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自动化巨头的并购

合集下载

国外并购法律案例(3篇)

国外并购法律案例(3篇)

一、案例背景2004年,美国通用电气(GE)宣布了一项震惊业界的并购计划,计划以450亿美元收购法国能源和运输巨头阿尔斯通。

这一并购计划在当时引发了全球的关注,不仅因为其交易金额巨大,更因为这是美国企业首次大规模收购欧洲企业,涉及到了复杂的跨国并购法律问题。

二、并购过程1. 前期谈判与尽职调查在宣布并购计划后,GE与阿尔斯通开始了为期数月的谈判。

在此期间,GE对阿尔斯通进行了全面的尽职调查,包括财务审计、法律合规性审查、技术评估等。

这一过程对于确保并购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2. 反垄断审查由于并购涉及全球范围内的市场,GE和阿尔斯通必须接受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审查。

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司法部(DOJ)对并购进行了审查,以确保并购不会导致市场垄断。

在欧洲,欧洲委员会(EC)也对并购进行了审查。

3. 文化整合与员工安置并购成功后,GE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整合两个公司的文化,并妥善安置员工。

这一过程涉及到劳动法、员工安置计划等多个法律问题。

三、法律问题分析1. 反垄断法并购过程中,GE和阿尔斯通必须遵守各国的反垄断法。

在美国,FTC和DOJ对并购进行了审查,以确保并购不会对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在欧洲,EC也对并购进行了审查。

这一过程涉及到对市场份额、竞争格局的评估,以及对并购后市场集中度的预测。

2. 劳动法并购后,GE需要整合阿尔斯通的员工,这涉及到劳动法的问题。

在美国,劳动法主要涉及雇佣合同、员工福利、裁员补偿等。

在欧洲,劳动法更为严格,涉及到员工权益保护、工作环境等多个方面。

并购涉及到跨国税务问题,包括企业所得税、资本利得税等。

GE和阿尔斯通需要遵守各国的税法,确保并购过程中的税务合规。

4. 知识产权法并购过程中,GE和阿尔斯通需要处理知识产权的归属和许可问题。

这涉及到专利、商标、版权等多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四、案例分析1. 反垄断审查GE和阿尔斯通的并购最终获得了美国和欧洲的反垄断审查批准。

中企海外并购10大成功与5大失败案例

中企海外并购10大成功与5大失败案例

中企海外并购10大成功与5大失败案例1.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2024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之一、这次收购使中国在全球化工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获得了先进的工艺和技术。

2. 腾讯收购Supercell(2024年):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以8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开发商Supercell。

这次并购使腾讯成为全球游戏产业的领导者之一,并加强了其在海外市场的地位。

3.中国保利集团收购阿根廷大豆逐鹿(2024年):中国保利集团以3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阿根廷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商逐鹿集团。

这次收购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大豆市场的话语权,并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4.美的集团收购库卡(2024年):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以53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

这次并购使美的集团获得了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专利,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5.中国恒大收购多特蒙德(2024年):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恒大集团以4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甲足球俱乐部多特蒙德。

这次收购提升了恒大在全球体育产业中的影响力,并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体育市场奠定了基础。

6.中国车企收购沃尔沃(2024年):中国汽车制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

这次收购使中国汽车企业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和品牌,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7.中石油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2024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

这次并购使中国石油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球能源市场的份额,并增强了能源资源供应的稳定性。

8.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PTCL(2024年):中国移动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巴基斯坦电信公司PTCL的51%股份。

这次收购帮助中国移动进入巴基斯坦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扩大了其移动通信服务的范围。

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以美的集团并购活动为例

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以美的集团并购活动为例

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以美的集团并购活动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快速扩张、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并购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并购后能否实现价值创造。

因此,对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美的集团为例,深入探讨了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问题。

美的集团作为国内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通过多年的并购活动,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和规模化发展。

本文首先回顾了美的集团的并购历程,分析了其并购活动的特点和动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美的集团并购活动的价值创造机制,包括协同效应、资源整合、管理优化等方面。

本文还从财务绩效和市场反应两个角度,对美的集团并购活动的价值创造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对美的集团并购活动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企业并购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时应注重并购双方的协同效应和资源整合能力,以实现并购后的价值创造。

企业应加强并购后的管理优化和整合工作,确保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和长期效益的实现。

企业应关注并购活动的财务绩效和市场反应,及时调整并购策略,确保并购活动的成功和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二、美的集团并购历程概述美的集团,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并购历程充满了战略性和前瞻性。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的集团就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活动,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美的集团更是加快了并购步伐,通过并购国内外优质企业,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家电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并购活动中,美的集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原则,注重与被并购企业的文化融合和业务协同。

