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文化
佤族服饰特点1范文

佤族服饰特点1范文佤族服饰特点1范文佤族服饰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佤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佤族服饰注重色彩的丰富和对称感。
在佤族服饰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佤族人喜欢使用鲜艳、明亮的颜色,如红、黄、绿等,以突显自己的个性和文化特点。
同时,在服饰的设计上也注重对称感。
佤族服饰通常采用对称的方式进行设计,以呈现出整体的平衡和美感。
其次,佤族服饰注重细节的装饰。
佤族人善于利用各种细节来装饰自己的服饰。
例如,在服饰的领口、袖口、下摆等位置常常使用刺绣、编织、织锦等工艺进行装饰,以增添服饰的美感。
此外,佤族服饰还常常采用各种饰品来点缀,如银饰、珠饰、腰带等,让服饰更加华丽和富有特色。
再次,佤族服饰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制作工艺。
佤族人喜欢使用天然的材料来制作服饰,如棉花、丝绸、布料等。
他们通过精心的制作工艺,使服饰更加舒适、耐用,同时也能展现出佤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
在制作上,佤族服饰多采用缝纫和编织的工艺,技术熟练,创意独特。
此外,佤族服饰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
由于佤族分布在云南、缅甸等地区,地域上的差异也影响了佤族服饰的特点。
例如,在云南地区,佤族人的服饰则多以长衫、长裙为主,衣袖较宽松,颜色鲜艳。
而在缅甸地区,佤族人的服饰则以短袄、腰裙为主,更为贴身且颜色较为素雅。
值得一提的是,佤族服饰在当代已经开始受到现代时尚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时尚元素的融入。
佤族年轻人在服饰上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感,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
总的来说,佤族服饰以其丰富的色彩、精致的细节装饰、天然的材料和独特的区域特点而著称。
这些特点不仅展现了佤族人民的智慧和美感,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佤族服饰不仅是佤族人民的身份象征,更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被传承和发扬光大。
佤族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
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 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 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 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 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 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 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 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 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
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 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 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
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分别为135595人和58532人,占 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8.95%。在佤族主要分布的地区,除了 汉族之外,还有彝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 德昂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
叫窝朗,他们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人"尊贵者裹红布头"的习俗。 另外,格利俄(窝朗)这一级的头人衣服上还饰太阳、月亮、星星、 双龙和牛头。双龙含红日的图形要绣在内衣上。而且只能是头 人本人穿,不能转借于他人。
服饰图案
佤族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阳体内含蕴伟大神灵梅 依格的灵气。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际为里德神;月亮则是繁星和地球 的堆积者,所以它叫鲁安神。“鲁安”即堆积的意思.月亮身上也有梅依格 的灵气.所以它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着繁衍与众多,它们是 太与月亮的儿女,佤族希望自己儿孙象繁星一样繁多。牛头图案 象征着谦和 与善良。牛是佤族者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而且黄牛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悦的 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装上饰有牛头图案。 关于内衣饰有双龙图,其意义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是人类(佤族)的母亲, 所以有"天父龙母"之格言流传于佤族中。另一种传说说龙公主安荣是司掌雨水 之大神.