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合集下载

7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7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1、意识与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为他之在” 为他之在” 2、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 为他之在 他人即地狱” 3、“他人即地狱”——我与他人的冲突不是你 我与他人的冲突不是你 死我活的决斗,而是若即若离, 死我活的决斗,而是若即若离,又即又离的 悲欢离合” “悲欢离合”。两者的冲突主要不表现为现实 的利害冲突, 的利害冲突,更多地表现为意识和情感上的不 适和困扰。 为他之在” 适和困扰。在“为他之在”中,完全的利己主 义和完全的利他主义一样不可能。 义和完全的利他主义一样不可能。
思考题: 思考题:
1.胡塞尔所谓的“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指什么? 2.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是什么? 3.如何理解萨特文论中“自由”与“介入”的关 系? 4.如何理解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含义? 5.如何理解荒诞派戏剧的“超现实的真实”?
事例分析
存在主义
p131
存在主义的概念——原为哲学流派,20世纪20 原为哲学流派,20世纪20 存在主义的概念 原为哲学流派 世纪 年代在德国开始兴起, 年代在德国开始兴起,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入 法国,战后进入鼎盛时期。 法国,战后进入鼎盛时期。 广义、 广义、狭义之分 海德格尔——广义 海德格尔 广义 萨特——狭义 萨特 狭义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宣称,一切存在的出发点是个人存在, 存在主义宣称,一切存在的出发点是个人存在, 人是通过自由选择来造就自己的本质, 人是通过自由选择来造就自己的本质,“存在 先于本质”就成了基本原则;人只有在畏惧、 先于本质”就成了基本原则;人只有在畏惧、 焦虑、死亡状态中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存在; 焦虑、死亡状态中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存在; 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得不畏惧死亡, 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得不畏惧死亡,因为只有自 由地去死,才能赋予存在以至上的目标, 由地去死,才能赋予存在以至上的目标,要不 就借助宗教和上帝的力量来抗拒畏惧。 就借助宗教和上帝的力量来抗拒畏惧。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72.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是什么?(1)理论缘起:①现象学哲学出现在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

②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的哲学方法。

③现象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精神文化的全面危机,其实质就是知识的基础性危机: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和主观主义对立,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横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萎缩为实证研究,艺术迷茫找不到方向。

④胡塞尔认为,拯救这一形势的办法必须来源于回到实事本身的哲学思维方法,也就是回到知识的确定性基础的思维方法。

(2)主要主张:①“存在的悬置”:a在哲学研究中存在一个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自然态度就是其批判的对象之一。

b所谓自然态度是指不假思索的相信意识中的对象是独立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并相信我们关于它们的知识是可靠的。

c胡塞尔认为这种态度是没有依据的独断,但单纯否定这种态度也是没有根据的,所以应该采取悬置的方法.d胡塞尔认为,适当的哲学思维态度是暂时放弃这种自然的态度,对客体的对自主性问题存而不论,即所谓“存在的悬置”。

②历史的悬置:a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还批判历史的态度,即不假思索地相信历史给予的观念与思想的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看待事物,相信如此得来的知识的正确性。

b胡塞尔认为应当将既有的观念和思想放置一边,暂时对它们的正确与否存而不论,此即所谓的历史的悬置。

③纯粹意识:a在经过两个悬置之后即可面向实事本身,此“实事”即是纯粹意识。

b胡塞尔认为既然我们不能直接确定外部世界是否独立于意识而存在,也不能确定先入之见是否可靠,那么我们就要直接面对纯粹意识。

④“现象学还原的方法”:a现象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保证我们走向实事本身的可能,从而最终把握实事,胡塞尔称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b它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现象的还原;二是本质的还原,三是先验的还原。

c现象学还原最后的剩余是“纯粹的先验意识”或“纯粹的先验自我”,它是知识得以可能的最终的确定性基础。

《西方文论选读》自学考试大纲

《西方文论选读》自学考试大纲

《西方文论选读》期末考试B卷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论崇高》侧重与内在灵魂的涵养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列举崇高的五个来源;这五个来源的关系;《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X畴问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X畴的诞生。

