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山水城规划设计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的古代城市与景观规划

中国的古代城市与景观规划

城市绿化
古代城市绿化理念: 天人合一,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
绿化方式:种植树 木、花草,建设园 林、公园等
绿化功能:美化环 境、调节气候、改 善空气质量
绿化布局:注重城 市与自然环境的融 合,强调城市与山 水的协调关系
第三章
中国古代景观规划
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
山水景观
山水画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添加标题
对现代景观规划的影响
古代城市规划理念: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 谐,强调城市与自 然的融合
古代城市规划方法: 注重城市布局、建 筑风格、园林设计 等方面的协调统一
古代城市规划实践:如 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 ,为现代景观规划提供 了丰富的借鉴和参考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如 “天人合一”、“道法 自然”等,对现代景观 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和 指导意义
城市管理:注重城市环境维 护,保持城市整洁美观
科学规划,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网络等 景观规划: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保护生态环境 持续发展:注重城市与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开发 历史文化保护: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持城市特色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第五章
中国古代城市与景观 规划的影响
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现代城市规划强调可持续发展有借鉴意义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对现代城市规划强调城市功能分区有借鉴意义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景观设计,对现代城市规划强调城市景观设计有借鉴意义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交通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强调城市交通规划有借鉴意义
城市规划注重实用性,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景观设计注重审美性,体现中国传统美学 城市与景观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相互协调,实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以为统治者加强统治服务为中心。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即使如此,两个方向的理论也都《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

”;“经涂九轨,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等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含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高大宏伟的府邸和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的街坊和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高大厚重的城墙固然有着防御的作用,但是它也圈住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历代城市,宫殿、官衙全都居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左右,且大部分都坐北朝南,显示了统治阶级权利的至高无上。

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受着各种“心理暗示”,即使将来有了巨大的权利也很少有敢于反叛的,就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即使有了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它想的也是为如何为朝廷效力,时刻等待着朝廷的招安,即使知道自己被招安很可能是一个骗局,仍然义无反顾。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古代城市规划不仅关乎城市的功能性发展,也紧紧与社会、文化、艺术有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1. 以宫殿为中心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宫殿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

对于古代中国皇帝而言,宫殿是其居住、办公、修行的地方,是权力象征的所在。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无论城市大小,宫殿往往都是城市的中心,城市建设以之为基础。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的紫禁城和西安的大雁塔,这些历史名城都是以宫殿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

2. 五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五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相互间有制约与相克的关系。

在古代城市规划中,五行的认知和应用也十分普遍。

例如,五行思想在南京中山陵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中山陵的基地以”水”为中心,周边是“山”及“土”,“水”和“土”相互衔接,体现了五行思想的应用。

这对于城市规划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 城市的方位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方位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当一部分城市是按照历史传统、民俗习惯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而规划的,如南京、北京等城市便是如此。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用山水和天象作为指导。

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物及市区的摆放位置和方向。

山水风水的配置不仅考虑到了城市的美学、生态和环境,也考虑到了城市运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比如,古北京城市规划的方位以天象为主,以北为城市的天兵方位,以南为城市的 heaven方位,以东为医工方位,以西为商业方位,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4. 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多数为格状布局,以方盘形的街区为基本构造。

将街道规划为横街和纵街使得城市的交通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便捷的出行。

城市规划的时候,人们也会注意用巨石围墙将城池固定起来,实现城市的防御功能。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首都南京中,城门、城池、城墙等防御策略极为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城市和国家的安全。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中国古代规划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观念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城市规划、园林规划、住宅规划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都城的规划上。

都城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地理环境,如地势、山川、气候等,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建设城市。

比如,隋朝建设的长安城,其地理位置在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周围有南山为屏障,北山为依靠,南山与北山之间的渭水河谷则是进出长安的要道。

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军事防御和交通联系,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粮食供应。

在城市布局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象天法地”的思想,将城市规划成方形或圆形,以南北轴线为主,东西轴线为辅,道路网为格子状,整齐划一。

城市中心区域是皇宫和商业区,而居民区则位于城市的外围。

这种布局形式既有利于城市的管理和控制,又有利于城市的通风和采光。

二、园林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园林规划思想以自然风景园林为代表,其核心是“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山水形态来营造园林。

在园林中,山、水、植物和建筑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自然风景园林的规划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园中山水的布局要符合自然规律,山要高远、水要曲折,以达到层次感和动态感;其次,植物的选择要符合季节变化和生态平衡,以展现自然之美;最后,建筑物的设计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提供宜人的休闲环境。

三、住宅规划思想中国古代住宅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传统民居的设计上。

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其布局形式体现了“天地人合”的观念。

四合院的院子位于中央,四面有房屋围绕,庭院与房屋之间以回廊相连。

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采光通风,又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住宅的选址还要考虑风水因素。