她与树神桑洛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因此龙公主年年岁岁及 时给大地、山林及人类送来宝贵的雨水.佤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这 样的大恩人,他们自然要感谢她。一年一度的迎水节.就是为了报答龙公主 安荣的恩情。这是头人在自己内衣饰有双龙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只绣在内衣 上?他们回答说:"我们的阿祖就是这样做的!" 另外,佤奴姆的头人还要在衣服上饰两道大门。据说因为他们祖先是负责守 司岗大门的人。而且他们还自称自己是所有佤族的根.所以叫"佤奴姆"意即阿 佤人的总根。他们传说自从人类从司岗出来之后,世世代代守住阿佤山。现 在岳宋、岩城一带的人就是佤奴姆的后代。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孟连、泸水、福贡、兰坪、墨江、澜沧等县,以及缅甸和老挝的部分地区。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朴实的民族,其生活和文化都与山林密不可分。
而对于佤族来说,狩猎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猎头更是在狩猎与部落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佤族的猎头,通常是部落中的狩猎能手,他们熟知山林的情况,擅长使用弓箭、陷阱和其他狩猎工具,是部落中备受尊敬的人物。
他们不仅仅依靠狩猎为生,更是在部落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他们会传授狩猎技巧,教导年轻人如何在山林中生存。
在佤族文化中,猎头被认为是担负着重要责任的人,他们不仅要保护部落的安全,还要为部落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材料。
生存,是猎头生活中的主题。
对于佤族来说,生活的一切都离不开山林。
狩猎是他们获取食物、衣物和工具的主要途径,因此猎头们必须具备深厚的狩猎技巧和丰富的山林经验。
在佤族的传统文化中,猎头被视为最具智慧和勇敢的人物,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确保部落的安全和生存。
除了狩猎技巧,生存的主题还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
佤族的猎头们深知山林的变化和规律,他们知道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还知道如何利用山林中的资源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品。
在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狩猎过程中,猎头们必须具备足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确保自己和部落的安全。
与此生存的主题还包括对于部落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保护。
作为部落中备受尊敬的人物,猎头们除了狩猎技巧之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部落文化和传统知识。
他们需要传承和保护部落的价值观念、习俗和民族文化,教导年轻一代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以及如何与亲人、部落成员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
只有通过传承和保护部落的文化和传统,部落才能生生不息,民族才能传承下去。
猎头们所面临的生存主题,也反映了佤族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存智慧的追求。
在猎头们的传统观念中,山林是神灵的居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源泉,他们会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用智慧和勇气面对自然界的挑战,这也是佤族文化中的一种生存哲学。
佤族生日文化介绍

佤族的生日文化是一个充满传统和特色的文化现象。
在佤族文化中,生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日子,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佤族的传统中,生日被认为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节点,是庆祝生命和成长的重要时刻。
因此,佤族人会以各种方式来庆祝生日,表达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佤族的生日文化中,有一些特殊的传统习俗。
例如,在庆祝生日时,通常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和饮品,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此外,在佤族文化中,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叫做“踩生”,即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踏出家门的那一天。
这一天被视为新生儿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会被家人和亲友特别庆祝。
在佤族的生日文化中,还有一些寓意深远的传统习俗。
例如,在庆祝生日时,通常会给孩子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如一块石头或一根竹子,寓意着祝福孩子健康长寿。
此外,在佤族文化中,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叫做“送寿米”,即家中有老人生日时,家人会准备一袋米和其他食物,送给老人以示祝福和孝顺。
总的来说,佤族的生日文化是一个充满传统和特色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佤族人民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庆祝生日时,通过各种传统习俗和庆祝方式,传递着家人和亲友之间的深厚情感和温暖祝福。
