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历史教学中体现的社会美教育
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确立美的观点解析

龙源期刊网 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确立美的观点解析作者:张盼来源:《家长》2019年第09期2018年9月10日习主席在全面教育大会上强调,学校要全面改进和加强美育,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历史与社会》作为蕴含丰富美知识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美育的意义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能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
爱美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美的事物对人有强烈的吸引作用,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的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奠定有效教学的基础。
如,利用历史人物的行为美、意志美,以及古代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既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开展美育能起到较好的育人作用和价值,通过对学生渗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的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格、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是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通过对这些美育知识的学习,能提高学生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二、确立《历史与社会》美育的正确观点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确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美育观点,是实施美育的基础。
古语说:“史之所存,美之所在。
”《历史与社会》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知识,应从如下四个方面来确立美育观点:(一)确立自然美的观点。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实践课

龙源期刊网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实践课作者:石晶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重要组成,带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审美性的特征。
作为新课程的重要内容,美育日益受到关注,而中学历史教学应该积极发挥历史学科之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学科优势,充分发掘历史学科之中的美育价值和育人资源,开展中学教学之中的美育实践课创新探索。
重视培育学生良好的历史品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借助美育实践课,深入感受历史学科魅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美育;美育实践课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200-01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
"历史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美育育人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学科载体作用。
同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标准》还对历史的人文性进一步作出解释:"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可大致概括为六个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如何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社会美

如何挖掘高 中历史教材中的社会美
�� �
(� � � � � � � �� � � � � � � � � � � 466600 ) 历史教材中的社会美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 � . 古往今来的风 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 青年选择职业 流人物� ,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 � 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 , 是我们进 时的考虑 中写 道 " 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 ,是人 行社会美教育的教材 � � .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 高中历史教 类的幸福 " 毛泽东在青 年时代就立 志以 " 改造中 国与世 界 " � 材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为己任 . 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 "为中华的崛起 "而学习 . 大发 � 明家爱迪生说过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 , 我 要揭示大自然的奥 一, 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列宁说 "爱国主义就 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 自己的祖国 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中华民 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 , 同 时又是酷爱自由 ,富于革命传统 的民族 . 千百年来 , 为了中华民 族的独立 , 解放和国家的繁荣 , 昌盛, 多少志士仁人前仆 后继 ,谱 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 . 从戚继光 , 郑成功到 林则徐 ,关 秘 ,并以此为人类造福 ."他们理想的共同点都是为民族 , 为人类 谋幸福 ,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 共产主义理想是 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 . 为了实现这一 理想 , 无数先 烈进行了可 歌可泣的 斗争 , 他们的光 辉业绩 , 永远 载入史册 ,激励 后人 . 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 , 引导学生从
天培 , 他们的民 族气节是 何等的忠贞 从 邓世昌 , 丁汝昌 到谭嗣 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 , 从小树立起正 确的人生观和远大 同 ," 为天下人谋永福 " 而献身的林觉民 � ,他们的爱 国义举是何等 的理想 .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 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是社会的人 , 的豪壮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 济粮 ,梅兰芳抗战 期间毅然留起表现了崇高的民族 气节 方 志敏在狱中 怀着满腔 热血写下的 可 爱的中国 , 成为后 人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材 .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有着不 同的具体内容 .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 , 也可以是默默无 闻的奉献 .在今天和平建设的环境中 , 作为一名高中生就是要继 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 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为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实现四 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 二, 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高中历史教材中无数史实说明 ,古往 今来 ,一 切有作为的人 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 . 因此 , 个人的理想 , 抱负是以国家 , 社会的 需要为基 础的 , 个人只 有为社会 , 为国 家作出应有 的贡献 , 才能 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 ,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自我价值才能得 以实现 . 三, 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道德 , 是指在 一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们之 间行为的规范和 准则 .高中历史教材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 统 ,历来强调要 "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行拂 乱其所为 ", 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 的人 . 中国古代无 数仁人志士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 学生要以此为榜样 ,培养 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历史 教学 也蕴 含着社 会美 的丰 富 内容 。 类社会 在千 回百 转 、 人 曲折
前 中体现 出历史发展 的规律性 ; 历史人 物在对真 善美的追求 中体现 出坚韧 和
强。 审视 社会发展 之美 的核心 是培养学 生坚定 的人 生信念和对 真善美 的执著追 求。 人类 由原始走 向文 明、由低 级走 向高级 的过程 中充 满着真善美和假恶 丑的 斗 争 , 满着新 旧势力血与火 的碰撞 。 充 资产 阶级革命波澜壮 阔却反 复曲折 , 如英