风水学认为,住宅的选址要符合“负阴抱阳”的原则,即背靠山峰、面临平原或河流,以吸收天地之灵气。

同时,住宅的大门、窗户和房屋内部的布局也要符合风水原则,以利于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和事业发展。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借鉴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理念,以自然的山水景观为核心,将城市与自然融合,营造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一理念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旨在打造出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

首先,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注重在城市规划中融入自然元素。

通过将自然景观融入城市空间中,城市不再是冷冰冰的混凝土森林,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可以利用水体、绿地、山丘等自然元素来打造城市景观,例如,在城市中心设置一个大型公园,用绿地、花坛、湖泊等自然元素来构建城市的“绿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对自然的尊重,争取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

可以通过开辟自行车专用道、建设生态廊道等措施,鼓励和促进人们与自然互动。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也要注重提升建筑环境的绿色性,采用可再生材料、节约能源的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此外,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强调文化传承和创新。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修复和保护传统建筑,打造古朴和文化底蕴浓厚的街区;同时,也要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鼓励民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保留和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

最后,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注重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节能的技术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雨水收集系统等来减少对能源和水资源的依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

总之,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是一种注重自然、人文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通过融入自然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可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一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如何改善自我的生存环境,使之满足生存安全、生活舒适以及方便生产等需求。

比如世界上很多原始文明的定居点的选址都普遍利用了有利地形,一般多建在接近水源、向阳避风的地段。

而各个民族的居民点内部空间构造,多充分体现了院士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自然环境等的共同影响。

X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中很早就有关于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但是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专门论著。

但在生产实践和其他的政治,伦理经史书可以发现很多相关理论和学说,比如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等。

又如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堪舆学说,或者说风水等,其实这些学说中虽然有很多迷信思想,但很多的观点和现代城市规划学说还是很相近的,或者说其中很多的内容是我们民族几。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展示国家繁荣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象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首先,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注重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在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布局往往是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设计的。

例如,北京的故宫就是按照这一理念建造的。

故宫的建筑群体依山势而建,整体布局严谨有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之道的追求。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也注重功能分区。

城市内不同区域专门用于商业、居住、宗教等不同用途,使得城市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其次,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苏州园林以小巧精致、曲径通幽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园内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通过精心的布局和景观设计,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还注重雕刻和装饰的细节。

例如,北京的天坛就以其精美的建筑细节和华丽的彩绘而闻名。

这些精心雕刻的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工艺水平,也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城市文化的重视。

最后,古代中国的城市文化传承丰富多样。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中,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培养。

例如,古代中国的城市中经常会有各种文化活动和娱乐节目。

戏曲、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城市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还注重教育和学术研究。

城市中常常设立有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为人们提供知识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这些教育机构不仅培养了一批才子佳人,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话题。

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

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

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生存环境恶化、城市特色危机、传统文化失落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什么?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该怎么规划设计[1]?因此,结合城市观念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关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讨论广泛展开。

其中,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模型,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通过不同视角对其基本观念、思想内涵和建设意义等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至今已出版了《钱学森与山水城市》《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山水城市”研究》等专著,鲍世行2000年对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2];傅礼铭2005年对“山水城市”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概念释义、研究意义等进行了综述[3]。

本文将以“山水城市”构建的角度,从理论体系和实施途径两个方面对现阶段的成果进行梳理,旨在完善“山水城市”的理论体系和推动实施建设。

1 “山水城市”的研究基础和背景从当前时代城市观念的发展来看,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美国发起了“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兴起了“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潮”,芬兰建筑大师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论”,法国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倡导了“现代城市”模式。

与此同时,结合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和国内外学术观点,顺应中国特色发展潮流的城市建设观念,“山水城市”应运而生。

1.1 “山水城市”理念的起源和发展“山水城市”一词最早于1990年在钱学森先生写给吴良镛先生的信中出现。

从1958年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4]到1983年的《再谈园林学》[5],无不表明钱学森先生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关注和园林学科的思考,最终由“楼市四合院”引发的建造融合中国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的“山水城市”应该算作是“山水城市”的观念起源。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山水”是自然的最高代表,“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概括,“法天象地”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深刻总结,“诗情画意”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深层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主讲人:万艳华教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强调的是对自天坛地坛然的选择和适应,表达的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不离不弃与互相依存的愿望,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表现在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两个方面。

(1)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社会,因为原始先民相信本氏族的祖先是某种植物、动物或无生物,认为这些东西能保佑他们。

如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图腾就是源于这个时期。

一些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观念,如“紫气东来”、“坐北朝南”、“天圆地方”等观念都是源于原始先民对太阳图腾的崇拜。

