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青少年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青少年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青少年社会工作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精神分析理论★★★★1.性心理发展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以性心理发展为基础,并受早年经验的影响,而青少年期为性兴奋、焦虑以及会有人格困扰的时期。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继承弗氏理论,提出欲力再现理论,即将青少年视为“欲力再现”阶段,认为他们由于生物的成熟而增加了性与攻击的能源,并因动态性冲突的结果而有两种负向作用的可能:本我支配自我和自我反应固执僵化,以致产生特有的防卫:禁欲主义与理智化。

2.人际关系理论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沙利文。

他以人际关系与沟通的发展作为了解个体行为的基础,并假设在个体生存的空间存在一个“人际场”,而人际沟通不良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常。

他认为亲密关系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青少年有三个心理发展阶段:前青少年期、青少年期、后青少年期。

3.心理社会理论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艾里克森。

他认为人生的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时刻的美德都是克服了心理社会危机后所产生的。

青少年处于自我辨识与认定的时期,需要辨别是非善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顺利渡过认同危机,建立自我信心。

考点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学习理论★★★★★1.操作增强理论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新行为主义学派的斯金纳。

他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一生都处在学习环境之中,获得满足的行为会得到增强,而“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是改变与塑造个人行为的两个重要力量。

他提出的“操作制约”等社会控制的方法和“身体限制”等自我控制的技术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上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2.发展阶段和任务理论美国人哈维格斯特在1953年提出的青少年十项发展任务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做了科学的描述:(1)与同龄男女形成更成熟的关系;(2)充当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3)了解自己的体格并有度地使用;(4)从父母或其他人那里获得情感上的独立;(5)获取经济独立的保障;(6)选择和准备职业;(7)准备结婚和家庭生活;(8)发展公民能力所需要的智力、技能;(9)进行对社会负责的行为;(10)形成指导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

北京大学 社会学考研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

北京大学 社会学考研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总结1、文化积累:是指旧文化的传承和新文化的增加的发展过程,正是由于文化积累,才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

2、文化震惊:作为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冲突之一的“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种文化当中的人,在初次接触到与其自身文化迥异的另一种文化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3、文化相对主义,也称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群(对方所属的族群、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反对强势民族对于弱势民族的歧视,强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这对保护弱小民族的利益,抵消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东西有一定意义。

不过文化相对主义也不能极端,不能用其保护落后愚昧的东西。

4、社会化就是个体要学习他将参与其中的各种具体社会(社会群体)的知识、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技能,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社会人,参与社会生活。

5、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

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

可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两类,前者如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后者如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规等。

6、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网中所处的位置。

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受教育或权力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人的阶级地位是一个人的基本社会地位。

7、同龄群体。

有时也称同辈群体,它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这种群体的主要活动是做游戏,所以又称游戏群体。

在游戏中,他们互相传递着各自的知识,尝试运用社会角色的扮演而过虚拟的生活。

同龄群体中的游戏及其规则并不是参与者独自设计出来的,而是对他们在观察周围的社会时那些引起他们较大兴趣的事物的表演。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一、名词解释1.民政工作答:在1983年召开的第八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时任民政部长的崔乃夫曾将民政工作概括为“三个一部分”——政权建设的一部分、社会保障的部分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崔乃夫“三个一部分”的界定包含了两重涵义:①民政工作包括了三个部分,即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②在民政工作的职责范围内,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又都只是各自领域中的一部分,即不是全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改革的逐步深入,民政工作的具体职责和工作任务也发生变化。

在2013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李立国部长将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责”概括为:“保障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国防建设、强化社会服务”。

2.社会福利(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研)答: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或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式的社会福利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福利主要是社会福利服务,或称社会服务。

②社会福利是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的。

③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更高的层次上,它着力在保障其服务对象定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④社会福利偏重于向人们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而向人们提供资金保障则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完成。

二、简述题1.中国社会发展中民政部门的角色和功能。

答:改革开放以来,民政部一直大力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持续开展理论研究、支持专业组织建立,组织国际交流,促进职业制度的建立。

(1)推动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政部门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愿望出发,积极探索与高校专业教育的合作。

1984年,民政部派出了内地第一个赴香港社会福利(社会工作教育)考察团。

1987年,在北京组织召开作为社会工作教育恢复标志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俗称“马甸会议”),签署了民政部投资100万元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协议。

刘润清《新编语言学教程》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刘润清《新编语言学教程》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导论I.Fill in the blanks.1.In Saussure’s vie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gnifier(sound image)andsignified(concept)is_____.(北二外2003研)【答案】arbitrary【解析】索绪尔认为符号的形式或声音与其意义之间没有逻辑联系,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2.Human languages enable their users to symbolize objects,events and concepts which are not present(in time and space)at the moment of communication.This quality is labeled as_____.(北二外2003研)【答案】displacement【解析】移位性是指人类语言可以让使用者在交际时用语言符号代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及的物体、事件和观点。

