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化的理论和历史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化的理论和历史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自从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分别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但是,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两个学科贯通起来,全面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的论著还很少见。
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一直倡导将历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总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理论精髓和现实意义。
最近他推出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可以说是他践行自己研究理念的一个成功范例。
这一著作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理论成果及其精神实质,揭示马克思主义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贡献和重要现实意义。
全书包括序言、导言、四篇十九章和结论,共计110万字。
与同类课题成果相比,该书不论是在研究视角、观点和方法上,还是在研究内容、框架和结论上,都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和创新。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
作者首先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理论成果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既是一门历史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发展过程中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有机统一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下的中国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下的中国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良好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到中国的实际国情当中。
这一实际行动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提出。
正是因为这一壮举,让中国一步一步地从落后到慢慢强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下,中国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中华民族的发展就开始了新的时代。
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确定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科学发展观。
让我们来细数中国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的一段发展史,最终共产党确定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思想路线,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传播
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与工人运动的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 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 身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 需要。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使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具有“中国作风”、“中国特色”和 “中国气派”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 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中国革命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 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 、 条件 (1)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 )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为时代主题, 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依据 (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 )马克思列宁主义、 理论形成的理论依据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 ) 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 经验, 史 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4)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有人说,各国有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句话怎么理解?•3、结合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列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关于工人运动的科学,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第一,从创立者以及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恩创立的,由后来各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创立者:马恩•继承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发展:马恩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理论阶段邓小平理论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阶段科学发展观阶段•第二,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第三,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第四,从教学体系建构来说,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中介)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应用(列宁语)科学社会主义——(逻辑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结、归宿和核心。
寻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核心,是追求的社会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和无产阶级阶级性一致)、开放性(与时俱进实质是对开放性的进一步强调)。
唯物而辩证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的首创,并且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实践观点包含丰富的内容,它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强调注重“改变世界”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特征和启示

理论前沿南方论刊·2021年第4期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就开始思考如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将其与中国实际进行有针对性地结合,以此摆脱中国内外交困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说是“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10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彰显出了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指引党和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只有最大程度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概括和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和主要经验,才能在新时代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趋势与实践旨归,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的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于处理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把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扎根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使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的辩证发展与良性结合过程中创立了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由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接力共同推动产生了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样,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便可以分为从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49-1978年)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1978-2021年)这两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内涵、历史地位)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同志开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大新的理论形态。
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因素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要素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要素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涵义:(1)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能够进入中国,并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青睐,不是偶然的。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从林则徐、魏源、龚自珍到洪秀全,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运用各种思想武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都没有能够解决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打开了中国救亡和发展的希望之门。
(2)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总是强调自己提供的不是教义,而是世界观,方法论和行动指南,理论要联系实际,而且是因为中国社会状况包括阶级矛盾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多不同之处,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去研究解决.所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才能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面貌为之一新。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特点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邓小平理论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并科学揭示了这个对象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3、邓小平理论中的各个观点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已被或正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2019年]0月第5期总第355期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October,2019No.5Ser.No.355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胡进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前29年毛泽东思想在曲折发展中走向定型并为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作了准备和后4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并日益走向体系化两大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重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重视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重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六个方面。
回顾新中国成殳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并总结积累的基本经验,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573(2019)05-0012-07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回顾70年的新中国史不难看出,一部新中国的成长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
始终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新中国的事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顾过去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并总结这一过程中我们党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不仅是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理论需要,更是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向前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新中国成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逻辑关系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可以发现,新中国成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收稿日期:2019-09-20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校级课题理论研究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及经验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__专题辅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专题辅导(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明志)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 LOGO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与毛泽东思想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1956—1987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交流提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导言红船领航90载,搏风击浪一帆悬。
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岗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为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三件大事。
这三件大事分别是: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历史划分为1921年至1949年、1949年至1978年、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
他表示,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探索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括:中国共产党两次历史性飞跃1、1919年5月——1956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义主制度。
特点:找到了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实践成果毛泽东思想(1945年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理论成果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任务:实施改革开放,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