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柑褐斑病病原鉴定

合集下载

柑橘褐斑病防治方法

柑橘褐斑病防治方法

柑橘褐斑病防治方法柑橘褐斑病,是一种对植物危害非常严重的病种,植物得这种病,通常的原因是由亚门球腔菌感染所致。

在植物体内过了一个冬季后,第二年通过风雨等因素进行种子的传播。

那么得了柑橘褐斑病防治方法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下文分析一下。

1、主要害症状(1)柑橘褐斑病初期会在树叶的背部出现针头大小的淡绿色小点儿,呈现为半透明的颜色,后期会逐步扩展成黄斑并且大小不等,并且会出现出现疱疹状的黄色小粒,小粒会聚集在一起,随着树叶的成长而成长,这种病主要在正中间向外边缘扩展,并引起大范围的落叶情况。

(2)混合型柑橘褐斑病在树叶上同时具有脂点黄斑和褐色小圆形病斑并且多数输液已经发生病变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叶子的叶梢上。

上面所说的这几种情况是由于叶子成长初期被病毒寄宿,影响了生长状态。

(3)在果实方面主要表现在向阳的果实上面,果实的外皮呈明显的病变状,有很多黄色的小突起颗粒,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恶化增长,颗粒颜色不断加深,并且从植物的内部分泌出一种胶状物质氧化果实,逐步形成大范围的病变斑块。

2、发生规律该种病菌主要在冬季依附在树上或植物上,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有了自己的孢子,通过风雨进行传播到附近的柑橘叶片上,并随着叶片的成长逐渐入侵,并逐步使得整株植物开始发病感染。

始发阶段主要在5月的初期,6月中下旬开始盛行,9月则开始停止或导致植物死亡。

3、柑橘褐斑病防治方法那么在植物得到这种柑橘脂点黄斑病的治疗用什么药也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用药是防治病毒危害的方法之一但是还需要搭配合理的使用过程。

(1)首先需要加强对树木的管理,减少弱树的产生,并有效的去除发病植物,以减少感染的扩散(2)在冬季及时清理或深埋落叶,也可以进行集中烧毁。

(3)如果果树已经结果可在花落了2/3的时候使用青枯立克刻。

还未产生果实的果树,需在树叶稍微舒展后喷沃丰素防治即可,开始第一次喷药防治,大约需要使用2~3次,第1次使用后,隔20天再使用第2次。

柑橘褐斑病研究进展

柑橘褐斑病研究进展

深, 顶端有 明显 的假 喙 , 喙柱 状 ; 初 生 分生孢 子较 小 , 卵
形, 隔膜较少 ( O ~4 个) , 浅 褐色 , 无 喙。分生孢 子梗从基
质或基面菌丝 上生 出 , 单 生或 数根簇 生 , 直立, 分 隔, 但 不分枝 , 一般 比菌丝粗 , 色泽较菌丝深 , 从基部到顶部 由
湖南等地陆续 发生 , 危害逐 年加重 , 已引起各 方 面的高
度重 视 。
1 症状
柑橘褐 斑 病 菌分 为 a n g e r i n e p a t h o t y p e ) , 特异性 为害红 橘( C i t r u s r e t i c u l a —
2 . 0 c m, 中央灰 白色 , 凹陷 , 严重 时深 入到 囊瓣 , 病 斑 外
围有 明显 的黄色晕 圈。在 成熟的果实 上产生 木塞状 的 病斑 。粗柠 檬致病 型 主要危 害 粗柠 檬 , 在果 实上 产 生 相对较小 的褐色病 斑 , 相对 橘致病 型病斑数 量较少 ; 病 菌接种至少 3 d以后 才会产生症状 ; 在 以粗柠檬 为砧 木 的柑橘种植区主要为害苗木和种子l 8 。
深褐色渐变淡褐色口 H 。 柑橘褐斑病菌的分类地 位 到 目前 为止还 不是很 明
第 一作者 简介 : 赵 圆( 1 9 8 8 一 ) , 女, 硕 士研 究 生 , 研 究方 向为 分 子微
生 物 学。E - ma i l : z h a o y 1 1 2 6 @1 6 3 . c o m.
状 的病斑 。病斑会 在寄 主上不 断的扩展 最后导 致叶 片 脱落 。在成熟 的叶片上 , 病 斑周 围会形成 一个 黄色 的晕
圈。嫩枝也会产生直径为 1 ~1 0 r n n l 的病 斑 , 新梢发病 形成褐 色不定 形 凹陷的小 点 , 小 点可愈 合成 大 的斑块 , 当斑块扩大 , 环绕枝梢 1 周时 , 病斑 以上新 梢变褐枯死 。

柑橘褐斑病终极防治手册!

