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父亲的称呼

合集下载

父母的称谓

父母的称谓

(1) 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并称“父母”外,父母还有“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古人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怙恃”等称呼;此外,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也是对父母的并称。

关于父亲的称呼,在《史记》中刘邦用“太公”之称,又曾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其中“翁”即父亲。

后世对父亲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古今习见的对父亲称呼还有,“公”、“翁”、“尊”、“大人”、“爷”、“爹”、“爸”、“老子”等。

称自己父亲为家尊、家君、家严、严君、严亲、家大人;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大君、尊君、尊公、尊翁、尊府、尊甫、尊大人。

此外,还有以“椿庭”为父亲代称的。

(2) 对于母亲的称谓,就常见的就是“母”,古今习用。

文人多以“萱堂”、“堂萱”作为对母亲的敬称。

萱草又称为忘忧草。

“萱堂”原指母亲所居住之处,故又用为对母亲的敬称,又简称为“堂”。

称对方母亲为令堂、尊堂,就是由此而来。

此外,古代官绅人家一夫多妻很普遍,于是就有“生母”、“亲母”等称呼。

生身母亲若为父亲正妻,则称生母,若为妾出,则称己母亲为亲母,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若自己是父亲的正妻所生,则称父亲的妾为“庶母”、“少母”,此外,又称父亲的妾为姨、阿姨、姨娘、姨太太。

“考妣”是先秦时期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都可以用。

后世则称故去的父亲为“皇考”;称故去的母亲为“皇妣”,后来又改为“先考”、“先妣”。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

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

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别称

别称

一.关于父亲的别称:通称、古称、方言、敬称、谦称、讳称各有不同。

爸爸、爹、爹爹、阿爹、大、大大、等是较为普遍的称呼,而且是当面称呼的。

而“父亲”一般是书面用语,但如今在电视剧中经常有儿子当面叫“父亲”,实际生活中这种叫法不多。

在与别人的谈话时,可称“家父”、“家严”或称“老子”、“老爷子”、“老头子”,但“老头子”含不敬的味道,一般指年事较高者。

但“老子”却不同。

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予在南郑,见西陲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有子,亦称老子。

”可见年轻的父亲也可以叫“老子”。

一般说来,“爷”、“阿爷”通常指祖父,但古代有人也称父亲为爷或阿爷。

如《木兰辞》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古时“耶”字通爷,时常用耶而不常用爷。

如杜甫《兵车行》中有“耶娘妻子走相送”之句。

在唐代还称父亲为“哥哥”。

《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

’”四哥指玄宗的父亲睿宗李旦。

在敬称中,对自己父亲的代称有“椿庭”、“椿堂”、“椿舍”。

“椿”指椿树。

《庄子.逍遥游》说:“上古有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因此后人用椿代称父亲以示长寿。

“庭”字出于《论语.季氏》,其中有孔鲤趋庭接受父训的记述。

因此用“椿”代称父亲,含有尊敬的意思。

后来也有人把椿庭引申为椿堂或椿舍。

二.关于母亲的别称:“婆婆”、“姊姊”、“娘子”、“我生”、“萱”、“北堂”、“堂前”等亦需注意。

“婆”本指老妇人或女子对丈夫的母亲的称呼,但古时也有称母亲为婆或婆婆的。

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莺莺不忍,以此背婆婆。

”北朝流行的民歌《折杨柳枝歌》:“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子抱。

”《说文解字》说:“姐,蜀谓母曰姐。

”《北齐书.文宣李皇后传》:“武成践祚,逼后淫乱,云:‘若不许,我当杀尔儿。

’后惧,从之。

后有娠,太原王绍德至阁,不得见,愠曰:‘儿岂不知耶,姊姊腹大,故不见儿。

’”“娘子”通常作为妇女或丈夫对妻子的称呼,但古时也称母亲为娘子。

古代晚辈对长辈的尊称

古代晚辈对长辈的尊称

古代晚辈对长辈的尊称
古代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父亲的45种称谓

父亲的45种称谓

父亲的45种称谓古人对父亲的称谓复杂多样,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以及不同情况下,使用的称谓都有所不同。