同时,美的集团还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并购后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回顾美的集团的并购历程,可以发现其并购活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通过并购同行业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影响力;二是通过并购上下游企业,完善产业链布局,实现纵向一体化;三是通过并购国际知名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最近发生的并购案例及其分析

最近发生的并购案例及其分析

最近发生的并购案例及其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各行各业的并购案例层出不穷。

并购案例不仅对企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对整个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最近发生的一些知名并购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

首先,谈到了近期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起大型并购案例——腾讯收购京东数科。

腾讯以数十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京东数科的部分股权,这一并购案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巨头,此次并购将进一步巩固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地位,加强了其在支付、金融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实力。

同时,对于京东数科来说,腾讯的资本注入将有助于加速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业务拓展,实现更快的发展。

这一并购案例充分体现了双方在业务战略上的互补性,对于推动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近期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起跨国并购案例——美国康卡斯特收购英国天空集团。

康卡斯特以数百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天空集团的股权,这一并购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康卡斯特作为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通过收购天空集团,将进一步加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媒体传播业务,扩大其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

同时,对于天空集团来说,康卡斯特的收购将为其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力。

这一并购案例的发生,不仅对康卡斯特和天空集团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媒体传播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我们来看一起国内外合作的并购案例——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

近期,中国一家知名企业通过收购德国一家高科技企业的股权,实现了跨国并购。

这一并购案例不仅对中国企业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德两国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并购德国企业,中国企业将获得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中国企业的资本和市场资源将为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拓展国际市场。

这一并购案例充分体现了中德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共赢,对于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3)(2)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3)(2)

企业并购好处 美的收购库卡事件为国内外媒体广泛、直接提升了美
的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对于美的开发国际市场形成良好 的品牌支撑。 而另一方面,此并购完全契合公司“智能制造”战略。 1、收购短期会影响美的资产负债率,但融资成本较低;收购 估值48倍市盈率,与国内工业机器人标的相比处于合理范围 内。 2、美的与库卡签订《投资协议》:有效期7.5年,保持品牌、 业务、知识产权的独立,并对客户数据进行隔离;我们分析这 将有效保证库卡核心团队的稳定,美的能够通过监事会对库 卡的经营进行持续监督。 3、收购库卡将极大的提升美的“双智”战略的高度:一方面 “库卡+瑞仕格”能够对美的“T+3和大物流”战略起到关 键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美的在中国的资源也将协助库卡拓展 在华业务。
并购结果
美的集团通过本次要约收购获得了 KUKA 总股本 81.04% 的股权,加上之前 股 权 转 让 和 定 向 增 发 获 得 的 KUKA 13.51% 的股权,累计持有 94.55% 股权, 成为KUKA的控股股东。 综 合 计 算 , 美 的 集 团 是 以 3,706,856,640 欧 元 的 价 格 获 得 了 KUKA 81.04%的股权,每股均价为 115 欧元。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 目前中国一般工业的机器人渗透率仍然很 低,所以,在一般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国 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且对于库卡来说,中 国市场一直是库卡的短板,同时也是美的 的长处。除了中国机器人市场整体市场空 间,仅仅是美的自身的机器人需求,对库 卡而言都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所以,对库卡来说,未来想有更好的发 展,中国一般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机会不可 错失。这与美的的战略不谋而合。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年第一季度报告

工业自动化行业整合并购

工业自动化行业整合并购

工业自动化行业整合并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工业自动化行业是指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行业。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工业自动化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

本文将重点探讨工业自动化行业的整合并购现象。

整合并购是指不同企业之间的合并或收购,以实现资源整合、市场扩大或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整合并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背后推动力量不容忽视。

接下来的章节将通过实际案例对工业自动化行业的整合并购进行分析,探讨各方面因素对于整合并购的影响。

同时,文章将深入探讨整合并购对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影响,包括对市场格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对工业自动化行业整合并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行业现象,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的最后,将对整合并购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对工业自动化行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本研究的局限性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能够对工业自动化行业的整合并购现象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深入的探讨。

总而言之,本文将通过对工业自动化行业整合并购的研究,旨在揭示其中的动因和影响,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对于企业、业界和研究者来说,深入了解工业自动化行业的整合并购现象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学术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

在工业自动化行业整合并购的文章中,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2.正文:2.1 工业自动化行业概述:介绍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当前状态,包括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规模、主要发展趋势和关键技术领域等内容。