龙图腾天圆地方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2)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产生于父系社会,以后演变为周礼和儒家文化。

面对生存的压力,氏族成员把一些能率领他们过上稳定生活的杰出首领看做是天神的代理人,于是就产生了尧、舜、禹等人的英雄传说。

祖先崇拜构成了原始社会上层强有力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并表现为等级尊卑的“礼制”布局原则,《周礼·考工记》中的天圆地方、城分九等、中轴对称等均来源于此。

祖先崇拜二.“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地与主流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又从佛家思想中汲取一些有用的概念。

可以说,它是随着我国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通过应用和吸纳新思维而蜕变,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及丰富其内涵,而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儒家《周礼·考工记》儒家正典化始于孔子治六经,相传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然孔子并不把它当作卜筮用书来看待,而是作为政治哲学书来看待,引申卦爻辞中的意义为立说的根据,如从中提炼出来的中庸思想、君臣父子、仁者爱人等礼的观念和德治思想。

《周礼·考工记》是受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我国第一部记载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书籍。

《周礼·考工记》中城市的布局二.“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2)道家道家起源于东汉末年,以“道”为思想核心。

道家精神讲究“顺乎自然之道”,其追求万物一体,即世间万物是一体的,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类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

如道家“负阴抱阳”的观念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的理想模式。

八卦阴阳调和道家的“顺乎自然之道”二.“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3)佛家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的。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清静无为,与道家思想颇为有互通之处。

佛教的发展不但使道教思想趋于完备,也促进了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寺观都是建在山水环境极佳之地。

寺观大多依山而建三.“生存法则”思想的约束受先人科学水平较低的限制,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大多是一种“生存经验”的积累,指导人们怎么在自然界中寻找一处最适应居住的场所。

如古代城市大多要求“背山面水”,一方面是为抵御外敌考虑;另一方面是因为“背山”可以抵挡北方寒风,“面水”可以解决城内人们用水的需求。

背山面水一.城市选址重点考虑自然山水因素古代城市选址在山水交会之处,使城市天然地具备自然山水要素,从而极其便利地形成浑然一体的“山水城”。

(1)有山有水的地段,便于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形成宜人的生态循环。

(2)山水交会意味着阴阳、刚柔、动静的对比与统一、相乘与相生,符合“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山水审美观念。

(3)并非所有城市选址均能山水交会;此时,则可退而求其次,尽量选择滨水地段筑城,以水代山。

古代山水城市与山水环境的协调二.城市形态与自然山水要素相渗透,并赋予象征性(1)古代城市形态最为推崇矩形、方形等规整形制,认为矩形有利于气的流动,同时矩形的四正四隅对应着“天之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八卦八风,代表了风向和四方四灵观念,故为吉。

因此,古代都城大多都为方形。

天之四灵古代城市形态二.城市形态与自然山水要素相渗透,并赋予象征性(2)古代城市尊重自然,故也极易因受自然地形影响而呈不规则状的城市形态。

明代南京城就是不规则都城建设的典型实例。

南京古城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地建设城市,展现出超高的协调自然的技巧,真正做到了“据龙盘虎踞之雄,依负山带江之胜”,从分发挥了地理环境的优势。

明代南京城三.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1)古代山水城市总是首选“龙虎正体”的均衡山水图式;该图式的龙、虎砂山均出于穴山两侧,左右对称相抱。

但这种理想图式毕竟不多,故常利用与外山取得平衡来均衡形局。

青龙护山青龙砂山白虎砂山白虎护山古县城三.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2)古代山水城市常以“分金立向”,确定主山——城市——案山——朝山作为城市纵轴,以青龙、白虎砂山作为城市两翼,以城市前方的河流为横轴,“左崇而右实,左胜而右殷”,形成左右对称、纵深展开、众山拱卫、均衡统一的山水城市格局。

三.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3)古代山水城市多以“穴点”作为均衡与统一全城的中心点、控制点或制高点。

同时,城市的最高行政机关一般也设置在“穴点”之处,县衙“城市之地,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

如宁波慈城的县衙就位于穴点之处,象征着居高临下、一统天下或受命治理辖区四方百姓。

古城墙宁波慈城古县城的“穴点”示意三.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4)古代山水城市也有意把一些山水圈进城内成小山,作为城市主体建筑的主山或靠山;主山(浮碧山)这些小山也能起到内聚中心的控制作用。

如宁波慈城就将主山(浮碧山)围入城墙之内,形成“主山驻城”的意象。

古城墙宁波慈城古县城的“主山”四.城市内部空间组织与外部自然山水同构(1)古代山水城市以主山为屏障,青龙、白虎围合,前以案山遮护,剩下水流出口亦有水口山把守,从而构成山水城市外部第一重围护空间,也叫内明堂;如果在这一重围护之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山或祖山以及青龙、白虎外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山,再加上第二个水口山,就形成了第二重围护空间,也叫外明堂。