细数下来,竟有45种之多,你知道几种呢?1.父本义即父亲。

如:《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2.翁指父亲。

如:《史记·项羽纪》:“吾翁即若翁。

”3.尊魏晋六朝皆称“尊”,指父亲。

如:《宋书·谢灵运传》:“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

”4.叟年老的男人,此处指父亲。

如:《广雅》:“叟,父也。

”5.公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此处指父亲。

如:《战国策·魏策》:“陈轸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

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6.耶古人称父为耶。

如: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

”7.爷“爷”和“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如:《木兰诗/ 木兰辞》:“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8.君君指父亲。

如:《滕王阁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9.乔称人父子为乔梓。

如:《尚书大传》:“桥者,父道也。

”10.考指死去的父亲。

如:《尔雅》:“父为考。

”11.家尊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如:《晋书·王献之传》:“谢安问曰:‘君书何如君家尊?’”12.严亲指父母或单指父亲。

如:司马光《送王殿丞知眉山县》:“畴昔侍严亲,俱为彩服人。

”13.家翁称自己的父亲,为自谦用语。

《山堂肆考》:“郭子仪子暧尚升平公主,尝与争言。

子仪囚暧,入待罪。

上曰:‘不痴不聋,不为家翁。

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14.阿公阿公,古代对父亲的俗称。

如:《南史·颜延之传》:“尝与何偃同从上南郊,偃于路中遥呼延之曰:‘颜公。

’延之以其轻脱,怪之,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偃羞而退。

”15.老儿父亲的俗称。

赵彦卫《云麓漫钞》:“今人呼父曰爹,语人则曰老儿。

”16.灵椿灵椿,喻年高德劭的人或父亲。

冯道《赠窦禹钧》:“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古代称谓三则

古代称谓三则

古代称谓三则展开全文一、古代亲人之称谓1. 祖父:对父亲的父亲尊称,俗称“爷爷”。

源自《尔雅·释亲》:“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2. 祖母:对父亲的母亲尊称,古今通用。

亦称“奶奶”,又称“大母”、“太母”、“王母”、“重慈”。

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3. 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尊称,南方地区称外公,北方地区则称姥爷或外姥。

4. 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尊称,属于书面用语,俗称外婆、姥姥等。

5. 令尊、令严:对朋友父亲的尊称,是称呼对方父亲的敬词。

6. 令堂:古时,对朋友母亲的尊称,是称呼对方母亲的敬词。

7. 家父、家严: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谦辞。

8. 家母、家慈: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

9. 高堂、双亲:对父母的敬词。

10. 泰山:岳父的别称,尊称岳父为“泰山”,还代表长寿之意。

岳父还可称为岳丈、外父等。

11. 泰水:岳母的别称,与泰山对应,是对妻子的母亲的尊称。

12. 东床:对女婿的雅称,源于晋代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东床的传说。

13. 叔伯:兄弟中长幼的称谓,泛指同祖父的,如叔伯兄弟、叔伯姊妹。

14. 伯父、伯母:对父亲哥哥和哥的妻子的尊称。

15. 仲父、叔父:对父亲弟弟的尊称。

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

16. 婶母、婶娘:对父亲弟弟妻子的尊称,现称为“婶婶”。

17. 姑母:对父亲姊妹的尊称,也可称为姑妈,俗称“姑姑”。

18. 姑丈:对姑母的丈夫的尊称,又称为“姑婿”、“姑夫”,现称为“姑父”。

19. 舅父:对母亲的兄弟的尊称,又称为舅舅,俗称“娘舅”。

20. 舅母:舅父之妻,也称舅妈。

21. 姨母:对母亲的姊姊的尊称,又称姨妈。

古称从母,专指母亲的姊姊,母亲的妹妹则称阿姨、姨娘。

“姨”有时是指姨子,如妻子的姐姐称为大姨,妻子的妹妹则称为小姨子。

古代对家人的称谓

古代对家人的称谓

古代对家人的称谓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古代对家人的称谓的背景和重要性
2.古代对父亲的称谓
3.古代对母亲的称谓
4.古代对配偶的称谓
5.古代对子女的称谓
6.古代对其他亲属的称谓
7.结论:总结古代对家人的称谓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正文
1.引言
在家庭关系中,称谓是一种表达亲情和尊重的方式。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家人的称谓十分讲究,这些称谓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对长辈的敬意。

