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_缪昌武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态⽂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_缪昌武党的⼗七⼤报告指出:“建设⽣态⽂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式、消费⽅式。
”[1](p.20)把⽣态⽂明写⼊党代会报告,这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义的⽣态⽂明是指⼈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与⾃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态运⾏机制和良好的⽣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早在⼀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类社会发展规律、思考⼈类前途和命运时,就已经开始了对⼈与⾃然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系列精辟的⽣态⽂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态⽂明思想的主要观点作为⼈类遵循⼈和⾃然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的⽣态⽂明,其核⼼就是⼈与⾃然和谐共⽣、良性循环。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态⽂明思想的核⼼理念。
(⼀)⼈与⾃然的有机统⼀是⽣态⽂明的核⼼理念恩格斯认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和⾃然界的⼀体性,要坚决地摒弃“那种把精神和物质、⼈类和⾃然、灵魂和⾁体对⽴起来的荒谬的、反⾃然的观点”。
[2](p.520)他们从社会和⾃然两个视⾓考察⼈类⽂明历史进程时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样,决不象站在⾃然界以外的⼈⼀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和头脑都是属于⾃然界,存在于⾃然界的;我们对⾃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其他⼀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然规律。
”[2](p.519)这也就告诉⼈们要重视⼈与⾃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类社会的历史也是⽣产⼒不断发展的历史。
原始社会以来,⼈类就开始认识⾃然、改造⾃然。
经过⼏千年的积淀,社会⽣产⼒较原始社会时期⼤为提⾼。
但是,⼈类在从“敬畏⾃然”向“征服⾃然”的转变中,忽视了⼈与⾃然是有机统⼀的核⼼理念。
因此,恩格斯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p.519)他列举了美索不达⽶亚、希腊、⼩亚细亚以及意⼤利等地的居民为提⾼⽣产⼒⽽破坏⽣态,之后受到⾃然界惩罚的事例,指出缪昌武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态⽂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摘要]⼈与⾃然的有机统⼀是马克思恩格斯⽣态⽂明思想的核⼼理念,马克思恩格斯从制度层⾯寻求⽣态危机的原因,指出世界历史条件下⽣态⽂明具有了全球性含义,共产主义制度是⽣态⽂明的最终归宿。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证 关 系 以及 物 质 循 环 利 用 的 思 想 。 面 对 全 球 性 生 态 问题 日益 严 重 的今 天 , 马克思主 义的生 态思想 , 对 于 我 国进 行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发展 低碳 经济 、 贯彻可持 续发展 战略 、 建设 美丽 中国具有重 大的理论 价值 与 实践指导意义 。
第1 1 卷第 3期
2 0 1 3年 8 月 Nhomakorabea辽宁 医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o u na r l o f L i a o n i n g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
马克 思 主义 生态 思 想 的 内涵
本 身是 自然 界 的产物 ,是 在 自己所 处 的环境 中并 且 和 这一 环 境 一 起 发 展 起 来 的 。 ” 可 见 ,人 类 产 生 发 展是 与 自然界 息息 相关 的。其二 ,人 类 的生存 和 发展 离 不开 自然 界 , 自然 界为 人类 的生 存发 展奠 定 了物 质 基础 。马 克思说 :“ 人 ( 和 动物 一 样 ) 靠 无 机界 生 活 ……人 在 肉体上 只有 靠这 些 自然产 品才 能
过程 中生 成 的 自然界 ,是人 的 自然 界 。因此 ,通 过
是以住房等形式表现 出来” 。 其三 ,马克思认 为 实践 是人 与 自然 的 中介 ,工业 体现 人类 重要 的实 践 力量 ,研 究人 的发展 必须 研 究 工业 。 “自然 科 学 却 通过 工业 日益 在 实践 上进 人人 的生 活 ,并 为 人 的解 放作 准备 ,尽 管 他 不 得 不 直 接 地 使 非 人 化 充 分 发 展 。工业 是 自然界 对人 ,因而也 是 自然科 学对 人 的 现实 的历 史关 系 ” 。 第 三 ,人 类 实践 的意 图是让 自然界 服从 人类 的 利益 与需 要 。“ 人 们决 不 是 ‘ 首 先 处 于这 种 对 外 界 物 的理论 关 系 中 ’ …… 而是 通 过 积 极 主 动 的 活动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研究

本研究在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如生态正义与社会主 义的内在关联、生态正义对于全球治理的重要意义等。
实践贡献
本研究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的实践价值,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和指导,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02
0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核心 内容
生态危机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批判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 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 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 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过度开采自然资 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人 与自然的异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异化。资本家为了追求利 润,不顾生态环境,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日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
进一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加 强对其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的研究和阐释。
拓展研究视角
引入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 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其更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加强实践探索
结合具体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 径,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提供实践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 研究
汇报人: 2023-11-30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理论基础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核心内容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在当代中国
的实践与发展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对全球环境
治理的启示与借鉴 • 结论与展望
01
马克思恩格斯绿色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KS075);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委托项目(L21BWT00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委托项目(L19WTA028)作者简介:张 帆(1990—),男,辽宁大连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研究;王 丹(1965—),女,辽宁鞍山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2022 7No 7,2022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2年7月July,2022马克思恩格斯绿色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张 帆,王 丹(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史观中,对人与自然关系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形成了绿色发展的逻辑起点。
进而,他们在著作中深刻阐述了包括“两个和解”的绿色发展内核、集约内涵的绿色发展意旨、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方式、推动科学技术生态作用的绿色发展途径等一系列绿色发展意涵。
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绿色发展思想,不仅有利于我国推动绿色发展和社会主义超越资本逻辑,更为人类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绿色发展;人与自然;自然;社会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2)7-0008-08 工业文明的加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我国绿色发展问题,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
