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及单元整合导学案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优秀教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开始真正涉及哲学基本问题,它对学好以下几个单元起了基础性作用。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能动作用。
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四课分为两个框题: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由“上帝创世说”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论证得出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二目从人的起源开始探究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易传》里的一段话引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二目通过元素的发现经历探究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五课分为两个框题: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论证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目从意识的生理基础讲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三目是从意识反映的对象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人与动物的比较,重点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目通过“面对石头与电脑”的问题探究,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目实际上是讲了方法论的运用,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六课分为两个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讲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高考政治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三案六环节)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二、考点诠释——我来认识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4、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5、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7、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8、理解物质是本源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9、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10、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1、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三、导学菜单——我来预习1.怎样证明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静止的含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4.规律的含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5.什么叫意识?如何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6.怎样理解意识的作用?(认真看书,熟练掌握)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四、建立网络——我来归纳五、困惑扫描——我来质疑六、感悟平台——我来探究一、观察结构图进行基础知识展示(见我来预习问题)二、知识分析与运用例1、P40探究“张斌”从唯物论角度分析,从上述事例中获得哪些哲学启示。
例2、探究:意识的能动作用⑴用法分析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区别感悟“认识”与“改造”②认识和利用规律,用规律造福人类(2)用法举例①(03江苏10)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由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
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人们对反物质的发现过程表明: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B意识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探究材料:书P41“某少数民族地处…。
根据这种状况,该地区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课精编导学案Word版

生活与哲学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复习目标】1.以”物质”为关键词,说出其含义、唯一特性、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并结合材料分析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理念。
2.以“运动”为关键词,背诵其含义、与物质的关系、与静止的关系,应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一结论。
3.以“规律”为关键词,说出其含义,使用“物质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分析材料。
【预习案】一、物质的含义(一)意识的本质1、含义:2、唯一特性:PS: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Ps:1、物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物质是永恒的。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被改造,都有自己各自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是有生有灭的。
Ps:2、物质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因为客观存在既包括物质也包括意识)二、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2)都是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1)承认,是人类有意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我们再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的产物。
①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②使猿变成了人,形成了和③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
(2)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体系。
原因: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的产物,它是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Ps:反对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物质是运动的1、哲学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B肯定物质是运动的,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主张运动与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D否认运动有自己的承担者,承认运动是有条件的
3、“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C)
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
(2)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通过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培养学生具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能力。
(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理解、体会)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呢?)
4、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识记、理解)
第八环节:课堂练习(约5分钟)
1.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学习教案

第五页,共18页。
第四课 探究世界(shìjiè)的本质
4:运动(yùndòng)与静止的关系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tèshū)状态
(1)静止
在一定阶段或时期内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化
注意: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承认运动否定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第1页/共18页
第二页,共18页。
第四课 探究世界(shìjiè)的本质
一:世界(shìjiè)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1)人类社会(shèhuì)的产生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注意:三种基本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语言意识
第10页/共18页
第十一页,共18页。
第六课 求索(qiú suǒ)真理的历程
人们 改造 客观(kèguān)世界 的 物质性活动。
一、人的认识从哪里来(实践(shíjiàn)决定认识)
第11页/共18页
第十二页,共18页。
第六课 求索(qiú suǒ)真理的历程
1:实践(shíjiàn)及其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shíjiàn)观)
1:意识(yì shí)的起源
(3)结论: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结论: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映象。
注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各种形式的意识都是映象。
4:结论: 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唯物辩证法导学案

第二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导学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主学习】一、唯物辩证法P53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唯物辩证法既是______________,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____________。
(2)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________________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____________的,不以____________为转移。
(2)体现:____________的联系和____________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基本要求:要从事物__________________中把握事物,切忌____________。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一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转移。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________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________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不相同。
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整合教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体系构建前挂后联1.唯物论常用的观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认识论常用的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3.全面把握生活与哲学的内在结构(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哲学可分成四大部分内容,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与唯物史观。
唯物论介绍的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问题,辩证法说的是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认识论则是主要介绍认识的发展问题,唯物史观研究的是社会的基本问题。
(2)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哲学的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两者又可以再分,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分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辩证法的观点,主要有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复习目标】实践观:1.以”实践”为关键词,熟记实践的含义、特点。
2.识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运用此知识点分析材料。
真理观:3.以“真理”为关键词,熟记真理的含义,理解记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4.以“认识”为关键词,理解运用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预习案】一、实践观(一)实践的含义1、实践是(主体)改造(对象)的()。
Ps:①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②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
③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如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
④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最基本)、、(二)实践的特点1、(1)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实践的、实践的,它们都是。
(2)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因而也具有。
2、(1)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在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在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和。
3、(1)社会性:实践不是的活动,而是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和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1)认识的唯一来源:(2)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 (知识的学习和传递)2、实践是认识(根本动力)Ps:根本动力≠唯一动力≠普通动力(1)人们实践新问题新要求新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3)实践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的(1)只有把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会上的实践。
(2)通过,人们可以把自己。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及单元整合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写时间班级组别组长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巩固并梳理识记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2、能力目标: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真正领会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懂得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1、重点: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难点:引导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优化方案》P57探究问题提示【自主预习】阅读教材P49—51,找出以下问题:(在课本标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地位?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提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重要意义?【基础落实】1.完成优化方案P57综合探究归纳2.判断改错⑴只要实事求是,办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 )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目标和归宿。
( )【探究演练】完成优化方案P57综合探究演练【归纳总结】求真务实的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认识世界并在意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与时俱进的哲学依据: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归纳】(根据提示,结合教材、优化方案P58单元优化总结完善内容再加强背诵)一、(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是物质的;是物质的;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的本原是,世界上先有后有,决定,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补充: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出发,遵循 。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坚持用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与时俱进③一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高度的和踏实严谨的相结合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反对和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错误倾向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的物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的、的、的,静止是的、的、的。
(2)联系: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和的统一。
【方法论】:(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和论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联系。
(1)规律是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规律,也不能或规律,但人们可以和规律。
(2)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6、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认识之物,而没有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和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1)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符合。
(2)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⑴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之中的本质的东西,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调查研究,并认真思索,才能了解和掌握规律,并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
⑵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为基础。
客观规律始终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⑶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物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⑴实践对认识有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是认识的和。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和,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与、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到,再从到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⑴人的认识运动不是的循环运动,而是、的前进或上升。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核心考点】参优化方案P58—59解题背囊。
明确考什么、怎么考。
一、唯物论的知识1、为什么答题套路: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意识能动作用+材料2、怎么做答题套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科学理论指导+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答题套路: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二、认识论知识1、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认识答题套路:真理的特点+认识过程+材料2、运用哲学知识,分析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答题套路:实践的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过程【特别提醒】作答哲学题目一定要分清哲学的板块:1、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2、辩证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仅指唯物论,不含辩证法)不包括辩证法原理。
3、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仅指辩证法,不含唯物论)不包括唯物论原理。
4、辩证唯物主义(含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辩证唯物论。
5、唯物辩证法≠唯物的辩证的观点(既包括唯物论又包括辩证法)。