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礼仪图
先秦礼仪

先秦礼仪先秦指人类产生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为止,远古自不必说有记载的便是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而我要讲的却是更近一点,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大家都知道这一时期诸候混战,群雄割据,天下动荡不安,可正是这种社会孕育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的时代。
这一时期学术自由,文化交流频繁,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逐渐形成诸子百家的学术争流现象,史称“百家争鸣”,百家并不是一百家,具体来讲指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十大家,西汉人将小说家去掉,称余下的为九流,便是三教九流中的九流了,题外话不多讲。
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理论影响着世人,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而我要讲的便是这一时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仪。
礼仪,就是指两方交往中以一定约定俗成的方式表达尊人律己的过程。
在古代“致福曰礼,成义日仪”礼仪是很重要的,大的有国家祭祀之礼,再大有邦国之礼,小的有婚姻之礼,再小吃饭都有一定的礼仪。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礼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
《史记?礼书》记载“至秦有天下,悉六国礼仪,釆择其善”。
孔子所著《诗》《书》《礼》《易》《春秋》中《礼》便讲的是礼仪。
人们将礼分为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礼之事为军礼,表葬之事为凶礼。
内容极其复杂,但当时人们对礼仪非常看重,其中的一大代表便是儒家之礼,看过秦时明月的人都可以从中窥见一斑,所以儒士便是指有礼仪的人的代表。
礼仪的两大特点便是重要与繁琐。
我现在就要从各个方面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
祭祀之礼。
祭祀是一个国家中非常重要的东西。
大到天子小到一个家族都需要祭祀。
祷告祖先神灵,祈请庇佑赐福,是先秦时代最普遍,最常见的祭祀仪式。
祭祀礼反等级森严,名目繁多,有一套严格的制度。
《礼记?王制》称:“天子祭天地,诸候祭社稷,大夫祭五祀。
夭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候。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课件

-2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经济
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
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
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市”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
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1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解题思路:①找题眼:“推行分封制”。 ②核选项,辨正误: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对新 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君 主专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 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A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2 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
观点。这位思想家属于( D )
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设法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 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 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 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③核选项,辨正误:汉朝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论语》却 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汉朝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 从材料看,《尚书》等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就已存在,A项错误;汉 朝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 有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答案:C
-18-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文化
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
【中国服装史】服装起源和先秦服饰PPT课件

▪ 3、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使得割据的诸侯各国、各民 族间,在衣冠服饰及民俗习惯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影响着 人们当时的服装态度。
26
商·青铜饕餮纹
41
▪ 冕服构成
冕冠
舄屦
42
▪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稚鸟)
