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聚糖果糖转移酶的研究进展_杭华
低聚果糖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52卷分析化学(FENXI HUAXUE)评述与进展第3期2024年3月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97~305DOI:10.19756/j.issn.0253-3820.231215评述与进展低聚果糖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柳玉蓉1,2李秀琴2陈智*1周霞*2张庆合*21(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杭州310018)2(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计量与分析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29)摘要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FOS)具有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糖等多种生理功能,作为一种功能性低聚糖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营养领域,常作为营养强化剂添加到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
近年来,用于植物和食品中FOS分离分析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FOS的结构和组成多样性对其准确定量检测提出了挑战。
建立FOS的准确定量检测方法对于提升FOS的质量、功效研究和相关食品质量的监管尤为必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OS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当前FOS定量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低聚果糖;益生元;膳食纤维;定量检测;食品基质;一测多评;评述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FOS)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形成的直链或支链聚合糖,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被归类为益生元和可溶性膳食纤维。
根据来源和糖单元之间连接键型,FOS主要分为三大类型:菊粉型、Levan型和混合型。
菊粉型FOS中果糖基之间为β(2→1)连接键,主要以菊粉为原料生产,菊粉经内切酶或外切酶酶解生成FOS,使用菊粉内切酶产生的FOS包括蔗果型FOS(GF n)和果果型FOS(FF n)[1];使用菊粉外切酶产生的FOS只有GF n型。
另外,以蔗糖为底物,在果糖基转移酶作用下生产得到的FOS也为GF n型,GF n型的末端通过α(1→2)键连接D-吡喃葡萄糖单元[2]。
果糖基转移酶及低聚果糖生产研究进展

果糖基转移酶及低聚果糖生产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9-25T09:07:29.629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33卷10期作者:干昭波刘环崔秀芹王蒙蒙刘丹丹姜继芹崔爱[导读] 文章对果糖基转酶的来源、性质与果糖基转移酶与低聚果糖生产进行阐述,干昭波刘环崔秀芹王蒙蒙刘丹丹姜继芹崔爱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德州 251200摘要:文章对果糖基转酶的来源、性质与果糖基转移酶与低聚果糖生产进行阐述,对其生产当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酶催化合成低聚果糖需要的果糖基转移酶重点来源于微生物,源自植物果糖基转移酶难以提取,即便材料易得,可是难以运用在低聚果糖生产。
所以,源于微生物的果糖基转移酶加低聚果糖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果糖基转移酶;低聚果糖;生产;研究进展果糖基转移酶叫做合成低聚果糖酶类,其属于水解酶并且有着转移活动的,以及受体互动,可以基于蔗糖与乳糖为原料,合成蔗果三糖、乳果糖等低聚果糖,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作用。
所以,人们更加重视对果糖基转移酶与低聚果糖的生产。
一、果糖基转移酶来源果糖基转移酶具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源于植物,例如洋葱、芦荟等植物,其二源于微生物,例如曲霉、出芽短梗霉等产果糖转移酶的微生物众多,例如酵母、米曲霉等。
果糖基转移酶是胞外酶,能够利用更多菌株选择获得生产需要的产酶菌株,国际也报道各种植物与微生物果糖基转移酶的分离纯化与活性分析[1]。
二、果糖基转移酶与低聚果糖性质果糖基转移酶是存在植物和微生物的糖苷酶。
当前,其基于蔗糖为果糖供体,合成不同的低聚糖、糖苷化合物潜力,备受国际关注。
在受体作为糖醇化合物时,酶反应产物分别是低聚糖与烷基糖苷化合物。
当前已经分离纯化获得不同果糖基转移酶,对其性质研究比较成熟。
源于微生物酶分子较多,与植物对比酶更加耐热。
通过相关研究表明,果糖基转移酶活性的酸碱值与温度范畴分别在5-6.5,50-60℃。
因为反应一般是在较高蔗糖浓度下开展的,所以微生物酶更易使用在商业生产中。
转果聚糖蔗糖转移酶基因银腺杨的获得

