呈倒立梯形,形似一个肚大口小 的巨大农家所用谷箩。
岩壁垂直陡峭,外界的人和动物都 很少能进入天坑,天坑就形成了一 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洞底是一 片郁郁葱葱的地下森林,温度比洞 外高,保留着数千万年前的生物化 石,数千万年来枯死败落的残枝败 叶最深处竟然没过了探险者的膝盖 处。
丹霞地貌
石坑崆1902米
岩溶地貌
*韶关气候
*韶关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一年四

韶关防洪堤三期堤基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韶关防洪堤三期堤基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摘 要:堤基工程主要在市区内部的十里亭桥至溢洲水电站的这一段区域,堤基工程主要建设在武江两岸,刚刚完成修建的河堤大约有7.645公里之长,下文就将主要介绍一下韶关防洪堤三期堤基工程地质特征。

关键词:韶关防洪堤三期 堤基工程地质 分析1.引言这次工程的韶关防洪堤三期工程,主要是为了当地未来的经济建设所做的规划,这项防洪堤的建设不但需要当地的防洪,更加需要满足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还是为了争取韶关的全国文明城市做努力,最终实现韶关“景观廊道”的完美目标。

2.工程地质概况韶关市主要位于山地丘陵地带内的盆地,其中主要地貌是韶关盆地,因为山间断裂构造的影响,使得韶关盆地呈菱形分布。

韶关盆地的北面是海拔大约五百米的丹霞地貌带,而它剩下的三个方向则是由中低山包围。

韶关盆地内部低洼,大致呈现一种中间低、四周高的主要趋势,盆地内部的最高高度不到五百米,内部的丘陵地带大致为二百米左右。

冲积平原的海拔高度不超过一百米,而且不低于五十米,韶关市北江主要是由湛江、武江构成,它大体横贯韶关盆地的中部大部分地区,北江的两侧主要由南水注入。

韶关盆地主要是丘陵和台地地形构成,而且冲积平原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韶关防洪堤坝的工程位置是在十里亭镇以及西河镇等地,其中武江河段地形主要为盆地、冲积地貌。

韶关盆地的位置在地台沉积盖层内,主要是由泥盆系至二叠系地层所构成的土层,堤基项目一般会处在有第四系河流冲洪积层的土层,还会有石炭系的土层,堤基项目之外还会有二迭系、侏罗系等土层进行分布。

3.工程的岩层及水文概况堤基工程主要位于河流冲积层、泥盆系地层和石炭系。

韶关堤坝工程区域的大部分是华夏系构造带,还有与之平行的褶皱群以及随之产生的走向断裂,这三种主要的地形区构成本韶关防洪堤的东北向或北稍稍偏向东的构造带,防洪堤工程在大岗山的东南部方向。

这片区域的地震活跃程度较弱,间歇性抬升是这片地区构造活动的主要方式,构造活动相比较而言是比较稳定的,防洪堤的构造也同样比较稳定。

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

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

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

相传舜帝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处的石峰群中,该处的36石后来统称为韶石山。

根据考古发现,粤北的人类历史可以远溯到距今十万年前。

1958年在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里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化石,是目前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

“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走马岗遗址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鱼网坠、陶纺轮、各种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遗物、遗迹,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粤北先民劳动生息的风情画;展示了“马坝人”开户的粤北地区的远古文明,后继有人,绵延不断。

青铜文化的遗址,在本市各地亦有发现。

它表明粤北地区从周代起已经步入青铜时代,只是发展较中原地区缓慢,尚未形成奴隶制社会。

春秋时期,韶关地地理方位上分属荆州和扬州地域;战国时期,当强大的楚国势力扩展到岭南时,粤北遂为楚国之南疆。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平定两广,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

今市属各县皆属南海郡管辖,当时虽然没有县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嚣已在今韶关市南郊莲花山下修筑了一座城堡,后人称之为“任嚣城”。

西汉初年,赵佗割据两广,建立了南越国。

赵佗将前南海郡管辖的粤北地区并入了南越国版图。

当时仍未不置县。

粤北设县,始于南越国灭亡之后。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汉王朝鉴于南越国割据的教训,设置了地跨骑田岭南北的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

桂阳郡共辖十一个县,其中桂阳、阳山(后汉省阳山入阴山)、阴山、含诓、浈阳、曲江等六县,在今韶关市境。

东汉时期仍相沿袭,未作变更。

今南雄,始兴地带,两汉时则属豫章郡南林(后汉称南野,县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内)县地。

三国末年,吴主孙皓于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阳郡南部地区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今韶关市区),是为韶关立郡之始,将今市属各县第一次统一在一个行政区(郡)内。