绘之于衣,还将宗彝(yí)、
藻、火、粉米(白米)、黼
(fǔ,斧形)、黻(fú,双
兽相背形)绣之于裳。图案纹 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
43
十二章纹的含义
▪ 日、月、星辰——照耀 ▪ 山形——稳重 ▪ 龙形——应变 ▪ 华虫(稚鸟)——文采华丽 ▪ 宗彝(yí)——忠孝(慎终追远) ▪ 藻——洁净 ▪ 火——光明 ▪ 粉米(白米)——滋养(养民以天) ▪ 黼(fǔ,斧形)——果敢决断 ▪ 黻(fú,双兽相背形)——明辨
53
▪ 胡服: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与当时中原地区 宽衣博带式的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多穿 短衣、长裤、革靴,衣身紧窄,便于活动。
54
穿胡服的女子(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铜俑) 55
窄袖短袍 加束革带 的胡服示 意图
56
绣罗单衣展示图(参照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图绘制)
57
58
窄袖短衣、方格纹长裙穿戴展示图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佩饰18?三纺织衣料时期?距今1万4万千年前第四冰河期结束新石器时代采集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过渡出现天然纤维葛纻大麻毛等主要纺织原料出现原始织机19?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三块葛布残片这块罗纹织物证明远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就有原始织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6900年前的苎麻织物残片?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前的陶器发现100余件麻布或编织物?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蚕茧表明距今5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利用蚕茧了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青海诺兰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平纹毛布与毛毯表明在5000年前古代游牧民族和边远的牧区部族开始使用毛纺织物20?贯口衫穿贯口衫的原始人甘肃辛店彩陶纹饰21?其他着装形式青海大通县出土彩陶盆上为我们展示的佩尾饰与辫饰的原始人22穿圆球形下裳的原始人1995年青海省同德县出土彩陶盆23?佩饰24?纺轮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制的纺轮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
古代女子礼仪

古代女子礼仪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简略来说,就是相互见面的礼节。
这些礼节规范着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行止坐卧提供了准则。
这些理解都是人们观念的反应,因此一个简单的礼节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趋(二)拜(三)拱手(四)作揖(五)唱喏(六)长跪(七)鞠躬(八)寒暄(九)叉手(十)仕女见男子礼俗道万福也是属于古代女子礼节。
唐宋时妇女与人减免行礼之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
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
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先秦的服饰模特图

•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 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
玉佩
• 孔子认为,玉的美可以象征君子的高 贵品德,所以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佩戴玉制 的饰物,玉佩的种类也因此丰富多彩。先 秦的玉佩有人纹佩、龙纹佩、鸟纹佩、兽 纹佩等,也有将多件玉佩用彩绳串联悬挂 于腰带上的组佩,还有透空活环套扣的玉 佩,可谓精美绝伦。
笄
• 笄主要是用来固定发髻和冠帽的,材 料使用骨、蚌、玉、铜、银、金等,上面 也常有绿松石做装饰。中国古代女子年满 15周岁就算成人了,可以订婚,届时要举 行“笄礼”,由一个已婚女子给适龄的女 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仪结束后 再将笄取下;如果没有订婚,女子在20岁 时也要举行“笄礼”。笄是中国古代极其 重要的头饰,上面常刻有鸳鸯或几何纹装 饰,后来演化成了簪。
• 皇帝冕服上的纹样
• 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墓出土龙凤虎纹刺绣
• 冕冠图
冕服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时要穿华美的礼 服——冕服。冕服由冕冠和礼服两部分组 成,一般与腰带和赤舄(红色的鞋子)相 配。其中,礼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 组成的。上衣采用青黑色,象征天;下裳 黄赤色,象征地。上衣画有六种不同的纹 样,而下裳则绣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这些 纹样合称十二章纹。
• 皇帝冕服图(据后世史料描绘)
• 赤舄图(据后世史料描绘)
十二章纹
• 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 米、黼、黻等12种图案。这12种图案各有 寓意。日、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 重,龙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 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净, 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黻代表 去恶存善。
• 十二章纹
先秦时期礼制的发展演变

