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本扩张的国际比较与理论探讨

合集下载

企业集团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企业集团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刘 巨钦等 : 企业 集团发展模 式的国际 比较及启示
发挥中坚作用, 是企业集团的主要股东, 为集团的发展 提供资金支持并参与集团公司的治理。
( ) 业集 团 内部 治理机 制 比较 二 企 第一 , 国 的母 子 公 司层 级 管 理 制 。美 国企 业 集 美 团的治理是 以所 有权 为基 础 的 母 子 公 司层级 管理 制 。
先后出现 了联合垄 断组织、 向兼并 、 纵 横向兼并、 混合 兼并 、 强强合并等企业集团成长方式 。

韩国经济堪称“ 财团共 和国经济” 。韩 国经济之船 上摇橹的不是企业家 , 而是政府官员 , 政府实际上是大
财阀 、 大型企 业 集 团 的缔 造 者 。 私有 产 权 通 过 与 政 治
权力高度结合, 借助韩国经济复兴 良机, 加速资本扩张 和外 向发展 , 产生 了巨型化 、 元化 的企业 集 团。 多 第三 , 主银行 的 日本产权 运作。 日本企业集团发
的发展 。
的健康发展。虽然各 国经济发展历程、 经济制度 、 历史 传统 、 市场环境、 法制观念及其他条件的不 同, 企业集 团发展 模式 也不 尽 相 同 , 但是 我们 可 以从 成 功 的 企业
集 团发展 方 式 中发 现 独 特 的 发展 模 式 形 成 背 后 的经 济、 制度 、 治 、 政 文化 和法律 背景 , 中 找 出规律 性 的 经 从 验, 并结合 中国企业集 团发 展现 状 , 索 中国企 业 集 团 探 发展之 路 。
展模式是 美、 、 韩 日企 业集 团发 展模 式 比较
本纽带是资本的结合关 系, 一个大企业集 团的核心企
( ) 一 产权 运作 方式 比较 第一, 自由并 购 的 美 国产 权 运 作 。美 国企 业 集 团