3._____refers to the role language plays in communication(e.g.to express ideas, attitudes)or in particular social situations(e.g.Religious,legal).(北二外2016研)【答案】Function【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学中对“语言的功能”的定义。

功能指的是语言在沟通中(例如表达观点、态度)或在特定社交场合(如宗教、法律)中所起的作用。

4.The features that define our human languages can be called_____features.(北二外2006研)【答案】design【解析】人类语言区别于其他动物交流系统的特点是语言的区别特征,是人类语言特有的特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失调、社会问题与社会进步)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失调、社会问题与社会进步)

第六章社会失调、社会问题与社会进步6.1 复习笔记一、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调1.社会协调(1)社会协调的涵义①社会协调是社会各部分之间在结构比重上比较合理、功能上相互配合、整体上协同一致的状态。

它一般表现为社会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结构排列上的相对有序、功能上的配合一致。

社会协调可以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间,也可以表现在不同层次之间。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协调,这种协调又可以发生在任何相关的两个或几个领域之间。

②相近的概念--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是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关系和谐、使社会体系达致均衡的努力和目标状态,因此,社会整合基本上指功能的整合,社会整合是社会协调的一部分。

(2)社会协调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协调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整体协调与部分协调a.整体协调是社会在整体上的协调。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它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协同一致形成整体协调的状态。

b.部分协调则指整体的亚层次或个别部门之间的协调。

一个社会可以在部门或地区内部是协调的,但在整体上可能是不协调的。

②结构协调与功能协调a.结构协调是整体各部分之间关系、地位的协调,即对整体的稳定和发展来说,各组成部分在数量上、能力上、地位上的合理配置。

b.功能协调是各部门之间作用的协同一致,即各部门相互配合、发挥作用,以为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作出贡献。

结构协调是通过功能协调表现出来的,即结构协调是形式,功能协调才是本质。

③利益协调利益协调是社会各集团、各部门在利益关系上的协调。

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常常是有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

因此,利益协调是指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符合社会稳定及社会进步的需要,符合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这是社会工作看待社会协调的重要角度,显然,其中隐喻了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3)社会协调的意义①为人们提供正常生活的条件社会协调作为社会各部分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实际上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秩序。

这种关系结构反映了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而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人们认可这种秩序,它也就成为人们正常生活的条件。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医务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医务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医务社会工作一、名词解释1.医务社会工作(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研)答: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医院和诊所、儿童医院和诊所、慢性病疗养院以及医学康复机构中实施的社会工作,泛指医药卫生和健康照顾服务领域中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医务社会工作概念诞生以来,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界定呈现出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包括:①医务社会工作概念内涵外延的变化;②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③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的系统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色彩越来越浓厚;④医务社会工作概念越来越多反映为医院之外、非医疗性和综合性的社会工作干预措施,福利成为医务社会工作的灵魂。

2.医疗社会工作答:医疗社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狭义的医疗社会工作是指在医院围绕医疗过程而展开的社会工作,它包括对病人的心理援助、提升病人的自助能力、帮助病人寻求社会资源、安排病人的康复计划、为病人提供出院转介等工作。

(2)广义的医疗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运用社会工作专门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开发和利用社区、社会资源,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增进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对健康的保护。

3.健康照顾答:健康照顾的前身是医疗照顾。

医疗照顾的基本涵义是有关医疗的服务活动,主要局限于临床医疗活动。

健康照顾就是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有关健康议题所提供的健康服务活动的总称。

健康照顾观点主要以医学学科为基础,主要关注点是对那些因各种原因处于健康风险,或处于不利状况的弱势、劣势群体给予人性化和特别关怀,照顾范围从生活、情感、家庭照顾到机构化照顾。

二、简答题1.简述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

答: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主要有:(1)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专业属性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专业属性是“跨学科”、“综合性”和“社会福利性”。

①“跨学科”说明医务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②“综合性”说明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内容的基本特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及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及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性质与任务1.1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工作1.社会工作是科学作为应用社会学或应用社会科学的社会工作的科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客观性。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为求助者提供资源以帮助他走出困境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虽抱有助人的价值观与目标,但他审视问题的立场及态度却是客观的,即不是从感情出发,而是基于自己的知识基础、专业操守客观地对待问题,寻求有效而合理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是工作关系,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应有客观的态度。

(2)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社会工作十分注重工作方法,并把科学的工作方法当作社会工作成功的基本要件。

这些方法以其固有的内在联系、技术和原则而成为规范的工作准则。

(3)工作过程的逻辑性。

社会工作者根据助人活动的发展规律将工作过程化为前后紧密连接的一些阶段,从而使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2.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1)社会工作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2)社会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巧妙地应对问题;(3)社会工作面对的任务常常是新的、独特的、特殊的。

