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及精神文化生活

合集下载

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与需求

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与需求

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与需求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与需求的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与需求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区中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和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了解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有助于社区及相关机构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

本文将从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身体健康、社交活动和服务需求等方面来探讨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需求。

一、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社区老年人所居住的环境应该安全、舒适、便利,并且具备良好的社区设施和服务。

安全是老年人生活环境的首要考虑因素,社区应配备有效的安全措施,如安装摄像头、设立安保巡逻等。

此外,老年人的住房应具有无障碍设施,如扶手、坡道等,以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

住房周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要齐全,如医院、超市、公园等,方便老年人的出行和日常需求。

二、社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社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一个关键的关注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衰退,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社区应当提供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和保健措施,如定期体检、疫苗接种、慢性疾病管理等。

此外,社区还可以组织一些健康促进活动,如养生讲座、体育锻炼等,以帮助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

三、社区老年人的社交活动社交活动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社区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帮助老年人拓展社交圈子,增加交流和互动。

社区可以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志愿者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如书法班、合唱团、康乐舞蹈等,让老年人能够积极参与社区生活,享受社交的乐趣。

四、社区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社区老年人有着特殊的生活需求,社区应该提供相应的服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首先,社区应该提供便利、高效的交通服务,以解决老年人出行不便的问题。

其次,社区应该提供日常生活的服务,如购物、家政、洗衣等,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此外,社区还可以提供一些精神关怀的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支持小组等,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上海市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上海市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3):1523-7.8马纪林,赵学军,李玉丽,等.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2):5-8.9冯磊,王艳玲,孙全超,等.吉林市区老年居民生命质量多因素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7):4975-6.10史秀欣,王国文,胡雨亭,等.山东省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8):1972-4.11孟琴琴,张拓红.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3):258-63.12李剑忠.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体质和自测健康水平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354-5.13高月霞,陈德喜,庄勋,等.南通市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3928-31.〔2018-12-09修回〕(编辑王一涵)上海市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王兵1杨逸彤2曹宜璠3(1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33;2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3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况研究所)〔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市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按整群抽样法抽取上海市静安区某街道60岁及以上的独居老人1563名,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不佳。

年龄、自理能力情况完全依赖、自我健康评价不好是上海市独居老人心理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

影响独居老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 )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独居老人在使用电话需要帮助和外出频率1次/月或更少是影响独居老人IADL 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

结论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可通过加强身体锻炼、增加社交活动等有效措施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老人的思想总结报告范文(3篇)

老人的思想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思想状况,我们开展了一次针对老年人的思想总结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二、调查背景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老年人的思想状况,分析其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调查对象为我国某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收集有效问卷500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思想观念(1)家庭观念: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单位,注重家庭和睦、子女孝顺。

在调查中,有80%的老年人表示愿意为家庭付出一切。

(2)价值观:老年人普遍认同“诚信、友善、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认为这些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同时,他们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关心国家大事。

(3)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调查中,有70%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尝试新事物,追求健康、愉悦的生活。

2. 价值观念(1)对国家发展的信心:绝大多数老年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认为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老年人普遍认为子女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愿意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3)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老年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余热。

3. 行为方式(1)家庭生活:老年人注重家庭和谐,关心子女成长,积极参与家庭事务。

(2)社会交往: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关心邻里关系,乐于助人。

(3)休闲娱乐:老年人追求健康、愉悦的生活,注重精神文化生活,如阅读、旅游、参加兴趣小组等。

四、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老年人具有以下特点:1. 思想观念较为传统,注重家庭、道德和社会责任。

2. 价值观念积极向上,关注国家发展、子女教育和自身价值。

3. 行为方式健康、乐观,积极参与家庭、社会和休闲娱乐活动。

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2010.10

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2010.10

最美夕阳红最暖人间情--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上海市统计局 2010-10-27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

200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

申城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在生活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他们在养老方面又有些什么要求?而自己即将步入老年,又要负担起父母养老问题的中年人又是怎样对待养老问题的?离老年生活还相当遥远的年轻一代又是怎样看待自己应尽的责任的呢?为了解这些问题,值重阳之际,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分别对上海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41到59岁的中年人和18到39岁的青年人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获取有效样本2229个,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样本数为1033个,占46.3%。

一、老年篇1、“居家养老”仍是首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子女成年后离开父母已成为一种趋势,三代同堂家庭在上海已比较鲜见。

调查发现,受访老人中,单独居住的达56.3%;而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不到四成,占38.3%。

独居老人较多使社会在养老问题上的作用更加凸显。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老年人普遍接受的还是居家养老模式。

调查发现,仅13.1%的受访老人表示愿意去养老院或敬老院。

至于不去养老院或敬老院的理由,则主要集中在觉得自己的身体挺好,不需要养老院照顾(36%);在家更自由,不能适应养老院的环境(29.7%)及觉得养老院的费用贵(18.6%)等一些方面。

