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合集下载

浅析城乡基础教育如何均衡发展

浅析城乡基础教育如何均衡发展
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开展多元化教育模式,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质
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教育
结合当地资源和文化特点,开展具有地方特 色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 爱好。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 康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 发展。
意义
研究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提高农 村地区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和方法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 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为政策制定 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和问卷 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城乡基础 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
结论与展望
05
研究结论
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明显
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城市和农村之 间存在较大差距。
建立合作机制
城市与农村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 共享和优化,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
政策倾斜是关键
要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上必须向农村倾斜, 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优 化教育资源配置。
技术助力教育公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远程教育、在线课程等,打破 地域限制,让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农村地区。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研究样本局限性
本次研究仅选取了部分 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 教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可能存在样本的局限 性,不能全面反映全国 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情 况。
城乡基础教育现状
02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 与经济增长之 间的本质联 系缺乏 深刻认识 , 导致 了我 国教 倾 向于将 资金投 向富裕 地区 , 而贫 困的农村地 区很 少有企业愿
育发 展存 在城 乡差距 、 地 区差距 、 阶层差 距 、 城 际差 距 , 而且差 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例如进城务工农 民子女 由于户籍制度 意投 资 , 进而扩大 了城乡教育 的差 距 , 并且 随着学历层 次的提 升, 城 乡之 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4 4.
的效果 , 在潜移默化 中培养幼儿 的集体主义观念。人生第一课 ,
等原 因 , 无法享 有与城市 儿童 同等 质量水平 的教 育 , 农 民工子
本保 障 , 但 客观存在 的地 区 、 城 乡和学校 差别导致 了基础教 育
发展 不均衡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 , 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 实 现均衡发 展 , 促 进教 育公平 , 日益 成为社会 关注 的热 点 。根据 《 国家 中长期 教育改 革和发展 规划纲 要 ( 2 0 1 0 — 2 0 2 0 ) 》 精神, 我 们 应该强 化城乡基 础教育均衡 发展 的认 识 ,加大政府 投资力
感, 让 观看表演的幼儿和参与表演 的幼儿 都感 到快乐 。教 师即 可抓住这个机会对幼儿进行集体 主义观念教育 , 达到寓教 于乐
[ 3 ]刘晓花 . 从 常规 的培 养看 幼儿 园集体 主 义教 育 ] . 文教 资
料. 2 0 0 7 : 1 6 2 —1 6 3 .
[ 4 ] 邹 小君. 对幼儿进行 爱集体情 感的培养 [ J ] . 汕头教 育, 2 0 0 1 :
养 。第三 阶段也 是我们 教学 的重点 , 在幼儿的思想观念逐 步形
度。而舞蹈训练是我们教师避开生硬 的说教让幼儿在游戏的氛

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DA I e. o g , X U n .e g ih n W Ho g f n
( . p r e o P y ia d c t n P t nUnv ri 1De at m f h sc l u ai , ui ies y,Puin3 1 0 Chn : m E o a t t 510 , a ia
Ba a e v l pm e fp sc le c to e c i g i l m e a y s ho l n l nc d de eo nto hy i a du a i n t a h n e e nt r c o si n ur n a ur l r a r m hepe s c i eo duc to l a r e s ba nd r a e sf o t r pe tv fe a a i na i n s f
i ig : d c t a p r i e n g o y ia u a i n q a h sc le u a i u rc lm f d n s e u a i n l p o t n t sa d f ,s f r h sc l d c t n a eu e u l d p y ia d c t n c ri u u n o o u i i p e o r n a o r s u c s a eu b ln e ewe n e e n a y s h o si b n a d r r l e ; h b n a d r r l u l t tu — e o e n aa c d b t e lme t r c o l u a n u a a t eu a n u a a i i sr c r r nr r a s r d sc
b n f s f r p y ia d c t n ta h r,a e ma n c u e r t e u f i e s o h sc le u ai n i l me t r e e t h sc le u a i e c e s r i a s' f h ar s fp y ia d c t n e e n ay i o o so n n o s h o si r a n u a r a , d p tf r r d t e f l wi g s g e t n r so d c t n l i o y: e - c o l u b n a dr r l e s a u wa o l n u g s o si t m fe u ai a n b d p r n a n o h o i n e o ma f e se ; te g h n s p r ii n i c e s v s e t h l ia v n g o sg o p ; r mo et a h r o n . e t y tms sr n t e e v so ; n r a ei e t n ; ep d s d a t e u r u s p o t c e wi g s u n m a e l f

提高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关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在中国,尽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依然存在问题。

为了实现更加公平和均衡的教育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

目前,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教育资源不足。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资金支持,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育设施,确保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与城市地区不相上下。