佤族的文化风俗和特点作文

佤族的文化风俗和特点作文The Wa people, also known as the Va people, are an ethnic group native to the China-Myanmar border region. They have a rich and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that sets them apart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in the area.佤族,又称佤人,是原生于中缅边境地区的一个民族群体。
他们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遗产,使他们与该地区的其他民族群体区分开来。
One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Wa people is their traditional clothing. Women typically wear colorful, handwoven skirts and jackets adorned with intricate embroidery, while men often don traditional turbans and tunics. These garments reflect the Wa people's long-standing tradition of textile craftsmanship and their reverence for handmade items.佤族最具特色的文化方面之一是他们的传统服饰。
妇女通常穿着色彩鲜艳、手工织制的裙子和上衣,上面装饰着精美的刺绣,而男性则常常身着传统的头巾和束腰的长袍。
这些服饰反映了佤族人长久以来的纺织工艺传统以及他们对手工制品的尊重。
The Wa people are also known for their vibrant and dynamic traditional dances. These dances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the beat of drums and the melodies of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creating an atmosphere of joy and celebration. The dances themselves are highly expressive, with intricate footwork and graceful movements that reflect the Wa people's strong connection to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佤族人还以其生动活泼的传统舞蹈而闻名。
佤族水酒制作技艺

佤族水酒制作技艺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和缅甸等地。
佤族人民一直以来都有制作水酒的传统技艺,水酒是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展示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佤族水酒的制作技艺。
佤族水酒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经过多年的积累和传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酒工艺。
首先,制作水酒的原料主要是糯米和水。
糯米是佤族人民主食的一种,它富含淀粉,适合发酵制酒。
在制作水酒的过程中,佤族人民会先将糯米蒸熟,再放凉备用。
接下来,佤族人民会将蒸好的糯米放入一个特制的容器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
这个容器一般由竹子或木头制成,具有一定的透气性。
加入水后,佤族人民会用手将糯米和水充分混合,使糯米充分吸收水分。
然后,佤族人民会将这个容器密封好,放置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发酵。
发酵的时间一般为7天左右,这个过程中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促进糯米的发酵。
发酵的过程中,糯米中的淀粉会被酵母菌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从而形成水酒的主要成分。
经过发酵后,佤族人民会将发酵好的糯米放入一个特制的蒸锅中进行蒸煮。
蒸煮的时间一般为1-2个小时,这个过程中要控制好火候,以确保糯米能够均匀熟透。
蒸煮后的糯米会变得松软而有弹性,口感醇香。
佤族人民会将蒸煮好的糯米放入一个大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搅拌均匀。
这样做的目的是将糯米中的酒精和水充分混合,使水酒的味道更加浓郁。
搅拌均匀后,佤族人民会将水酒装入特制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佤族水酒的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其中蕴含着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
水酒不仅是佤族人民的饮品,更是他们的文化符号。
每逢佤族人民的节日和重大庆典,水酒都是必不可少的饮品,用来祭祀祖先和招待客人。
佤族水酒的制作技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佤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制作水酒,佤族人民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
同时,水酒也成为佤族人民与外界交流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佤族文化。
佤族水酒制作技艺是佤族人民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佤族历史 佤族的“司岗里”是怎样的古老传说