2.2 整合并购的背景和动因:分析推动工业自动化行业整合并购的背景和动因,例如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结构调整需求、技术进步和创新等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推动等。

2.3 工业自动化行业的整合并购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工业自动化行业中发生的一些重要的整合并购案例,包括涉及的公司、交易规模和形式、产生的影响等方面。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联想牵手IBM打造世界PC巨头案例简介: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和IBM历经13个月的谈判之后,双方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根据此项协议,联想集团通过现金、股票支付以及偿债方式,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事业部(PCD),其中包括IBM在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及台式机业务,并获得Think系列品牌,从而诞生了世界PC行业第三大企业。

中方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新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公司将拥有18.5%左右的股份。

新联想集团将会成为一家拥有强大品牌、丰富产品组合和领先研发能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

作为国内知名的IT企业,联想正在走出国门,向着国际化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

一、并购动因分析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身处激烈动荡的商业经营环境之中的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掌握并购这一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利器,及时做出理性明智的并购抉择,尽快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竞争力,才能经受无情竞争的洗礼和冲击,达到增强企业实力的目的。

全球已经进入了第五次跨国并购的浪潮,而中国在这次浪潮中将占据重要位置。

跨国并购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于联想公司,并购的动因分析如下:(一)两公司通过合作,扩大PC制造销售的规模,获得竞争优势联想虽然是国内PC界的老大,国内市场份额远高于戴尔、惠普等公司。

但是戴尔通过广泛采用行业标准技术和高效率的直销方式获得了低成本的优势,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给联想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联想在全球市场中份额却远远不及戴尔和惠普。

作为个人电脑的创造者IBM在PC市场的份额虽然排在第三位,但该公司同前两名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规模不大就降低不了成本,得不到竞争的优势,所以此次并购联想和IBM可以达到共同的目的—扩大PC制造销售的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以应对戴尔、惠普等同行的竞争。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也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两边的目标是共同的,我们希望把领先产品跟品牌,世界一流的服务跟知识立足全球,让大家有新的成长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行业里有足够的经济规模。

三个经典并购案例分析

三个经典并购案例分析

三个经典并购案例分析1.联合利华收购恒天然1989年,英国跨国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收购了日本公司恒天然。

此次并购案标志着联合利华进军亚洲市场的重要一步。

在并购之前,恒天然作为一家日本的传统食品公司,拥有强大的本土市场份额。

然而,该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

相比之下,联合利华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消费品公司,拥有广泛的产品线和全球市场网络。

通过收购恒天然,联合利华得以进一步扩大其在亚洲市场的份额,并获得恒天然在本土市场的品牌和产品资源。

这次并购案还体现了联合利华公司在市场规模和产品多样性方面的优势。

通过与恒天然的并购,联合利华公司得以扩展其产品线,涵盖日本传统食品领域,进一步满足不同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另外,这次并购案也给联合利华公司提供了更多的经营管理经验。

由于文化背景和运营方式的不同,联合利华在并购后面临了一些管理问题。

然而,通过与恒天然的合作,联合利华不仅学习了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还获得了亚洲市场的市场洞察力,从而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2.AT&T收购时代华纳2024年,美国电信巨头AT&T以8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媒体和娱乐公司时代华纳。

这次并购案堪称是媒体和通信行业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AT&T作为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与时代华纳的业务高度互补。

通过收购时代华纳,AT&T巩固了其在内容生产和分发方面的优势。

与此同时,时代华纳公司也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市场渠道,推动其优质内容在移动和在线领域的传播。

这次并购案还能为AT&T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

通信和媒体行业越来越融合,通过整合时代华纳的资源和内容创作能力,AT&T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对媒体和娱乐内容的需求。

此外,通过与时代华纳的合作,AT&T 还进一步提升了其在数字广告和用户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然而,这次并购案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合并不同文化和运营方式的难度非常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自动化巨头的并购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收购和兼并,成为了国际跨国大公司扩张的一个重要手段。

国际工业自动化的江湖,向来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游戏;因此,国际自动化业界的各领军公司自然也少不了收购和兼并的动作。

史博士对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国际大型自动化公司,包括Rockwell(罗克韦尔)、Honeywell(霍尼韦尔)、Emerson(艾默生)、GE-Fanuc、ABB、Invensys(因维斯)、Siemens(西门子)、Schneider(施耐德)、Yokogawa(横河)等9家自动化大鳄的收购兼并情况进行了一个考证,现在这里列举出来,供大家有空之余参考一下。

