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内经》告诉你,阴虚内热、阳虚里寒
认识虚寒

认识虚寒中医认为:“体寒是百病之源”。
黄帝内经在《灵枢•寿夭刚柔》中“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之论。
可见,体质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遗传基因和生活习惯,所以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体质。
中医认为,人体的体质可以分为:“阴虚、阳虚、气虚,痰湿、血虚、血瘀、气郁、湿热、平和”九种体质。
体寒可能是天生的,但与后天的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
在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健康状态愈发下降,即便生活条件较之以往有了跳跃式的改善,身体却在生活压力中不断被考验。
与其他人种相比,中国人的体质多为“虚寒”性体质,这和中国长期沿袭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中国人以植物食物为主,不像欧美地区,千百年来嗜吃高脂肪的肉品,因此中国的体质多为偏“虚寒”性体质。
从阴阳平衡方面来讲,由于我们女性是属于阴柔之体,阴气盛阳气衰,相对于男性来说,脏腑的功能偏弱,更容易受到寒邪之气的侵袭。
体质虚寒的人,自身的免疫力不强,身体在虚寒的状况下,就会失去应有的抵抗力。
在生活中,体质虚寒的人随处可见,我们经常会碰到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有这些状况,比如,干一点儿活就浑身酸痛难耐,稍微吃凉的东西就腹泻不止,工作学习的时候经常感觉力不从心,才爬两层楼梯就气喘吁吁,天气刚转凉就冻得瑟瑟发抖,晚上睡觉盖着厚厚的棉被也不觉得暖和……这些,都是体质虚寒的表现,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无限的困扰,还给我们的健康增添了许多危险的因素。
比如,当人体抵抗能力下降的时候,就容易有各种细菌、病毒乘机而入,将身体的抵抗力逐渐瓦解。
虚寒,“吸食”我们身体里面的“气血”,“吞食”身体里面的暖阳之气。
一般体质虚寒分为:阴虚、阳虚、血虚、气虚、体寒五大类。
下面通过介绍这五类来认识虚寒。
阴虚阴、阳、虚、实是中医诊断过程中常用的名词。
其中的“阴”代表储存的能源,“虚”代表松散、软弱、无力,阴虚则代表储存的能源透支,满足不了身体的需求。
黄帝内经之阴阳篇

道门黄帝内经之阴阳篇甲甲《上经、知辨》曰:''见,所见;见不见。
不见见;见见愚乎弗见。
见见也,乃谓常见。
见弗见之见,见见之见;不见见见,见而得之道矣〃。
故见见者,有;非见见者。
不见见者,有;非不见,见者。
不见,见不见者。
见见不见乎?见不见见焉?是以,见见者,阴也。
不见见者,阳也。
弗见而可见见者,阳中之阳。
见见,见而弗见者,阴中之阳也。
不见见,工也。
不见见见,神也。
若(髟付);阴阳之道;生之枢也。
天地之常也,恒生之主也。
然哉,见而盲於心者,不谓见见而不见者也。
见乎见,不见乎见。
不见见者,见矣。
是故天之道者,见而弗见也。
地之道者,见可见见也。
故见而弗见见之见者,道也。
见见而不见见见者,常也。
道者,诸象之根也。
常者,冢多之始也是时也,亦非时也。
是常也,亦非常也。
时有所应,亦有非应。
常有亘常,亦有非常。
恒有不常之见,亦恒有不见见者,岂有弗明而愚者哉。
且夫病病,始摄养也。
生养也,此常也。