国际银行业资本配置方法新发展及启示

国际银行业资本配置方法新发展及启示

国际银行业资本配置方法新发展及启示摘要:我国银行业实行经济资本管理时,要根据国际银行业资本配置的最新发展,从本国实际出发,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思路。具体而言,要注意加强资本配置理论研究,针对国内银行业经济资本管理的信息化差异,细化经济资本计量的产品分类,形成与银行业务流程相结合的全面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关键词:资本配置;金融风险度量;经济资本;20世纪90年代至今,欧美银行业开始从自身视角探讨资本内部管理问题。对银行而言,资本不仅是吸收损失的缓冲装置,更是赚钱的工具,这种资本是有市场成本的,因此是一种经济资本,而不仅是监管者[ 中的监管资本。不仅要确定整体资本需要量,也要考虑资本在各部门、业务之间的合理配置,并以之衡量银行业绩。适应该趋势,巴塞尔委员会(2003)指出“资本……应在所有业务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正式确认了资本配置在银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Theiler(2004)将这一重要性归纳为三点:决定资产组合及业务单元的风险结构;资本预算的基础;风险调整绩效度量方法(RAPM)的基础。一、国际银行业资本配置原理银行现有的监管资本模型和内部风险模型,都是通过由下至上的方法,先将银行风险大致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再运用统计模型确定每个风险敞口的可能损失额,然后加总得到资本总额。经济资本配置从全新的角度来进行资本配置:通过观察收益波动的历史情况,用风险收益衡量银行经济价值的波动,充分了解风险概率分布状况、各种风险敞口的额度以及敞口相关性,再根据银行的风险承担度(risk contribution)来自上而下分配经济资本,又称为由上而下法(top-down)或收益波动法。其中经济资本在金额上等于在给定置信水平(如99.9%)下,给定时期内资产的非预期损失,是由管理层对表内外的风险评估后,配置给某项业务用以减缓风险冲击的资本。它根据业务部门自身波动性来确定其所需资本,并将资本和所有风险挂钩,克服了监管资本作为资本配置工具在交易层面上存在的缺陷。经济资本通过这种方法配置到单个业务或单个部门中后,再对单个业务考察导致风险的原因,对资本及时调整,保证资本被分配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领域,使股东收益达到最大。二、国际银行业资本配置理论的最新发展配置问题源于金融风险度量中的组合效应(diversification effect),即各种业务、交易、产品或收益之间的相互影响。当一家银行拥有两个以上的业务范围时,其所需的经济资本总和会小于单一业务范围所需的资本额。如何向各业务单元或产品公平配置资本,即考虑资本配置中的组合效应,成为西方资本配置理论]进的线索。(一)根据投资需要追加必要资本的理论Merton与Perold(1993)根据期权理论主张:要正确计算各单位可受分配的资本,必须先将该单位从组织中剔除,然后再将该单位视为新加入单位看待。假定某金融机构有n个事业单位,整体的NPVT和剔除某事业单位s后的NPVST 之间的差额为:上式中,i代表某资产,Xi表示一单位资产在一期的报酬,ρ(g)为风险指标,rf为无风险利率,rM为市场报酬率。如果结果大于0,则代表该单位有贡献。因此,一个新事业单位可受分配的资本Ki为: Ki=ρ(XT)-ρ(XT-XI)但实施中发现风险指标存在分散效果(ρ(Xi+Xj)≤ρ(Xi)+ρ(Xj)),导致根据Ishikawa、Yamai与Ieda(2002)的研究,“即便是各事业单位的NPV为正,也无法保证加总后该金融机构整体的NPV一定为正数”。因此,符合ρ(XT)=KT的资本分配方法仍得依据其他理论。(二)根据公平原理的资本分配理论博弈理论方法不同于边际方法,它考虑事业单位之间合作的情形。Denault(2001)将合作博弈理论引入资本配置问题,定义了两个符合公平资本分配原则的理论。第一个分配原则是以夏普利值(Shapley value)为基础的分配。夏普利值的应用需将各主体(各事业单位)看作一个合作无间、密不可分的构成要素。各事业单位的分配额KShi :其中,S代表事业单位的组合N的所有集合。n为事业单位的总数,s为属于S的事业单位数。但是,根据夏普利值配置时也未必可以达到公平分配的结果。Denault(2001)的研究显示,当风险指标的性质符合强-弱加法性时,即若以N表示所有可取得概率变数的集合,对N 的所有部分集合S、T,成立,应用夏普利值可达到公平的目的。Denault提出的另一个方法称为欧曼·夏普利值(Aumann-Shapley value)分配法。他认为,在风险指标微分后符合一致性风险度量理论(coherent risk measure)时,即可用欧曼·夏普利值求出公平分配的结果。在欧曼·夏普利值的理论中,风险指标不需符合强-弱加法性。因此,该方法最简单实用,被称为“风险资本的一致性配置”(coherence allocation of risk capital)。三、国际银行业资本配置(一)国际银行业资本配置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银行价值观实现了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质变,其组织结构也实现着从职能型、事业型向矩阵型、网络型及其他混合型的转变(Nohria,1995)。与此相适应,结合上述理论,不少银行已主动采用新的风险管理与资本分配方式。目前主要有六种。1.敞口(Exposure)分配法该方法根据业务或事业单位的敞口进行分配。j项业务或事业单位的经济资本=全部经济资本×相对风险承担度,即:EXj为j项业务或事业单位的敞口。此法简单易行,但最大的缺点在于将全部风险因素等同于敞口,没有进行风险调整。这种方法背后的逻辑是“敞口越大,风险越大”。这显然有悖于常理。2.单独度量(Stand-alone Measure)分配法该方法以业务或事业单位的单独风险作为风险权重的基础。其中,PDj为违约概率。上述方法的弊端有二:其一是建立在敞口极端状态下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的前提上;其二在于孤立地看待各个业务或事业单位,忽略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组合效应。3.有无原则(With-Without Principle)分配法该方法度量某金融机构拥有或尚未拥有某一事业单位的风险。两者要求资本的差额就是该事业单位的边际资本。使用(K-Kj)作为加权的基础,则:4.边际效应原则(Marginal impact principle)分配法该方法考虑j项业务或事业单位对于组合风险的边际变化的影响。j项业务或事业单位的风险承担度等于敏感度比率(sensitivity ratio),即:其中,e(j)为j阶单位向量。5.欧拉原理分配法根据欧拉定理,风险承担度等于敏感度比率,即组合风险关于j项业务的偏微分根据欧拉定理为基础计算风险承担度在数学上须保持风险承担度乘以头寸的总和等于全体的风险值。6.欧曼·夏普利值分配法以向量u=(u1,u2,u3,L,ud)T表示银行全体的资产组合的头寸,以向量ui=(ui1,ui2,ui3,L,uid)T表示各事业体的资产组合的头寸。此时,以欧曼·夏普利值为基础分配至各事业体的数额KASi如下式:uij为事业单位i持有风险因子j的头寸(position), 。N表示事业体总数。根据欧曼·夏普利值与根据欧拉定理为基础的风险承担度的分配额相同。在欧曼·夏普利值的理论中,风险指标值不需符合强-弱加法性。因此,从实用角度看最简单易行。(二)六种方法的比较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设A银行由三个业务单位组成,敞口分别为150、400、250。