3.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1)什么是制度制度也称社会制度,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活动中经过积累、选择而形成的指导人们活动的规范体系。

(2)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制度①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专业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这表现为它既具备社会制度的特征,也成为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制度化手段。

社会工作已具备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a.社会工作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b.社会工作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不仅对于任何常规性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都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从而保证了工作过程的科学性,而且从事这项活动的社会工作者内部也有严格的“行业守则”,这种行业伦理守则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c.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成为进行此类专业助人活动的执行者,这些人受过专门训练,能够保证助人活动科学、有效地进行。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第十章 社会组织一、填空题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细密的分工二、选择题测定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A.有效性B.效率C.责权对等D.分工协作E.人文关怀【答案】ABE三、概念题1.社会组织(北科大2011年研;中财2009年研)答: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使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①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②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2.科层制(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吉林大学2005年研)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

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科层制特征包括:①内部分工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量才录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3.泰罗制(人大2006年研)答: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5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社会唯实论
2.社会化
3.冲突
4.社区
5.法理型统治
6.越轨行为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运用拟剧论的关键概念,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现象。
2.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应遵循的规律是什么?
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转型的过程是怎样的?
4.简述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5.简述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西方社会学主要有哪几种理论?各自有什么特点?
2.试结合集合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化
解办法。
2/15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社会唯实论
答: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是基于行动者的个体与社会关系体系的关系产生的两种不
同观点。与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实体,并且外在于个人、超越于个人不同,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
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
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该理论坚持还原论的观点,即要研究社会就必须去研究个
人。

2.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
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
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
会化和再社会化五种类型。

3.冲突
答: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
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它与竞争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将对方视为敌对者,并将
注意力集中在敌对者身上,而不是集中于目标物上。冲突可能发生于不同层次和多种领域,
3/15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从冲突的性质上划分有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等,民族冲突和国家冲突是综合性的

冲突。

4.社区
答: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的内涵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
面: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
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
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5.法理型统治
答:法理型统治建立在正式制订的规则和法令的正当性基础之上;被统治者不再是服从
于统治者个人,而是服从于法规,因为他相信法律和规章制度是正当的和合理的;法理型统
治的典型形式就是科层制。

6.越轨行为
答: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
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
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
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
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运用拟剧论的关键概念,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现象。
4/15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答:(1)拟剧论的内容

①基本观点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
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
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关键概念
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
“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按照戈夫
曼的观点: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2)联系实例对生活中的社会互动进行分析
比如:一个饭店的服务员在对客人服务的时候(属于“前台”的表演)是面带微笑、彬
彬有礼的,而到了厨房(属于“后台”),他们会和厨师很轻松地开玩笑,走路的样子可能都
会变得不一样,甚至可能还会抱怨一下客人。而当他们再回到客人身边,他们又会恢复饭店
服务员的角色和相应的行为。

2.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应遵循的规律是什么?
答: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应遵循的规律是:
(1)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①制度变革与创新之所以是必然的,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的需
要和自然、社会环境也总是不断地变化,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前提
条件,使变革创新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②制度变革与创新是偶然的,是因为即使具备了上述前提,制度也不一定出现变革与创
5/15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新。一定的制度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变革与创新具有偶然性。

(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①制度变革与创新是历史的,因为它是一个包含许多迷误、失败和挫败的复杂的历史过
程。
②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历史事件间存在着内在因果必然性,即历史是逻辑
的历史,逻辑是历史的逻辑。
因此,制度变革与创新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过程。
(3)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度变革与创新也不例外。
②在一定的时期内,制度总是逐渐地、平稳而缓慢地调整规范的内容及其排列组合,改
革自身的内部结构来适应社会的变迁,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③但是,当上述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制度就会发生急剧变化,其根本性质也随之发
生变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制度变革与创新还是一个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①可能性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条件、思想条件和科学条件等。当
这些条件成熟时,制度创新就具备了可能性。
②现实性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完成。
因为变革与创新的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可能
性已经具备,但制度变革与创新却没有发生。因而,要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人们的艰苦努力。
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转型的过程是怎样的?
6/15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答: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转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过去30多年的改革

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社会保障体制各个领域实施改革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通过对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改革而应付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改革住房制度以解决
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
②为了解决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保障福利与经济制度不协调问题。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保障制度转型
进入90年代以后,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逐渐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并且在这
一阶段的改革不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社会保障制度
的基本模式和总体构架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①90年代社会保障改革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制度转型
a.社会保障基本目标的变化;
b.社会保障各个领域中的制度转型,包括基本模式的转型、运行机制的变化和组织模
式的转型;
c.社会保障水平总体的变化。
②90年代的福利改革表现在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全面性的转型。

4.简述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答: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力度、刚度和致密度。
(1)社会控制度三个维度的各自含义
①控制力度,用来表明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活动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