尤其是“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凸显了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人类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是根植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创新性发展理念。
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4(1):26-31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刘香玲,杜欢政*(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摘要]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洞察到资本主义制度对土地肥力的掠夺,揭示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强调运用农业科学技术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论述了农业水利设施在亚洲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对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的新时代启示:应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多措并举,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农业现代化[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22(2021)01-0026-06[DOI]10.13322/ki.fjsk.2021.01.004我国历来以农业大国著称,农业是立国之本。
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到14亿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特别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粮食安全再度成为国际热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茁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可持续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
但人地矛盾加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农业生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梳理和深入挖掘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不仅可以为破解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困境提供思想指引,还可以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重要启示。
一、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次农业革命在欧洲和北美爆发。
这次农业革命的焦点是土壤肥力的枯竭。
为了补充土壤肥力,欧洲和美国农场主大规模地搜索海鸟粪,甚至战场上的骨骼,但这些行为并没有给农场主带来所需的高品质自然肥料。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如何应对生态难题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日益严峻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社会关系;生态文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面对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与大自然的空前报复,人类似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自我矛盾之中,如何在获取物质利益的同时避免大自然的报复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选择。
这一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正从根源上解决了这种关系,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丰富的生态学说,科学地分析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生态学说对于当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有着较强的启发作用,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问题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站在人类的最终解放这个宏伟目标的基础上来谈论生态问题的,认为人类本身的解放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是密切相关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内部,这一大智慧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
首先,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定位。
具有什么样的自然观直接决定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方式。
如果认为自然是单方面为人类服务的、人类高高在上,则极有可能就会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巢臼,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论述,充分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依靠,脱离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
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 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分析了人和自然的本真关系及实现形式, 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对当代全球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生态; 发展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活动范围, 大大增强了人类影响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但科学在创造巨大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人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 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随着人们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思和对不利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后果的逐渐重视, 生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自从1869 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后, 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 以及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修正和扬弃, 构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相继出现。
在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为价值轴心的生态中心主义, 后者是以人类为价值轴心的人类中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是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和“生态问题”这些词语, 但是, 他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论述无不显示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精辟的见解, 包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对于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和观点。
当自然观涉及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共生共存的研究层次时, 也就成为生态自然观了。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启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关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它主要关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和其对人类的侵害。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决环境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汲取启示,以更好地应对当代环境危机。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 社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的生产活动必然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类只能在自然界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进行生产活动,所以只要违背了这些规律,就必然会付出代价。
”这表明马克思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刻的思考。
2. 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无节制的扩张和剥削为核心,它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
3. 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生态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认为,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才能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建立起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产方式。
