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共同纲领》全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30日)上通过的法案。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国体),新中国的政权制度(政体),对于新中国的军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人民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共同纲领》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临时宪法作用;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体现;对新生的共和国工作起到规范、指导、保障的作用。

一边倒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确定的外交方针之一。毛泽东在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一政策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贷款、物资设备和技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决了国家安全问题;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造成了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意。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由此中苏两国结成友好同盟。共同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条约无论对新中国的安全和建设,还是对世界、特别是对远东的和平,都起了积极作用。但条约与相关协定的签订并非完全平等。显现出苏联对中国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益主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中印谈判首次提出来的;1954年6月中印、中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现在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承认,作为经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第二章

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会上,毛泽东做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提出了中心任务,要实现任务的三个条件:A、土地改革的完成;B、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以及要做好的八项工作:土地改革、镇反、整风是重点。全会制定了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

七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和政府制定正确路线和方针,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要四面出击,是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定的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针对当时存在的种种问题:民族资产阶级经营困难。失业的工人、知识分子、农民有意见。干部中的问题:“左”的情绪等等,我们不能四面出击,以缓解各阶级的紧张关系,共同争取财经好转。主要内容有:(1)我们的敌人是够大的(帝国主义、台湾反动派、国民党残余、地主),不可树敌过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2)要进行六个方面的工作。中心是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关系,纠正急于消灭资产阶级的“左”的思想。

党和政府制定和贯彻正确路线和方针,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由此,在1950-1953年,在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次土地改革有以下特点:第一,新的环境。第二,对富农、地主政策的调整。第三,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分批)进行。这次土地改革意义重大:1.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地改革运动搞的最好的一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法律宣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其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拉开了帷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毅然选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三年战谈,最终迫使联合国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镇压反革命1950年10月10日颁布《关于镇反的指示》,1951年2月又颁布了《镇反条例》。由此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作为建国初期三大运动之一,镇反运动从1950年进行到1953年秋,镇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共杀、关、管各类反革命分子300万,基本上消灭了土匪、特务分子、恶霸分子。出现了安定的局面,也保证了其他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反”、“五反”运动三反运动(1951.12-1952.6):1951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始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反对资产阶级腐蚀的严重斗争,也是社会改革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揪出了如刘青山、张子善这样的大贪污犯,这一次重大的社会改革,有利于防止腐朽思想对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侵袭,对国家建设事业的进行以及新道德风尚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期间也出现了许多不足,教训。“五反”运动(1952.1-6):是1952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始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运动达到了预期目的。经过“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资产阶级的严重违法行为,加强了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进一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条件。

第三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2月,在宣传提纲中毛泽东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完整准确的表述。1954年9月一届人大写入宪法。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简称“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总路线反映了脱贫的愿望,是创造性贡献。但也有其不足:对国情认识的局限,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上的失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