鬻 鬈
墨种灵情 竺心的麟审
/_^ ' 视思想之美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中华民族的历
\ j / 史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 / 绵延不绝, 就在于其有着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
精神 的支撑 。 了解历史人物也就 走进 了思想美的长廊 : 三过家 门而不入 的大禹 ;
雄才大略一统天下 的秦王赢政 ; 勇闯西域 的张骞 ; 边疆建功的班超 ; 耿直忠贞 、 敢 于进谏的魏征 ; 无畏东渡 、 不达 目的誓不罢休的鉴真 ; 求学西域 的玄奘 ; 精忠报国
的岳飞 ; 七下西洋的郑和 ……屈原忧 国忧 民写下 了“ 长叹息 以掩涕兮 , 民生之 哀 多艰” 的诗句 ; 顾炎武胸怀 天下发出“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的呐喊……这样通过
之美 的核心就是要 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 神。 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 由农业文 明进入 工业文 明进 而跃 人知识经济 时代 和信 息时代 。一部人类 发展 史就是一部科技 的
创新史 ;一部 大国的兴衰史归根结底 是一 部 以科技创新 为核 心的综合 国力 的竞 争史 。 在历史教学 中恰 当地 运用 科学美 的内容可 以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激发学 生的创新热情 , 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 磨 科学家 、 文学家 、 艺术家 、 教育家以及其他一 切创 造者 , 所以能长期进行创 之 造性劳动 , 就是因为他们体会 到创造的本质是美 的。 李时珍 为了祖 国的医学事业 而尝遍百草 ; 邓稼 先为“ 两弹” 业奋 斗到最后一息 ; 事 诺贝尔 因实验 被炸得遍体鳞 伤 却 欢 呼 胜 利 … …科 学 创 造 之 美 必 将 深 深 地 吸 引 学 生 , 发 学 生 的 创 新 热 情 , 激 从 而确立把个人 的人生奋斗与科学事业 的发展 紧密结合 的人生信念 。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任务 。
含 美育之原素 。”史 之所存 ,美之所 在 ,历
点 ,分 析历史现象 和历史事件 的本质 ,认识
中学历 史 教 科 书 中无 数史 实 雄 辩 地说 史 教材本身就是一 座美育 的大宝库 。而其 中
历史 发展 的规 律 ,确立为人类 理想社会奋 斗 明 ,古往今来 ,一切 有作为 的人 都是具有远 更 不泛富有创新精 神的审美 因素 ,这 些具体 终生 的观念 ,从 而实现社会美 教育 的根本 目 大理想 的人 。马克思 在中 学毕业论文 《 青年 的、鲜 明的美 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 、
、
在 中学 历 史 教 学 中 ,进 行 社 会 美 教 演 出,表现 了崇 高的 民族 气节 ;方志敏在狱 不拔的毅力 和不畏艰难 、锲 而不舍 的精神去
育新 。这就必须从创新精 神 的心
历史是人 类生活和斗 争的记 录。中华民 为后人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 的最好教材 。 理成分 出发 ,从审美教育人手 。 三 、 挖掘理想教育 的内容 ,引导学生树
l |
中学 历 史教学 中的美学教 育
口 河 南省 睢县 教 研 室 卢 竹 梅
二 十一世纪 国际的竞争 ,是对 人才 的竞 华 民族不但 以刻 苦耐劳著称 于世 ,同时又是 创新精 神的重要途径 。创新 精神也 叫创新态
争 ,是人 的素质 的竞争。在重视受 教育者素 酷爱 自由、富于革命传 统的民族 。千百年来 , 度 ,是 一个 人对于创造 活动所具有 的 比较稳
制约 ,构成一个统一 的整体 一 创新精神 。
也就是说 ,构成 创新精神 的三种心理成
立现 代新 的历 史教育观念 和方法 。通过作 者
历史 教学实践 的积累 ,强调学 科 中美育 的渗 的爱 国义举 是何 等 的豪壮 ;朱 自清宁死不 吃 分 决定着一个人想 不想去创新 ,有 没有创新
中学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其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审美素材的挖掘和研究,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和评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一、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和领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迷人的景色和旖旎的风光总让人流连忘返。
在历史教材中就蕴含着大量的自然美: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洋溢着浓郁田园气息的江南水乡风貌;位于“苍山洱海”之间有“风花雪月”之称的云南大理风情,都给学生带来了美的感受,激起了他们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感情。
同样,无论是诗人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她们那汹涌澎湃、咆哮怒吼的伟大力量,造就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勇前进的精神,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为她们那威严的气势所折服,总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壮哉!美哉!”的啧啧赞叹。
诚然,历史教学中的自然美,更多的是千百年来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如湖北的武当山素有“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之称,恢弘错落的道教古建筑群点缀其中,使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蜚声海内外的湖南岳阳楼与八百里洞庭风光相映增辉,创造出“天人合一”的诗情画意,体现出浓郁的历史自然美。
对这些自然美的欣赏和领略,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也使学生确立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的神圣责任感。
二、通过对社会美的认识和探究,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的杰出人物以他们的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行为,塑造了历史的社会美。
让历史课堂教学“美”起来

想象、 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共 同参与 。如果一个人没有追 求美的欲望 , 也就无所谓感受美、 欣赏美、 理解美和评价 美了。只有那些热爱生活 、 渴望美的人, 才能以满腔的热 情 和浓厚的兴趣追求美并创造美 。因此 , 历史教师应 首
二 、 用手 段 。 现 美 利 表
l 语 言 、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语 言表现形式的好坏 、 优 美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 内容的传达及学生审美经验与
呢 ? 要 原 因 就 在 于教 师 缺 少 发 现 , 主 不能 充 分 利用 丰 富 诗 使人 聪 慧 …… ”。 对于 历 史教 师来 说 , 精 与通 博要 结 专 多 彩 的表现 “ ” 美 的形 式 、 法和 手段 。从教 学 系统 形式 合 起来 , 方 历史 专 业 书要 读 , 是 毋 庸 置 疑 的 , 于历 史 专 这 对 和 内容 的关 系来 看 , 学 美包 括 形 式 美 和 内容 美 两 个 方 业以外 的、 教 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学科 也要涉猎。特别可 以 面。教学中, 只有美 的形式 和内容达到统一 , 才能培育学 有计划地读点关于美学的书 , 《 如 美学原理》 杨辛 、 ( 甘霖
美 无 处 不在 、 首 皆拾 。对 于历 史 教 师 来 说 , 俯 并不 缺 少 美 。然 而 , 什 么 现 实 中的 历 史 课 堂 教 学 还 不 够 “ ” 为 美
2 激发求知欲望。激发求知欲望的途径很多 , 中 、 其
读 书不 失 为 一条 有效 途 径 。培 根 说 : 读 史 使人 明智 , “ 读
维普资讯
让历史课堂教学 “ 起来 美"
●凌 敏
缺少 美 , 是 缺少 发现 。 纵 观 中学 历史 教 学 , 不 而 ”
一
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
杨家功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11(000)032
【摘要】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
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
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总页数】1页(P59-59)
【作者】杨家功
【作者单位】唐河县东王集乡中心学校,河南唐河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4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
2.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
3.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
4.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
5.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从历史教学中体现的社会美教育[摘要]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
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所显示出来的美。
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
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挖掘美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社会美;中学历史;教学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对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有特别的功能。
在世人眼中,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而对社会学科中美的因素却挖掘不够。