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4.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和论证了形式主义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陌生化”原则。

所谓“陌生化”,是针对习惯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潜意识化而言的,是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感知方式的一种反作用,目的是加强印象,把熟视无睹的东西凸现出来,用新的陌生的世界代替潜意识化了的世界。

陌生化属于文本的X围,而且重点不是文本的意义,而是它的形式,涉与的对象主要是诗歌。

5.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可以用“否定的美学”来加以概括,其主要观点主要有:1.反艺术。

反艺术就是否定的艺术,是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手法,或曰反讽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艺术的否定;从正面讲,就是艺术通过自我否定来改头换面从而确立自身新的坐标。

2.文化工业。

这指的是在工业资本主义这个“管理化的社会”里,从流行艺术中自发产生出来的大众文化的总称。

3.音乐社会学。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以自己特殊的形式规律提出社会问题,反映社会整体的矛盾和分裂。

详细大纲内容

详细大纲内容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182098)课程教学大纲32学时 2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西方文论(当代)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课之一。

这门课程系统地介绍西方二十世纪文艺理论的发展,使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不同流派的不同观点、理论,而且可以从中掌握观察、研究文学的方法,达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目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系统了解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概念范畴。

2、开拓知识视野,更新文艺观念。

3、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给予科学的分析评价。

4、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文学评论能力。

三、主要内容(一)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1、两大主潮2、两次转移3、两个转向(二)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1、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2、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3、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三)表现主义1、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2、科林伍德的表现理论(四)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1、诗学探索的理论特征2、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3、雅各布森对文学性的语言学阐释4、艾亨鲍姆的科学实证主义文论(五)精神分析批评1、精神分析批评的一般概念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3、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4、霍兰德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5、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六)直觉主义与意识流1、柏格森与直觉主义2、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3、意识流作家的艺术观点(七)语义学与新批评派1、理论背景与发展概况2、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3、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4、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5、布鲁克斯的“细读法”6、燕卜荪的复义理论7、维姆萨特和韦勒克的“新批评”理论(八)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1、哲学背景与发展概况2、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3、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文论4、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5、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九)原型批评1、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2、荣格的原型理论3、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4、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十)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1、理论背景与发展概观2、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3、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4、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5、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十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1、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论2、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3、本雅明的技术主义艺术理论4、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5、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6、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文论7、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十二)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2、法国结构主义文论3、巴尔特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文论4、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5、文学符号学概况6、文学叙事学简述7、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狂欢化诗学8、当代俄罗斯文论的最新发展(十三)解释学与接受理论1、理论背景与发展概况2、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文论3、姚斯的接受美学4、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十四)解构主义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2、德里达的解构理论3、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理论4、文学解构主义5、艾伯拉姆斯对解构主义的质疑6、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十五)女权主义批评1、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2、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3、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4、其他女权主义批评(十六)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的源起与发展概况2、贝尔对后现代社会文化矛盾的揭示3、哈贝马斯用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对抗4、利奥塔德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研究5、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逻辑研究6、哈桑对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的透视7、斯潘诺斯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8、布希亚德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十七)新历史主义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2、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3、海登·怀特的元历史构架4、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和走向(十八)后殖民主义1、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发展概况2、赛义德对东方主义的透视3、斯皮瓦克对殖民地权力话语的批判4、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十九)文化研究1、理论背景和主要特点2、文化主义3、结构主义与意识形态4、霸权理论及其反思5、电视与大众文化6、赛义德与文化批评7、米勒论文学和文化研究(二十)空间理论1、福柯论空间2、列斐伏尔与《空间的生产》3、索雅论第三空间4、第三空间与《阿莱夫》5、重读文学空间五、制订本大纲的说明主要参考书: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6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6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 海德格尔诗论 ▪ 1.对艺术与“真”的关系的思考 ▪ 艺术是一场历史性的事件,即发生在作品
中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使作品成了作品, 因此是作品的真正本源。
▪ 发生在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是真与 非真的冲突。“真”:去蔽或无蔽。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 “从鞋具磨损了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 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 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 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制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 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 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 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 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 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之后无言的喜悦, 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 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 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 保持着原样。” ——海德格尔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 胡塞尔的现象学文论: ▪ 1.以严密的科学理性精神从事文学理论的研
究。 ▪ 2.以现象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确立文学研究
的对象。 ▪ 3.将意识作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对象。 ▪ 20世纪现象学文论的主要代表:英伽登、杜
夫海纳、日内瓦学派。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 英加登是波兰杰出的哲学家、美学家、文 学理论家。
?评价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可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出现在20世纪的初期与上 半叶,这一时期的西方精神文化开始面临全 面的危机。