佤族历史佤族的“司岗里”是怎样的古老传说>“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就是从岩洞里出来,特指的地理位置在沧源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属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岗里”历史传说梗概是远古的时候,人被囚禁在密闭的大山崖洞里出不来,万能的神灵莫伟委派小来雀凿开岩洞.老鼠引开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赌住不让人走出山洞的大树,人类得于走出山洞。
到各地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这是司岗里的大体意思。
要详细的讲,就很多很长。
总而言之,“司岗里”的传说,就是人类历史的源头。
过去佤族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岗里”处剽牛祭祀纪念“司岗里”。
佤族的创世纪神话:在人类远古的洪荒时期,只剩下一个佤族女人漂泊到司岗里的高峰上幸存下来。
这个女人受精于日月,生下一男一女。
一天,阿妈正坐在岩石上采用天上的彩云织布,突然一头牛跑来报信,说她的儿女双双掉进海里去了。
那时候司岗里群山的周围是苍茫的大海。
阿妈焦急万分,就请牛去救。
牛会浮水,下到海里把兄妹俩托在脖子上送到了岸边。
阿妈真感激不尽,便立下规矩,把牛作为佤族永远的崇拜。
60 年代初期,中缅两国重新勘定边界的时候,司岗里被划归了缅甸。
外乡人要是去司岗里,手续非常麻烦,于是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但是司岗里不管属于哪国所有,总是佤族老祖先出世的地方。
因此,许许多多的佤族人民,经常会过境到司岗里朝拜,同时把那里的山崖岩洞、溪水飞瀑、树木花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都绣在他们的衣服上。
佤族人始终记住:我是从神圣的司岗里走出来的阿佤人的后代,司岗里的灵气总会与我同在……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每年5月份,云南临沧市沧源县都举办“沧源佤族司岗里狂欢节” 场面热闹,隆重,有佤乡特色小吃和斗牛比赛。
沧源是我国从原始社会直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地区之一,因为历史原因,有部分佤族群众信仰基督教,还建有一定数量的教堂,加上“司岗里”文化的魅力,沧源县成为了云南旅游的后起之秀。
佤族狩猎舞蹈简介

佤族狩猎舞蹈简介佤族概述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缅甸北部。
佤族人口估计约为40万人,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狩猎舞蹈是他们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之一。
狩猎舞蹈的意义狩猎舞蹈在佤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佤族人民狩猎活动的表演,更是一种祈祷和娱乐的方式。
通过舞蹈的形式,佤族人民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同时也展示他们的勇敢和狩猎技巧。
狩猎舞蹈的起源佤族狩猎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传,古代佤族人民经常进行狩猎活动,为了纪念猎杀的动物和庆祝丰收,他们创造了狩猎舞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狩猎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至今。
狩猎舞蹈的动作和服饰佤族狩猎舞蹈的动作和服饰都有其独特之处。
舞蹈中的动作模仿了狩猎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如追捕、射箭、跳跃等。
舞者身穿传统的猎人服饰,包括用兽皮制作的衣物和头饰,以及手持弓箭等狩猎工具。
这些服饰和道具不仅增加了舞蹈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佤族人民对狩猎活动的重视。
狩猎舞蹈的演出场合佤族狩猎舞蹈通常在特定的场合进行演出。
最常见的场合是佤族人民举办的传统节日,如佤族新年和丰收节。
在这些节日中,舞者们会穿上传统的服饰,通过舞蹈的形式祈求丰收和庇佑。
此外,狩猎舞蹈也会在婚礼、葬礼等重要的家庭活动中进行演出,以庆祝和祈福。
狩猎舞蹈的意境和技巧佤族狩猎舞蹈的意境丰富多样,既有追逐猎物的激烈场面,也有祈求丰收的神圣氛围。
舞蹈中的技巧包括跳跃、转身、旋转等,舞者们通过灵活的身体动作展示出他们的力量和敏捷。
同时,舞者还会配合原始的音乐节奏和鼓点,使整个舞蹈更加有力和生动。
狩猎舞蹈的传承和保护佤族狩猎舞蹈作为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许多佤族社区都有专门的狩猎舞蹈传习所,年轻人可以在这里学习和练习狩猎舞蹈。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积极组织狩猎舞蹈比赛和演出,以促进佤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结语佤族狩猎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不仅展示了佤族人民的勇敢和狩猎技巧,也传承和弘扬了佤族的文化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第十八篇 佤文化 第一章 资 源 临沧,是中国佤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在全市7县1区的2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佤族22.3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68%,其中沧源、耿马、双江3个自治县的佤族人口最多,仅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就有14.15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2.5%。 