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称呼的演变

合集下载

爷爷奶奶的称呼从何而来?古代怎么称呼?

爷爷奶奶的称呼从何而来?古代怎么称呼?

爷爷奶奶的称呼从何而来?古代怎么称呼?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

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

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重慈”。

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

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1)曾祖:即祖父之父。

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3、高祖辈(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

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从喊娘改成叫妈妈的。跟哪个国家学的?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从喊娘改成叫妈妈的。跟哪个国家学的?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从喊娘改成叫妈妈的。

跟哪个国家学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叫妈妈。

并不需要向谁学的。

1925年7月19日,鲁迅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有些辣眼睛,叫《论“他妈的”》。

鲁迅撰写此文,灵感来自于他的一次作客经历。

鲁迅有一天去访问某乡野人家,这家正吃饭呢,大约菜都是硬菜,儿子对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父亲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

”此处口头禅“妈的”,似乎相当于“亲爱的”,但鲁迅由此联想到那句著名的国骂“他妈的”,并做文章进行了一番考证。

在《论“他妈的”》一文中,鲁迅认为这句骂人话在千多年前的晋代就有了,可谓历史悠久,源源流长。

晋世重门阀,华胄世子,便易于得官,即使是一个酒囊饭袋。

而庶民呢,纵有英俊之才,也不能和豪门大姓比肩。

但实在说来,世家子弟不过是承祖上的余荫,凭旧业而骄横,当然使人不服,于是不免以卑劣的反抗来斥责这种等级制度,骂几句“他妈的”。

鲁迅的这个论断,既深刻,还符合史实。

因为,在晋代之前,确实有呼母亲为“妈”的明确记载。

三国时期,魏明帝时曾任博士的张揖先生,撰过一部词典类百科全书《广雅》(后世避隋炀帝杨广讳,又改称《博雅》),就收有“妈”字,注解为“母也”。

在此之前,典籍中未见“妈”字,但也并不能断定前人就不喊“妈”,也许“妈”那时只是俗称未登大雅而已。

后来,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太学博士顾野王先生,又撰有词典《玉篇》,说“妈,母也。

”生于北宋末年的汪应辰,在南宋绍兴年间高中状元。

他的第四个女儿夭逝,汪应辰做了一篇祭文,其中写道:“爹爹妈妈以清酌、时果……祭于四小娘子之灵。

”可见,“妈妈”正是对母亲的称呼。

宋代书法家杜良臣,是江西豫章人,他有《与忠吾帖》,被刻入了《三希堂法帖》。

杜良臣此帖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信中谈及他母亲劬劳、生病的事,说“妈妈今日却已不甚热”:清代《康熙字典》,说“妈”字“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

”这些梨子,说明我们老早就有“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种情景。

对长辈的称谓

对长辈的称谓

1、对长辈的称谓:太翁:称曾祖父。

《南史•齐本记下•废帝郁林王》:“时年五岁,床前戏。

高帝方令左右拔白发,问之曰:‘儿言我谁耶?’答曰:‘太翁。

’高帝笑谓左右曰:‘岂有为人作曾祖而拔白发者乎?’即掷镜、镊。

”太婆:称曾祖母。

宋•孔平仲《代小子广孙寄翁翁诗》:“婆婆到辇下,翁翁在省里。

大婆八十五,寝膳近何似?”“大”同“太”。

妣:称祖母和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

《易•小过》:“过其祖,遇其妣。

”《左传•昭公十年》:“邑姜,晋之妣也。

”清•叶廷琯《吹网录•开赵埋铭》:“曾祖妣李氏。

祖妣张氏。

”王母:称祖母。

《易•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尔雅•释亲》:“父之妣为王母。

”大妈妈:宋代对祖母或曾祖母的称呼。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皇甫真人》:“后(光宗后慈懿)既为太子妃,至诉太子左右于高、孝两宫。

高宗不怿,谓宪圣(高宗后)曰:‘终是将种,吾为皇甫所误。

’孝宗屡训妃,宜法大妈妈。

”又《宪圣拥立》:“嘉王(宁宗)闻命惊惶欲走,宪圣已令阁门事韩胄掖持使不得出。

嘉王连称:‘告大妈妈,臣做不得,做不得。

’”按,宪圣为光宗的祖母、宁宗的曾祖母。

老爷:方言。

称外祖父。

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外甥称母之父曰老爷。

”大父:称外祖父。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冒顿死,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老老:亦写作“姥姥”。

称外祖母。

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外甥称母之父曰老爷,母之母曰姥姥。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7回:“北边人称呼外祖母多有叫老老的。

”娘娘:亦写作“孃孃”。

称祖母。

宋•蔡脩《铁围山丛谈》卷一:“[上]一日被金甲诣慈寿宫,见太皇太后曰:‘娘娘,臣著此好否?’”翁:称祖父。

《世说新语•排调》:“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

’凭父未解所以。

苍梧曰:‘汝有佳儿。

’凭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岂宜以子戏父?’”公:称祖父。

《吕氏春秋•异用》:“孔子之弟子以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太翁:称祖父。

古人对母亲的称呼

古人对母亲的称呼

古人对母亲的称呼哎,说起咱们古人对母亲的称呼,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暖心得跟冬日里的热汤似的,每一声都带着满满的情谊和敬意。