这三个业务单位的报酬w与风险指标ρ(w)的关系如下:wT=w1+w2+w3、KT=ρ(wT)=70ρ(w1)=30、ρ(w2)=30、ρ(w3)=40ρ(w1+w2)=40、ρ(w2+w3)=60、ρ(w1+w3)=60上例中,根据各方法进行的资本分配结果如下:从资本配置结果看,敞口法没有将资本与风险相挂钩;单独度量法中,若将单位1和单位2分别视为独立机构,则这两个单位的资本合计为ρ(w1+w2)=40,平均分摊则各自只负担20个资本,但增加单位3后,单位1和2却各自负担了42个资本,无法形成公平的分配;有无原则法中,若将单位3视为独立机构,则其负担的资本为ρ(w3)=40。但是加上单位1和单位2之后,单位3负担的资本却增加为42,也欠公平。后三种方法考虑了组合效应,得出了公平分配的结果,代表了最优资本配置,即一致性配置。以上六种方法都要求有大量的数据资料做支撑。四、我国银行业资本配置现状与改进自2004年3月银监会颁布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后,银行监管机构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对经济资本管理已经从研究探讨阶段进入具体实践阶段。(一)我国银行业经济资本配置中的问题由于大部分银行现阶段尚未建立内部评级法、不具备以模型度量风险的能力,因而主要参照巴塞尔协议的标准法设计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但因目前信息系统暂不完全支持标准法的资产分类,不能获取信用评级、风险缓释等信息和数据,因而多以现有信息系统的会计和统计项目为基础进行业务分类,并参照国内外资本监管中规定的风险权重,结合政策导向和实际的资产风险状况,对每类业务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以此引导银行的资金投向,即:某品种经济资本分配系数=风险权重参考系数×监管资本转换系数×银行内部调节系数经济资本占用额=某品种资产净额×某品种经济资本分配系数由于理解深度不够,操作不规范,这种资本配置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资本配置的技术指标难以达到要求。由于资本配置模型过于简化,资本配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2.信息基础相对薄弱,受信息数据基础薄弱的制约,现阶段经济资本分配系数还不够精细。如目前多数银行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仅按产品大类设置,未再按单个客户、单笔资产的个体风险差异细分,没有加入客户的信用等级、贷款的担保方式等风险影响因素,也没有考虑区域因素。3.系数法下的总量控制,不利于经济资本在全行范围充分配置和高效使用。由于大多数商业银行管理层次太多,这种立足总行对一级分行的资本配置,会因为信息的多层和多点传递而导致精度和效率的丧失。如分配额度主要依据年初确定的利润计划和新年度的经济资本目标收益率确定,未充分考虑一定时点上银行下级机构实际实现的利润差别,可能会造成下级机构经济资本额度松紧不一。4.经济资本配置中的职责界定和相应的协调机制有待明晰和理顺。目前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银行,很多是经济资本和信贷计划安排的双线控制。经济资本配置过程中由于流程、职责不甚明晰,出现了环节过多、机制不畅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分支机构调整风险资产结构的灵活性。5.配置资本时仍存在相当多的平均主义色彩。在对待风险和发展的问题上,经济资本配置的前提就是管理层要真正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我国银行却往往不愿放弃隐含高风险的市场机会,通过牺牲资产质量,来追求表面效益,不考虑风险的配置和对利润的冲减,使表面的高收益与实际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间有很大差距,在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造成风险的大量累积。(二)我国银行业资本配置的改进思路银行如果不能有效的配置经济资本,无论怎样运用金融工程,都无法带来长期的价值增长。伴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全方位承受这些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的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这些外资银行,无论是资本管理理念,还是资本管理体系,相对于中国银行业现状来说,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因此,应尽快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有效地运用经济资本配置方法,管理银行资本和风险,进行科学决策。由于环境和条件的不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不可能完全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模式,而需要从实际出发,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思路。1.合理选取经济资本配置方法。我国银行业应广泛展开对资本配置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相关研究,借鉴国外银行的实践,结合数据建设,在技术、战略和实务操作上不断完善。2.形成与银行业务流程相结合的全面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是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其业务流程也是按照职能型的组织结构而设计的。这样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与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发生扭曲,与银行信息化发展水平产生背离。笔者认为,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选择。3.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针对国内银行业经济资本管理的信息化差异,可以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做法,形成以价值为基础的经济资本信息管理系统。先努力建立一个能够合理、一贯地处理直接和经常性费用的分摊方法,再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最终建立可展现各事业领域、产品池、价值链或某种资产(或负债)组合的资本报酬率的系统。4.实施差异化管理。为充分利用资源,适应各部门需要,应建立各单位之间经济资本调控机制,及时根据业务发展和实际需要的变化,对各单位占用的经济资本数量进行相应调整。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竞争环境,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商业银行应增强经济资本预算执行的适应性,在控制经济资本总量、符合各银行信贷政策导向的前提下,可考虑给予分支机构在区域结构、业务条线、产品结构以及预算进度安排等方面一定的调整权限,增强经济资本预算安排与外部营销环境变化的契合度。5.细化经济资本计量的产品分类。目前,对各产品大类设定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是平均意义上的系数,在计量分配时不能简单套用。考虑到各分行风险资产存在较大的产品结构差异,为使根据平均水平设定的系数测算结果与分行实际尽可能贴近,应依托现有的总账系统,在保证核算数据权威性的基础上,对现有信用风险资产的分类及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予以适当细化。。