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

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

表:东莞明伦堂1949年收到的稻谷预算
项目(新) 收入(斤) 项目(旧) 收入(斤)
万顷沙田坦
108373 74
分耕围
789633
中则沙田坦 136180 铺地租 82756
彰澎沙田坦 5400 其他 6100
东莞太粮 稻作智造
注:沙田指的是位居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上游冲 刷下来的淤泥层积成的田地。 新旧沙田的界限大致在元 明时期。
裁弯取直
出现牛轭湖
小试牛刀
牛轭湖为河曲发展过程中天然裁弯取直而形成的河道遗迹湖。图为牛轭湖自然演化
的三个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列题。
1.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
B 不同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D 2.形成牛轭湖的主要自然作用是( ) ①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②水流惯性作用的影响
A
堆积为主
凹 B 侵蚀为主


珠江两岸有不少 与它一同漂流的 小伙伴停留下来
凸 VA〈VB
A
B
小珠漂流第二站
3、河道不断被侵蚀,还可能发育成什么地貌?
小珠:我发现珠江中 下游地区,河流不仅 弯弯曲曲,周围还有 以下弧状弯曲的湖泊
牛轭湖
小珠漂流第二站
观看动图,描述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平直河道
形成曲流 出现曲流颈(P)
堆积物越来越细
入海口
河口三角洲
出山口
洪(冲)积扇
中下游
河曲、牛轭湖、 冲积平原
河流地貌小结
落差大
落差小
溯源侵蚀 下蚀 V形河谷
凸凹 岸岸 堆侵 积蚀
侧蚀
山前空地
堆积
河流两岸 河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实习一:韶关附近北江河流地貌及水文实习地点:韶关市白芒坝、、山头岭、孟洲坝等区域实习时间:2010年5月5日一、观察1、白芒坝、孟洲坝附近北江河道水流特征2、北江汊道河床地貌特征①汊道河床的形态及水流情况②边滩、心滩、江心洲的形态、物质组成及其区别3、北江曲流及河漫滩地貌①曲流凹岸侵蚀及凸岸堆积情况,丁字坝的作用②河漫滩的形态及结构⑴河漫滩的二元结构⑵河漫滩表层砂径距河远近的差别及原因⑶河漫滩的天然堤、泛滥平原及沼泽洼地的分布及形态4、北江河流阶地①河流阶地的种类、结构及形态特征②河流阶地的高度、分布及组合二、思考1、北江水文特征与地形对汊道河床形成的影响2、北江河流阶地的成因3、丁字坝对流水的作用三、实习作业1、画出白芒坝北江――大村――张屋岭143.5高地――山头岭――何屋地貌剖面图,(水平比例尺:1:5万,垂直比例尺:1:1000)2、画出林家坝――171高地地貌剖面图(比例同上)3、画出给定的区域(白芒坝――山头岭一带)地貌类型图)4、实习区地貌报告(可配素描图、示意图或照片说明)包括:各地貌类型,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利用简况等。

四、准备1、准备并阅读资料与地图、卫星图片等,了解实习目的,了解实习区的地质地貌概括。

2、铅笔、记录本、罗盘、地质锤、GPS、望远镜、照相机等工具。

3、雨具、太阳帽、胶底鞋、适当的服装等。

4、水壶、干粮等。

5、防暑、外伤等简单医药用品。

6、外出要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团结协助、注意安全。

资料:一、韶关盆地地貌及类型韶关盆地是韶关地貌的主体部分,受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两组断裂构造控制,整个盆地大致呈菱形。

韶关盆地的东部、南部和西部为中低山,北部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丹霞地貌区。

盆地内地势比较低矮,有从四周向中部递降的趋势,其绝对高度不超过500米,丘陵地多为200――300米,比高在150米左右。

冲积平原的海拔在80――100米左右,浈江、武江在韶关市区汇合成北江,北江贯穿盆地中部,两侧有南水、马坝河、枫湾水注入。

盆地从第三纪以来新构造运动显著,以有节奏的正向运动为基本趋势。

盆地中心比周围山地相对稳定,但也上升了200米。

盆地周围断裂破碎带发育,地形分层明显,东部有不等量掀升,武江、南水、枫湾水等演变为辐合状水系。

盆地内大部分为侵蚀、剥蚀丘陵、台地地形,冲积平原分布也较广,喀斯特地形发育。

1、侵蚀、剥蚀丘陵北江以东有两条北东――西南走向的高丘陵,海拔300-500米,比高150米左右,坡度15-30°。

丘陵麓坡积物发育。

低丘陵分布于北江两岸,海拔在200米以下,比高50-100米左右,地势起伏和缓,坡度15-25°,上有冲沟与细沟发育,切割深度较小,外形浑圆,基岩露头少见。

2、河流地貌(1)韶关河流水系介绍韶关市境内属北江水系上游,主要江河有浈江、武江、南水、滃江、北江干流及新丰江,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682.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309.2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79.9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44.05亿立方米。