 柑橘褐斑病终极防治手册!

柑橘链格孢褐斑病图片来源:卢文彝柑橘链格孢褐斑病简称柑橘褐斑病,果农俗称"黑疤病"、“黑点病”。

主要危害部分橘类,橘与柚、橘与橙的杂交品种,以及葡萄柚等,如在贡柑、茂谷柑、爱媛38、默科特、红橘等柑橘品种上发生较多。

该病传播速度非常快,且容易复发,常引起落叶、落果、枯梢,果实感病后带斑难以鲜销,处置不当的话后果相当严重。

为害症状图解褐斑病主要危害嫩梢,花蕾,叶片和果实。

叶片感病柑橘褐斑病幼叶症状刚萌发的幼叶发病,出现针头状大小的黑褐色油渍状斑点,病斑较为局限,周围黄色晕圈不明显。

已展叶,但尚未革质化的叶片最感病,一旦发病,产生褐色斑点,病斑迅速扩大,由于毒素沿着叶脉扩散,形成带尾须状的病斑。

柑橘褐斑病成熟叶片症状部分革质化的叶片发病,病斑褐色近圆形,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中央变灰白色,病叶一般不脱落,潮湿时其上产生黑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成为田间的初次和再次侵染来源。

新梢感病新梢发病,先出现针头状黑褐色凹陷小点,病斑上下左右扩展成椭圆形或梭形,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环绕一周后,其上部分即变黑褐色枯死。

发病严重时,病斑可蔓延至较大枝梢的木质部,使上一年生的枝梢也枯死。

花器感病花梗和花蕾发病变褐枯死。

幼果感病刚落花的幼果即可被侵染发病,病斑很小,针头状,黑褐色,凹陷明显,整个果面均可发生,但病斑以近果柄部位较多,幼果一般很快脱落。

果实感病膨大期和成熟果实发病,典型的病斑为近圆形,褐色,中间凹陷,呈灰白色,病斑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这些病果大多提前脱落。

此外,果实上还可产生灰白色木栓化微隆起的痘疮状病斑,隆起部位用指甲刮之易脱落。

发生流行特点流行途径链格孢菌以无性态参与病害循环,病菌主要在带病的成熟叶片上越冬,翌春气温回升后,带病叶片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

降落在新梢、嫩叶和幼果上,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毒素,致使所接触细胞死亡,细胞器降解,形成坏死斑,病菌从死亡的细胞中获取营养,生长发育并进一步产生毒素,毒素沿导管扩散,加速细胞坏死和病斑扩大,最终导致病叶脱落。

柑橘褐斑病——这样防治才有效

柑橘褐斑病——这样防治才有效

柑橘褐斑病——这样防治才有效春季多雨升温,柑橘病害多发,有一种病害和炭疽病症状很相似,很多人将其认错,用药不当,效果不好。

所以在春季就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认识和预防。

本次讲讲褐斑病的发病症状、感染原因和防治措施。

01柑橘褐斑病分布&症状柑橘褐斑病分布情况:主要感染品种为贡柑、爱媛38、砂糖橘及少量柚类品种,脐橙不易感染该病。

主要发病时间为春梢期,秋梢期。

而且不论弱树还是壮树,病菌均染病。

病菌感染症状发病初期:叶面散生圆形褐色小点,病斑主要沿着叶脉扩散。

病情加重:病斑逐渐扩大,穿透叶片两面,病斑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环,边缘稍有隆起,深褐色,缘内侧黄褐色至灰褐色或褐色,或有霉点,梢凹陷,无火山裂口。

枝条上的病斑呈凹陷状,外围黄晕较淡或无黄晕,中央深褐色。

果面的病斑由于扩大可多个相连,褐色,外围淡褐色,(柑橘发病前期)发病后期:病斑表稍带皱缩,凹陷,木栓化,但无火山裂口。

果实不易脱落,但是商品性极低。

叶脉褐变是褐斑病叶典型特征02褐斑病发病原因1.褐斑病有高湿度情况下发生快而重的特点,病害的传播和严重性和叶片的相对湿度密切相关,降雨后湿度下降有利于病菌的侵染。