《企业轻资产运营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900字》

《企业轻资产运营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900字》

企业轻资产运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加财富的有效途径。

GeorgianaSurdu(2011)认为,分工越细化,各个工种之间的合作越密切,行业之间的竞争趋向激烈,同时也会形成行业之间的共同资源。

行业之间的关系不在限于简单的贸易关系,更多的是结成战略联盟、OEM等这种基于投资联系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了一种新的企业运营模式,即是轻资产运营模式。

1.轻资产盈利William B.Cassidy (2009)认为他所研究的亲资产运营企业成功的原因中超过30%是因为采取的了轻资产运营战略,通过轻资产运营战略改变了企业的成本结构,进而获得了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利润,也就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Aaron Huff (2010)的研究显示TTS公司的轻资产运营战略帮助其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获得了相较其他传统企业更多的投资机会。

ApplegateL.M,MeFarlanF."W和MeKenneyJ.L(1996)指出,公司的轻资产运营模式是指:企业将非重要的生产环节外包给代工厂商,自己只保留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从而减少了耗时费力但是附加值低下的中间过程。

Camarina-Matos(1998)认为轻资产模式是指:企业剥离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部分业务,将主要资源的精力投入到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核心业务上,这种情况下公司并不失去对一个完整管理链的控制,但是只执行部分环节的管理功能,重点放在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反应能力上。

Rowley (1999)给出了企业轻资产模式的四大特征:(1)通过企业部门和功能的分离扩大了企业的边界;(2)通过部门独立性的建立扩大了部门的自主权;(3)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广泛沟通机制的建立是轻资产运营企业的重要保障机制;独立的部门执行承担独立的功能,同时有效分散了经营风险Naiqiwu (1999) 提出了轻资产运营企业的五种盈利模式,分别是:(1)部分活动外包;(2)网络化销售;(3)合作企业间形成战略联盟;(4)虚拟行政部门;(5)网络化管理。