转果聚糖蔗糖转移酶基因银腺杨的获得张冰玉;苏晓华;黄秦军;张香华;胡赞民【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05(41)3【摘要】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来自枯草杆菌的果聚糖蔗糖转移酶基因(SacB)导入银腺杨,以提高杨树对水分胁迫的抗性.以来自无菌培养的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大约1 000个叶盘与农杆菌LBA4404共培养,将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KP中SacB基因导入银腺杨基因组,经卡那霉素筛选后,共获得102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经PCR特异性扩增和Southern点杂交分析,证明其中97株再生植株基因组DNA 中整合了SacB基因.对其中的62个无性系进行RT-PCR分析,结果表明SacB基因在其中的50个无性系中获得表达.温室生长观察表明,转基因无性系外部形态与对照相比没有稳定的显著差异,少数部分转基因无性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其他转基因无性系生长正常.这些转基因无性系的获得为培育抗旱转基因杨树奠定了基础.%Th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the transfer of a Bacillus subtilis SacB gene, with vacuolar targeting signal sequences and driven by constitutive promoters,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into poplar( Populus alba × P. glandulosa). From about 1 000 leaf discs used for transformation, 102 Km-resistant plants were obtained, and 97 proved to be true transgenic plants. The transgenic nature of these plants was confirmed by PCR amplification and Southern dot hybridizati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chimeric SacB genes in transgenic plants was confirmed by RT-PCR. The performance of some transgenic lines maintained under a normal watering regime was evaluatedover 5 months in greenhouse. These plan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stabl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from the untransformed plants. The growth of some plants was apparently inhibited, while most of the plants grew at least as well as the control when water is non-limiting. This material may be the basis for obtaining a more drought-resistant poplar.【总页数】6页(P48-53)【作者】张冰玉;苏晓华;黄秦军;张香华;胡赞民【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46;Q943.2【相关文献】1.转果聚糖蔗糖转移酶基因( Sac B)美丽胡枝子的获得 [J], 杜金友;陈晓阳;张桂荣;李伟;胡冬南;胡赞民2.果聚糖蔗糖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耐盐转基因烟草的培育 [J], 张慧;董伟3.滨麦蔗糖:果聚糖6-果糖基转移酶(6-SFT)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J], 贺晓岚;王建伟;赵继新;李文旭;武军;陈新宏4.转抗鞘翅目害虫基因银腺杨的获得及其抗虫性的初步研究 [J], 张冰玉;苏晓华;李义良;张永安;曲良建;王玉珠;田颖川5.转蔗糖:蔗糖-1-果糖基转移酶基因提高烟草的耐旱性 [J], 李慧娟;尹海英;张学成;杨爱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蒜果聚糖:果聚糖1-果糖基转移酶的酶学特性

o f f r u c t a n : f r u c t a n 1 - f r u c t o s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 ( 1 - F F T ) i n g a r l i c w a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t o i l l u s t r a t e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f r u c t a n s i n g a r l i c d u r i n g
关键 词 : 大蒜 , 果 聚糖 , 1 一 蔗果三糖 , 果聚糖: 果聚 糖 l _ 果糖基转移酶 , 酶 学特 性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f r u c t a n: f r uc t a n 1 -f r u c t o s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 i n g a r l i c
1 一 F F r活力: 1 一 F F T活力随底物 浓度升高而增大, 其米氏常数 K m= 0 . 6 9 7 7 m o l / L , 最大反应速率
糖基转移酶的研究概述汇总

, 大量是不吸附在分离柱上不能进一步纯化的酶克隆了编码此酶的基因,由2.5kb
的序列测定得到了此酶的蛋白质一级结构, 由447个残基组成。穿透膜的疏水肤段含
, 可形成α螺旋。“颈”部的酶解点在45位残基, 在这切点和催化结构域之间
其它一些糖基转移酶也有这样高脯氨酸含量的“ 颈”部,这提
)
receptor molecules, such as proteins, nucleic acids, oligosaccharides, the lipid
[1].
glycosylated glycoproteins to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glycoproteins[2].This
, 为此出现了一系列糖类异质体作为分化抗原; 一旦发育成熟, 在细胞表面出现
.如果糖基转移酶在成熟细胞中活性很高, 就会产生癌变, 同时出现了
.在N一糖普键连接的糖链中多聚N一乙酞乳糖胺链的出现被看成是肿瘤的重
, 这类糖链可以降低细胞和基质间的粘着,有利于癌细胞的进一步的入侵.