咱们今儿个就聊聊这个,不用那些文绉绉的词儿,就用咱们大白话,说说那些藏在称呼里的母爱和温暖。

你想啊,最早的时候,大伙儿都管母亲叫“娘”。

这“娘”字一出,就像是春风拂面,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小时候,一摔跤,眼泪还没掉下来呢,就听见娘在耳边轻声细语:“哎哟,我的宝贝疙瘩,疼不疼啊?”那声音,比啥都让人心安。

后来,随着咱们文化越来越深厚,对母亲的称呼也多了起来。

比如“娘亲”,听着就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感觉有个最坚实的后盾在那儿撑着。

娘亲不仅仅是个称呼,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无论走到哪儿,心里都惦记着的那份牵挂。

还有啊,有些地方管母亲叫“阿妈”或者“妈妈”。

这“阿妈”二字,带着点少数民族的淳朴和热情,喊出来就像是在跟最亲的人撒娇。

“妈妈”呢,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简单直接,却又饱含深情。

小时候,咱们总爱围着妈妈转,问东问西,妈妈也总是笑眯眯地,不厌其烦地回答咱们的问题。

除了这些常见的称呼,还有一些听起来就特别有文化的,比如“家慈”。

这个词儿,一听就知道是出自书香门第,带着一股子文雅气。

家慈,指的就是家里的那位慈祥的母亲,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咱们撑起了一片天。

再来说说“令堂”吧,这个词儿虽然咱们自己用得少,但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提到对方的母亲,就会用到它。

令堂大人,既表示了对对方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母亲这一角色的崇高敬意。

当然了,这些称呼都只是外在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是咱们对母亲的那份感情。

不管咱们怎么称呼她,她都是咱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咱们永远的依靠和港湾。

记得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远远地就能看见娘站在门口,手里还拿着我最爱吃的点心。

那时候的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跑过去,一头扎进娘的怀里,感受那份独有的温暖和安全感。

现在长大了,虽然不能天天陪在娘身边,但那份感情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厚。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上按次序称谓(上九代):生己者——父母(简称“父”,一世祖),父之父——祖父(简称“祖”,二世祖),祖父之父——曾祖(三世祖),曾祖之父——高祖(四世祖),高祖之父——天祖(五世祖),天祖之父——烈祖(六世祖),烈祖之父——太祖(七世祖),太祖之父——远祖(八世祖),远祖之父——鼻祖(始祖:九世祖)。

自己,简称“己”。

“自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内。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

下按次序称谓(下九代):父之子——儿子(简称“子”,一世孙),子之子——孙子(简称“孙”,二世孙),孙之子——曾孙(重孙:三世孙),曾孙之子——玄孙(元孙:四世孙),玄孙之子——来孙(五世孙),来孙之子为——晜(kun)孙(六世孙),晜孙之子——仍孙(七世孙),仍孙之子——云孙(八世孙),云孙之子——耳孙(九世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血统关系\\ 称谓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生父\\ 父亲\\爸爸、爹、爹爹阿爹\\儿、女生母\\ 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儿、女后父\\继父\\晚爹阿伯、阿爹\\儿、女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儿、女父之父父之母\\祖父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阿娘\\孙、孙女父之祖父父之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曾孙、曾孙女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夫\\丈夫\\老倌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妻妻\\夫人\\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夫之父\\公\\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夫之母\\婆\\阿婆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父之兄父之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侄、侄女伯父之妻叔父之妻\\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父之姐父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婿、媳之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父之兄父之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侄、侄女伯父之妻叔父之妻\\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父之姐父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婿、媳之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母之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母之兄弟及其配偶\\舅父舅母\\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舅父之子女\\舅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母之姐妹及其配偶\\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外甥、外甥女姨之子女\\姨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妻系\\妻之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妻之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姐夫、妹夫妻之姐妹\\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妻之姐妹的丈夫\\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中国古代亲属称谓总览

中国古代亲属称谓总览

中国古代亲属称谓总览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

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

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六亲即六种亲属。

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亚。

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

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

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五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三弟之子、从父母亡子女之子。

隶巍,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类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

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古代对亲戚的称呼方式

古代对亲戚的称呼方式

古代对亲戚的称呼方式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亲戚的称呼方式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的亲戚关系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传统习俗,也代表了人们对亲情的尊重和重视。

以下是古代对亲戚的称呼方式的一些例子。

1. 父母父亲在古代被称为“父亲”、“父”或者“爹”,母亲则被称为“母亲”、“母”或者“娘”。

这是最常见的对父母的称呼方式,也是最为亲切和尊重的方式。

2. 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之间的称呼方式也有许多种。

兄长被称为“兄长”、“兄”或者“哥哥”,弟弟被称为“弟弟”、“弟”或者“弟兄”。

姐姐被称为“姐姐”、“姐”或者“姊”,妹妹则被称为“妹妹”、“妹”或者“妺”。

这些称谓既表达了亲情,又体现了长幼尊卑之间的关系。

3. 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祖父被称为“祖父”、“祖”或者“爷爷”,祖母被称为“祖母”、“祖”或者“奶奶”。