在临沧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临沧各族人民在长期繁衍生息共存与共融中积淀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12种世居民族共同创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浓郁、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丰富。在这些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中,尤以阿佤山的自然资源最为深厚、特色最为显著。 临沧市委和市政府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出发,在本世纪初明确提出打造“以佤民族文化为显著特色的临沧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思路,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和开发,佤文化品牌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不仅使临沧的佤文化走出市门、省门和国门,而且使佤文化品牌在省内外得到确立,声誉响遍国内外。
第一节 自然资源
一、特殊区位 以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主的阿佤山地区,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30′之间。位于临沧市的西南部,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南与思茅市的澜沧接壤。西南与缅甸禅邦共和国比邻,国土面积2 445平方千米。国境线长达147.083千米。是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陆上捷径之一。 二、地理环境 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大部位居北回归线以南,处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汇处。西部、以勐董河为界向西,属横断山。 这里山高谷深,山势雄伟,植物垂直分布明显,物种丰富多样,故有人称:“沧源一山有三带。”即热带、亚热带、温带。多样的气候条件为多种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创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中部、以勐董河和贺勐河为界,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像一把长剑直插沧源中部。这一带山势险峻,溶洞密布、洞中有洞、洞中有河、多洞相通,十分奇特。东部以贺勐河为界向东, - 2 -
是一 片红丘陵,属云贵高原的边缘。这一带丘陵连绵起伏,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畜兴旺,为佤族人口最集中、最密集的地方。奇特的地理地貌、气候条件产生了奇特的自然环境和形成奇特的自然资源。 三、民族风情 阿佤山奇特的自然环境,孕育阿佤人民奇特的文化现象,产生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形成独具特色的佤民族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佤族民间音乐、佤族民间器乐、佤族民间舞蹈、佤族民间文学、佤族民间工艺、佤族民间建筑、佤族宗教文化、佤族饮食文化、佤族服饰文化等几个方面。 (一)佤族民间音乐舞蹈 佤族民间音乐种类较多,风格比较粗犷。歌种有:山歌调、玩调、风俗歌曲、器乐曲调、打歌调、儿童歌曲等;佤族的民间器乐有竹笛、双簧笛、毖偶、毖宫俄、葫芦笙、角笛、独弦琴、三弦、木鼓、竹筒鼓、杵棒、铓铜鼓、蜂桶鼓等;佤族民间舞蹈有祭祀性的如:“木鼓舞”、“白棒舞”、“悼念舞”、“ 棺舞”、“叫谷魂”等;自娱性的有“打歌”、“芦笙舞”、“甩发舞”等;表演的有:“刀舞”、“蜂桶鼓舞”等,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二)佤族民间文学 佤族民间文学流传较多的有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佤族神话和史诗主要有《司岗里》、《达惹噶木》、《达惹罕》、《射日》、《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来源》、《天地的变化》、《谁做天下万物之王》、《木鼓的故事》、《天上怎样有的月蚀》等;传说故事有:《诸葛亮到佤山》、《佤族民居建筑传说》、《大刚奈王子的传说》、《佤族待客习俗的传说》、《孝敬父母的传说》、《姑娘河的传说》、《达赛玛的传说》、《鸟泪的传说》、《公明山的传说》、《海牙寨的传说》、《长刀的传说》、《澜沧江和怒江金沙江的传说》等。佤族民间的故事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按内容分有动物故事如:《骄傲的老虎》、《尖嘴老鼠和啄木鸟》、植物故事如:《桃花和李花》;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如《孤儿西诺》、《孤儿岩惹三木》;机智人物故事如:《岩江片的故事》、《达太的故事》、《岩如码贺的故事》、《种地》、《大官哭了》等。在佤族民间文学中还有流传广泛的歌谣、谚语、包括山歌、情歌、习俗歌和一些以吟诵形式出现的民谣。 (三)佤族民间工艺美术 佤族民间工艺美术包括服饰工艺、建筑工艺、绘画雕刻工艺、编织工艺等,在服饰上如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纺织,自己染布,自己剪裁制作的技艺。制作的衣服、筒帕很有民族特点和历史特色,受到省内外旅游观光者的青睐。佤族民居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部分都已发生变化,变为砖瓦房。保留较完整干栏式原始建筑民居主要有翁丁村和个别村落的少数居民。最能体现佤族绘画和雕刻 - 3 -