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核心企业跨界扩张的实现机制社会嵌入视角的纵向单案例分析

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核心企业跨界扩张的实现机制社会嵌入视角的纵向单案例分析

一、理论综述
1、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由企业、政府、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主体共同参 与,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同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复杂系 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等特点,为企业跨界扩张提 供了良好的环境。
2、社会嵌入
社会嵌入是指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企业的跨界扩 张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还需要考虑其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以及与 其他主体的互动关系。社会嵌入对于企业跨界扩张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
(3)社会资本积累
苹果公司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本,为其跨界扩张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苹果公司在智能家居领域的社会资本积累有助于其与各类企业建立合作 关系,推动跨界扩张的顺利进行。
三、结论与启示
本次演示以苹果公司为例,探讨了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核心企业跨界扩张的实 现机制社会嵌入视角的纵向单案例分析。研究发现,苹果公司在跨界扩张过程 中通过开放式创新平台、资源整合等技术溢出效应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果。社 会嵌入在合作伙伴关系、网络位置等方面的作用也为苹果公司的跨界扩张提供 了有力支持。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其他企业在进行跨界扩张时具有重要的借鉴 意义。
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核心企业 跨界扩张的实现机制社会嵌入
视角的纵向单案例分析
目录
01 一、理论综述
03 三、结论与启示
02 二、案例分析 04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 是逐渐演变为一个全方位的竞争态势。在此背景下,跨界扩张成为了越来越多 企业的战略选择。本次演示以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背景,从社会嵌入的视角出 发,采用纵向单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核心企业跨界扩张的实现机制。

经济扩张中的经济学理论

经济扩张中的经济学理论

经济扩张中的经济学理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扩张,经济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经济学理论涉及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因素,例如生产、消费、贸易、金融、税收等。

本文将探讨在经济扩张中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同时分析经济学领域的一些最新发展趋势和挑战。

一、生产与劳动力在经济扩张的过程中,生产与劳动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

经济学中几个基本的生产力理论包括弹性生产函数、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弹性生产函数主要是一种生产力理论方法,其基本假设是生产力可以根据输入因素的变化而灵活变化。

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是以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为基础,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则是强调在国际制造贸易中,各个国家根据其生产力的能力分工生产,并依赖于贸易沟通传统和地理差异。

除了以上生产力理论,劳动力市场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提高和调整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和流程可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的需求。

在这方面,新古典经济学模型,例如利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卡尔曼语言(卡尔曼)过滤可以使得经济学家通过经济建模研究家庭背景、性别和年龄等变量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同时,行业机密也可以通过经济学建模来分析。

这些新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二、金融结构金融结构是经济扩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会推动经济发展,可以提供资金和资本,促进产业的扩张。

此外,金融市场还可以调节不同的经济体系。

因此,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和探讨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调控与管理的方法。

代表金融市场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货币理论:货币理论主要探讨货币的功能、货币的供应与需求、货币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这是金融市场理论的基础。

(2)股票市场理论:股票市场理论主要探讨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变动、股票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2024年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范文

《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快速扩张、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跨国并购的理论基础、运作模式以及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跨国并购的理论基础1. 理论概述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通过购买东道国企业股权或资产,以实现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或完全合并的行为。

这一行为涉及的理论包括企业成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

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快速获取东道国的资源、技术或市场,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扩张。

2. 跨国并购的动因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追求规模经济、实现协同效应、获取战略资源等。

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获得东道国的技术、品牌等战略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力。

三、跨国并购的运作模式1. 运作流程跨国并购的运作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尽职调查、谈判签约、交割整合等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需明确并购目标,制定并购计划。

尽职调查阶段需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财务、法律、技术等方面的调查。

谈判签约阶段需确定交易价格、支付方式等条款,并签订并购协议。

交割整合阶段需完成股权交割,并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

2. 支付方式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混合支付等。

企业需根据自身财务状况、资本市场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四、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1. 面临的问题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国际化经验、对东道国法律法规不熟悉、文化差异大等。

此外,还可能面临估值风险、整合风险等。

2. 解决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我国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其次,加强与东道国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习惯;再次,采取分阶段整合的策略,逐步实现目标企业的融合;最后,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降低并购过程中的风险。