同时,鼓励优秀的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增加交流和合作,促进城乡教育发展的均衡。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

教育公平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地域差异,还包括家庭的经济差异。

贫困家庭学生由于经济原因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发展中的一大不公。

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助学制度,确保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教育资助中来,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帮助。

第三,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要充分尊重和发展他们的潜能。

我们应该鼓励学校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提供更多的选修课和兴趣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职业教育的力度,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教育评价和监控机制。

教育评价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此外,监控机制也是重要的,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总之,提高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均衡,才能够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公平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教育公平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教育公平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报告一、引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则是确保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教育机会的重要途径。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教育公平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教育公平现状分析1.教育资源分配:尽管政府在教育投入上持续增加,但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分配仍不均衡。

2.教育机会:部分地区、群体因地域、经济、社会背景等原因,在接受教育时面临机会不均等问题。

3.教育质量:不同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差异,影响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

三、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分析1.地区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扶持力度等因素,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2.城乡差距: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教育设施、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3.学校发展不均:部分学校因历史、地理、政策等原因,发展滞后,影响了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

四、教育公平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教育公平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教育公平,才能确保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同时,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

五、优化建议1.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更加公平、科学的教育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2.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薄弱地区、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薄弱地区、学校任教,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4.完善教育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估体系,定期对学校、地区的教育发展进行评估和指导,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

六、挑战与对策在实施优化建议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资金、政策执行等挑战。

为此,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应增加对教育领域的投入,确保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资金需求。

教育公平视域下城乡中小学体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透视

教育公平视域下城乡中小学体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透视

教育公平视域下城乡中小学体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透视摘要:如何合理配置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教育和社会问题。

以教育公平为视角,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我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在对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完善制度,加强督导、转变观念、加大投资、提高教师劳动力价格、做好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等方面提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教育公平;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82-03一、研究目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

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体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发展前景。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为河南省城市中小学的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并结合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以河南省内选取的城区中小学135所,农村中小学120所的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数理统计法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河南省城乡中、小学教育体育资源现状1、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人力资源是中小学体育资源的第一要素,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队伍和具体成员。

表1表明:在学历结构上,城区中、小学校本科及以上者占87.4%,而农村中、小学校本科及以上占8.4%。

检验结果表明,城乡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且农村教师的初始学历普遍不高,最后学历大都是通过函授、自考方式取得。

关于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关于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关于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均衡
发展的意见
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支持,提高农村教师
的待遇和培训机会,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以确保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教
育资源平衡。

2. 推进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将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与农村学校进行对接,提供教材、教学辅助材料、教学设备等
资源支持,以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3. 建立农村教师培训机制。

政府可以组织各类培训班,邀请城市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
为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
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4. 推广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中的应用。

政府可以鼓励农村学校引入信息技术,建立现
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系统,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等方式,扩大农村学生的
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

5. 加强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政府可以组织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教师和学生交
流活动,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和学习资源。

6. 完善评价体系,保障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应该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对城市
学校和农村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为不同类型的学校提供差异化
的政策支持,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第26卷 第2期2008年4月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O URNAL OF J I AYI N GUN I VERS I TY (Phil os ophy &Soc ial Sc iences )Vol .26 No.2Apr .2008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徐 敏[收稿日期]2007-09-20[作者简介]徐 敏(),女,浙江温州人,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山大学教科所,广州51064)[摘 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和基石。

我国近些年来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己经有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育政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坚决维护教育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由中央和高层地方政府承担主要投资主体、改革师资配置方式、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对各种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采取补偿措施等,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更大程度的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2X (2008)02-0099-04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石,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重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温家宝总理也曾强调,“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作为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形态之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是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状况的重要体现和衡量尺度,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又是其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和层面。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2001年以来出现的一个新提法。

它是一种理想,一种新的境界,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在政策、实践和理论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作者:戴维红许红峰来源:《体育学刊》2008年第08期摘要:对福建省135所城乡小学体育教育机会、教育权利、教育资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城乡小学生体育教育机会和权利不均等,体育课程资源不均衡。

城乡二元结构、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体育教师待遇不公平等是城乡小学体育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并从教育主体层面提出了完善制度、加强督导、加大投资、扶持弱势群体、促进师资流动等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公平;城乡小学中图分类号:G8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08-0076-04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fairnessDAI Wei-hong1,XU Hong-feng2(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Putian University,Putian 351100,China;2.Schoolof Sports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Abstract: The authors compared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educational right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with regard 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135 elementary school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Fujian province,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right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re unequal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are unbalanced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urban and rural dualistic structure, differences in the status of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put of educational funds, and unfairness of benefit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re main causes for the unfairn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main body: perfect systems; strengthen supervision; increase investment; help disadvantageous groups; promote teacher flowing.Key words: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educational fairness;elementary school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教育公平是指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1]。