大多数侵染发生在雨后。

2.春、秋梢发病重,在温度20-29度之间,叶片表面8小时左右的潮湿,病菌即可侵染树体。

温度相对较低时期,春秋梢发病较重,夏梢发病相对较轻。

3.柑橘褐斑病病状和炭疽相似,但是发病的病原病理大不一样。

(褐斑病与炭疽病对比)03褐斑病防治措施褐斑病发病前的话,可以选择保护性杀菌剂,例如代锰等,发病期可以选择內吸治疗性药剂,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

建议合理配合使用其中以春梢1-3cm时和落花期,这2次防治最为关键,秋梢期根据发病情况再喷药1~2次。

保护性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宜在雨前喷施,每类保护性药物每年使用不宜超过4次且最好能交替使用。

1.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杀菌剂:丙森锌、代森锰锌、代森联、福美双等,当病发后才使用本类杀菌剂无效。

柑橘疫菌褐腐病(完全解读版)

柑橘疫菌褐腐病(完全解读版)

柑橘疫菌褐腐病(完全解读版)疫菌褐腐病是柑橘上比较常见且危害较重的一种真菌病害,春气温回升时开始发生,前期以侵染枝叶、树干为主,8月后果实上多发,常使果实产量与品质大打折扣。

眼下正是此病的高发期,加之台风灾害的影响,风雨交加,在此提醒各位果农警惕这个病害的大规模爆发。

为害症状图解疫菌褐腐病主要危害柑橘幼嫩梢枝(称为苗疫病)、树干(称为脚腐病或裙腐病)、果实(称为褐腐病或疫腐病)。

苗疫病图片来源:卢文彝被害枝梢和叶片呈沸水烫状枯死,病斑不定形,淡褐色至褐色,潮湿时,病部有少量白色霉层,与炭疽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部是否滋生小黑点。

脚腐病一般危害主干的根颈部位,初期呈现黄褐色水渍状,基部树皮腐烂,具较强刺鼻酒糟气味,并流出褐色胶液。

气候干燥时,病斑干裂,天气潮湿时,病部扩展快、皮层腐烂,并向根颈四周扩展,当根颈腐烂环割整个树干基部时,引起植株大量异常落叶,严重时树体枯萎死亡。

褐腐病果实发病时,病斑近圆形,褐色水浸状、病部质地坚实,病健部分界限分明,湿度大时迅速扩展到全果,有酒味。

图片来源:小桔灯作物科技病菌只侵染白皮层,不烂及果肉,以后呈水浸状软腐,果实很快脱落。

发生流行特点疫菌褐腐病菌大多在树体、病虫枝、落果、残枝落叶及土壤中越冬,成为第2年初次侵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风雨和土壤。

果实主要发病时间在9~10月,气温高,闷热并暴雨或连续2天下雨即可发病。

疫病菌最不喜阳光与干旱,天气放晴后,日照处之病害会立即停止蔓延。

此外,以下情况易导致该病大爆发:排水不良、通透性差的果园发病重;挂果偏多、果实下垂的果园发病重;水改田、低洼果园发病重;偏施氮肥、不重视有机肥的果园发病重;近成熟的果实发病重。

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栽培管理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果园湿度,同时果园操作时避免损伤主干,及时除去树盘内杂草。

挂果量大时用竹杆支撑橘枝条,尽可能抬高枝条,防止病菌借风雨侵染果实。

果园注意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配合使用海精灵生物刺激剂,改良土壤,增强树势,提升植株抗病性。

柑橘褐斑病的病原分离和药物筛选

柑橘褐斑病的病原分离和药物筛选

5 多菌灵( abn ai 可湿性粉剂 ( O C re dz m) 丙酮) 江苏蓝丰 (
生物化工股份有 限公 司)1 多抗 霉素 ( o oi) 、0 P l xn 可湿 y
1 材料 与方法
11 病原分离和纯化 . 供试分离 的柑橘样 品随机采 自马关 塘坊镇 的几个 桔园 , 共选 3 3个病果 。分离 方法参 考方 中达 植病研 究
北 方 园 艺 2 04 1 ~ 7 0 ( )6 1 1 1 :9 1
・ 植物保护 ・
柑 橘 褐 斑 病 的 病 原 分 离 和 药 物 筛 选
张 玉 洁 ,杨 续 旺,张 志 信 ,李 红 超 ,田
( 山学 院 生化 系 , 南 文 山 6 30) 文 云 600
洪 ,张