第六讲-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文论PPT课件

第六讲-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文论PPT课件

▪但海德格尔问道:作者又是谁的产儿呢?显然是作品 使作者成了作者,是《浮士德》造就了作家歌德。这 样看来,作品和作家互为因果,但是什么将这两者连 在一起呢?海德格尔认为还有一个“第三者”,即作 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之共同本源的“艺术”。
-
36
海德格尔所谓的“艺术”不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理念, 即那种规定一切艺术现象之共同本质的最高概念,它 不是时空之外、永恒不变的存在者,而是一场历史性 的事件,这事件即他所谓的“世界”与“大地”的冲 突,正是发生在作品中的这一事件使作品成了作品, 故而是作品的真正本源。
▪文学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意向性存体”,它存在于具体个人
(作者和读者)的意向性活动之中。
-
15
其次,英伽登又反对文学研究上的心理主义,即那种 将作品存在归结为作者或读者心理的做法。
▪作品与作者的心理生活及其个性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尤其 是作品的产生可能取决于作者的根本经验;作品的整体结构和 个性特性在功能上会依赖于作者的心理特质、天分及其‘观念 世界’和情感的类型。但作者和他的作品是两种异质的客体, 它们因其根本的异质性而绝然不同。作者的全部经历、经验和 心理状态完全在文学作品之外。同样,读者的个性、经验与心 理状态也不属于作品的存在本身。
-
32
▪“存在”(德文sein,英文being)一词在德语中是 联接主语和谓语的系词的名词化,它表示语言表述中 主语和表语之间的意义关联,因此,“sein”或 “being”译成的汉语语词——“存在”,不能理解为 汉语语境中的实在,而应理解为语言活动中发生的意 义之在。
-
33
▪对“存在”的思考即对“意义之在”的思考。显然, 只有把握了“意义之在”(存在)才有可能理解“人 的存在”(此在),因为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即意义之 在的历史性发生。

7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7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0112、现象学文论是什么?(1)20世纪上半叶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之后,其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影响很大,产生了现象学文论。

(2)理论渊源:现象学文论受到现象学哲学的影响主要有三:①以严密的科学理性精神从事文学理论的研究,以便使这种研究成为一门科学。

②以现象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确立文学研究的对象。

③将意识作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主要对象。

(3)主要代表:①波兰哲学美学家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

②法国哲学美学家杜夫海纳的现象学文论。

③日内瓦学派的理论与批评。

0113、荒诞派与存在主义的关系?(1)区别:①荒诞派特别强调以荒诞手法表达荒诞的喜剧原则,从而与一般的存在主义文论拉开了距离。

②尤其是反传统戏剧的问题上表现出与存在主义相异的旨趣。

(2)联系:①荒诞派文论原则上可以归为存在主义文论。

②荒诞派有一个存在主义的哲学背景与基础。

0114、简述作品是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的一项召唤。

(1)萨特提出,作品从来不是一个天生的已知数,不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是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的一项召唤。

(2)召唤读者把作家借助语词进行的揭示,转化为客观存在:①作品召唤读者用自由协同它一起生产审美对象。

②作品召唤的自由是同谋者的自由,即与作家有相同境遇,相同追求的读者的自由。

(3)萨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道理,对我们的文论具有借鉴意义。

0115、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特征(1)萨特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他的存在主义,而人是存在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把人即主体性作为一切的前提。