然而有未成而病者,病而尸如死者,岂非然哉。
是以圣人知民之苦,而立医之道者,治其病也。
诸求之於未治而治者,养摄之道蒙也〃。
故经曰:'道,生唯一。
一,生唯二。
二,生为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彳酎气以为稣'。
是以宇宙一也,天地阴阳二也,齐之人物之生三也。
故连;道无形'。
而,天地运行,有序。
'连;道无名'。
而,万物生息,为纪。
'连;道无亟'。
而,立阴阳,为万物,之纲纪。
纲者,纲领也。
纪者,规律也。
实,乃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万物之砥柱,立极之源泉也。
故有言:积气,以负鹏。
言天,乃阳之所象也。
积水,以载舟。
言地,乃阴之所凝也。
则,天为阳。
而,地为阴。
其显也,则。
'阳动而阴静,阳升而阴降‘。
'阳主生,而阴主长’。
'阳为彳酎稣,阴为柔顺'。
'阳燥阴湿,阳表阴敛'。
'阳躁阴寒,阳生阴成'。
阳清阴浊,阳长阴藏。
《黄帝内经》“阴虚则内热”辨析

《黄帝内经》“阴虚则内热”辨析
□ 傅文录 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
“阴虚则内热”,出自《素问·调经论篇》,类似的内容还多次出现于《黄帝内经》的其它篇章中。教课书解释为:阴虚,指人体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偏亢的病理状态。按照这种思路而筛选出的知柏地黄汤、六味地黄汤、青蒿鳖甲汤、百合固金汤等方药,来治疗临床上的阴虚症,疗效并不尽人意。重新审视《黄帝内经》原文,感觉与我们的认识却不尽相同。
夜热一般都认为是阴虚是足太阴脾经。也就是说脾虚而生夜热。故:夜热而运脾而能解。这在临床中也得到证实。个人见解,谬之指正。
“阴虚则内热”,《黄帝内经》认为是中气郁滞而发热,与后世解释的不尽相同,同时又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更说明阴阳的互根性,而且“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要想弄清楚其原意,而我们不仅要在临床实践中去认知,更重要的是要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找到精确的答案。D4
水云袖 发表于 2010-5-1 04:41
关于“阴虚则内热”的治疗上,如果我们参照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可以给我们启发,而郑钦安对“阴虚”证治疗经验,则对我们提高认识更胜一筹。如郑氏阴虚症问答中,第9条中说:“平人干咳无痰者,何故?答曰:此元阴不足,而肺火燥也。夫肺为金,生水之源也,元阴不足,由于肺燥不能生水,肺燥实由于元阴不足而邪火生,火旺克金,故肺燥。治宜苦甘化阴养血为主,方用甘草千姜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郑氏补肺阴之不易,方选补血汤加五味子,此不难理解,原因是虽补阴,又补气,气阴双补,气能生阴;而不可思议的是,甘草干姜汤,甘草用炙,干姜用炮,干姜辛温,炮黑即苦,辛甘化阳,而苦甘化阴,阳属气,能统血,能胜寒,能温中;阴属血,能胜热,能润燥,能养筋。同时,郑钦安认为“独参汤一方,乃补阴之第一方也……正当用参以扶立极之元阴,元阴盛而周身之阴血自盛”,故而阴虚症可愈也,这种症情,若用当今之思维方法,绝对不会首选独参汤或当归补血汤主之,可见。“善治阴者,于阳中求阴”,此难明之理也。
《黄帝内经》:人“气,精,味,形”的“阴,阳”是怎样变化的?

