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全球气候变化分析

合集下载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全球变化 / Global Change课程编码:12014007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地理科学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6年执笔者:千怀遂审核者: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全球变化是目前全人类对地球知识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新的地球观,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该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

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基础。

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和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和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返回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
第(1)题,根据表格中的气温和降水量信息可以判断, 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类型依次为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 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①地位于北半球,而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选项A错误;
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选项B错误;大
兴安岭西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选项C错误; (54°17′N,130°W)为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为温带海 洋性气候,故选项D正确。第(2)题,通常温带海洋性气 返回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返回
(3)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
返回
[答题流程]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读表格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1)四地的纬度位置。 (2)四地降水量及变化分配。 (3)四地的冬夏季温度及温差大小。
的大陆内 部和西岸
带或信
风带控 制
全年干 旱少雨

返回
气候 气候 带 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亚热 南北纬
带季 25° ~35°
风气 之间的大 亚热 候 带 地中 海气 候 陆东岸 南北纬
我国秦 岭—淮河 以南地区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 雨,夏季高 温多雨
副热带高
30° ~40° 地中海沿 气压带和
和降水量,根据某地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绘制而成 的。主要根据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月分配特点进行 判读。如①图所示为地中海气候。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课件: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共22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课件: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共22张PPT)
•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2421:53:3321:53Aug-2124-Aug-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1:53:3321:53:3321:53Tuesday, August 24, 2021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3.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具体内容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 湿地
地,也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河流密布,主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 河流
重难探究
探究点 三江源地区面临哪些问题?应如何保护?
【图解】
图9-2-2
【探究】 (1)据图甲,分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全球变暖导致三江源地区冰川出现消退。冰川消退会导致河流源地 水源补给减少,中下游水量减少,河流断流,河流沿岸生态环境恶化,生物 多样性减少,严重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
【答案】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林(草)、休牧育草、全面禁猎、 禁采砂金,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总结】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问题及环境保护
生态问题
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草原 鼠害猖獗;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湖泊、湿地面 积不断缩小;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生态难民逐 年增加
原因 自然 全球气候变暖 人为 过度放牧;偷捕乱猎;乱采滥挖
生态保 护工程
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实施天然林草保护工程, 恢复天然生态(退耕、休牧、禁猎、禁开矿)

第9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9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二氧化碳浓 大气中二氧化

碳浓度
10 350万吨
15% 350ppm
100
严重超标
1210万吨 12%
严重超标 本世纪中叶将达极限
387ppm
超出极限
一、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当今世界存在着两大类环境问题:
一类是工业化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带来的环境问题 ;
另一类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 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
维权抗争活动
二、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根源分析
(一)文化根源:人类中心主义
1、含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人是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 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 发。 人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以外的存在物不具有内在 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因而,人不需对自然讲道德,一切生态实践的 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也应当是人的利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
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 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 明作为一项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加以明 确。此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
依赖——渔猎文明 顺应——农业文明 掠夺——工业文明 和谐——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指人类在实践生活的过程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 社会生态环境所获得的成果的总和。
从词源学意义上看:
他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 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 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9-10章学情评估试卷 附答案 (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9-10章学情评估试卷 附答案 (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十章学情评估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990年以来,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是信息技术产业,农业发达但每年仍需进口部分农产品。

据此回答1~2题。

1.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②有力帮助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③新增就业机会最大的产业部门④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方面,形成许多新的产业部门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 美国从巴西进口农产品的原因可能是()A. 美国没有热带国土B. 巴西是黄金、金刚石产量最多的国家C. 美国农业有专业化和机械化特点D. 巴西大量出口咖啡豆等热带农产品图10-1示意美国本土农业带(区)分布,读图10-1回答3~5题。

图10-13. 美国的首都是()A. 旧金山B. 洛杉矶C. 华盛顿D. 纽约4. 美国的水果和灌溉农业区主要分布在()A. 太平洋沿岸B. 大西洋沿岸C. 五大湖沿岸D. 墨西哥湾沿岸5. 美国两个小麦区自然条件的主要差异是()A. 地形B. 水源C. 土壤D. 热量读美国本土新老工业区分布图(图10-2),回答6~7题。

图10-26. 对美国老工业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主要位于西部和南部B. 具有丰富的煤、铁资源C. 有五大湖廉价的水运D. 以钢铁工业为主7. 美国新工业区的主导产业是()A. 微电子工业B. 服装工业C. 食品工业D. 化学工业图10-3中国工业大奖被誉为中国工业的“奥斯卡”。