而对于所能承受的养老院费用,则有近九成的受访老人选择了每月2000元以下,其中44.7%选择每月800-1000元,28.1%选择每月1000-1500元,16.9%选择每月1500-2000元。

有种说法叫“60岁以前我养房,60岁以后房养我”。

对于这样一种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的“以房养老”模式,有47.5%的受访老年人能够接受,17.6%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申城老年人对于这样一种比较新型的养老模式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老年人群体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群体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群体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群体的心理特点如下:
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面临着亲友的缺失和社交圈的缩小,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自我价值感下降:老年人可能会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正在下降,无法像过去那样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会导致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下降。

忧虑和担忧:老年人会对未来和健康问题感到忧虑和担忧,这可能导致他们变得焦虑和沮丧。

记忆力减退:老年人的记忆力逐渐减退,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头脑不再像以前那样敏锐。

倾向于回忆过去:老年人更倾向于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失落。

对风险的忽视:老年人可能会忽视某些风险,如健康问题和金融问题,这可能会使他们处于危险之中。

对生命的看法:老年人可能会更加珍惜生命和时间,对生命的观念会更加深刻。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研究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研究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研究随着老龄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我国进入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通过对某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调查发现,这一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且自我的幸福感大多源于精神生活的满足。

虽然目前我国的老龄事业相较从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在新形势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为此,试图通过调查所得数据解析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目前的需求,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对完善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尽绵薄之力。

标签: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66据国家统计局2月份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22亿,占总人口的16.1%;据民政部李立国部长在2016年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上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55亿,占总人口的17.8%;到2053年老年人口规模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达到34.9%,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十二五”时期,我国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老年人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但老年人精神关爱、情感慰藉缺失的矛盾还尤为突出。

本文认为,要着力补齐老年人精神关爱的短板,首先需要较为全面地、准确地把握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满足老年人精神关爱的必要条件。

笔者为了掌握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补齐精神关爱缺失的短板,于2016年4月份对三亚市吉阳镇某社区开展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专项问卷调查。

1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1.1 调查基本情况此次调查在社区共随机发放问卷123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调查有效率93.5%。

在调查的对象中,男性52人,占45.2%,女性63人,占54.8%。

年龄60—64岁占43.5%,65—69岁占32.1%,70—79岁占20.9%,80岁以上占3.5%。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调研报告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调研报告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调研报告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调研报告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出台实施了许多养老、惠老政策,多数老年人过上了幸福、安稳的晚年生活,对当前的物质生活基本满意。

相对于物质生活,老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满意程度稍低了些,结合有关材料和本人走访调研了解,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丰富,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一般,仍有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贫乏。

(一)电视、收音机成为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看电视是老年人自我娱乐、了解世界和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绝大部分老人表示,除特殊情况,没有一天不看电视、听收音机的,有的老人每日看电视的时间在8小时以上。

从时间上秋冬两季更长于春夏季节。

(二)参加文体活动成为老年人扩大交往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盟目前为老年人建设了相当数量的文化活动室等休闲场所,苏木(乡)镇所在地的老人们把打打麻将、扑克作为重要的娱乐活动项目和扩大交往的手段。

旗县所在地由于老年人相对集中、娱乐设施相对不足,除部分热爱文体活动的外,其他老人成群结队地坐在一起室外聊天闲谈成为打发空闲时间、相互沟通的主要方式。

(三)参加知识性活动成为老年人重要选择。

如今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小学甚至文盲的比例占到七成以上。

相当部分的老年人渴望学习知识,充实精神文化生活。

建议:要填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空缺,就需要与社会共同努力,结合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精准扶贫,不断地延伸、扩展和优化老年人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空间”。

(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关注老年人的社会氛围。

一是弘扬孝道文化。

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一项文明创建任务,大力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健全宣传队伍,拓宽宣传渠道,营造良好宣传氛围。

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孝道文化宣传评比活动,让关注关爱老年人的意识和行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职能部门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敬老模范嘎查(村、社区)和孝亲敬老先进评比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作者:肖月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7期【摘要】随着老龄人口的逐渐增多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社区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数量与日俱增,在他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精神文化服务需求愈加强烈。

完善社区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有利于提升社区老人群体晚年生活的幸福感,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社区老人精神文化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完善老人精神文化服务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一、完善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的意义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是社区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本主义思想,是指以政府制度保障为主导,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包括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居民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总和。

[1]完善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满足老人个人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认同感等精神层面的需求,使老年人享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与温暖,减轻老人的孤独感,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地缘、趣缘、业缘等关系,使老人与社区内成员的社会互动更加频繁,拓展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减少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社区的社会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二、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的宣传工作不力,认识不足社区老人的精神文化服务问题是相对隐性化的,老人们的精神文化服务的民意诉求似乎并不像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那样强烈,相关部门对养老问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没有将社区老人的精神文化服务工作提高到关乎家庭幸福安康、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

[2]由于受一些不当的传统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制约,在家庭中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状态常常受到忽视,人们认为只要给老人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尽到家庭养老的责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