(2)萨特的文学作品,是他这种人道主义哲学的感性表现;他的美学思想则是这种人道主义这些的理性表现,他把自由看作一切写作活动的题材。

(3)萨特认为人们之所以当作家,并不是由于要表达某些东西,而是决定要以某种方式去表达它们。

(4)其美学思想主要是:其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二,文学作品是写作和阅读、创作和欣赏的统一;其三,想像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0116、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是一种自由学说:(1)萨特的文学理论以其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存在主义文论。

20世纪西方文论

20世纪西方文论

英国现代主义艺术(意识流)语义学批评(20年代-,瑞恰兹)
新批评(燕卜逊)
女性主义(1929-,弗吉尼亚·伍尔芙)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1964-2002,霍加特,斯图尔特·霍尔、戴维·莫利、麦克卢比)、雷蒙·威廉斯
新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
后马克思主义(拉克劳、莫菲)
美国亨利·詹姆斯文学激进派(门肯、范·威克·布
鲁克斯)
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保尔·摩
尔)读者反应批评(诺曼·霍兰德,费什)
解构主义(“耶鲁四人帮”,70年代-,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哈洛德·布鲁姆和杰夫里·哈特曼)、乔纳森·卡勒
新马克思主义(詹姆逊)
后现代主义(80年代以后,丹尼尔·贝尔、伊哈布·哈桑、斯潘诺斯等)
后殖民主义(80年代以后,萨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
新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
女性主义(凯特·米勒特、艾伦·莫尔斯、桑德拉·吉尔伯特、伊莱恩·肖瓦尔特)
新批评(1941-,兰色姆、克林斯·布鲁克斯、
韦勒克等)
后现代主义艺术(波普艺术、新现实艺术、观念艺术、
超级写实主义、新绘画、环境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12、现象学文论是什么?(1)20世纪上半叶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之后,其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影响很大,产生了现象学文论。

(2)理论渊源:现象学文论受到现象学哲学的影响主要有三:①以严密的科学理性精神从事文学理论的研究,以便使这种研究成为一门科学。

②以现象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确立文学研究的对象。

③将意识作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主要对象。

(3)主要代表:①波兰哲学美学家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

②法国哲学美学家杜夫海纳的现象学文论。

③日内瓦学派的理论与批评。

0113、荒诞派与存在主义的关系?(1)区别:①荒诞派特别强调以荒诞手法表达荒诞的喜剧原则,从而与一般的存在主义文论拉开了距离。

②尤其是反传统戏剧的问题上表现出与存在主义相异的旨趣。

(2)联系:①荒诞派文论原则上可以归为存在主义文论。

②荒诞派有一个存在主义的哲学背景与基础。

0114、简述作品是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的一项召唤。

(1)萨特提出,作品从来不是一个天生的已知数,不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是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的一项召唤。

(2)召唤读者把作家借助语词进行的揭示,转化为客观存在:①作品召唤读者用自由协同它一起生产审美对象。

②作品召唤的自由是同谋者的自由,即与作家有相同境遇,相同追求的读者的自由。

(3)萨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道理,对我们的文论具有借鉴意义。

0115、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特征(1)萨特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他的存在主义,而人是存在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把人即主体性作为一切的前提。

(2)萨特的文学作品,是他这种人道主义哲学的感性表现;他的美学思想则是这种人道主义这些的理性表现,他把自由看作一切写作活动的题材。

(3)萨特认为人们之所以当作家,并不是由于要表达某些东西,而是决定要以某种方式去表达它们。

(4)其美学思想主要是:其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二,文学作品是写作和阅读、创作和欣赏的统一;其三,想像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0116、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是一种自由学说:(1)萨特的文学理论以其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存在主义文论。

(2)其核心概念是人的“自由”,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又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学说”,其文艺理论与批评也是这种自由学说的一部分。

0117、存在主义是什么?(1)存在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源出于现象学,又是对现象学的超越。