先秦时期礼制的发展演变中国从古至今就是“诗书礼仪之邦”,“礼”,自古以来都是维护社稷江山,安定百姓的重要存在。
礼仪门类繁多,礼书典籍层出不穷。
随着先秦时代的变迁,礼制既贯穿于思想方面,又贯穿于生活方面,在政治上也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标签:先秦;礼制;演变“礼”,自古以来都是维护社稷江山,安定百姓的重要存在。
关于“礼”的记载,最早更是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礼”从原始社会人们简单的意识,转变为夏商时期用来祭祀的制度,经历了西周的发展与完善,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政治和文化生活。
一、夏商时期“祭祀”专用的礼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有了关于礼的意识:《通典·礼一》中曾有说道:“伏羲以俪皮为礼……可为嘉礼;神农播种……致敬鬼神……可为吉礼;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可为君礼;九牧倡教,可为宾礼;《易》称古者葬于中野,可为凶礼……故伏羲以来,五礼始彰”。
到了夏朝,礼制逐渐建立起来,在《礼记·礼运篇》提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
正如《通典·礼序》中提到的“夏商二代,散亡多阙”,所以说关于夏商之礼的具体内容和详细记载,我们无从探寻,只能从后世的相关记载,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来有所发现。
夏礼,最主要突出宗庙的地位,《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关于宗庙的地位就有说道:“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同时,《礼记·曲礼下》突出提到君子以宗庙为先“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侯后。
”可以看出,宗庙是夏代行礼的主要场所。
也说明夏礼,和祭祀礼仪息息相关。
对此《墨子·明鬼下》更有说道:“故古圣王必以鬼神为赏贤而罚暴,是故赏必于祖,而■必于社。
”这些都可以看出,在夏代礼制是用来维护神权和祖权的工具。
商代甲骨文中的“礼”是象形字,先是■,后来加上示旁,变成了■。
国学中的礼仪

国学中的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二)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三)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中国美术史先秦时期思维导图

中国美术史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青铜礼器最为突出,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礼器介绍是红铜和锡等的合金硬度比红铜高,熔液流动性比红铜好气孔更少,便于铸造器物形状使器物表面更光滑,花纹更精致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黄金时代作用是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一般用于祭祀和礼仪场合先秦重礼风俗礼器在青铜器中占突出地位成为王权和等级的象征和标志内容器物上多装饰狰狞的图案青铜器制作方法红铜加锡金有六齐金指合金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齐是调剂的意思,也就是比例因用途不同,对青铜的软硬,韧度要求不同,即铜锡配比不同考工记中的六齐就是因用途不同制定出的不同的六种铜锡比例失蜡法也称蜡模法,是一种先进的青铜器铸造方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制作方法以蜡做模具用细腻的稀泥将做好的蜡糊上再将蜡模融化,外范和内范之间就是模往模内注入铜液,冷却后取出器物好处没有范缝,技术难度相当高可以铸造更精细的纹饰,增加丰富的视觉要素代表作品曾侯乙墓出土尊盘影响现在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精密仪器部门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和铸件装饰史上伟大的发明翻范法商朝青铜器晚期形成成熟的青铜器种类礼器我国青铜器主要研究对象分类炊煮器鼎鬲水器酒器觚爵用途统治阶级区分尊卑等级列鼎制度天子9鼎诸侯7鼎卿大夫5鼎士大夫3鼎分封赏赐,见证战争乐器兵器工工具车马器青铜器艺术风格直线造型,外形刚劲沉稳厚重庄重与灵动之和谐青铜器形体基本造型长方形、方形、圆形与椭圆形四类均有轴对称特征纹饰彰显了青铜礼器的庄重之势特征图案性强布局称对称轴状形象森严代表纹路饕餮纹夔龙纹代表器物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商后期青铜器代表高133cm,重875KG属于炊煮器,也是权利的象征因鼎内铸有司母戊而得名形象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柱足和鼎耳粗壮纹饰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鼎身四面无纹饰为长方形素面,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雷云纹之上各部分饰有主纹素面周围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氛围具有浑厚的体量感和雄浑气势给人以神秘威慑和恐怖印象意义是商周奴隶主权势和威严的象征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是镇国之宝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鸟兽形青铜器都称为尊是商晚青铜雕塑的代表作高58.3cm,重34kg纹样细密的云雷纹为底肩部有四龙盘缠四角设计成四个大卷羊角羊身上有麟纹,形象宁静威严装饰手法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之中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相结合器物与动物形象相结合总结造型威严奇特,纹饰华丽生动集中表现了商后期青铜艺术的最高水平大禾人面方鼎出土于湖南是目前所见全世界唯一一件以人面为纹饰的青铜方鼎外形完整,厚重结实器腹内铸有“大禾”二字,可能是氏族的徽标基本形制方形鼎两立耳四圆柱形腿器足上部饕餮纹雕饰对人面起拱托作用特点四面为人面装饰人面表情肃然,颧骨突出,圆眼大睁双唇厚实紧闭从人面流露的严肃中略带苦涩的神情看,似为奴隶形象,符合奴隶被用作祭祀神和祖先的牺牲品的商代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礼仪图篇一:先秦礼仪先秦礼仪先秦指人类产生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为止,远古自不必说有记载的便是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而我要讲的却是更近一点,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大家都知道这一时期诸候混战,群雄割据,天下动荡不安,可正是这种社会孕育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的时代。