(BHK) 被Rous肉瘤病毒感染后,GnTV的活性升高2.5倍;一些有转移倾
, 可以为特定的去氧糖单元寻 找新结合位点[34]。 (2)建立配基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包括简单的氨基香豆素类骨架(am inocoum arin scaffolds)、非核 糖体肽
以及芳香化的聚酮配基[25]。但是, 由相 似酶催化进行C2N , C2C 糖基化还有待于进
(3)建立糖供体的化合物库 糖供体要包括很多 UDP 或 TDP 活化的糖和去氧糖。天
N一末端肽端, 接着是跨膜结构域(TMD), 然后是一段所谓的“茎”
果糖基转移酶在合成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果糖基转移酶在合成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果糖基转移酶在合成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综述了近年来果糖基转移酶用于催化合成低聚果糖和三氯蔗糖两种功能性食品添加剂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该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
作者:郑华甫毛多斌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刊名:广西轻工业英文刊名: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 年,卷(期):2009 25(3) 分类号:Q814 关键词:果糖基转移酶低聚果糖三氟蔗糖。
糖基转移酶的研究概述

糖基转移酶的研究概述邓传怀(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生物技术中国保定071000)摘要糖基转移酶在生物体内催化活化的糖连接到不同的受体分子,如蛋白、核酸、寡糖、脂上,糖基化的产物具有很多生物学功能并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
本文综述了糖基转移酶的种类、功能、特性及其在组合生物合成中的应用与研究前景。
关键词糖基转移酶结构功能应用Outline about research ofglycosyltransferasesDeng Chuanhua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 Biotechnology 2012,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Abstract Glycosyltransferase catalyzing the biosynthesis of the sugar attached to different activated receptor molecules, such as proteins, nucleic acids, oligosaccharides, the lipid glycosylation product has many biological functions with a high degree of substrate specificity[1]. In glycosylation project, carried out by enzymatic protein glycosylation and important means of natural glycosylated glycoproteins to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glycoproteins[2].This article provides anoverview of the categories, functions, characteristics of Gtfs, their app lications in 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 and the p rospects for research.Key Words Glycosyltransferas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pplication糖基转移酶是广泛存在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的一大类酶类[3],参与体内重要的活性物质如糖蛋白和糖脂中糖链的合成。
植物中特定果聚糖的合成研究进展

植 物 中特 定 果聚 糖 的合 成研 究 进展
戴 晓 丽
( 青 岛科 技 大学化 工学 院, 山东 青岛 2 6 6 0 4 2 )
摘 要: 果 聚糖 , 是 由 多种 细 菌 和 植 物 产 生 的一 种 果 糖 聚 合 物 , 是 重 要 的 存 储碳 水 化 舍 物 ; 菊 苣是 一 种 商业 果 聚 糖 生
细菌利用 果 聚糖作 为能量 储存 分子L 4 和细胞 保护
层 。植物病 原细 菌利用果 聚糖 层来 阻断 宿 主~病原 体 识 别和抑 制衰竭 的植物 细胞 释放 的抑 菌化合 物 ] 。口
腔 中的链 球菌 利用果 聚糖 层作 为粘接 剂 。果聚糖在 细
菌 中的生物合 成是 由单一 酶果糖 基 转移 酶 ( F r u c t o s y l — t r a n s f e r a s e , E C 2 . 4 . 1 . 1 0 ) 完 成 的 。在 植 物 中, 果 聚糖
果 聚糖是 由果糖 单元 和葡 萄糖残 基末 端组成 的聚 合物, 广泛存在 于生物有机体 ( 细菌、 某 些 真 菌 和 约 1 5 9 / 6 的被子植 物 ) 中。按 糖 苷键 的连 接类 型果 聚 糖 可
S S T主要催 化 两 分 子 的 蔗糖 生 成 等摩 尔 的 l 一 蔗 果 三 糖( 1 - Ke s t o s e ) ; 1 一 F F T 催化 1 一 蔗果 三糖 的果糖 单 元和
田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5 4 2 5 . 2 0 1 3 . 1 2 . 0 0 4