《黄帝内经》:人“气,精,味,形”的“阴,阳”是怎样变化的?《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中的水与火是分阴阳的,水属阴,火属阳。
阴阳也体现在人体之中。
对于人来说人体的功能属阳,人的饮食物则属阴。
饮食物可以滋养人的形体,而人形体的生成又须依赖于气化的功能,而人体这个气化的功能是由人体的精来产生的,从此而言就是精可以化生为功能,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人体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
如果人的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也可以使人精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的不节而受损伤。
人的味,精,气,形分属阴阳,相互作用,互相变化影响。
' 味'属于阴,所以趋向人体下窍,“气”属于阳所以趋向人体的上窍。
“味厚”的属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
“味过于厚”,则会发生泄泻,“味较薄”的,能够使经络疏通;“气薄”的能向外发泄,“气厚”的能助阳生热。
阳火太过,能使正气衰弱,正常的阳气,能使正气壮盛,因为过度亢奋的阳气,会损害元气,元气依赖正常的阳气,所以过度亢盛的阳气,能耗散元气,正常的阳气,能增强元气。
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阳,气味酸苦而有涌泄功用的,属于阴。
《黄帝内经》原文1: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①,阴为味②。
味归形③形归④气,气归精⑤,精归化,精食⑦气,形食味,化生③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注释①“气”在此指功能或活动能力。
②“味”:指一切食物。
③“形”指形体,包括脏腑、肌肉、血脉、筋骨、皮毛等等。
张景岳“五味生精血以成形。
”④“归”由此到彼的过程,亦可作“生成”或“溢养”解,⑤“精”:指饮食中的精华。
⑥“化”:“化生”或“生化之意⑦“食”:作向求给养讲。
张景品“如子食每乳之⑧“生”此处作“化生”或“转变解。
张志聪:“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味化生此精气,以生养此形也”。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机理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机理
阳虚则外寒:阳虚时,人体内阳气不足,而阳气主温,故而导致体表受到热量的损失,从而外寒。
阴虚则内热:阴虚时,人体内的阴气不足,阴气主湿,此时体内的湿气会聚积,并通过皮肤等排出,但湿气的排出速度不够快,从而导致体内的湿气聚积,使体表的热量不能很好地散发,从而导致体内发热。
阳盛则外热:阳盛时,人体内的阳气增加,而阳气主温,此时体内有大量的热量产生,但是体表没有足够的热量散发,从而导致体表发热。
阴盛则内寒:阴盛时,人体内的阴气增加,而阴气主湿,此时体内的湿气会阻碍体表的热量散发,从而使体表热量不断减少,从而导致体内发寒。
《黄帝内经》:寒之而热者取其阴,热之而寒者取其阳,如何理解?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是唐代王冰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作出的精辟注释,对寒热,虚实,阴阳,水火论述的全面总结和概括。
这一对虚证的治疗方法,名垂千古,为后世临床治疗阴阳虚弱病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治疗准则。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
若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温煦能力明显下降,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气相对偏盛,即阳虚生虚寒。
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等虚寒证的表现。
若体内的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明显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亢,即阴虚生虚热。
临床可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证的表现。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指凡是以寒凉的药物来治疗热病,病情不见好转,有时反而更热,这种现象不是实热、真热,而是虚热,多为肝肾阴虚,不是火气有余,而是阴水不足,故当滋阴壮水来制虚火,用滋阴养液的方药使阴气复而阳热自退。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用辛温发散的药物,来治疗寒象之病,病情不见好转,有时反而更重,同样,这不是真寒,而是虚寒之象,需用温补之药来温肾阳,补脾阳,以祛除水湿、寒邪等。
用温补阳气的方药,使阳气复而阴寒自消。
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在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把能够滋肾阴,养肝阴的药物认为是滋水之品。
水属阴,“水之主”,指肾阴,也称为元阴,为全身阴液之本。
“壮水之主”就是指滋补肾阴。
若阴虚不能制阳,而使阳气亢盛,这时候就需要以滋肾阴的药物,来制约阳气的亢盛,从而达到阴阳平衡。
阴虚不能制阳而造成的阳亢,是属虚热之证,不宜用寒凉之药物来折其虚热,而需要用滋阴壮水的方法来抑制阳亢的火盛。
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和上面的说法大致相同,火为阳,“火之源”,就是指肾阳,肾阳是全身阳气之根。
“益火之源”就是温补肾阳的意思。
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出现寒象,是由于阳气不足,而使阴相对偏盛,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补阳的药物,来消退阴寒之象,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
内经作业

《内经选读》作业一、如何理解“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由于医学理论的发展,古今含义不尽相同,当予以注意。