外祖父被称为“外祖父”、“外公”或者“外爷”,外祖母被称为“外祖母”、“外婆”或者“外奶”。

4. 儿子和女儿儿子被称为“儿子”、“儿”或者“阿哥”,女儿则被称为“女儿”、“女”或者“阿姑”。

5. 岳父母和公婆岳父被称为“岳父”、“岳丈”或者“老丈人”,岳母被称为“岳母”、“岳母”或者“老丈母”。

公公被称为“公公”、“公”或者“丈人”,婆婆被称为“婆婆”、“婆”或者“丈母”。

6. 外甥和外甥女外甥被称为“外甥”、“外甥”或者“外甥子”,外甥女则被称为“外甥女”、“外甥女”或者“外甥女儿”。

7. 旁系亲属古代人对旁系亲属的称呼方式也有一定的规定。

舅舅被称为“舅舅”、“舅”或者“舅父”,姨妈被称为“姨妈”、“姨”或者“姨母”。

姑父被称为“姑父”、“姑父”或者“姑丈”,姑姑被称为“姑姑”、“姑”或者“姑母”。

总结起来,古代对亲戚的称呼方式非常丰富多样,不同的称呼方式反映了不同的亲戚关系和社会地位。

这些称谓不仅代表了古代人们对亲情的尊重和重视,也是古代社会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虽然现代社会对亲戚的称呼方式有所简化,但古代的称呼方式仍然有一定的影响,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古代对家人的称谓

古代对家人的称谓

古代对家人的称谓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古代对家人的称谓的背景和重要性
2.古代对父亲的称谓
3.古代对母亲的称谓
4.古代对配偶的称谓
5.古代对子女的称谓
6.古代对其他亲属的称谓
7.结论:总结古代对家人的称谓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正文
1.引言
在家庭关系中,称谓是一种表达亲情和尊重的方式。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家人的称谓十分讲究,这些称谓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对长辈的敬意。

本文将介绍古代对家人的称谓,并分析这些称谓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2.古代对父亲的称谓
在古代,对父亲的称谓有多种,如“父”、“严父”、“尊父”等。

这些称谓体现了子女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3.古代对母亲的称谓
古代对母亲的称谓有“母”、“慈母”、“尊母”等。

这些称谓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4.古代对配偶的称谓
古代对配偶的称谓比较复杂,男子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妇”,女子称呼自己的丈夫为“夫”。

此外,还有“良人”、“佳人”等词语用以称呼配偶。

5.古代对子女的称谓
古代对子女的称谓有“子”、“嗣”、“儿”等。

这些称谓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

6.古代对其他亲属的称谓
古代对其他亲属的称谓也相当丰富。

例如,对祖父母称为“祖”,对兄弟姐妹称为“兄弟”、“姊妹”,对伯、叔、姑、舅等亲属也有专门的称谓。

7.结论
古代对家人的称谓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尊敬。

虽然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不再使用这些称谓,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古代家庭观念的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爱方言中
对父母的称呼及演变
稿件来源:焦作日报作者:□范全良
如果你现在到四代或五代同堂的博爱人家(尤其是农村)做客,你很可能会发现:同是一家人,同是父子关系,但其称呼却不尽相同。

如一个四代同堂之家,第四代人,称呼其父母多数为“爸或爸爸、妈或妈妈”,而第三代人(20~40岁),称呼其父母时,还有少部分呼为“大、昧或爹、昧”的,而第二代人(40~60岁),称呼其父母时,就几乎都是“大、昧或爹、昧或伯(读bai音,下同)、昧”,你极少能听到40~60岁的人在呼其父母时为“爸或爸爸、妈或妈妈”的。

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博爱上庄等一些地方把叔父也称为“大”,不过多以“二大、三大、四大……”来区别。

笔者以为,称呼的变迁及不同,一与普通话的普及程度有关,二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有关,三与一定时代人们的身份、职业等有关。

现在0~40岁的人呼其父母时多为“爸或爸爸、妈或妈妈”,明显与普通话的广泛深入普及和改革开放带来的人们物质、思想、精神变化有很大关系。

据笔者所知,对父母的称呼还有其复杂多样性。

举例来说,如笔者所在的30来户的小山村(全村都姓范),如今40岁以上者叫其父为“伯”,叫其母为“昧”的人家有两户,叫其父为“爹”,叫其母为“昧”的人家有一户,其余人家统统称呼其父母为“大、昧”。

然而同样是山乡的方山村,大约600口人,有张、王、杨、潘、阎等多姓,但无论何姓氏,如今40岁以上者称其父母绝大多数都是“伯、妈”,颇值得玩味。

了解到上述现象以后,我有了下边一些感受:一种思想、文化的推进、普及以及社会的变革、更新,必然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称谓这样的“小事”,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不可逆转性。

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小事”,最起码应该做到让后人知道有这么回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