2 0 1 3 , V 0 I _ 3 0 N o , 1 2亿 雪 白 生 物 互 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12 6841果聚糖果糖转移酶的研究进展杭华,郑翔宇,王路思,陈冬冬,鲍士宝*(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摘要:果聚糖果糖转移酶(levan fructotransferase ,即LFTase )[EC 4.2.2.16]是将果聚糖(levan )催化水解为双果糖酐IV (DFA IV )的酶。
本文综述了果聚糖果糖转移酶的制备菌种、发酵工艺、分离纯化、酶学性质、酶解产物(DFA IV )及其生理功能等。
关键词:果聚糖果糖转移酶,果聚糖,双果糖酐IV ,酶学性质,生理功能果聚糖果糖转移酶(levan fructotransferase ,即LFTase )[EC 4.2.2.16]是指能够水解末端为蔗糖以β(2-6)糖苷键连接的果聚糖(levan ),它能从levan 为底物的非还原端切下2个果糖,通过分子间脱水,形成双果糖酐IV (Difructose anhydride IV ,即DFA IV ),见图1。
DFA IV 具有降血糖、促进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增进骨骼生长、改善便秘及抑制蛀牙等良好的生理功能;其能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与医药制剂的加工与生产。
Levan 主要来源于微生物产酶催化蔗糖聚合而成,为果糖基以β(2-6)糖苷键连接的多糖,为DFA IV 的制备提供原料。
然而,尚未见有关果聚糖果糖转移酶及其酶解产物-DFA IV 的中文综述文章。
本文对产酶微生物种类、酶学性质、表达酶学性质、酶解产物的制备及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将为LFTase 与DFA IV 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1果聚糖(左)与DFA IV 的化学结构Fig.1 Structures of levan (left) and difructose anhydrides IV1果聚糖果糖转移酶目前,双果糖酐IV 的生物转化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酶法、基因工程酶法、固定化酶水解法等。
随着微生物产果聚糖果糖转移酶(LFTase )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大量有关产酶微生物分离与鉴定、发酵工艺、酶的分离纯化、分子改造及DFA IV 制备方法等方面的报道,这些工作为LFTase 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1.1果聚糖(levan )果聚糖(levan )是果糖单元以β(2-6)糖苷键连接的多糖,末端含一个葡萄糖残基,作为双果糖酐IV 制备的原材料。
Levan 主要来源于微生物产酶催化蔗糖聚合而成,为果糖基以β(2-6)糖苷键连接的多糖。
Levan 存在于黑麦草与鸭茅等植物中,含量较少;它主要有化学法合成、微生物发酵液提取及微生物产果聚糖蔗糖酶(levansucrase ,EC 2.4.1.10)催化蔗糖聚合而成。
与植物果聚糖相比,微生物酶聚合果聚糖有较多的分支点和较高的聚合度。
植物来源的果聚糖分子量范围为2-34ku ,微生物来与的果聚糖分子量范围为2-100×103ku 。
果聚糖的聚合度一般含有7-35个果糖单元,少数为90-260个果糖单元[1]。
Levan 是较好的功能性食品原料,具有抗病毒与肿瘤、降低血糖和血脂等生物活性。
然而,levan 不易被人体吸收,限制其进一步的应用。
因此,DFA IV 适合于作为levan 进一步的研发产品。
1.2果聚糖果糖转移酶的来源早在1981年,Tanaka 等[2]首次报道应用Arthrobacter ureafaciens 培养产一种新酶-果聚糖果糖转移酶(LFTase ),该酶能催化水解Bacillus mesentericus 产levan 来制取DFA IV ,确定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及酶活测定方法;在相似的实验条件下,该酶不能催化转化菊糖、蔗糖等生成DFA IV 。
经大量研究发现,LFTase 为胞外酶,可应用levan 果聚糖诱导发酵制取该酶的微生物,大部分属于节杆菌属,主要菌株:Arthrobacter ureafaciens ,Arthrobacter nicotinovarorans GS-9,Arthrobacter nicotinovarorans K2032,Arthrobacter oxydans J17-21,Microbacterium sp. AL-210,Baciilus sp. 3B6等[2-8]。
以上微生物大多为野生型菌株,均能分泌LFTase ,由于上述菌株培养的地方与方法的差异,获得酶的活性也不相同。
目前,国内尚未见该酶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该酶的研究较多,Tanaka 等[2]采用Bacillus mesentericus产levan 为诱导物,筛选出产LFTase 的Arthrobacter ureafaciens ,该菌经发酵离心除去菌体得上清液(粗第一作者:杭华(1977年-),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新技术 邮箱:2006hanghua@ 。
通讯作者:鲍士宝,博士,邮箱:shibaobao1980@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12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61-070110),13年校项目培育基金项目(160-71361)。
酶液),经浓缩与硫酸铵沉淀后,测定比酶活力为5U/mg ,且该菌株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