1. 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启示我们,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
只有坚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提醒我们,要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在消费过程中选择环保产品和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
3. 建立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告诉我们,要建立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深渊领域。而这种理论在黑格尔的理论中永远无法得到解决,只能陷入无休止的循环论证之中。而马克思却成功地解释了黑格尔理论的缺陷之处。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 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与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精神的客观实在。费尔巴哈的功绩就在于使自然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中解放出来,重新对其赋予了自然的唯物主义地位,但是,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同样具有局限性,即始终站在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旧唯物主义立场上看问题。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进行的无情批判,费尔巴哈过分强调自然界对人的先在性和决定性,却抹杀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反作用。在费尔巴哈的眼里,人在自然面前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不理解人不仅仅是“感性的对象”,而且还是“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这种割裂唯物主义和历史联系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感性的火,只是一种“具有纯粹自然性质的类本质的人,它作为空洞的原始主观性,不是能动地、实践地而是被动地、直观地同自然的客观性相对立”。马克思以实践论的人化思想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马克思克服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非实践性的缺陷,创立了科学的生态思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关系。 一是人是直接地自然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从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人类具有自然力、生命力等自然属性,并且体现为天赋、才能、欲望的社会属性也是以自然属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二是人类活动受自然界的制约。“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受限制的存在物。”可见油于人类本身自然属性的存在无论人的能动性有多大也不能够摆脱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被制约性。三是“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仅是自然物、受自然界制约而且还要靠自然界生活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言下之意自然界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性的前提人的能动性一旦损害了自然界的持续存在人类也必将灭亡。 (二)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不应过度干预和改造自然。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资本对利润的无节制攫取,酿就了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成为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时,这种生产和产品就已经异化了。早期人类由于无意识的劳动,对自然进行不适当的、过度的干预和改造造成了自然的异化。如“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希腊那样”。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劳动的异化更具有典型意义,“劳动本身—不仅在它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地说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是有害的、造孽的”。这种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条件下,致使自然被严重地异化了,“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服从于人的需要”。异化劳动和异化自然的结果,就是人类不仅受到劳动的统治和奴役,而且受到自然的统治和奴役即受到生态环境的报复与惩罚。 (三)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共产主义。“需要对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来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而变革的目标就是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摆脱异化、回归自我使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合二为一,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最终途径。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就是在认识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顺应自然。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相反“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因此,我们要“合理地调节他们(社会化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小化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来统治自然界。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梳理,可以看出马克思一方面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敏锐地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将解决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人同自然的和解”、“人同社会的和解”两个历史主题,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4]厘清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缘由与内涵,对解决当今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
值。 (一)理论建构价值。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并不能依靠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和技术手段来解决。要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态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社会主义生产不以利润为目的,强调生产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方式逐渐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一方面造就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局面,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马克思通过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提醒我们:人类的实践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甚至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实现“人同自然和解”以及“人同社会的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关于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论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科学发展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改变。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生产方式大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扭曲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将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从而也造成了生产的局限性,制约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处理、调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类的生产活动只有科学发展才是有价值的。科学发展以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守为前提,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能够克服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抛弃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的人类中心主义偏见,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衷共济的发展模式。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时代应用,他们所强调的生态整体观点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