《资本论》与《国富论》资本理论的比较研究

《资本论》与《国富论》资本理论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 入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意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为研 究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
《国富论》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通过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揭示了自 由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
2023
《资本论》与《国富论》 资本理论的比较研究
目录
• 《资本论》与《国富论》的背景与意义 • 《资本论》与《国富论》的核心理论 • 《资本论》与《国富论》的研究方法 • 《资本论》与《国富论》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 总结与展望
01
《资本论》与《国富论》的背景与意 义
《资本论》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THANK YOU.
《国富论》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总结词
《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 它探讨了国民财富的起源、性质、分配和增长等问题, 对于理解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实 践应用与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详细描述
《国富论》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自由竞争和 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同时,《国富论》还探讨了劳动分工、货币交换、国际 贸易等问题,对于理解现代经济体系运行和经济发展具 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国富论》还对政府干预经济 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理论深度不同
马克思的理论具有更深的理论深度和逻辑严密性,而斯密的理论则更注重实用性和现实意 义。
04
《资本论》与《国富论》的实践应用 与启示
《资本论》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总结词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它 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理解现代资 本主义经济提供了重要工具。其实践应用与启示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本质和规律,阐明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及其本质和规律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在追求资本积累和扩张的过程中,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产业划分成了不同的部门,形成了复杂的国际分工体系。

这种国际分工以生产制造业为主,发达国家承担高附加值的生产部门,不发达国家则成为廉价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的供应国。

这样一来,发达国家能够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不发达国家则无法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

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必然历史趋势,不发达国家无法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发展摆脱经济依附和落后的状况。

二、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对于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它们能够占据核心部分的经济产业,而不发达国家则被迫承担外围部分的工业部门。

这种不对等的经济关系导致了不发达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使其长期处于经济依附状态。

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技术输出和跨国投资等方式来控制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对于解释国际贸易和投资格局的演变也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中国和一些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崛起,有些发达国家则开始向外转移制造业,而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在追赶时期。

这种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国际经济发展的变化,揭示了阶级利益之间的纷争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博弈。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解释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