本文将介绍古代对家人的称谓,并分析这些称谓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2.古代对父亲的称谓
在古代,对父亲的称谓有多种,如“父”、“严父”、“尊父”等。

这些称谓体现了子女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3.古代对母亲的称谓
古代对母亲的称谓有“母”、“慈母”、“尊母”等。

这些称谓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4.古代对配偶的称谓
古代对配偶的称谓比较复杂,男子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妇”,女子称呼自己的丈夫为“夫”。

此外,还有“良人”、“佳人”等词语用以称呼配偶。

5.古代对子女的称谓
古代对子女的称谓有“子”、“嗣”、“儿”等。

这些称谓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

6.古代对其他亲属的称谓
古代对其他亲属的称谓也相当丰富。

例如,对祖父母称为“祖”,对兄弟姐妹称为“兄弟”、“姊妹”,对伯、叔、姑、舅等亲属也有专门的称谓。

7.结论
古代对家人的称谓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尊敬。

虽然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不再使用这些称谓,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古代家庭观念的影子。

中国古代的尊称

中国古代的尊称

中国古代的尊称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令高足----尊称对方的学生。

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家兄----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哥哥;小儿--- -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亲友间礼貌称呼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常用称谓

常用称谓

常用称谓称自己父亲:家父、老父、家严、先考尊称别人父亲:尊父、令父、令尊、尊翁、尊公、尊甫、尊君、乃尊、尊大人对父亲的称呼较多:常见的有‚父‛、‚父亲‛。

此外还有‚公‛、‚阿公‛、‚太公‛、‚翁‛、‚尊‛、‚家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大人(也可称母亲)‛、‚家君‛(对别人的父亲可称‚大君‛、‚尊君‛、‚尊大君‛)、‚严(严父慈母嘛)‛、‚家严‛、‚严亲(也称呼父母)‛、‚爷(或作‘耶’)‛、‚耶耶‛、‚阿爷‛、‚爹‛、‚爹爹‛、‚爸‛、‚爸爸‛、‚老子‛、‚椿‛(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椿庭‛等。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对父亲的称呼
)查看。

古代对父亲的称呼上帝将柔情给了妈妈,赋予爸爸以力量。

父亲,在子女的眼里,是巍峨的大山,是温暖的太阳,是指路的明灯。

从古至今,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都是无法替代的。

现代社会甚至出现了“拼爹”等词汇,那么除了“爹”,古文中常见的对父亲的称呼还有哪些呢?
(一)以“阿”为前缀的称呼方式1、阿父
《南史•谢诲传》“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诲诛,)诲女被发徒跣与诲诀曰:‘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
2、阿公对父亲的方言俗称。

《南史•颜延之传》:“(颜延之)尝与何偃同从上南郊,偃于路中遥呼延之曰:‘颜公!’延之以其轻脱,怪之,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偃羞而退。


3、阿伯对父亲的一种口语称呼。

清人梁章钜《称谓录•一•方言•称父〉》吴俗称父为阿伯”。

4、阿耶
《乐府诗集•二五•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清代著名小学家钱大昕《恒言录•三•称父曰爷条云:“古人只用耶字。

••…
《木兰诗》‘阿爷无长男’、‘卷卷有爷名’,本当作‘耶’字。

杜子美《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自注云:《〈古乐府》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之水流溅溅。

’即是引《木兰诗》,初不作爷可证。

木兰诗
‘爷’字,乃后人所改。

又杜《北征诗》:‘见耶背面啼’,亦不作
‘爷’。

”今耶则作爷。

5、阿翁
明代著名小学家方以智《通雅•十九•称谓》中有这样的话:“方言:秦晋陇谓父为翁;今人作书于子,自称阿翁;称人之父曰乃翁。

”按,方氏此说有失允当,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有“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乃翁”乃是陆游自指,而非称呼他人之父。

6、阿爹
《续古文苑•二十•汉•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

”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昌黎集•二三•祭女孥文》“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酒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孥子之灵。

”《水浒传》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那后生那里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听这厮胡说!……”
7、阿妈
这是女真人对父亲的口语称呼,在看清代特别是满洲人的小说
或者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的叫法。