Rockwell (罗克韦尔公司)早期从事航空导航系统的开发,1985年以16.5亿美金的天价收购了1903年成立的同样百年是老店Allen-Bradley公司后,开始进入工业自动化行业,并一直沿用AB的品牌。

目前是北美最大的自动化专业公司,产品系列有PLC、传动系统、运动控制系统、自动化软件为主,近年来,推出了e-Manufacturing 概念,提出了制造业信息化的解决方案。

过去离散控制领域一直位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涉足过程控制领域。

其PLC以PLC-2,PLC-5,SLC500和最新的Control Logix系列著称于世。

1998年,Rockwell收购了德国的PLC制造商Sprecher and Schuh 公司,并借此在欧洲市场上踩进了一只脚。

1999年,Rockwell公司连续收购了开发制造执行系统软件的Enterprise Technology Group ,从事线性马达和位置控制的Anorad Corporation公司,从事人机界面产品的Dynapro公司,以及从事安全防范系统的EJA 公司;2000年收购了以轴振动测量与控制著称的ENTEK,以仿真软件著称的Systems Modeling Corporation公司,开发批处理软件的Sequencia 公司,开始进入连续过程控制领域。

2002年又收购了开发安全系统的Tesch (Germany)公司,一直提供制造执行系统解决方案的Propack Data公司,推出了e-Manufacturing 系统概念。

2005年收购了提供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DataSweep公司,2006年,收购了提供制造管理软件的GEPA mbH公司。

Rockwell公司的产品一直位于金字塔的高端,产品也也比较单一,主要局限在离散制造领域,以PLC擅长,直到本世纪才推出了MICRO -LOGIX和FLEX-IO开始进入低端市场,但即使在低端市场,也属于昂贵型的产品。

从进入21世纪以来的收购动作表明,Rockwell主要开始进入信息化制造领域,并显示出了明显的战略雄心。

Honeywell(霍尼韦尔公司)成立于1885年的Honeywell公司是国际自动化行业当之无愧的百年老店,是世界500强之一。

以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套DCS系统TDC-2000而著称于世。

目前主要业务有三部分: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仪表和楼宇自动化。

DCS系统有TDC-3000和新近推出的PlantView系统,仪表系列则有ST3000系列变送器等。

1994年,Honeywell的欧洲公司收购了德国的一间从事供热系统控制的Metallwerke Neheim Goke & Company公司,主要为了打入欧洲市场。

1995年,收购了General Signal公司下属的Leeds & Northrup公司,主要是减少当地竞争和进行市场整合,随后又收购了从事纸机控制设备的Measurex公司,为Honeywell进入造纸与纸浆行业增强了动力。

1998年,收购了西屋电气公司的保安系统业务;1999年,又收购了著名的保安监控公司C&K Systems公司,加强了自己在楼宇自动化领域的份量。

同年,Honeywell被美国联合信号(AlliedSignal)公司收购。

但协议规定,"Honeywell"的品牌将继续沿用。

2000年,GE公司欲收购AlliedSignal公司所持有的Honeywell的股份,双方已经签署了协议;本来会成为新世纪最大的一桩收购案,但最终却因为欧盟的反对而作罢,这个案例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内的两间公司的收购却因为外国的干涉而没有成功,为此,一度在美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2002年,Honeywell又从Invensys公司收购了Sensors公司,接着收购了从事空调系统控制的Tridelta Industries公司;2003年,又收购了SensotecInc 公司,进一步加强传感器方面的市场力度。

2004年,收购了从事仿真软件开发的Hysys公司,同年,在俄罗斯收购了从事自动化工程的Petrocom,显然是在为进入俄罗斯市场做垫脚石。

2005年,Honeywell收购了Tridium软件公司,接着收购了从事消防系统的英国公司Novar PLC。

Honeywell在中国一直稳占石化行业的龙头老大。

原因当然首先是因为霍尼韦耳在石化的造诣和经验。

但1993年,Honeywell与中石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向所有中石化企业提供世界一流的自动化和控制方案"的名义,合资成立了中石化霍尼韦耳公司,各占50%股份,由此,中石化下属各炼油厂基本上把Honeywell的产品当作首选,这也是Honeywell在中石化占据市场的重要原因。

1998年,合资公司到期,由于其它公司提出了反对不正当竞争的投诉,合资公司到期后没有再延期。

所有业务转入霍尼韦尔中国公司。

近年来,Honeywell的产品在中国受到浙大中控、和利时等公司的巨大压力,基本放弃了中小系统的市场,转向大型项目的TURNKEY总包业务,如BP上海的石化项目,Honeywell 以1.2亿英磅的价格中标。