四、探索新的经济国际化之路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人们需要关注和思考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96年 1 2月 1 5日, 国波 音公 司 出 资 13亿 美 美 3 元 收 购 了有 7 5年 历 史 、 资 产 12亿 美 元 的 麦 道 公 总 2
[ 稿 日期 ] 20 收 0 2—0 —2 5 8 【 者 简 介 ] 石 峰 ( 90一) 男 , 南 益 阳 人 , 南 税 务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讲 师 。 作 17 . 湖 湖
一 定规 则 和条 件 下 行 使 的 权 利 , 一种 可 以 分解 或 合 是 并 的权 利 , 权 的这 种 可 分 解 性 使 同 一 资源 能够 满 足 产 不 同 的人 在不 同时 间 的 不 同 需 要 , 加 了 资源 配 置 的 增
司 赢利 之后 , 为什 么还 同 意被 兼 并 ?对 于这 种 现象 , 美 国哈佛 大学 著 名学 者 理 查德 ・ 拉 纳认 为 : 卡 随着 世 界 经
企 业 资本 扩 张 的 国际 比较 与 理论 探 讨
口 石 峰
(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 南 湖 长沙 4 01 ) 1 1 6
[ 摘
要 ] 企 业 资本 扩张 之 所 以产 生, 因为 以企 业的 方 式来进 行 资源 配 置 , 是 要比 市 场 方 式来进 行 资
源配置更有效率, 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 目前中国境 内具备相 当数量 的高科技企业. 已经开始由生产经营 迈 向生 产 与 资本 经 营 并 重—— 企 业 资本 扩张 时代 , 照 国 际惯例 并探 讨 适 合 中 国 国情 的 理 论 显 得 尤 为必 参
新 的形 势 下 , 国高科 技 企业 一 定要 转 变 观念 , 分认 中 充
识 到 以大制 胜 正 是世 界 经济 发展 和 变化 的 新特 点 。 获 诺 贝 尔经 济学 奖 的史 蒂 格 尔 教 授 在研 究 中 发 现 , 界 世
5 0强企 业全 是 通过 资 产联 营 、 并 、 购 、 股 、 股 0 兼 收 参 控
维普资讯
湖南税 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 0 2年 1 1月 第 1 5卷 第 6期 ( 第 6 总 6期 )
J un l o Hu a T x C lg o ra f nn a ol e e
Vo . 5 No. 11 6 No 2 0 v. 0 2
要 与迫 切 。
[ 关键 词 ] 资本 扩张 ; 国际比 较 ; 并重组 兼
[ 中图分 类号 ] F 7 . [ 献标 识 码 ] A [ 章 编号 ] 10 251 பைடு நூலகம் 文 08—4 1 64一(0 20 —02 —0 20 )6 0 3 3
高科 技企 业 由d N 大 、 , 由弱 到强 的过 程 就 是 资本
低 经营 成 本 , 高 企 业 自身 的 价值 与竞 争 力 。 提
资本 扩 张 的国 际 比较
等手 段 发展 起 来 的 。也 就 是 说 , 个 企 业 如 果 仅 仅 依 一
靠 自身缓慢 的资 本积 累 , 做大 的 可 能性 很 小。
全球 企业 兼 并于 1 9 9 7年 创 下 了新 的世 界 纪录 , 涉 及 的领 域 及规 模 达到 了空前 的 高度 。全 球 企业 收 购 总
灵 活性 和 效率 。 资 本结 构扩 张 是研 究 内源 资本 外 部化
控 制在 产 权 交易 市 场 中的行 为方式 与 实 施策 略 。以 企
业 的兼 并 、 购 、 组 、 合 为 主 要 形式 的 资 本 扩张 浪 收 重 联
潮正 在 全世 界 方 兴未 艾 , 不 仅 使 生 产 与 资本 越 来 越 它 集 中 到少 数大 企 业 的 管 辖 之 下 , 而且 出 现 了 许多 新 特 点 , 要表 现 为 : 统 的 分 业 经 营 体 制 被 打 破 ; 融 业 主 传 金 与 实业 及 金融 业 内部 日益 融 合 ; 业 规 模 的扩 大 及 全 企 球 一体 化经 营 。 然 而 无 论 以 什 么 方 式 扩 张 , 实质 只 其 是 进 行 资本 结构 的 重组 与 优化 , 高 资本 结构 效益 , 提 降
不 断扩 张 的 过程 。 产权 理论 认 为 , 资源 配 置 问题 , 质 实 上 是 产权 在 不 同产 权 主体 之 间的交 换 问题 。 产权 是在
司 。此举 不 仅 震撼 了整 个世 界 航 空业 , 给 人 们 带 来 也
了思考 。1 9 9 6年 1—1 1月 , 道 公 司 销 售 额 为 1 麦 9亿 美 元 , 利 90 0万 美元 , 上 年 同期 两 倍 多 。 麦 道公 盈 0 是
济从工业时代走 向信息时代, 这种以大制胜 , 正是世界
经济 发 展和 变 化 的 新 特 点 。这 种 新 现 象 、 新特 点值 得 万里 之 外 的中 国 高 科 技 企 业 借 鉴 与 参 考 。 据 了解 , 收
购 麦道 后 的波 音 公 司, 有 2 拥 0万 员工 , 0 25 0亿美 元 的 资 产 , 债 只有 1 负 0亿 美 元 , 为航 空业 的 “ 无霸 ” 不 成 巨 , 仅在 世 界各 国航 空竞 争 中轻 易取 胜 , 全 球 最 大 的 地 连 区经 济一 体化 组 织欧 盟都 感 到 不寒 而栗 。 所 以在 这 种
等等。 美 国资本 结构 扩 张 的历 史即 是 美 国企 业成 长 的历
济结 构 与 生产 布 局 , 且 大 大 推 动 了全 球 化 的企 业 经 而
营 。据 统 计 仅 美 国 就 占 了 全 球 企 业 兼 并 总 额 的 5 . %, 有 79 0件 , 并 总额 70 6亿美 元 , 81 共 4 兼 2 超过 了
维普资讯
额 高达 1 2 20 3亿美 元 , 不仅 调 整 了世 界 和 地 区 的经 这
56亿美 元 ;9 8年 5月 1 6 19 7日德国 戴姆 斯 勒一 奔 驰公
司 与 美 国克来 斯 勒公 司计 划 合并 , 金额 为 3 4亿 美元 .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