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高考答题模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1.对流层的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②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的原因

①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不会上下颠簸

②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对高空飞行有利。

3.逆温造成的影响

①对环境:抑制空气对流运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重大气污染。

②对天气:易产生大雾、冻雨天气;抑制沙尘暴(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的发生。

③对交通:降低能见度,地面湿滑。

4.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①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地面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射地面辐射,近地面空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又以对流、传导的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从而使大气增温。

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量后,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射向地面,补充了地面能量的损失,称为大气逆辐射。正是由于大气逆辐射的存在,才使地面能量损失减少,地球表面温度不至于过低。

实例:说明玻璃温室的原理

太阳短波辐射能透过玻璃(塑料)进入温室,使温室内地面温度升高;而温室内地面长波辐射很少能穿透玻璃(塑料),从而把热量保留在温室内,使温室内气温高于温室外。

5.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②大气逆辐射补偿了部分地面损失的热量

6.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

①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②天气:阴天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晴天,地面辐射强。

③下垫面:指与大气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的比例也不同。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反之,地面辐射越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

7.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产生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①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

②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以种植。

③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

④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8.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冬、夏季风):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温高;我国北方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气温低。

③风:无风,不利于散热;海风,气温较低;来自低纬度的风,气温较高。

④天气状况(阴晴):白天阴天时气温不太高,晴天气温高;降水可以消暑。

⑤地形:(地形本身、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地势高,气温低;冬季风的迎风坡位置,冷空气堆积,气温低;冬季,由于受秦岭、大巴山阻挡,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高;背风坡气流下沉,出现焚风效应,气温高;奥伊米亚康处于盆地中,冬季冷空气下沉堆积,形成低温中心。

⑥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离大陆越近,气温越低。

⑦地面性质:反射率越高,近地面气温越低。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反之,地面辐射越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

⑧洋流:暖流增温,寒流减温。

⑨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水库、围湖造田。

实例1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的原因

①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②白昼长,日照时间长

③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⑤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⑥沙漠广布,增温快

实例2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71℃)”的原因

①纬度高,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辐射少

②冬季,日照时间短

③海拔较高,奥伊米亚康盆地海拔在2000米以上

④盆地地形,有利于寒冷气流额堆积;盆地开口面向北冰洋,深受北冰洋冷空气影响

⑤强冷高压控制

9.影响昼夜温差(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②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③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④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

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⑤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10.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年内变化幅度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②海陆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③地形,一般情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④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⑤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1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与下沉,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出现高低气压,由于气压差的存在,就会有空气由高压向低压的水平运动,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12.简述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

13.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过程

来自赤道地区的气流源源不断地在南北纬30°上空集聚,迫使气流下沉,导致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14.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过程

较冷的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盛行西风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15.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过程

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夏季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

实例: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西北季风(1月)与几内亚湾沿岸的西南季风(7月)都是因为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而形成的

16.形成降水的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

②空气上升冷却达到过饱和

③降温(气温越低,单位体积的空气容纳水汽的量越少,空气越容易达到过饱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