Saito [4]报道了网络出版时间:2014-10-17 14:04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1802.TS.20141017.1404.008.htmllevan为唯一碳源也能诱导Arthrobacter nicotinovorans GS-9产LFTase;经过培养条件优化后,上清液中酶活为3.3 U/mL;该酶也能高效地催化levan生成DFA IV及少量的副产品(果糖)。
Soog等[5]报道了从含糖土壤中分离获得Arthrobacter nicotinovarorans K2032产LFTase的酶学特性,获得比酶活力为45.9 U/mg。
Jang等[6]研究了来源于Arthrobacter oxydans J17-21产LFTase催化水解levan生成DFA IV,酶比活力为15 U/mg。
1.3 酶的发酵与分离纯化1.3.1酶的发酵目前,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工艺为制备LFTase的主要方法。
该酶为胞外酶,酶蛋白主要存在于发酵液,经低温离心后,除去菌体获得上清液(粗酶液),发酵条件易控制,能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Soog等[5]对产LFTase的Arthrobacter nicotinovarorans K2032采用的培养基(g/L)包括20 levan,3酵母膏,3 NaNO3,0.5 MgSO4,0.2 MnCl2,1 K2HPO4;30℃,培养48h;经离心(6000rpm,10min)后,除去菌体获得粗酶液。
Jang等[6]对产LFTase的Arthrobacter oxydans J17-21的发酵培养基(g/L)为10 levan,3酵母膏,3 NaCO3,0.5 MgSO4,0.2 MnCl2,1 K2HPO4;30℃,培养40h;经离心(4000rpm,30min)后,除去菌体获得粗酶液。
1.3.2 分离纯化酶分离纯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离心、浓缩、盐析、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等。
酶纯化时,需考虑不同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尽量减少酶活损失,提高酶的纯度及回收率等。
由于酶蛋白受温度影响较大,常在较低温度下综合考虑上述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目前,LFTase的分离纯化研究主要应用硫酸铵沉淀、丙酮沉淀、凝胶层析与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
1983年,Tanaka等[3]首次对该酶进行分离纯化研究,酶经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等方法,将Arthrobacter ureafaciens产LFTase的比活力由5.0U/mg增加至29.4U/mg,纯化倍率为5.88。
2000年,Soog等[5]采用丙酮沉淀、DEAE-离子交换层析、Mono Q离子交换层析、Superose 12凝胶层析等方法,将Arthrobacter nicotinovarorans K2032产LFTase 的比酶活力由45.9U/mg提高至2269.0U/mg,纯化倍率达到49.4。
2003年,Jang等[6]利用硫酸铵沉淀、Sepharose-Q离子交换层析、Mono Q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等方法,将Arthrobacter oxydans J17-21产LFTase的比酶活力由15U/mg提高至1432U/mg,纯化倍率达到95.5。
综上所述,沉淀法、离子交换层析法及凝胶层析法等相互结合的方法是有利于LFTase的分离纯化。
2 果聚糖果糖转移酶的性质2.1 酶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及N端氨基酸序列不同来源的LFTase相对分子质量差异较大。
Tanaka等[3]报道Arthrobacter ureafaciens经培养分泌LFTase,其相对分子量经Sephadex G-200凝胶电泳检测为12.8ku,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酰胺凝胶(SDS-PAGE)圆盘电泳检测分子量为6ku,表明该酶由两个等同的亚基组成,说明该酶为二聚体。
Saito[4]报道从Arthrobacter nicotinovarorans GS-9分离鉴定出LFTase,经凝胶电泳与SDS-PAGE检测均为51ku,说明该酶为单聚体;N端氨基酸序列为HAQASLRAIYHMTPPSGWLC。
Soog等[5]研究了来源于Arthrobacter nicotinovarorans K2032产LFTase,经凝胶电泳检测为96ku,SDS-PAGE测定为51ku,表明该酶由两个相似的亚基组成,说明该酶为二聚体;N端氨基酸序列为SAPGSLRAVYHMTPPSGXLXDPQ。
Jang等[6]研究来源于Arthrobacter oxydans J17-21产LFTase,纯化后SDS-PAGE检测为5.4ku;N端氨基酸序列为AQGSQXAVYXMTPPSGWLXD。
Cha等[7]报道Microbacterium sp. AL-210产LFTase,经凝胶电泳检测为46ku,SDS-PAGE 测定为46ku,说明该酶为单聚体;N端氨基酸序列为AASGSLRAVYHMT。
由此可见,不同来源的LFTase相对分子质量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菌属的不同菌株产果LFTase相对分子质量也存在差异;LFTase酶蛋白的氨基2.2 酶学性质目前已研究微生物产LFTase的最适pH为5.8-7.0,最适温度为20-45℃,pH稳定性范围为4.0-11.0,激活剂为钙盐、钠盐等,抑制剂主要有亚铁盐、汞盐、锌盐、锰盐、银盐等。
该酶具有良好的pH稳定性、较为适合的温度范围以及较为常见的激活剂,这有利于其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