殊不知,社会学科中也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内容。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美。
它指的是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人的理想愿望,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社会生活现象。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教科书。
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所显示出来的美。
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
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心灵美。
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社会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
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鲁迅提出:“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他们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给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西汉苏武不为名利所动,吞毡饮血,手持汉节十九载不降的傲骨,令人肃然起敬;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秋瑾发出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呐喊;孙中山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这些爱国志士的伟大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同样,在世界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不息。
从为了光复法国不惜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抗德斗争,被毛泽东誉为”反法西斯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的戴高乐将军。
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佛逊及其所起草的《独立宣言》,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及为了印度的独立谴责教派仇杀、呼吁团结成为教派冲突牺牲者的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土耳其凯末尔党人制定的《国民公约》,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献。
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树立并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美和社会价值。
爱因斯坦说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
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特别重要。
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拿破伦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李四光说:“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
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
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
因此,个人的理想、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挖掘美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它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如孔子最早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它除了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用外,对于协调整个社会人际关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创建社会主义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教育青少年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做到“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认为注重品德修养是做人之本;岳飞强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平凡小事,如赡养父母、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等,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就极为感人。
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美德,汇成了时代的新风尚。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中央领导同志已明确提出要对年轻一代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而且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因此历史教科书中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做一个具有中华民族良好美德的人。
社会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
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也不限于以上几方面。
深入挖掘内容,进行社会美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长期任务。
实施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在方法上除了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外,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图片、幻灯、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视听手段。
历史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
这些特点决定了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科书中社会美的因素,并借助于历史图片、幻灯、录音等形象化的载体,再现历史场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如在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时,播放歌曲《走入新时代》、《春天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王震带领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荒,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时播放《南泥湾》激发学生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苦命精神。
也可编制简易幻灯片,再现某一历史画面,“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认识历史规律,以实施社会美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
古人强调“以史为镜”、“读史明智”,就是指认识和驾驭历史规律,指导社会实践。
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知识中去认识规律,深层次地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预测未来,指导现实。
如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基本动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以及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究其终极原因,是这些国家当时的经济生活内部的矛盾冲突。
其共同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学生懂得这一规律,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说明中国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让中国实现独立、福强,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社会美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质。
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诸多史实的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地遵循和利用历史规律改造世界,创造未来,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美源于生活,历史再现不同时期的社会美。
中华民族历史渊远流长,中国的现代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让我们从历史教学中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社会美,使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让我们用现代科学的手段通过历史教学去再现社会美,使学生承载历史的重任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我们的祖国日益腾飞……。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由此,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社会美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第每一位历史老师所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