2020年12月27日,中国在巴西投资建设的美丽山特高压输电二期工程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

图10-3示意美丽山特高压输电二期工程线路。

据此回答8~9题。

8. 美丽山特高压输电二期工程线路经过的地形区是()A. 圭亚那高原B. 亚马孙平原C. 巴西高原D. 拉普拉塔平原9. 巴西东南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的主要原因是()A. 沿海地区,地形平坦B. 地处热带,高温多雨C. 环境优美,游客众多D. 城市密集,经济发达椰子树在热带地区被誉为“宝树”,在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和海风吹拂的低海拔地区生长发育良好。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论1、生态学起源洪堡《植物地理学随笔》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什么驱动力决定着这一草坪上每种植物种类与比例”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坦斯利 1935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G.Evelyn Hutchinson(G.伊芙琳.哈钎森) “现代生态学之父”Raymond Lindeman(莱曼德.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Odum兄弟,能流,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创建了能值理论与方法。

20世纪中叶,“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形成了以Robert MacArthur(侧重于研究较小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和Eugene Odum为首的两大学派。

广泛应用数学模型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酸雨等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生态学兴起,开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寂静的春天》1962 蕾切尔.卡逊2、生态系统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特性4、反馈: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5、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变化与演替,(2)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4)人为影响与调控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过程机理及管理技术的科学。

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长,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全面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趋势,全球各国专家和科学家不断努力,整理并发布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本文将对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进行概述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和趋势。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原因由于人类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

其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主要来源于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

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氧化亚氮,也对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了冰川和北极冰层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并且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如干旱、洪水和飓风。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等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根据最新的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现象将会持续加剧。

气候模型预测显示,未来几十年内,全球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更为严重。

因此,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

第四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各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源效率,改善工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排放管控。

此外,通过国际合作和政策调整,推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也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结论通过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综合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气候变化已经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各国必须共同努力,制定更加积极、全面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方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环境。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复习提纲——1/2/3/4/8章(LL部分)1.环境管理的里程碑事件a)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该书通过对污染物迁移、变化特别是滥用杀虫剂DDT后果的描写,向人们阐述了海洋、天空、河流、土壤、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b)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布《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分析了世界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以当时的人口与工业增长发展下去,世界将面临“崩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

c)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第一个关于环境问题的世界性会议。

该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文件,《宣言》将会议形成的共同看法和制定的共同原则加以总结,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初步构筑起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总体框架。

d)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①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②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③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e)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简称 WCED)。

次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ndtland)出任该委员会主席,并以“持续发展”为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

