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具体而言,就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创新成果。
它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遭遇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能够纠正错误,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也在于重新恢复和贯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特点。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
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是,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坚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点是为人民服务,为保护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所以,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坚持为人民及其利益服务,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
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二是说,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也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
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
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论文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全文如下:【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
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既是时代作用之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既要正确分析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又要科学把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时代内容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思想与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问题相结合,动态、辩证地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合理解决实践问题。
另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理论以及品性深层次的反映,是自身理论真理性的重要体现,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时代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一)时代性的含义时代是一个时间概念,它通常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上以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
依据时代变化发展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有的题中之义。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划分时代的角度具有开创性,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这种方法告诉我们想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不仅要考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代性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要重视中国社会在该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时代的特征,所谓的时代特征,是指某一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合乎规律性的方面或状况,是对时代性质、时代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摘要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此过程既是一个理论逻辑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证明过程。
关键词:革命建设改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China’s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Marxism with China’s realities combine to produce a series of theory that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also the course of Chinese Marxism. This process is both a theoretical logic process is a practice certification process.Keywords:revolution; construction; reform;the course of Chinese Marxis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4)一、发展观的革命-建设指向与毛泽东思想 (5)(一) 革命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 (5)(二)建设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发展 (5)(三)曲折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6)二、发展观的改革-开放指向与邓小平理论 (7)(一)恢复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生 (7)(二)恢复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7)三、改革开放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 (8)(一)改革开放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和发展 (8)(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9)四发展观的人本-和谐指向与科学发展观 (10)(一)三个代表的人本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 (10)(二)科学发展观的和谐与人本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超越 (10)五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12)(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阶段性 (12)(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续性 (12)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引言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和第一要务。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姓名: 学号: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为了更全面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精髓所在,本文结合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划时代成果,以及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创新,十八大,中国化Studies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Zuhua Wang Number: 11419003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Grade 2011 Abstract: As part of the theory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d gripped the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chievements are conspicuous for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it were that the science theor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s pointed out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for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more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is article combined the epoch-making achievements obtain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party's 17th and 18th reports,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ory.Key words: marxism,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oretical innovation, 18th party congress , sinicization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最早由毛泽东同志提出,系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最新理论成果论文

浅析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发展思想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就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其深刻内涵包含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正确政绩观,科学人才观,正确群众观等丰富内容。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也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科学发展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原则和方法,也是一种历史进程。
推进这一历史进程的标志,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丰富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不断深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就是“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使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要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前进,要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不断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应具备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必须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凝聚着全党和全体人民的智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考试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就是一部提出与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
第一次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就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两次飞越都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试剂盒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都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就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就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它们之间既就是一脉相承的,又就是与时俱进的,她们就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崭新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院电信学院班级 08电气2姓名韩韬学号 083122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自然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践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这是在我们党内,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双重内涵:一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用于指导中国的社会生活实践,使之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为中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二是指不断总结、概括中国社会生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正反两方面的新鲜经验、教训,从哲学的高度予以升华,并用哲学范畴的形式进行表达,据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摘要: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国理论界就此时行广泛、深入的研讨。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先后出现过三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潮,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三大旗帜,使党的事业出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形成符合本国实际的新的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求具有中国特点的形式,更要求它包含切合中国实际所需要的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系统的思想观点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其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
思在世时已经出现,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1]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处的社会背景已发生深刻的变化。
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应有地位的争论较为激烈。
如何正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对于清除各种错误观点,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思维的角度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座富矿,如何对其进行解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解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论。
[2]此种观点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整个政治学领域内加以宏观地考察,体现了一种科学的观点。
这种解读将马克思主义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政治学原著表达的相关政治思想,观点和学说。
限于实际的运用和人们认识的局限因素,后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著作断章取义,并未真正融汇贯通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政治学思想,此乃历史的时代的和人的认识局限性造成的。
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或身后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后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理解和放大,积极向社会扩展,推广应用,主要表现为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铁托主义、金日成主义、卡斯特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各自的国家成为官方的指导思想,发挥着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
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溢出,是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其次,从科学的高度出发定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要是
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规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终结,给无产阶级指明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具体条件和途径的一般规律。
它首先是一种涉及到国家理论和社会改造的政治学说,其学说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让无产阶级获得整个世界”。
这种国家主张和社会理想的主题应归属于政治哲学之类。
[5]。
再次从内容的角度出发建构马克思主义。
作为政治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目前学术界对其理论体系划分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观点是传统的划分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划分。
另一种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顺序来划分。
第一种观点即按传统划分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7]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种观点即按时代发展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特殊和马克思主义一般。
[8]按照列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一般是指马克思、
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或称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特殊即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被他们的拥护者所坚持并发展的思想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两部分,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各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实现各自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
最后,从创新的态度出发善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其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源自生生不息的社会实践。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将进一步丰富,它的一些结论也会过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无论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现实如何变化,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时都应从创新的高度出发看待马克思主义。
总而言之,我们应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科学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我们应结合新的实际,通过理论创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
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政治学简明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2.
[2][8]乔耀章.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纵横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
[3][美]列奥·斯特劳斯.政治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4]刘惠恕.中国政治哲学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原著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