工艺水平的是沧源崖画的绘画技术和祭祀木雕以及佤族器乐的制作,编织方面主要有纺织和竹编。 (四)佤族宗教文化习俗 佤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部分佤族同时也信仰佛教和基督教,自然宗教是佤族原有的、渗透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深刻的影响。随着国外传教士和其它民族进入阿佤山区,佛教和基督教才在佤族中传播开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的5年,随着临沧“三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阿佤山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佤族人民对于一些原始的宗教问题有新的认识,个别宗教祭祀活动随着历史发展一去不复返。万物有灵的思想仍然盛行,至今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鬼神崇拜、自然物崇拜、火崇拜、生殖崇拜就是自然宗教思想的直接反映。 1.佛教 佤族信仰的佛教,有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是(1799)清嘉庆四年,由大理鸡足山僧人张辅国即铜金和尚传入沧源县岩帅和嘎驮等村寨的。1904年,拉祜族、佤族反暴起义被镇压,这种佛教被查禁,佛寺被烧,长老到谰沧,该寨的汉传佛教就停止活动。现信仰汉传佛教的,只有嘎驮寨的上寨。 南传佛教是最早传入临沧的宗教,公元1473年,由缅甸传入耿马傣族地区,以后又由傣族传入佤族,最早信南传佛教的是班老佤族,后来传到班洪和勐角等地。在沧源佤族中仍有很多信仰南传佛教的教徒。 佛教传入佤族地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如佛教有禁杀生、酗酒和杀生祭鬼的规定,对佤族大量杀生祭鬼的原始信仰,起到某种程度的抑制作用。 2.基督教 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是1912年以后的事情。1912年“美国浸信会”派永佛里到佤族和拉祜族地区传播基督教。修建教堂和房舍,招收教徒,开办训练班,培养当地民族传教骨干,经过几十年的活动,才使基督教在佤族中传开。据沧源县1956年统计,全县信基督教的有90多个村寨,1.5万多人,有教堂93所。到2004年统计,全县有基督堂23所,信教徒近万人。 四、佤族习俗 佤族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许许多多的习俗,并成为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习俗包括佤族礼仪、起居习俗、节日习俗、饮食习俗、生育习俗、殡葬习俗、服饰习俗、生产习俗、禁忌等。 在礼仪方面,佤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尤其在敬老方面, - 4 -
佤族的村村寨寨对老人是十分尊敬的,逢年过节和各种宴席上,人们都要把老人请到上等席位,给老人敬上头道水酒和鸡头,老人要喝头道水酒和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喝酒、端碗吃饭。在家庭里,其他成员特别是客人不能随意去坐老人的座位或睡处。与老人交谈时,客人要坐在火塘对方,小辈或妇女则坐左右两边。 在沧源的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新郎、新娘给老人们“洗脚的礼仪”。即年轻恋人相爱后举行婚礼时,在婚礼当天,晚饭以后,新郎、新娘要给来参加婚礼的老人们洗脚。洗脚时,新郎、新娘要恭敬地跪在老人面前,各扶老人的一只脚放在热水盆中,对老人的小腿以下进行轻柔的搓洗,再为老人穿上干净的鞋袜。每个老人都轮流洗完后,新郎、新娘才算结束这一礼仪。 佤族起居习俗。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一方面受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特别是1978年以来的这20多年间,佤族的居住条件、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很多佤族人民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砖木结构的新房子。住四壁着地草木房和土壁草房的逐步减少。保留较完整的古老的“干栏式”建筑的木草房只有“翁丁”村。 佤族在出远门时,如做生意、旅行、走亲访友等,要杀鸡占卦,祭献祖宗神灵保佑,走出寨门时,要先听鸟叫声的方位来预测凶吉,盖新房和进新房时要选择吉日等。 五、生态文化资源 沧源有奇特的地理环境,奇特的气候条件,奇特的地质构造,因而创造奇特的生态文化资源。在2 44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植物种类近3 000多种、动物种类1 000多种,故有人把沧源称之为“生物的基因库”。最能体现沧源生态文化资源的有: (一)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坐落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的阿佤山腹地与中缅边境的中段,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占地面积达5.09万公顷。该保护区,按中国动物区分划分,为东洋界、中亚种界,属于中国华南区,滇南山地亚区。在云南省生物地理区划中属滇南山地亚区两部的滇缅、泰地区。动植物区分与缅甸北部掸邦山地相联紧密、出现大量东南亚热带区分划分,热带性质较强。区内光照充足、热量适宜、水源丰富、气候湿润、食源充足,自然植被较好。特殊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广阔的原始森林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难得的生存条件。2005年,据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统计,区内有兽类92种,分属8目24科53属,占全国兽类总数587种的15.5%,占云南省兽类总数299种的30.8%;有鸟类272种,隶属18目50科173属,占全国鸟类总数1 262种的21.6%,云南省鸟类总数792种的34.3%;有爬行动物51种,隶属3目13科36属,占全国爬行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