f)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有机碳含量(TOC---总量) • 黄土中有机碳含量(TOC---总量)与其堆积之后
生物气候环境有密切关系,所以它可以作为气候变 化的代用指标。
例如:渭南剖面
有机碳的平均含量:0.26%
古土壤层中含量较高,在0.3%~0.64% 黄土层中的含量明显低,在0.04%~0.45% 整个剖面有机碳含量曲线的峰值与古土壤层对应良好, 反映古土壤层形成于温暖湿润,生物繁茂的时期.
• 1930’初期,杨钟健等开始中国黄土研究,将华北晚更新世黄土确 定为典型的风力堆积物,定名为马兰黄土(刘东生等,1985) • 1980’以前,主要研究了第四纪黄土的分布成因和地层划分.对晚 更新世黄土的系统研究较少. • 1980’以后,刘东生、安芷生、李吉均等引入新的手段与方法, 在黄土和古土壤的年代测定、地层划分、形成环境等方面进行 大量研究。 • 取得成果: • 晚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含有最后一个间冰期---冰期旋回中环境变 迁的多种信息。 • 发现晚更新世黄土中夹有古土壤层 • 从马兰黄土中存在的古土壤层中获取了大量的环境变化信息与 测年数据,并建立了多种气候代用指标。
பைடு நூலகம்
• 2 CaCO3含量 为易溶盐类,在次生风化改造过程中变化非常明显, 可以当作探索大气降水或湿润程度的指标。研究发现 规律是CaCO3在黄土层中含量高,而在古土壤层中含 量低。表明在黄土沉积时期,为干旱少雨的环境, CaCO3在土层中淋溶少,沉积多,故含量高。在古土 壤沉积时期,环境湿润多雨,大量CaCO3被淋溶殆尽, 故含量低。 CaCO3在古土壤剖面中淀积深度的变化,也可作为衡 量气候湿润程度的指标,这对于推断黄土地区过去的 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9章 全球气候变化
9.1 过去的气候变化
9.2 近期的气候变化
9.3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9.4 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9.1 过去的气候变化
• • • • • •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2.第四纪气候变化 3.全新世气候变化 4.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5.仪测时期的气候变化 6.气候变化的原因机制
黄土地层序列及其年代
• 黄土层: 一般为灰黄色,质地均一,无明显结 构. • 古土壤层: 为红色,有明显的土壤结构和土壤 发育层次. • 研究中以L代表黄土层,以S代表古土壤层
重要的气候代用指标
从黄土----古土壤序列中提取的具有指示古气候、 古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有: 1、粒度 2、CaCO3含量 3、有机碳含量(TOC---总量) 4、全氧化铁含量 5、黄土地层中生物遗存
黄土和古土壤 • 黄土是寒冷气候的标志,古土壤是温暖气 候的标志。 • 一层黄土和一层古土壤构成了一个气候变 化周期。 • 黄土高原的黄土中夹有20多层古土壤(埋 藏土壤),这表明第四纪期间有20多次气候 的冷暖变化。 • 根据黄土研究和根据深海沉积研究得出的 气候变化曲线是可以对比的。
红色条带为古土壤 —暖湿气候 黄色条带为黄土
1、粒度:是用来反映黄土粗细程度的指标,粒度的 大小差别反映风力搬运强度的差别。
对我国来说,上世纪60年代,刘东生等发现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的粒度分布表现出 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的趋势,这种分布与现代西北季风和现代沙尘暴天气的移 动路径完全吻合,推论黄土是来自于西北荒漠的风尘堆积物。
黄土剖面粒度大小与西北季风的强弱直接相关。
• 第四纪冰期的出现,明显地改变了地球上的自然 面貌,无论大陆或海洋,都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 化。 •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生物界,表现为喜冷生物群 的发展和分布区的扩大。 • 此外,冰川还对陆地表面进行塑造,引起全球性 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陆轮廓的变化等。
二、第四纪气候变化证据
• (一)岩性方面的证据 • 风化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沉积物的分异程度等 方面都可以反映古气候。 • 冰碛物是冰川作用的产物,是寒冷气候的标志, 可以恢复古冰川的规模。 • 红色风化壳、含铁锰的沉积是在炎热潮湿的气 候下形成的。 • 矿物的风化程度和矿物组合也可以反映形成时 的气候。

暖 干
湿
思考:在地质时 期,地表经历几 次大冰期?
三次
地质时期气候 变化特点: 冰期和间冰期交替。



湿
思考:恐龙繁盛 时期的气候有什 么特点? 高温干燥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第一次大冰期 距今6亿年前 元古代震旦纪 大冰期 间 冰 期 第二次大冰期 距今2.3亿年前 古生代石炭—二 叠纪大冰期 间 冰 期 第三次大冰期 距今二、三百 万年前 新生代第四纪 大冰期
渭南黄土剖面
—干冷气候
黄土—古土壤记录
• 欧洲和北美均有第四纪黄土沉积,我国的黄 土高原地区更分布有数百米厚的第四纪黄 土.我国的黄土和古土壤序列是已知陆地上 连续性最好,且能够很好地与深海沉积序列 对比的沉积物,利用黄土与古土壤序列重建 过去的全球变化是我国在世界上独具特色 的研究领域之一.
黄土成因研究简史
黄土沉积特征
• 第四纪黄土沉积以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交互沉积为特征。黄土层的 形成反映风尘堆积作用过程,而古土壤层的形成反映成土作用过 程。当风尘堆积作用大于成土作用时形成黄土层,反之,形成古 土壤层。 • 黄土沉积与寒冷的冰期相对应,古土壤与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相对 应。 •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荒漠区的外缘,表明黄土沉积时期当地 属于干寒草原环境,而古土壤发育时期则对应温暖的森林草原环 境。 • 黄土与古土壤层的交替变化是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环境周期性变 化的反映。 • 根据黄土层的风化程度和古土壤发育程度的差别,推断环境在不 同时期的差别。 • 黄土—古土壤序列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对比 的陆上沉积。两者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特点: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 但中生代以干旱为主,新生代以湿润为主。
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冰川发育概况 • 第四纪气候以全球性变冷为最突出的特征,表 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移动,即冰期 和间冰期的更替。 • 第四纪冰期鼎盛时,全球大陆有20%到30﹪的 面积为冰川覆盖,据弗林特估计,总面积达 44.38×106平方公里,而现在仅有10%的面积 被冰川覆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