《元曲选•缺名•货郎旦•三:“阿妈有甚话,对你孩儿说呵,怕做甚么!”
(二)以“家”为前缀的称呼方式。

这类称呼主要用于和别人说话时称呼自己的父亲,有自谦的意味。

有以下几种:
1、家父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太平御览•三四六•三国魏曹植•宝刀赋“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

”这里的“家父”,是曹植对其父亲曹操的称呼。

2、家君既用做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也用做对别人父亲的称呼。

《世说新语•德行》:“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有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

’”唐朝王勃《滕王阁序》:“家君做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3、家大人
清代著名的小学家王引之在他的著名著作《经义述闻》里每一篇的开首都要冠上一句话:“家大人曰”,“家大人”,即王引之称呼自己的父亲王念孙。

4、家严
金庸《天龙八部》:“甘宝宝问道:‘令尊可好?’段誉道:‘家严身体康健,托赖诸事平安。

'“家严”,是段誉对甘宝宝讲话时称呼自己的父亲段正淳。

5、家翁
《隋书•长孙平传》:“鄙谚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


6、家公对自己父亲的称呼。

《后汉书•二七•王丹传》“(侯霸)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
下答之。

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也用做对别人父
亲的称呼,《孔丛子•执节》“申叔问子顺曰:‘子之家公,有道先生, 既论之矣。

今子易之,是非焉在?'
(三)以“老”为前缀的称呼这类称呼一般用于子女称呼父亲,表示一种亲昵。

有下面几种
1、老爷子对父亲的方言称呼。

老舍《骆驼祥子》:“’也不是我说,老爷子,’她撇着点嘴说,
‘要是有儿子,不象我就得象祥子!可惜我错投了胎。

'
2、老公
此说见于《南北史续世说》。

原文为:“高昂兄弟并劫略。

其父次同语人曰:‘吾四子皆凶狠,我死后有人与我一楸土耶?’及次同死,昂起大冢。

对之曰:‘老公!子生平畏不得一楸土,今被压,竟知为人否?'老公即是高昂对他父亲高次同的称呼,相当于现在的“老头”。

3、老爷子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对人称自己的或对方的年老的父亲。


4、老子对父亲的方言称呼。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一》:“予在南郑,见西陲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八岁,有子,亦称老子。

乃悟西人所谓大范老子、小范老子,盖尊之以为父也。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王夫人道:‘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宝玉笑道:‘我老子再不为这个捶我。

'
5、老爷封建社会大家族里对自己父亲的称呼。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宝玉一面登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
6、老太爷对别人或者自己父亲的敬称。

《红楼梦》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还孽债迎女返真元》:“这块玉还是祖爷爷给我们老太爷,老太爷疼我,临出嫁的时候叫了我去,亲手递给我的。


7、老父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水浒传》第三十五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
8、老儿父亲的俗语称呼。

宋朝人赵彦卫《云麓漫钞》第二卷:“今人呼父曰爹,语人则曰老儿。


9、老爷子女对父亲的一种称呼。

元朝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老爷休道一桩事,就是十桩事, 你孩儿也依的。


10、老尊父亲的别称。

《醒世恒言》第卷《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原来父母虽亡,他的老尊原是务实生理的人,却也有写田房遗下。


11、老头儿对自己父亲的称呼,有亲昵的意味。

元朝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我正在教场耍子,老头儿呼
唤,须紧走一遭
12、老头子对父亲的一种称呼。

王跃文《国画》:“皮杰越是喝酒,话就越多,嗓门也越高:‘兄弟们,我在外面自己闯天下,沾不了老头子的光,靠的就是些难兄难弟。

搭帮兄弟们啊,老弟我才万难混了碗饭吃。

老头子,他不端掉我的饭碗就算开恩
了。

……'”
除此之外,在古代还有“父亲”、“爹爹”、“父王”等称呼。

相比现代社会孩子们左一口“爸爸”,右一口“ daddy ”,心情大好时,还能换个口味叫声“爸比”的轻松,古代对父亲的称呼似乎更严谨一些。

称呼方式不重要,父亲的节日,让爸爸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