浈江、武江从东西两向贯穿市区,在韶关市区沙洲尾汇合,始称北江。

全市集雨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8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4条,其余大小支流呈叶脉式密布。

市内各大小支流,都源于高、中级山地,且切割很强,两岸壁立的峡谷甚多,水流湍急,河道比降陡,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①北江北江发源于江西信丰石碣大茅山,其上游称浈江。

浈江集雨面积7554平方公里,总长211公里,流经南雄、始兴、曲江和韶关市区。

浈江于韶关市区河西尾纳武江水后始称北江干流。

北江干流出韶关市区后折向南流,至孟洲坝与南水相汇,然后向南直下,沿途不断承纳翁江、连江等大小支流,最后至三水思贤滘进入三角洲网河区。

北江全长468公里,总流域面积为46710平方公里。

北江上源的浈江,除源头8公里左右为山地河流,比降较大外,大部分河段蜿蜒流动于始兴-南雄盆地与仁化-丹霞盆地中。

其中南雄-始兴盆地是北东向的狭长地堑,里面沉积了白垩纪、第三纪的红层,由于地表物质松软,水土流失严重,使流经的浈江含沙量大增。

盆地里的地形以和缓的丘陵与平原为主,地势较平缓,河流呈羽状水系,两侧支流短小,干流比降小,曲流较发育。

河流进入丹霞盆地后曲流才减少。

从韶关到连江口的北江上游段,河谷沿150公里长、45公里宽、走向北东20度的韶关-英德断裂带发育。

河流穿行于曲江复向斜、雪山嶂背斜、北江复向斜中。

在曲江白沙以上属于韶关盆地,河道较宽,江心洲多见;白沙以南至英德河头,河流穿越泥盆纪砂岩山地,沿滑石山西侧南行,因本区新构造运动中上升幅度大,河流切割强烈,故河道窄、比降大,水流急,河道平直,江心洲少见。

白沙到菠萝坑段,北江接纳了连江与翁江两大支流,水量大增。

连江口以下,河流穿越佛冈花岗岩体及震旦纪变质岩系、泥盆纪砂岩山地,形成多处峡谷,如飞来峡、盲仔峡等,峡谷下游变宽,多形成江心洲,河道呈宽窄交替的现象。

北江主流总比降平缓,洪水涨快退慢,持续时间长。

但上游高山峻岭,沟谷又多,水流流程甚短,故洪水易暴涨,加上土层单薄,地表径流大,有“滴水归谷”之称。

流域的水文变化规律,受气候季节变化影响很大;中部和西部处于暴雨中心地带,发洪时间一般在4~6月,洪水传播时间随河床坡降大小而变。

河床变化一般是随沿程水量加入而增宽,局部河段则受峡谷的影响。

以马径寮站为控制,北江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48.3亿m3,其中过境水量为26.8亿m3,最小年径流58.0亿m3,枯水年(P=90%)为87亿m3,浅层地下水为33.7亿m3。

最大实测流量为8110秒m3(出现于1968年6月23日),最小实测流量为46.3秒m3(出现于1963年9月4日)。

浈江以长坝站为控制,最枯流量为15.4秒m3(出现于1963年)。

②武江武江是北江流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三峰岭,流经湖南省的临武县、宜章县、郴县、桂阳、汝城等五县和广东省的乐昌、乳源、曲江、韶关市区,于韶关市区沙洲尾注入北江。

武江全河长260公里,流域面积7097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坡降0.91‰,总落差123米。

武江主流在广东境内坡降较陡,平均坡降1.27‰,流速大,洪水传播时间快,流域地势高峻,含沙量较少,是弯曲型的山区河流。

武江除源头属山地河流,比降较大外,大部分河段流经韶关盆地,盆地地势较和缓,河床曲流发育,从罗家渡到乐昌,武江切过粤北山字型构造的脊柱――瑶山,形成谷深河窄、滩浅水急的河段――九垅十八滩,河谷为乐昌峡。