Emerson (艾默生)成立于1890年,也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最早生产电机和风扇,后来原来主要从事家用电器的经营和生产,二战期间靠为美军生产飞机上的枪塔赚了一笔战争财。

70年代发展较快,成为有4000人的中型公司,90年代后,才飞速发展,现在位于世界500强的前100强中。

九十年代,收购资深自动化公司ROSEMOUNT(罗斯蒙特)和FISHER(费歇尔)标志着该公司进入工业自动化领域,紧接着又收购了Intellution公司,该公司以FIX软件闻名于世界工控界;随后又收购了WESTINGHOUSE(西屋电气)的PCD(过程控制部) 部门,然后又收购了SAAB Marine(绅宝)公司,进入船用电子设备领域,不过,在2002年,又将Intellution 公司卖给了GE公司。

2005年7月,EMERSON收购了从事工业现场仪器仪表生产的著名公司Solartron Mobrey,进一步加强了在仪表行业的地位。

同年9月,收购了从事液压控制与运动控制的Numatics Inc公司,试图加强在机械控制领域的地位。

2006年,艾默生收购了从事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行业测量与控制的Bristol Babcock公司,进入SCADA系统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EMERSON将世界上最大的工控软件公司Intellution又卖给了GE-FANUC。

2001年,艾默生在中国进行了一次令人轰动的收购,就是以8亿美金收购华为电气,收购后公司更名为艾默生电气,从事电源、变频器和PLC 的开发经营。

只是因为华为是通信业的巨子,华为电气的变频器产品当时尚未打开市场,影响不大。

因此,其关联公司的被收购当时未引起自动化业界的重视,倒是在通信界引发了大量关注。

但随后随着艾默生变频器在中国市场的崛起,工控界逐步感受到了当年那次收购给中国工控界带来的影响。

但最近,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说,2006年9月份EMERSON又将变频器业务出售了,但至今未公布;也有消息灵通人士提供的消息说,EMERSON只是将变频器业务与PLC等其它产品整合到了一个新的部门,并未出售。

GE-FANUC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1876年由发明大王爱迪生创办的,早期叫爱迪生照明公司。

1890年开始使用通用电气的名称。

当时所从事的行业主要是照明、运输、输配电,相关业务至今仍然是GE的主流业务之一。

GE-FANUC是通用电气与FANUC公司的合资公司,总部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Charlottesville市。

2000年4月,GE-FANUC收购了从事柔性制造的Cim Works GageTalker公司,同年6月28日,GE-FANUC又收购了美国的南安普顿的DataViewsCorporation,该公司从事工业自动化软件的开发和生产。

2001年9月,收购了美国的Huntsville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测量、通讯和国防工业行业的单板PC、网络通讯硬件的开发。

2003年3月,GE-FANUC宣布收购RAMiX Inc. 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军工行业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

同年6月,GE-FANUC收购了Mountain Systems Inc.,该公司从事先进制造执行系统的业务,应用行业主要在消费品,食品饮料,生命科学,造纸行业,不久,GE-FANUC宣布了自己信息化制造(e-Manufacturing)方案。

不久,GE- Fanuc从因维斯手中收购了国际最大的自动化软件公司Intellution,后者是刚刚从Emerson手中收购不到两年的公司,据信,对Intellution公司的收购是为了弥补GE-Fanuc 公司的Cimplicity软件的不足。

2006年3月,GE-FANUC宣布收购SBS Technologies,公司,该公司是针对OEM制造商提供开放式嵌入计算机产品开发的设计公司。

接着,又宣布收购了Condor Engineering ,该公司从事军工和航空与航天工业的仿真产品和嵌入式产品的开发。

2006年9月, GE Fanuc 又宣布收购了英国的Radstone Technology PLC, 该公司是从事嵌入式计算机设计的,主要针对军工行业与OEM行业,主要为了加强GE对军工行业的服务与支持能力。

GE-Fanuc公司的长处一直在运动控制领域,重点在各类工业机械与军工装备的控制上。

其收购的公司大多是研发型的公司,目的是为了充实产品线,缩短产品从开发到上市的时间,增强行业竞争力。

2004年,GE在中国收购了上海新华自控公司,这是因为上海新华是国内第一家在30万千瓦发电机组使用的国产DCS系统的拥有者,而且国家电力公司2003年下文要求今后所有电厂对国产DCS不得要求业绩,价格要一视同仁,表示国产DCS系统对进口系统已经构成了明显的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