要: 从云南马关近 2a 来发 生的一种柑橘 褐斑病 的病理 组织 中分 离得到 1 株病 原茵 , 依
3 1 g mL 氟硅唑和百茵清对孢子的抑制 效果较好 , u / L抑制率均在 8 以上; .4t / ; . t 1 gm 0 丙森锌 、 佳
爽和 多抗 霉素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 橘褐斑病 ; 柑 病原菌 ; 药物筛选 中图分类号 : 3.6.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1 00 (00 l—0 6一O S466 11 9 A 10 - 0 92 1 )4 19 3
基, 保存在 4 ℃冰箱内待鉴定 。 12 回接 和病原菌株 的确定 .
利用健康无损的生长期果子 , 参考方 中达植病研 究 方法Ⅲ , 采用喷雾 接种方 法进行 反接 种 , 按 照柯 氏法 并 则每处理取 3 个典型感病果 , 进行再 分离 。 13 菌株的促孢 和鉴定 .
将病原菌株转接于促孢培养基上培养 5 , ~7 d后 局

柑橘褐斑病

柑橘褐斑病

柑橘褐斑病近日,一位橘友发来视频询问,每年春季,但凡是雨水稍多,柑橘的新梢、叶片、花器上就会相继发黑枯死,想问是什么病害?又该如何防治?戳视频看症状:不卖关子,这是柑橘褐斑病,视频中的各部位症状也十分典型,且贡柑本身就对该病高感。

除去贡柑外,像茂谷柑、爱媛38、沃柑、葡萄柚等也易受褐斑病侵害。

近段时间南方降雨频繁,果园田间湿度大,对褐斑病的发生流行极为有利,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防控。

关于柑橘褐斑病柑橘褐斑病病原菌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资料来源:《福建省柑橘褐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李亚》这个病早年是被当成急性炭疽病来治的,但效果并不理想,后随着我国各产区陆续发生,且危害越发严重,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柑橘褐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真菌,这类植物病原菌,分布广、寄主多,且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包含腐生、内生和致病型三种,而柑橘褐斑病病原菌属于后者。

因此在橘类、柚类及橘柚或橘橙杂交种上,褐斑病病原菌常被称为橘致病型链格孢菌。

柑橘褐斑病的致病因子是ACT毒素,很低的浓度就能造成敏感植株的叶片产生坏死斑,且病斑会沿着叶脉延伸,最终导致整个叶脉坏死。

除叶片外,柑橘的嫩梢和幼果也易感病。

幼叶:生成褐色斑点,并不断扩展,部分品种会有明显黄晕。

展叶后未老熟前:最易感病,主脉变成褐色,叶柄发黑枯死。

老熟叶片:病斑褐色近圆形,无明显黄色晕圈,病斑中央灰白色。

新梢:先出现针头状黑褐色凹陷小点,后扩展成椭圆形或梭形,当病斑环绕一周后,整梢枯死。

花器:花瓣、花梗发褐易落。

幼果期:病斑呈细小黑褐色凹陷斑点,严重时整果发黑,随即脱落。

膨果期:灰白色木栓化微隆起的痘疮状病斑,很少深入到囊瓣。

成熟期:提前转色,病斑表现为木塞状,外观品相差。

柑橘褐斑病的发生特点①发病早、侵染时间长、危害重,几乎贯穿整个生长期,并以春梢、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发生最重。

②春梢现病后的植株,果实从刚坐果一直到采果前都可以感染,且会加重落果。

③湿度条件满足时,分生孢子能快速萌发,开始产生毒素,直接或通过气孔侵染叶片,在春季降雨多时,该病发生较重。

柑橘幼苗褐斑病的发病规律与生物制剂防治

柑橘幼苗褐斑病的发病规律与生物制剂防治

柑橘幼苗褐斑病的发病规律与生物制剂防治柑橘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柑橘栽培过程中常常受到病害的侵袭,其中褐斑病是柑橘幼苗的常见病害之一。