(2)存在主义关注历史中的个人生存从而偏离了现象学的科学理性精神,转向了人文历史关怀。

(3)存在主义分为广义的存在主义和狭义的存在主义。

①“广义的存在主义”是指以存在为哲学基本问题并集中思考这一问题的哲学思潮。

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②“狭义的存在主义”是指以法国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哲学思潮。

0118、荒诞派是什么?(1)荒诞就是本源解体后人类面临的虚无困境,也即现代人的生存处境。

(2)荒诞派通常是指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个戏剧流派。

(3)荒诞派文论指的是荒诞派剧作家的文论,主要是一种戏剧理论。

主要代表是尤奈斯库。

(4)评价:①存在主义的荒诞哲学实际上是一种虚无意识,荒诞派文论虽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启示,却在文论思想上别开一路。

0119、在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的区分方面,杜夫海纳和英伽登有何区别?(1)艺术作品:英伽登认为艺术作品是纯粹的意向性结构,而杜夫海纳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结构。

(2)审美对象: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是艺术作品加上审美想象而生成的东西,而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艺术作品加上审美感知而显现的东西。

(3)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在想象的具体化中因增添了许多东西而总是大于艺术作品本身,而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不过是在感知中审美地显现出来的艺术作品本身,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的区别仅仅在于显现和隐蔽而已。

0120、结合作品实例,试述英伽登提出的文学作品基本结构。

(1)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阐述了现象学的文学艺术本体论,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

(2)文学作品四个层次包括:①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现象的层次;②意群层次;③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④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3)文学作品的四个层次是有机的整体。

正是这一多层次的基本结构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存在的方式。

0121、字音:(1)英伽登认为,字音就是携带意义超越个人阅读经验而使阅读和理解成为可能的东西。

(2)它是典型的语音形式,是经由语音素材来传达,又超越于语音素材而恒定不变的东西。

(3)它是独立于个人言说与阅读经验而客观存在于主体间的语言本体。

0122、语音组合:(1)英伽登认为,单词不是独立的语言构成,必须放入句子之中才有确定的意义。

(2)当一个词与句子中的另一个词相互作用时,词语的意义就会发生变化。

(3)句子才是语言的基本构成,是高一级的语音组合,与意义直接相关。

0123、前审美阅读:英伽登认为,这是只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阅读,必须要抑制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反应和填补不定点的冲动。

0124、审美阅读:英伽登认为,这种阅读始终沉浸在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之中,并经由具体化将艺术作品转化为审美对象。

0125、后审美阅读:英伽登认为,这种阅读是对审美阅读的反思性认识,旨在获得有关审美阅读的知识。

0126、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是什么?(1)现象学哲学出现在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

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的哲学方法。

(2)主要主张之一:“存在的悬置”。

①在哲学研究中存在一个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自然态度就是其批判的对象之一。

②胡塞尔认为这种态度是没有依据的独断,可以暂时放弃这种自然的态度,对客体的自主性问题存而不论,即所谓“存在的悬置”。

(3)主要主张之二:历史的悬置。

①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还批判历史的态度。

②胡塞尔认为应当将既有的观念和思想放置一边,暂时对它们的正确与否存而不论,此即所谓的历史的悬置。

(4)主要主张之三:纯粹意识。

在经过两个悬置之后即可面向实事本身,此“实事”即是纯粹意识。

(5)主要主张之四:“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①现象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保证我们走向实事本身的可能,从而最终把握实事,胡塞尔称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②它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现象的还原;二是本质的还原,三是先验的还原。

③现象学还原最后的剩余是“纯粹的先验意识”或“纯粹的先验自我”,它是知识得以可能的最终的确定性基础。

(6)主要主张之五:意向性与构成性.①胡塞尔现象学早期偏重于对“意向性”的分析,强调一切对象都是在意识中生成的意向对象,一切意识都必须指向意向对象。

②后期偏重于对“构成性”的分析,将意向对象彻底归之为先验意识的构造,由此胡塞尔彻底转向了先验的现象学唯心主义。

0127、(罗曼•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本体论:(1)理论渊源:①一方面英伽登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现象还原的方法和建立严密科学的信念,另一方面他又力图抛弃胡塞尔的先验原则,希望确立独立于意识的实在,并由此强调本体论的优先地位。