武江出乐昌峡后进入韶关盆地,河流比降较小,流速较慢,河谷扩宽,河道中沉积较强,形成众多的江心洲、心滩,成为稳定的汊道河床。

武江在洪水期,坪石、乐昌、曲江、韶关市区等地的沿河农田、村庄常受洪水威胁。

乐昌峡河段位于武江中游,坪石与乐昌之间。

峡谷自罗家渡至张滩全长41公里,天然落差54.0米,平均坡降1.31‰。

乐昌峡河段属峡谷河段,河道曲折,河面狭窄,两岸沟壑纵横,且河道切割较深,滩多水急,有“九泷十八滩”之称,旅游部门在这河段进行橡皮船漂流旅游活动。

乐昌至韶关河段较平缓,坡降0.59‰。

武江共有十四条主要支流,在湖南省境内的有大湾水、连塘水、罗家水、南花溪。

流经乐昌县境内的有辽思水、宜章水、白沙水、梅花水、田头水、太平水、九峰河、西坑水、廊田水。

流经乳源县境内的有杨溪河。

流经曲江县境内的有新街水和重阳水。

武江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61.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量22.5亿立方米,枯水年(P=90%)为32.4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为22.6亿立方米,本地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为7.92亿立方米,最枯流量为12.3秒立方米(出现于1966年)。

(2)河床地貌韶关市区位于韶关盆地中心,新构造运动中,盆地发生节奏性上升,但相对四周山地上升幅度不大。

本区河流水量补给深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地貌具有下述特征:韶关市区河流冲瘀平衡,河床稳定,发育了典型的汊道河床,河道中发育大量江心洲,如车头洲、同古洲、艺洲等七个大型江心洲及十多个大型心滩。

河床两侧边滩发育,边滩沉积物多为直径5到20厘米的鹅卵石,它们大致呈叠瓦状排列,扁平面指向河流上游。

(3)河漫滩本区河流为季风型山区河流,河流水位年内与年际变化大,河漫滩发育于河流两侧,大型河漫滩主要发育于河流凸岸,比较典型的有:黄浪坝、下坑坝、转水坝、黄田坝、白芒坝、六合坝、孟洲坝等等,形成北江及其支流两岸有不规则的条带状的冲积平原。

河漫滩比高3.5-8米,平面形态多呈扇形,宽度200-500米,个别地带宽2-3公里。

河漫滩表面平坦,稍微向河道倾斜。

河漫滩的天然堤微微高起,向河面有2-4米的陡坎与河床过渡,在泛滥平原上常见有高出1-2米的高河漫滩,这种高低河漫滩的结构是本区河流地貌的一个特色,它的形成主要与河流的水沙变化有关,也可能与近期地壳运动有关,它们的作用使河漫滩发育呈现出不均衡性(阶段性)。

河漫滩的沉积结构与平原河流的河漫滩不太相同,底部一般为鹅卵石、中粗砂等河床深槽相的沉积物,上部为粉砂、细沙沉积物,二元结构的河漫滩相的粘土层不十分发育,这与山区河流洪水泛滥时流速比较快,同时洪水不一定年年上滩,使得滩面侵蚀较大,粘土层薄或被侵蚀有关。

(4)河流阶地北江水系在第三纪晚期已经奠定,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本区影响显著,表现为地壳间歇性上升,总幅度在200米,同时造成河流间歇性下切,形成河流两岸的4-5级的河流阶地。

第一级:堆积阶地,比高10-15米,多由红土构成,形成于Q2。

第二级:北部为堆积阶地,韶关市区附近为基座阶地,比高20-30米,宽度200-500米,微向河倾,倾角小于3°,表面平坦或微有起伏,砾石层厚度约2-5米,上部为红色粘土层。

形成于Q2中期。

第三级:基岩阶地为主,少数为基座阶地。

比高40-45米,与二级阶地呈不明显过渡,广泛分布于浈江与武江两旁,并构成它们一些支谷的谷底,在浈江的长坝至大桥间保存清晰。

韶关、马坝、大塘附近为基座阶地,成丘陵状,上覆1-3米厚的砾石层,宽度为300-1000米,阶地面向河倾,坡度2-5°,冲刷斜坡可达30-40°。

形成于Q1-Q2。

第四级:基岩阶地,比高60-65米,已经分割成残丘状,见于北江、南水、枫湾水的少数地区,如龙归、陈下等地,宽度150-300米,阶地面略往河倾,古冲积层极少保存。

第五级:比高70-90米,基岩阶地,阶地面上古冲积层全部被蚀去,只发育了薄层残积层,形成破碎的残丘状,上面发育冲沟地形。

分布于北江、浈江两岸,武江的桂头到犁市一带。

形成于Q或更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