教育公平共同的要素是教育机会、教育权利、教育资源和平等、合理分配。

教育机会是社会个体或群体受教育的可能性,教育权利是对社会个体或群体教育可能性大小的设定,教育资源反映的是社会个体或群体受教育可能性的实现程度。

教育公平集中体现为教育机会平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2]。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选择均衡发展战略。

在这个意义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3]。

利用莆田学院体育系学生暑假期间返乡机会,对福建省9个设区的市的150所城乡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

回收有效问卷135份,其中城市小学32份、县镇小学46份、农村小学57份。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现状1.1体育课开设及完成情况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权利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是社会公正的反映。

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权利平等即人人有权接受教育,其实质是人权的基本反映。

作为一个自然人,其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任何剥夺人的受教育权利的做法,其本质是对人权的践踏,对法律的亵渎。

教育部对9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总学时比例规定为10%~11%[4],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总学时比例为8.8%(840学时),小学每周3节体育课[5],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有一定的差距。

调查显示城市、县镇、农村小学体育课周学时差异无显著性(X2=1.184,P>0.05),70%以上的城市、县镇、农村小学每周安排3节以上体育课,31所小学因领导重视程度、体育师资、体育场地器材等原因,体育课周学时不足,其中县镇和农村小学占77%。

在课程完成方面,城市、县镇、农村小学不同程度存在体育课被占用现象,城市小学被占用比例较小,农村小学被占用的比例较高,差异呈显著性(X2=34.186,P1.2体育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一种客观条件,没有教育资源,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就失去依托,就没有任何意义[7]。

教育公平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它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8]。

1)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广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丰富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保证。

调查显示,依据国家计委颁布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9],近半数的城市小学、1/3的县镇小学和1/6的农村小学体育场地面积无法达标,城市、县镇、农村小学体育场地面积差异无显著性(X 2=1.458,P>0.05),近20%的城市和县镇小学由于体育场地面积不足而无法同时开展课间操,只能分批或隔天进行。

城市小学体育场地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发展使土地日益紧张,原本捉襟见肘的校园面积无法扩大,教学楼等一系列教学设施的扩建进一步加剧了体育场地的困难;二是城市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吸引着众多家长的眼球,郊区、农村的孩子们都涌向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无限扩招使班级数、班级学生数剧增,致使原本紧张的体育场地更加困难。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体育器材配备最低标准,城市小学体育器材总体达标率普遍较高,其次是县镇小学,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小学达标率为0,城市小学、县镇小学在体育器材配置上也存在差异(X2=8.662,P2)体育师资。

体育教师的数量是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保证,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程度与水平。

调查显示,城市小学、县镇小学都配备了专职的体育教师,农村小学仅有65%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城市小学学生与体育教师比为289︰1,县镇为217︰1,农村为192︰1(不包含没有专职体育教师的学校)。

学生与体育教师比例越小,教师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越多,每个学生可能获得的教育机会和指导越多,越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城市学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形成多达60~70人的大班级、超大型班级,制约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缺乏与教师交流和获得指导的机会,教师无法做到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尊重与照顾,严重影响了每个学生获得充分而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无法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

城镇小学每个班级学生数在40~60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更多的学生互动。

农村学校班级人数少,每个班级平均在20~40人,教师工作量轻,理论上可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质量应该更高,但农村小学有1/3的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教学管理较不规范、体育课程难以实施、器材严重缺乏、师资力量较弱、教师不安心工作等,造成目前农村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不高。

教师学历代表教师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发展潜力。

调查显示,福建省城乡小学专职体育师资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城市小学体育教师超过半数为本科学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以大专学历为主,城乡小学体育教师在学历结构上存在差异显著性(X 2=82.310,P职称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教学经验丰富程度的标志,也是教师工作得到认可的标志。

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差异存在显著性(X2=54.269,P随着终身学习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学校正规、系统的教育已经不再是教师教育的终结,而只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阶段。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调查显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令人担忧。

以新课程培训为例,100%的城市小学体育教师和67.2%的县镇小学体育教师受过不同层次的体育新课程培训,仅有31.4%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受过新课程培训。

信息闭塞、缺乏专业职后培训和必要的教学参考书,致使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了解甚少。

2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失衡的政策和制度因素教育公平的实现是漫长的过程,目前众多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的问题。

许多不公平问题本身就是政策及其延伸出来的法规、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所造成的[7]。

2.1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失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中国也不例外。

建国以来我国设立的种种制度政策,明显“偏袒城市”,以“农业哺育工业和农村支援城市”为发展战略,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不同的经济结构,拉大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由于教育对经济的依附关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形成了教育制度城乡分野,即在教育上优先发展城市教育,是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