本文将探讨柑橘幼苗褐斑病的发病规律,并介绍一种生物制剂用于预防与控制此病的方法。

一、柑橘幼苗褐斑病的发病规律柑橘幼苗褐斑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接种或者传播菌孢子进行传播。

在柑橘幼苗生长的初期,由于营养不良或者环境条件不利,使得柑橘幼苗的抗病能力减弱,此时容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

感染后,柑橘幼苗叶片和枝条出现褐色病斑,严重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

二、生物制剂在柑橘幼苗褐斑病防治中的作用为了降低化学农药残留,保护环境和消费者的健康,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生物制剂用于柑橘幼苗褐斑病的预防与控制。

该制剂以一种有益微生物为活性成分,通过阻断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效地抑制褐斑病的发生。

此生物制剂的应用具有环境友好、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三、生物制剂防治柑橘幼苗褐斑病的操作方法1. 种植前期防治:在柑橘幼苗生长初期,通过栽培土壤中喷洒生物制剂,增强幼苗的抗病能力。

同时,对栽培土壤进行适当的管理,保持土壤湿润度适中,提供有利于幼苗生长的环境。

2. 病害初期防治:在发现柑橘幼苗出现褐斑病症状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可将生物制剂稀释后喷洒在受到感染的叶片和枝条上,以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

四、生物制剂防治柑橘幼苗褐斑病的优势1. 环境友好: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制剂在防治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更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

2. 安全可靠:生物制剂作为一种天然制品,对柑橘幼苗和人体均无毒副作用,可以安全使用。

3. 持久有效:生物制剂在柑橘幼苗体内可以长时间存在,对褐斑病持久有效。

4. 兼具防治和养护作用:生物制剂不仅可以防治柑橘幼苗褐斑病,还能提高幼苗的养分吸收和养分利用效率,增强幼苗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柑橘幼苗褐斑病的发病规律是由于柑橘幼苗抗病能力减弱,感染病原菌导致褐斑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xg2 ( 水 ,瓯 柑 ) 和 lx g2 ( 水 ,槿 s oy 1 丽 l s py 1 丽 l 柑 ) 进 行 接 种 试 验 。采 集 健 康 幼 嫩 的 桠 柑 ( . c rtuaaBa c v a kn 叶 片 ,用 自来 水 冲洗 eclt l oc.P n o ) i n 干净 ,再用 7 % 的 酒 精擦 拭 3 ~ 5次 ,晾 干 ,置 5 于垫 有吸水 纸 的托盘 中 ,以备接 种 。向 已产 生分 生 孢子 的培养 皿 ( 2 h光 暗 交 替 ,1 ) 加 入 3mL 1 0d 无菌 水 ,用 灭 菌玻璃 棒刮擦 菌落 ,获得 带菌 丝 的粗
30 5 ) 10 8 ( 浙江 大 学 生 物技 术 研 究 所 ,浙 江 杭 州
摘 要 :为 鉴 定 温 州 和 丽水 地 区所 发 生 的 柑 橘 病 害 类 型 ,本 研 究 从 当地 多 个 果 园 进 行 采 样 ,检 查 和 分 离 培 养 获 得 大 量 的 链 格 孢 菌 株 ( lrai) At n r 。致 病 性 试 验 证 明 这 些 链 格 孢 菌 中大 部 分 能 够 引起 类 似 褐 斑 症 状 。对 其 菌 e a 株 进 行 形 态 学 和 培 养 性 状 的 观 察 ,并 扩增 其 多 聚半 乳 糖 醛 酸 酶 (no G 基 因 的 部 分 序 列 进 行 分 析 ,确 定 该 病 edP ) 害的病原为交链格孢菌 ( .a e a ( r)K i l ) lr t F. e s r ,该 病 害系 柑 橘 褐 斑 病 。 tn a se 关 键 词 :瓯 柑 ; 斑 病 ; 原 鉴 定 ; 链 格 孢 菌 褐 病 交