(1)阳虚则外寒《素问·调经论》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此段原文论述了“阳虚则外寒”的机理。
经义是指寒邪阻遏卫阳之气,卫阳不能达于肌表以司温煦之职所致的表实寒证,寒邪独留体表而恶寒,其主症是恶寒,治疗当辛温解表。
后世是指阳气不足,肌体失养的里虚寒证,其主症是畏寒,治疗当以温补阳气。
两者有有病位表里、病性虚实的差别。
(2)阴虚则内热《素问·调经论》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此段原文论述了“阴虚则内热”的机理。
经义是指劳倦伤脾,而脾为牝脏属阴,脾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谷气留而不行,郁久化热所生之内热,与现今所说阴虚火旺的内热,。
元·李东垣则将之发展成为“气虚发热”理论,治疗则用甘温除热法,可予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之类。
后世指阴精亏虚,虚火内生的阴精亏虚证,其主症是午后发热、盗汗、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当滋补阴精,可予六味地黄丸之类。
两者有有气虚、阴虚的性质差别。
(3)阳盛则外热《素问·调经论》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此段原文论述了“阳盛则外热”的机理。
经义是指感受外寒之后,腠理闭塞,卫气郁遏而致的肌表发热,范围仅限于表。
其症以发热、恶风(寒)为主,治疗当解表散邪。
后世是指阳热亢盛表热、里热或表里俱热在内的阳热亢盛的各种热证,其症状以发热为主,治疗当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表热可予银翘散或桑菊饮解表清热,里热可选白虎汤清阳明经热,并可根据热邪所在脏腑的不同加味治疗。
两者有范围大小的差别。
(4)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节《黄帝内经》揭示疾病的起源刘先银书法作品题写书名刘先银2017年著作《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句: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指出气病的广泛性,不论外感内伤,最先波及的便是气,导致气的异常,由此再影响到血、津液、脏腑、经络。
所以气病也就最广泛。
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
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
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
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1)气过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
临床以肺胃、肝胆之气上逆的证候较为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渭气上逆测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病机分析:不同脏腑之气上逆证,其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阻肺所致,使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多因寒饮,痰浊,食积停滞于胃,阻碍气机所致,胃气上逆,则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等症;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导致呕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内经》告诉你,阴虚内热、阳虚里寒
展开全文
素问·逆调论中有载: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用现代的话术可理解为:
黄帝问:有些人既不是一般的外感温病,也不是普通的外感热证,却出现发热烦闷的症状,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气偏少而阳气偏胜,以至于发热而烦闷。
黄帝又问:有些人不是因为衣服单薄,也不是外感寒邪,却感到寒冷从身体内产生出来,这又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因为阳气流行受到阻塞,阳气偏少而阴气偏胜,所以感到身体寒冷,就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从上面的对话就能看出,人的体内的一阴一阳必须平衡,身体才会健康,一个人如果身体内阴的能量过盛,他就会感到寒冷;如果阳的能量过盛,他就会感到燥热。
《黄帝内经》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所以,调阴阳先要从寒热开始,寒热平衡了,阴阳也就平衡了。
总有人爱将养生弄得神神叨叨的,感觉很神秘。
其实,养生没有那么难,只要你是一个知冷知热的人,你不也是一个养生大家?
比如:天冷了要多加一件衣服,天热了,脱掉一件衣服,这就是养生,本质不就是在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吗,只有阴阳协调了,就很难生百病。
但是,如果你不知冷知热,让大自然中的外邪入体,就会打乱身体内阴阳的平衡,中医理论里,将进入身体内的阴能量称为“寒邪”,而把进入身体内的阳能量叫做“热邪”。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受了“寒邪”和“热邪”,该怎么办?
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用大自然中热的能量将寒邪赶出体外,用大自然中寒的能量将热邪清理掉。
寒邪和热邪离开了身
体,身体内阴阳平衡了,体温也就正常了。
中医虽然博大精深,但最终落到实处无非就两个字,一个是寒,一个是热。
寒是什么?寒就是身体内阴的能量多了,使阴阳失去了平衡。
热是什么?热就是身体内阳的能量多了,使阴阳失去了平衡。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
在中医看来健康的状态就是阴阳平衡,不冷不热。
不健康的状态有两种:一是偏阴而寒;一是偏阳而热。
所以,中医养生说到底,就是调整身体的寒热状态:你热了,我就让你冷一点;你冷了,我就让你热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