这一时期学术自由,文化交流频繁,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逐渐形成诸子百家的学术争流现象,史称“百家争鸣”,百家并不是一百家,具体来讲指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十大家,西汉人将小说家去掉,称余下的为九流,便是三教九流中的九流了,题外话不多讲。
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理论影响着世人,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而我要讲的便是这一时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仪。
礼仪,就是指两方交往中以一定约定俗成的方式表达尊人律己的过程。
在古代“致福曰礼,成义日仪”礼仪是很重要的,大的有国家祭祀之礼,再大有邦国之礼,小的有婚姻之礼,再小吃饭都有一定的礼仪。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礼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
《史记?礼书》记载“至秦有天下,悉六国礼仪,釆择其善”。
孔子所著《诗》《书》《礼》《易》《春秋》中《礼》便讲的是礼仪。
人们将礼分为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礼之事为军礼,表葬之事为凶礼。
内容极其复杂,但当时人们对礼仪非常看重,其中的一大代表便是儒家之礼,看过秦时明月的人都可以从中窥见一斑,所以儒士便是指有礼仪的人的代表。
礼仪的两大特点便是重要与繁琐。
我现在就要从各个方面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
祭祀之礼。
祭祀是一个国家中非常重要的东西。
大到天子小到一个家族都需要祭祀。
祷告祖先神灵,祈请庇佑赐福,是先秦时代最普遍,最常见的祭祀仪式。
祭祀礼反等级森严,名目繁多,有一套严格的制度。
《礼记?王制》称:“天子祭天地,诸候祭社稷,大夫祭五祀。
夭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候。
诸候祭名山大川者在其地者”从中可看出由于祭祀者社会地位的不同,祭祀的对象也有所不同,社会地位越高,祭祀的对象越多;反之,则越少。
天无所不覆盖,地无所不承载,日月星辰无所不照耀,公正无私,至高至圣。
而有资格祭祀它们的,就是人间至高无上的天子。
祭天,是在泰山上垒土筑坛,于坛上焚烧积柴而祭之;祭地,是在弯曲的山坳破土埋葬猪羊而祭之。
祭寒暑,则是在附近凹陷处设坛而祭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天子要在巡守之时祭遍天下名山大川。
据《史书?封禅书》称,天下的名山主要有:嵩山、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衡山、华山、襄山、岳山,等等。
大山有名的如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
而最有名祭祀的地方便是在泰山,叫封禅。
泰山封禅是最隆重、神圣的盛典。
只有最有德行的圣明君主在国运昌隆时才能举行。
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在泰山封禅。
祭社稷,每年于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天子和诸侯都要亲往社坛祭祀,以求土地神的赐福,从而能使五谷丰登。
天子和诸候的社礼祭品有所不月,“天子社稷为太牢。
诸候社稷为小牢。
”大牢又称太牢,指牛、羊、猪,三牲全备。
小牢又叫少牢,指羊和猪。
与社礼相关的还有“籍礼。
”每年春耕时节,天子或诸候都要戴上礼帽,穿上礼服,亲自执掌耒耜在田上三推或者一拨,以示自己亲自耕种籍田,以亲勤的劳动收获来敬献于天地山川鬼神的祭祀,以表示天子或诸候对这些神灵的崇敬之情,并含有劝农的意思。
作为一个以农为立国之本的民族,祭祀社稷之礼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礼制,历l一数千年而不废。
“社禝”亦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祭祀之礼最频繁、最复杂的莫过于祭祖。
表现为宗庙祭祀。
宗庙祭祀之礼名目每繁多,形式复杂。
宗庙祭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祭祀活动,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疏漏。
不但要依时而祭,而且还要顾及不同祖先的生活习惯,以使祖先神明乐于接受。
在对祖先的宗庙大合祭中,准备酒等祭品时,特别重视盛着以清水为代用品的酒樽,和陈列在青铜盘上的生鱼,以及不加任向佐料的大块肉骨煮成的高汤。
这是因为准备要祭祀远主先王,就应该考虑到上古时代一般的生活状况,适应祖先的口味,以使这些祖先便于接受,同时也表示后世子孙念念不忘饮食的本源。
但在对近祖的四时的宗庙祭祀中,虽然也准备以清水为代用品的酒樽以示崇敬之意,然而又可以敬献可以饮用的薄酒。
在陈设的祭品中,虽然也是以黍稷为先,但在祭享仪书中,真正进献的还是米饭。
宗庙祭祀中有专职的礼仪人员,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持祭祀礼仪的“祝”和代表死者受祭的“尸”,以及佐食者,在祭祀过程中各司其职。
在礼仪即将结束时,祝要接受佐食者所献的洒,但又不能真正喝下去,只是举祭一下就放下来。
而代表接受祭享的尸,因祭礼即将结束,尽管此时礼器中所盛的祭品仍很多,也不能吃。
总之,宗庙祭祀之礼必须庄重严肃,包括所用器物,如天子所乘之车也必须以素净为主,不得加以彩绘。
人伦之礼。
孝亲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是先秦时代一切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
人伦之礼的诸多内容都可以视为对孝道的扩展和延伸。
所谓“孝”,指对父母、祖先尽孝道。
最主要的是善于侍奉父母。
孝亲的伦理观念源远流长,可以说起于人的一种自然天性。
而最早的孝义楷模就是舜的故事了。