兰 ± 垒! 兰
!: 竺

Hale Waihona Puke 文 献著 录格 式 :黄 峰 ,朱 丽 ,侯 欣 ,等 .瓯 柑 褐 斑 病 病 原 鉴 定 [ ] 浙 江 农业 科 学 ,2 1 ( ) 2 1 2 2 J. 02 9 :18 —1 8
瓯 柑 褐 斑 病病 原 鉴 定
黄 峰 ,朱 丽 ,侯 欣 ,李红 叶
12 . 致 病 性 测 定
获 得 的 序列 到 ht :/ w w c i nm.nh o t p / w .n b. l i.gv
孢 子悬 浮液 ,经 双层 纱 布 过滤 、离心 ( 00 0 r・ 1 0
州 瓯海 地 区的传统 栽培 品种 ,至 今 已有 10 0多年 0
的栽 培 历史 ,主产 浙江 温州 ,近年 浙江丽 水也 有较
大规 模 的种 植 ,在 当 地 素 有 “ 林 皆 橘 树 ,无 水 有 不荷花 ” 的 诗 句 。此 外 ,福 建 、广 西 等 地 也 有 少 量 栽培 ¨ 。2 1 0 1年 5月 中旬 ,温 州 和 丽水 瓯 柑 普 遍 突发 落 叶 、落果 和枯 梢现 象 ,严重果 园 ,株发病 率 几 乎 是 1 0 , 当年 抽 发 的 春 梢 顶 部 发 黑 、枯 0% 死 ,仅 留下基 部少 量 叶片 ,幼果脱 落所 剩无几 。实 地 考察 了温州 市永 嘉县 上塘镇柯 师 湾村瓯 柑示 范基 地 、瓯 海 区泽 雅镇 丰伟 瓯柑 种植 场 以及 丽水 市莲都 区老竹镇 丽新 畲族 自治 乡双坑 村 3个瓯柑 园 ,发现 病 害 的 田间症 状 与最 近在重 庆万 州发现 的红 橘褐斑 病极 为 相似 。为证 实这 个推 测 ,本文从 这 3个果 园采集 发 病 的 叶 片 、枝 梢 和果 实 ,带 回实 验 室 鉴
中 图分 类 号 :S4 6 6 3 . 6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0 2 —0 7 2 1 ) 9 1 8 — 5 8 9 1 ( 0 2 0 —2 10 2
瓯 柑 ( iu sai ia H r e a a a 是 温 Ct s u v s o . xT n k ) r sm t
测 定 多 聚 半 乳 糖 醛 酸 酶 ed P n o G基 因部 分 序 列 。
1 1 病 菌的分 离培 养 . 用 手 术 刀 片从 发 病 叶 片 的病 斑 上 刮下 分 生 孢
子 ,制 备成孢 子悬 浮液 ,根据 方 中达植病 研究 方法 进 行单 胞分 离 J ,培养基 为添加 5 g・ 的链 0 t mL x 霉 素和 氨 苄青 霉 素 的 P A,枝 梢 和 果 实 病 斑 上 产 D 生 的分 生孢 子 较 少 ,则 使 用 组 织 分 离 ,培 养 获 得 分生 孢 子 后再 进 行 单 胞 分 离 。 纯 化 菌 株 培 养 在 P A斜 面 ,4℃保存 。 D
定 ,证 实 了 田间诊 断 。现将 鉴定结 果报道 如下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mi) n ,弃 上 清 液 ,加 适 量 无 菌 水 悬 浮孢 子 ,配制成 1 ~ 1 。 ・ 的 孢子 悬 浮 液 ( 0 0 个 mL 血
m l ~ ‘ n

球计数 板 ) ,吸 取 2 5 L滴 在幼 叶上 。同时 ,接种 . 空 白无菌水 作 为对 照 。托盘 口封 上保鲜 膜保湿 ,置 2 7℃的培 养箱 中诱导 发病 。
1 3 病 原 菌 的 鉴 定 .
经致病 性测定 证 实上述 菌株具 致病 性后 ,通过
培养性 状和 子实 体 的形 态学 以及基 因序 列鉴定 病原 种 类 。具体 为 :肉眼 观 察 分 离物 在 P A培 养 基 上 D 的菌 落特征 ,测 量菌 落直径 、计算 生长 速率 ;显微 镜 ( io cocp C IS 8 i Nkn Mi so eE LP E 0 显微 镜 ) 下 观察 r 病斑 或培养 条件 下产 生 的分 生孢 子 梗 和分 生 孢 子 , 记 录 形 态 特 征 ,测 量 大 小 ( 菌 株 3 每 0个 以上 ) ; 提取基 因组 各 菌 株 的基 因组 D A,扩增 、克 隆 和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