②他认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研究都必须以本体论的研究为依据,并据此建立了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

(2)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①英伽登认为文学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意向性客体,存在于具体个人即作者和读者的意向性活动之中。

②他不同意胡塞尔的构成说,认为意识活动只有依赖于作品的本体存在才有可能。

因此英伽登又是一个新实在论者。

(3)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①字音与高一级的语音组合,是作品结构中最基本的层次,是直接与物性载体相关的层次。

②意义单元是指作品结构中由字词的意义所构成的层次。

这一层次在作品的结构整体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对别的层次起到根本的制约作用。

③所谓图式化方面是指任何一部作品都只能用有限的字句表达呈现在有限时空中的事物的某些方面,且这些方面的呈现与表达只能是图式化的勾勒。

一部作品的意向性关联物不过是事物之多重图式化方面的组合体或纲要缩略图。

④所谓再现客体就是具有虚构性和不完备性的意向性关联物。

⑤这四个层面既是独立的,又是彼此依存的。

(4)伟大作品的形而上质:①所谓形而上质即再现客体呈现的崇高、悲剧性、恐怖、震惊、神秘、丑恶、神圣、悲悯等特质。

②形而上质既通常在复杂而完全不同的情境与事件中显现出来,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氛围渗透万物而显现自身。

③形而上质在本质上是观念性的。

④英伽登认为,形而上质是伟大作品的标志,因此形而上质的问题属于文学的艺术作品的价值论问题。

0128、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论:(1)英伽登认为,对作品的认识过程受制于作品本身的结构。

作品本身的意向性关联物充满了无数的空白和不定点,将作品的骨架充盈起来还需要读者阅读的具体化。

(2)正确而有效的阅读就是在作品图式化结构允许的范围之内自由想象的阅读,还能在整合客体世界的基础上洞察形而上质。

(3)英伽登认为,科学著作的阅读要求读者尽可能超出作品而达到语词所指涉的真实客体,艺术作品的阅读则要求读者专注于作品的虚构世界。

(4)他认为阅读态度分为学者态度和读者态度两种。

学者阅读是为了学术研究,而读者阅读是为了审美消费,(5)认识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种:一是前审美阅读,只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阅读;二是审美阅读,始终沉浸在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之中;三是后审美阅读,是对审美阅读的反思性认识。

(6)由于审美具体化的一次性拒绝重构,且其格式塔性质不允许拆解式的反思式分析,所以读者只能借助记忆对作品作有限度的反思研究。

0129、文学的艺术作品的价值论:(1)英伽登认为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是超验的,都以作品的中性骨架为依据,但二者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

(2)艺术价值是一种集合性的关系构成,任何孤立看待某一价值特征的做法都可能不得要领。

为此,他批判了两种流行的艺术价值观:一是将艺术价值混同于欣赏经验的观点。

二是将艺术价值设想为工具价值的观点。

(3)作品艺术价值的两种基本样式:一是基于艺术技巧效能的价值。

二是一部艺术作品独特的性质和成分所具有的功能。

(4)审美价值是以审美经验为基础的,它是艺术作品具体化为审美对象并转化为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的。

(5)审美价值的属性主要有两种:一是无条件的审美价值属性,如庄重等。

二是有条件的审美价值属性,本身是中性的,而只有与其他审美上有价值的特性融合在一起时才会产生审美价值。

最高的审美价值特质即所谓的形而上质,乃是诸多审美价值的集合——复调和谐。

(6)评价:①贡献:英伽登的现象学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主导趋势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理论有相当的独创性,显示其文论的实践性和辩证性。

尤其是反对割裂片面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有积极意义。

②局限性:在对文学作品层次结构分析时有机械刻板生硬的形式主义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