舜的父亲,和他的继母曾多次多要杀舜,但都被舜逃脱了,舜却没有仇恨他们而是依旧全心全意地照顾他们。
当华夏民族进入宗法制度社会之后,以孝为中心的人伦道德被上层统治者加工,改造成了强化尊卑、上下、君臣、父子、夫妇等等级与名分的宗法人伦制度。
另一个极重要的人伦之礼是悌。
悌指顺从兄长。
孝悌是人伦之礼理的基本道德规范,宗法伦理社会所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人伦之礼除孝之外,总的概括便是所谓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伦规定了每个社会成员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履行自己的伦理义务。
与此同时,君父夫兄等尊者,长者,对臣,子,妇,弟等卑者,幼者也有特定的义务。
即后世总结的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如果尊者,长者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能表率服人,那么其结果必然是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只有两方面的良好配合,才能构成宗法制社会特殊的充满了人伦情感的和谐秩序。
婚姻之礼。
先秦时代的婚姻之礼极其繁杂。
夫妇关系的确立,始于纳徵,即送礼。
请期:男家纳徵后,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请求女方同意。
一般必须三请于女方,女方三辞,而后告之,以示不敢独断专行,女方三辞,也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亲迎:即亲自到女家迎娶。
新郎的父亲为儿子举行过简单的仪式后命他前往女家迎娶。
新娘的父亲则设筵席于家庙,在门外迎候新郎的到来。
新郎来后执雁入内,揖让一番登上厅堂,再拜之后献上雁作进见礼。
新郎退出,新娘紧随其后。
迎亲的车辆停在门外,新郎将上车的拉手绳亲自交给新娘。
新娘上车后,新郎驾车使车轮向前滚动三周。
然后即由伴郎代替新郎驾车返回,新郎提前赶回,等候在家宅的大门外。
新娘到来,新郎搀抶新娘一起入内,行过礼仪之后遂共盆而食。
第二天天明,新婿要领着新妇去拜见公公婆婆。
天明之后,公婆一起安排酒菜招待新妇。
新妇要向二老敬酒一杯,以示酬答之意。
其后,公婆由厅堂西边的台阶先下,新妇由东也的台阶下,表示接替婆母行主妇之职责。
新妇嫁入三月后要祭祀路神。
婚姻礼仪在先秦礼仪中占有有极重要的地位。
《礼记?昏义》中所述“昏礼者,人之本也”婚姻之礼是其他礼仪的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而先秦礼仪作为中华礼仪的领跑者。
影响了其后两千年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虽然现在它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它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将会印在每个华夏子民的心中。
篇二: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先秦礼乐文明是一整套非常复杂的文化体系,涉及到生活方式、伦理规范范与社会制度。
这一传统涵盖了从典章制度到精神信仰的各个层面,其内涵十分宽泛。
具体地讲,礼乐文明包括“礼”和“乐”两个维度,其中,礼代表了仪式的政治性规定,是规范社会生活的首要原则,主要用来规范个体的行为方式,它具体地涉及了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的具体规范,社会运行过程中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政务、宗教祭祀等诸因素皆被纳入到其规范体系中;“乐”则主要指音乐,同时包括诵诗歌舞等,它代表了一种仪式性的心理状态,是践行礼的必要条件与重要辅助。
礼乐并重,相辅相成,是礼乐文明的主要特色。
先秦礼乐文明大致经历了二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始于原始巫祭时代到西周初期的原始礼乐文明,此时的礼乐文明尚处于“自发状态”,即与原始宗教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第二阶段为自西周中期始至春秋末年止的周礼时期,此时的礼乐文明在经过周公制礼作乐后实现了对原始礼乐文化的首次突破而进入理性礼乐文明阶段。
中国的礼乐文明由来已久,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它的生发也必然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士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可见礼最初生发自原始状态的饮食、祭祀等日常行为中。
原始之“乐”则与原始巫术天然浑成,古之民以乐舞娱神而求神灵赐福,期间则依稀可见礼之雏形。
及至夏、商、周初,礼乐文明虽有发展却未能从根本上获得突破。
总体上礼乐巫文化仍为一体,尚未突破原始宗教文化之窠臼。
因夏商巫风巫术兴盛,其礼乐文化实质上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自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的神秘主义礼乐文化,比如丧祭之礼乐,乡饮酒之礼乐等。
先秦礼乐文明的成型与兴盛是在西周时期。
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原始礼乐文明逐渐被取代,到西周中期终获突破达至成熟的理性礼乐文化体系。
周代礼乐文明是在对殷商礼乐因袭基础上建立的,是周公在批判继承虞夏商三代文明的基础上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产物。
周代礼乐文明实现了从殷代宗教到人文理性的突破与转变,是一种人道意义上的理性道德文明而非原始宗教文化。
原始宗教文化以娱神为主要功能,周代礼乐则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功能。
《礼记?表记》中明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至此,先秦礼乐文明已经发展成为一套完备的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与伦理规范,并最终成为先秦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
周代礼乐制度包括两大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的礼;二是伴随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