内明堂位于龙、虎砂山内,须宽、窄适中:不可太宽,宽则不可藏风;亦不可太窄,窄则不显尊贵。

外明堂则不可狭窄,须用水口关拦,令真气聚于其间。

明堂的大小要与四周砂山相称。

龙强则堂宽,龙弱则堂小;山谷中明堂宜宽广,平地上明堂宜狭窄。

古人谓之“堂之广狭,随龙长短。

龙远堂宽,斯为正法,龙近堂小,形势乃宜”。

四.城市内部空间组织与外部自然山水同构(2)在取得城市外部自然山水的重重围护之后,古代山水城市内部仍采用多重围护的城廓模式,形成由外而内、由大至小的两套或三套城廓;城廓内则分为若干由坊墙围合的坊里,每个坊里又由若干个封闭、安宁的四合院落组成。

这些组织形式都具有环环相套、多重围合的空间特征。

四合院多进院落五.城市景观与外部自然山水相呼应(1)古代山水城市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作为城市的背景与衬托,并形成重峦叠嶂的、多层次的天际轮廓线,增加景深与距离感。

同时,配合城市左、右两侧的砂山,形成极为丰富的景观空间。

1.缺乏背景,空间离散,建筑孤独2.玄武砂山使背后空间产生围合感,有较好的空间感受3.两翼砂山使建筑空间围合性更强,环抱有情4.两翼砂山不宜过远,会消弱其空间感5.两翼砂山不宜高,过高则压,使空间过于压抑五.城市景观与外部自然山水相呼应(2)古代山水城市以山体作为城市背景,以河流水面作为城市前景,形成平远开阔、倒影婆娑的观景视野。

同时,要求河水以三面水流、环绕缠护为佳,呈“金城环抱”之势。

这种形势历来引为古代山水城市的最佳水形模式。

城市五.城市景观与外部自然山水相呼应(3)古代山水城市以案山、朝山、龙虎砂山作为城门、轴线、道路、楼阁的对景或借景,既使空间视线有所归依,又把山体景观引入城市,完善了城市景观与自然山水的呼应关系,达到真正的“显山露水”的目的。

六.巧用风水构筑物,增强城市识别性古代山水城市多在其格局关键之处设置风水构筑物,如在城市水口、砂山、穴点等地方,修建亭、台、楼、阁、塔、观、庙等;这些建筑除开其蕴涵的风水意义外,还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如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都是在临江的关键之处。

滕王阁黄鹤楼六.巧用风水构筑物,增强城市识别性古代山水城市多在山水利害之处,往往运用风水手法加以处理,如“龙首当镇”,即在青龙砂山的龙首之处修道观、寺庙、塔楼等建筑,以镇压龙之戾气。

诸多古城周边山上有寺庙、道观等皆为此理。

如宁波慈城古县城青龙砂山的龙首处,就修有一道观(清道观)。

清道观清道观六.巧用风水构筑物,增强城市识别性如“兴文运”的文笔峰、文笔塔,是借助外形好似毛笔,以笔代文,期望城市能文运昌盛。

文笔塔桂林文笔峰七.重视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古代山水城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极其重视对城市环境的维护,对城市周边山体、水系都要是进行严格保护,十分注重山体植被的绿化和环境的保护。

桂林阳朔凤凰古城七.重视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古代山水城市在水口之处,往往会修筑高大的构筑物,除了提升景观观赏性外,还有增加水口的锁水能力;故一般城市的水口也会被打造成水口公园。

如武汉的南岸嘴公园、衡阳的水口公园。

衡阳水口公园武汉南岸嘴公园一.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强调人类对自然的选择和适应,表达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不离不弃与相互依存的愿望;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为古人“人地和谐”的人居环境观。

这种“人地和谐”是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环境观的精髓。

“人地和谐”的思想。

对于今天的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阆中古城二.科学选择环境容量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认为,“山水大聚之所必结为都会,山水中聚之所必结为市镇,山水小聚之所必结为村落墓地”;因此,山水聚结形势的大小决定城镇的规模。

这种聚结观念,从区域环境容量出发,较好地界定了我国古代山水城市建设规模与人口容量,既满足了山水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又避免了城市的盲目蔓延及其对于山水环境的破坏。

因此,它有助于我们对于现代城市空间发展作出正确的规划。

古代山水城市的环境容量示意三.凸显城镇特色古代山水城市一般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使得城市的形象变得诗情画意。

无论是“七条琴弦皆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还是“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周山势锁艳霞”的阆中,都是以其独特山水格局来凸显其城镇特色的。

阆中古城江南水乡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